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實歷史為創作養分 鄧慧恩新作獲巫永福文學獎

(相片提供/鄧慧恩)

【邱國榮採訪報導】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會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鄧慧恩的新書《歷史的快門》,於5月18日榮獲巫永福文學獎。《歷史的快門》反映她對轉型正義和不當黨產議題的關注,透過結合真實歷史事件和故事性結構,以五個看似獨立卻相互關聯的篇章展現不當黨產的多元面向。

她在領獎致詞中談到自己是台灣文學進入學院體制後培養出的第一代學生,對巫永福先生的貢獻表示崇高敬意,並分享對巫永福當年捐贈書籍給埔里圖書館、成立巫永福文庫的印象,以及自己首次造訪埔里的美好記憶。鄧慧恩認為成立文學獎是作家傳達智慧和疼惜土地的方式,也特別提到該文學獎不是報名制,所以收到通知時感動萬分,是生命中極為珍貴的時刻。

鄧慧恩亦向自己書中的人物表示敬意;這些人物或是她熟悉的長輩,或是她未曾謀面的人,但他們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經歷國家權力的壓迫。她希望通過寫作來呈現這段歷史,並反思威權體制下的禁書、禁歌現象。最後,鄧慧恩特別感謝家人,也感謝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和允晨文化的支持,最後再次感謝基金會和評審的肯定。

鄧慧恩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文學創作本身具備歷史性,而歷史敘述也有其文本性,因此在小說中,她努力讓真實與虛構交織,但不以虛構的趣味性為主,反而讓真實事件的荒謬成為主要情節。她指出,不當黨產議題的真實性與可信度尤為重要,然而台灣民眾常被「政黨追殺」和「中飽私囊」等詞彙誤導,缺乏對該議題的清晰認識。因此她希望透過小說將不當黨產議題相關的人物、場景、場所和事件立體化,引導讀者思考。

(相片提供/鄧慧恩)

關於文學對轉型正義和不當黨產議題的影響力,鄧慧恩表示,雖然這些議題的革命前景並不樂觀,但不能因此放棄。她在小說中藉由李超然與顏春安的對話來表達這種感受,鄧慧恩認為關心這些議題的人應該像一片片雪花,雖然單獨時看似無足輕重,但積累起來卻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就像自己在創作時刻意採用具有轉移性(transitivity)的「小敘事」(little narrative)手法,通過細節敘述、人物刻畫以及生活細節的展示,塑造角色在歷史中的處境,能夠讓接收者繼續傳播和改編故事、成為新的敘事者,這正是一種革命的形式。

鄧慧恩也分享未來的文學創作計劃。鄧慧恩透露,《歷史的快門》將改編成漫畫版,讀者很快就能看到圖像呈現的「快門」瞬間;她對這一新的表現形式充滿期待。她還提到早在撰寫《歷史的快門》之前,她就已經開始賴和傳記小說創作,目前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審稿和校訂。此外,她手頭還有一部關於日治時期盲啞教育(現稱特殊教育)的歷史小說初稿,正在進行改寫和潤飾。

鄧慧恩強調,自從她嘗試將研究資料轉化為小說創作,並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亮光的起點》以來,歷史小說的書寫已成為她創作的主要方向。無論是電視劇本還是電影劇本,她的作品都與歷史密切相關,也將繼續在這一領域深入探索。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