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在去年推出常設展「點時成今:影響台灣的勞動事件展」,今年配合展覽舉辦系列講座,盼望藉由認識歷史上的勞動權益爭取故事,進一步看見這些事件如何影響現在的台灣勞動政策和環境。首場講座「解嚴之愛:最大規模的勞資爭議」於5月25日下午、在勞博館三樓舉行,娓娓道來發生在解嚴後2年、距今有35年歷史的「遠東化纖產業工會」罷工事件;邀請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秘書長陳柏謙主持,遠東化纖罷工事件領導人、工會發起人羅美文,以及曾報導遠東化纖罷工事件的記者、現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陳素香與談。

(攝影/林婉婷)

陳柏謙與陳素香為與會者說明時代背景知識,談到解嚴後,公民意識蓬勃發展、關心各樣人權的抗爭運動如雨後春筍,這當中包含勞工。他們走出工廠、透過跨越領域和地區串連發起工運。因為國共內戰陰影,在戒嚴時罷工是重罪,顯示當權者對勞工力量的防備;而解嚴後的工運能量震驚資本家與政府,於是在1989年5月、遠東化纖工會發起的第三次罷工遭到企業與政府以強勢警力鎮壓,大量工會幹部與成員被解僱或起訴;這個事件也影響台灣如今的公運方式與工會文化。

關於工會成立的緣由,羅美文說明,自己過去在亞東化纖服務,但與遠東化纖正式合併後資方推行新制,包含排班採取三班制,勞工休息不滿八小時就又要上班,且退職金制度廢除,調薪只調整津貼、但津貼隨時可以取消。種種新制令勞工們相當不適應,權益也受損。

(攝影/林婉婷)

某次羅美文受傷住院,遇到一位曾在竹東水泥廠服務的貨運司機,得知「工會」能夠代表勞工,發揮團結、協商與罷工等集體力量,啟發羅美文在亞東化纖時期發起工會;幾經努力、克服重重阻擋,終於在1977年成立,企業合併後更名「遠東化纖產業工會」,並在1986年取得完整工會主導權,為勞工爭取薪資、年終、工時和其他員工福利。

遠東化纖工會在1988年2月和10月發動罷工並取得重大成功。又因為遠東化纖工會智庫徐正焜的建議,工會不只在廠內運作,也關心社會上、其他企業裡的勞權爭議事件,甚至也關心環境議題。因為資源連結,遠東化纖工會成為當時工運的重要指標與典範;當遠東化纖在1989年陸續以不服從調職、擴職等理由解僱工會幹部,工會為此發起的第三次罷工引起各界關注與政府介入。

(攝影/林婉婷)

1989年5月13日,遠東化纖工會未受到投票箱被保全阻擋、無法進入廠區影響,仍然發起投票並以高達九成贊成率宣布罷工;這次除了保全,鎮暴警察也進入廠區,衝突進行至5月23日。後來資方以「關廠」和「失業」的恐懼分化勞工抗爭決心,現實壓力迫使勞工復工;在罷工失敗後,資方更要求勞工與工會劃清界線、施壓迫使支持工會的勞工離職、發起「愛廠運動」重新樹立紀律等,高壓與懷柔手段併進,使得勞工不敢再出頭。

陳素香表示,遠東化纖工會遭到資方與政府鎮壓、罷工失敗的事件,影響台灣工運風氣,甚至到現在也能發現「抗爭」並不是工會主要路線。事實上,勞工運動與黨外運動關係密不可分,但當勞工在「政治」上缺乏力量,權益要如何維護?有哪些其實應該是屬於勞工自主產生的力量、如今卻僅寄託在主流政治上?她認為這些現象都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探討。

本場講座完整報導與展覽介紹,將於近期以專題呈現。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