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活出想要的晚年生活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高有智(媒體工作者)

「所信的道我已守住了,當跑的路我已跑盡了。」3月底,101歲的文壇巨擘齊邦媛辭世,生前囑咐家屬在報紙頭版刊登廣告,兩句話破題,描述一生道路,並感謝親友愛護和晚年居住的養生村照顧,最後以「再次感謝所有一切賜予我的溫暖」做結,簡短數語,留下優雅告別的身影。

深耕文學、致力將台灣文學英譯推薦到西方世界的齊邦媛,2005年,82歲的她自主選擇住進養老村,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耗時四年完成鉅作《巨流河》,引發廣大迴響;93歲新版本的《一生中的一天》更收錄養生村日記。

住進養生村前幾年,因為三個孩子散居美國、台灣,齊邦媛是獨居生活。某次颱風夜,她獨自面對,開始思考未來:「自己的生活怎麼過?」當時社會普遍認為,住養老院就是子孫不孝,雖然在美國孩子希望她能同住,齊邦媛卻選擇住進養老村。她自己跑去探勘挑屋,當時長庚養生村還只是樣品屋,載她前往的計程車司機一度不忍,問說:「兒子呢?」齊邦媛回答:「我才80歲,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齊邦媛也成了養生村706間老人公寓中的第17位住戶。

養生村的房間是她安身立命的「書房」,不僅完成600頁自傳鉅作,在《一生中的一天》日記中,也記錄了養生村的生活,她慶幸自己,「在生命中有餘燼之火的晚年,找到自己真正的書房、寫半生想寫之書。」這不是靜待等死的餘生,每一天都是自我追尋的開始,她也祈求上天多給她時間,「也許正因為這麼晚了,才有如此清明的人生檢視。」

齊邦媛早就簽下「預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向書」,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就算走到生命盡頭,堅持不插管,不想用鼻胃管餵食。她曾說:「我對死亡本身不怕。我每天吃安眠藥,第二天就像另一個人生。」她希望能平安流暢地離去。「我希望我死的時候,是個讀書人的樣子。」

社會常常討論老後如何度過餘生、餘命,我不認為,老年生活就是剩下的,彷彿是「剩餘」或「多餘」的日子。只有結束,沒有新生。其實,每一天都是新的生命,都是生命的重要一頁。活著的每一刻,都有生命價值與意義。

齊邦媛,精采過一生,晚年也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面對老年,未必每個人都要住進養老院,但預備老後人生,追求過著自主尊嚴、自立發展和自在圓滿的日子。這是上帝的恩典與祝福,也是走向高齡新社會的重要功課。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