訴不盡的美麗與哀愁 口述史回顧礦工生命故事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末代礦工攝影展」於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展出至4月6日,並於今年推出面向不同世代的系列活動;2月24日下午以「透過口述史回顧礦工生命故事的美麗與哀愁」為主題辦理課程,邀請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秘書長陳柏謙、副秘書長郭明珠主講,暢談「那些口述史中令人動容的礦工生命故事」和「炭坑美人——看見煤礦業女性勞動者容顏」。

延伸閱讀:勞博館講座 看見台灣礦業勞動史的性別故事

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於2009年成立,旨在記錄不同層級、尤其是較少為主流社會關注的「小人物」勞動故事。陳柏謙在專講中首先介紹台灣首座由勞動者自費、自主建設與經營的「猴硐礦工文史館」成立緣由,以及出身礦工家庭、本身也是礦工的文史館創辦人周朝南、榮譽理事長毛振飛等人,從早期參與礦工權益爭取運動,到如今仍致力於推動礦工歷史保存與教育的貢獻。

他也特別回顧2021年的五一勞動節,年邁的礦工們走上街頭,呼籲政府重視曾為台灣經濟貢獻健康、甚至生命的礦工,以政府高度來守護這份歷史,也能設立津貼來保障退休礦工權益。因為留意到礦工年事已高,於是學會也在2021、2022年開始訪談、記錄退休礦工口述史,至今總共累積43位。

(攝影/林婉婷)

而郭明珠則點出,以日本學者提出的「炭坑美人」一詞為講題,是想帶領聽眾們看見女性礦工的勞動價值與多元背景。接著她介紹自己訪談過的三位女性礦工:出生於1929年的廖呂妍,在七坑煤礦服務;出生於1935年的李簡阿丹,在瑞三煤礦服務;出生於1936年的簡吳月女,在福益煤礦服務。以此強調有入坑工作經驗的女性礦工並不是傳說。

在1964年,為避免礦工夫妻雙雙殞命礦坑、未成年子女無人照養,法律明文禁止女性進入礦坑,改為從事洗選煤等其他礦場勞務;而這三位高齡女性曾在禁令發布以前進入礦坑。郭明珠也補充,其實現代社會仍然有女性礦工,事實上因為烏俄戰爭,烏克蘭也開始聘僱女性進入礦坑工作。

針對口述歷史的採訪與記錄要點,郭明珠提醒要先建立「信任」關係,並且有足夠信任的他人陪同、補充,才可能進入口述歷史的訪談;不可以用權力關係和專業能力去強迫受訪者。另有時從家屬的口中,能聽到不同角度的故事,建構更豐富的受訪者樣貌與經歷。

(攝影/林婉婷)

她透過今昔對比的影像,帶領聽眾們看見那些從事粗重工作、扛起家計的女性們,如今年邁、佝僂的身影,以此意識到這段往事的不易、歲月的流逝。照片中可以看見當時礦工的防護器具受限於觀念與技術,多是以厚帆布製作,若被石頭砸到依然會造成重傷;而在禁止女性進入礦坑後,面對同樣辛苦的礦場作業以及減半的薪資,女性只好更拼命工作;另外也能從統計資料與口述歷史看見礦工們在礦場工作時面臨何等事故風險,哪怕倖存、退休後也有極高比例罹患塵肺病。

有男性聽眾在講座後分享心得時表示,相當敬佩這些女性礦工,很難得也很高興能聽見女性勞動歷史。另有與會者請教「猴硐礦工文史館」租約到期一事、政府是否會接手經營?陳柏謙和郭明珠指出,據聞政府有與瑞三公司協調,但除非認定為文資,否則公部門很難直接介入。歡迎關心這個議題者響應「許我一個礦工博物館」連署。

接下來,勞工博物館將於316日下午舉辦親子活動,透過繪本、共學等方式帶領兒少與家長認識礦工歷史;30日下午將從歷史調查角度出發,由策展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鄭怡雯主持和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苗延威副教授主講「礦工史怎麼做:檔案與博物館之必要」。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