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救救枯竭牧者 專家把脈開良方

台神圓桌論壇聚焦傳道人壓力與創傷 提供專業諮商幫助調適

【林宜瑩專題報導】為了關注牧傳身心靈健康,台中中會柳原教會今年慷慨奉獻30萬元,支持由台灣神學研究學院主辦、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教會發展中心協辦的「牧者全人關顧系列活動」。5月27日在台神活動中心舉辦的「牧者關顧圓桌論壇」邀請精神科、心理諮商等專家,深入探討牧者在牧會過程中所面臨的壓力與創傷,28日並舉辦工作坊,幫助牧傳學習調適身心,進行自我療癒。柳原教會牧師劉柏超表示,健康的牧傳是健康教會的基石,由此才能孕育出健康的信徒。他期盼,透過這次的論壇,能幫助牧傳身心靈恢復健康,進而提升信徒的靈性,促進教會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台神靈性諮商主任張雅惠強調,牧傳需要專業的協助,早期介入才能避免身心狀況惡化,她接觸過許多牧傳直到情況嚴重才來求助。她感謝柳原教會的慷慨奉獻,以及基督教救助協會的資源連結,讓論壇得以順利舉辦,為牧傳提供重要的支持與幫助。


回歸信仰源頭承擔聖工

陳寬義│台灣神學院教牧博士班主任

【林宜瑩專題報導】台灣神學院教牧博士班主任陳寬義牧師表示,每年台神學生到教會實習,他都會親自探望,即使學生畢業、前往教會正式牧會,他也會抽空關心。透過關懷在校實習生及離校進入禾場的畢業生,他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神學生畢業後抽籤派往教會擔任傳道師的三年,才是真正形塑一位牧者的關鍵時期。

有鑑於此,陳寬義感受到,神學教育需要補強的區塊在於在職牧傳的陪伴與訓練。牧會現場的牧者常面臨許多難以對人述說的委屈和情緒,甚至連自己的配偶也無法訴說,因為會連帶影響對方,只能將情緒埋藏心中。對於有人建議到基督教醫院的協談中心求助,陳寬義指出,有許多實例顯示,牧傳才剛訴說,會友就得知牧者的狀況。因此,他認為在職牧傳真正需要的是精神、心理諮商專業者的長期陪伴。

陳寬義指出,未來牧傳人才嚴重短缺,教會需要帶職傳道人的牧養,也就是平信徒投入教會事奉。這也是神學院需要加強對帶職傳道人呼召與培訓的原因。

陳寬義對照醫學生與神學生的養成過程,指出醫學生在學期間需要準備多次考試,畢業前要到醫院實習,畢業後還要再次考試,並經歷住院醫師及專科訓練,成為主治醫師的路途漫長,需經過15年的培訓。相較之下,神學碩士在學期間進行教會觀摩及實務性服事,畢業後進入受派實習階段,經過面談、考試、分派,至教會實習三年,便可獲教會封立成為駐堂牧師。除了訓練時間的長度,醫師每年還要接受在職訓練及考試,牧師則在牧會禾場各憑本事求生存。這也是陳寬義投入教牧博士班範疇的原因。

陳寬義表示,在職牧傳需要專業陪伴協助去形塑一個信仰團體,也要透過神學院將牧傳拉回基督信仰的源頭,鼓勵他們找到能信任、交通的夥伴,得著同行者的安慰,明白自己的身分和所做的事,並就信仰內涵不斷實證與更新。他說,當牧者與世界價值扭鬥、被挑戰、產生疑惑時,正如加爾文所言,要回到信仰、救援的源頭,透過聖言與神的應許,並透過教義與經驗幫助牧者走出自我中心,才得以繼續跟隨基督與主同行、成就聖工。
陳寬義強調,從次要之美看見首要之美,必須透過聖靈的介入,但人常因迷信、硬心、妄自構想、假冒為善、自我中心等阻斷這條路。牧者往往是最沒熱情、活力的那一位,因此必須重啟對生活現場的感知,透過神學反思、自我成長、靈性諮商,將領導管理應用於教牧情境中,落實宣教行動力。


卸重擔謙卑跟隨大牧者

蔡茂堂│天梯夢協會理事長

【林宜瑩專題報導】曾是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現為埔里基督教醫院顧問牧師的天梯夢協會理事長蔡茂堂說,其實他不想當牧師,「當牧師很可憐;當醫生傳道,人家很尊敬。」他說,當自承是位牧師,別人就說「你這吃教的」;但當他說是醫生傳道、帶職當牧師、不拿謝禮,就受人尊敬。他表示,他從牧職退休後成立天梯夢協會,就是希望把信仰跟生活、專業跟神學整合在一起。

蔡茂堂展示一張投影片,圖中有身著西裝的人揹著一塊象徵牧會壓力的大石頭。他強調,所謂的調適,不是把牧會壓力拿走,牧者的身心靈就會健康,關鍵是要把負面壓力轉成良性壓力去適應,別把壓力視為魔鬼的攻擊,而要視為神的恩典。

「請問牧者是牧羊人還是一隻羊?」蔡茂堂向眾人提問,接著說:「耶穌基督才是牧羊人,牧者充其量只是頸部掛有鈴鐺的領頭羊。」他說,若牧者明白自己不是牧羊人,而是一隻走在前面帶領其他羊的領頭羊,壓力就會減輕。他強調,每個人都是「蒙恩的罪人」,不要因為自己穿了牧師服就以為自己是聖人,然後給自己莫須有的壓力,「真的沒必要。」

蔡茂堂說,很多人要求牧者要作眾人的榜樣,但聖經中,使徒保羅指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雅各比以掃壞,卻被上帝揀選,「人越壞,越被上帝疼愛,這樣牧者的心理壓力是否又更減輕了些?」

蔡茂堂解釋,領頭羊之所以會被一群羊跟著,並不是領頭羊自身的榜樣,而是聽到他頸部鈴鐺的響聲才跟隨。因此,牧者要清楚知道,領頭羊跟隨牧羊人,一群羊就會跟隨領頭羊的鈴聲走,自己只要緊緊跟隨牧羊人,其他責任都在牧羊人(耶穌)身上。若牧者有「自己屬靈的領導,是跟隨真正的牧羊人耶穌」這樣的理解與體認,是不是就沒有什麼要成為眾人榜樣的負面壓力?

蔡茂堂表示,牧者真正的壓力是「天上的呼召」,連保羅都說他不敢違背天上的呼召,既然「受呼召成使徒,特派傳福音」是牧者被上帝選召的使命,就要一生持守盡忠到死。而越有恩賜、表現越好的傳道人,撒但就越有興趣。「若牧者覺得牧會都沒壓力、都不怎麼受創傷,撒但也不會浪費子彈攻擊一個沒作為的牧者。不過,若連撒但都覺得不值得打你,你自己其實要哭泣。」他提醒,牧者要竭力避免色慾、金錢跟權勢的誘惑。
蔡茂堂說,當牧者勞苦擔重擔在日常生活中服事產生壓力,要懂得適時接受耶穌「到我這裡來、親近、交託」的邀請,與主同負軛、學耶穌的樣式溫柔謙卑、與主建立親密關係,才能先饒恕自己、饒恕服事團隊的同工、饒恕長執弟兄姊妹,改變服事態度,耶穌就必讓牧者得享安息、重新得力。傳道者適時釋放壓力,才能重新站起來走天路。


全人整合關懷疲乏牧者

錢玉芬│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科主任

【林宜瑩專題報導】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科主任錢玉芬表示,牧者也是人,因此同樣需要「全人整合」的關顧。但由於牧者身分的特殊性,需要面對與人、與神之間的多種關係。她解釋,全人包括身、心、靈、群,以及時間維度的過去、現在、未來;整合是指將兩個或更多事務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行動歷程。

錢玉芬指出,牧者的角色涉及三個層面:研經、禱告、靈修,與三一真神建立並維繫緊密的聯繫;與他者建立良好的溝通和理解;作橋梁,以牧養和宣教幫助他者與三一真神建立連結。她直言,無論是神、牧者、他者,實際上都有各自的情緒,兩兩之間互為主體。也就是說,牧者與神、牧者與他者、他者與神之間,應具有共同的理解或相似的情感經歷。

正如原住民所言「你了解我的明白」,牧者要了解上帝的明白,牧者要明白他人的了解,牧者要他人了解上帝的明白。錢玉芬說,思考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才能夠明白牧者所經歷的困境。牧者雖然也是人,但因其身分,有責任面對多種關係。因此,對牧者進行全人關顧,是一連串不間斷的行動歷程。

錢玉芬以她啟動的一年期「花伴計畫」為例指出,透過主動連結、關懷今年四○三地震後花蓮地區的牧者,來來回回的關懷策略、互為主體的關懷策略介入,才真正看到花蓮地區牧者的需要,也才能深入關懷當地牧者。4月10日她前往花蓮才了解當地牧者的需要,5月19、20日在習藝所協助他們進行調整呼吸氣息的練習,並以藝術治療方式介入。錢玉芬說,呼吸調息、默觀等團體治療,能讓牧者真正獲得喘息的機會。她認為,互為主體的牧者關懷,只要策略產生,就應立即組織並付諸行動。她也感嘆,花蓮牧者真的非常辛苦,自己可能是受災戶,同時還要顧及教會和會友。

錢玉芬表示,她在2010年離開政治大學,投入台灣神學院靈性諮商的神學教育,11年後退休。她發現,人面對的環境非常複雜,但內心的需要卻一直存在。如何掌握人內在的需要,讓人能夠在外在環境中持續為主做工,建立基礎策略非常重要,如此在進行靈性諮商時才不會徒勞無功。

錢玉芬直言,當牧者身心疲乏時,真的需要休息,團體藝術治療可以讓牧者再次感受到上帝的真愛觸摸,明白要好好愛惜自己,釋放許多疲倦和眼淚。她建議,若要為牧者設立諮商輔導的窗口,必須先有專業諮商輔導的人員擔任,且一定要設置在神學院,如此才能讓牧者感到安心與放心。


不怕軟肋放下完美主義

陳彰儀│基督教國際關懷協會國際董事會主席

【林宜瑩專題報導】如何從心理角度關顧牧者?政治大學心理學系退休教授、基督教國際關懷協會國際董事會主席陳彰儀提出幾個建議。

一、改變「非理性思考」。長期輔導企業領導者(CEO)的陳彰儀坦言,教會牧者因牧會壓力產生的身心症狀,與CEO非常相似,他們承受業績壓力、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還要故作堅強硬撐,長期壓抑下來,身心就會出現狀況。因此,她建議要改變非理性思考,遇到問題時求助、接受諮商並不丟臉,也不必擔心被別人看見不好的見證。

二、接納自己的有限,不要過於追求完美。陳彰儀指出,牧師是人,不是神,也許在信仰上可以被託付較多,但這不代表傳道人毫無問題。她觀察到許多牧者會追求極致表現,例如,為了準備主日講道,可能從週六忙到週日凌晨,就是希望能夠完美寫好講道篇。因此,她建議,牧者應列出要做的事,估算可利用的時間,並在預定時間內完成。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再去提升品質。她提醒,先求有、再求好,要對自己有信心,不必無限制地追求完美。

三、提升個人正向能量。陳彰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指出,從2020年起,憂鬱症已成為造成人類失能的首要疾病。她引用正向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指出,正面情緒更能讓人開發潛能,喜悅能激發創意,興趣和好奇心能激發探究與學習。當正向與負向情緒出現的次數為三比一時,就能產生正能量,讓人感到快樂、充滿希望、自信,並有力量面對許多挑戰。

四、調整對績效和目標的看法。陳彰儀提醒,不要過度重視績效和目標,在設定目標時,也要考慮其他同工和兄姊是否能夠跟上。

五、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陳彰儀說,休息、休閒和運動,並在人際關係中保持適度的界線很重要。「安息」是身體與靈魂的綠洲,當人選擇忽略「必做」的事情時,就能夠關注賦予生命氣息的事物,讓神重新造就自己。當人停下自己的行動和志向,就能為經歷基督創造出空間。若不理會安息,就等於輕蔑神,也輕蔑神對人美好的用意。

六、維持幾個能夠深談的屬靈朋友關係。陳彰儀點出,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在朋友面前可以公開透明、放鬆心情。但她坦言,心靈朋友需要時間培養,人一生中可能只有少數這樣的屬靈朋友。她提醒,屬靈友誼並非要對方認可自己的所有觀點,而是能夠鼓勵彼此在基督裡被塑造,適時提出挑戰或該有的責備,彼此坦然面對面一起禱告、傾訴。


牧傳安心教會就會健康

陶牧群│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教會發展中心主任

【林宜瑩專題報導】牧師在牧會時會面臨各種壓力。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教會發展中心主任陶牧群表示,牧師除了要直接面對配偶、孩子、會友、同工、福音朋友,要處理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長執會、小會、母堂、中會、總會的壓力,還要面對網路社群、神學院、特會、基督教媒體,以及所處環境對牧者普遍要求剛強、壯膽、成為羊群榜樣、上帝代言人、要有見證等。

陶牧群引用美國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指出,牧者面臨的壓力來自各個層面。從最貼身的「微系統」,如牧者與配偶、孩子的關係,到許多微系統連結形成的「中系統」,再到牧者並未主動參與,卻影響其所在環境的「外系統」,如社群、基督教媒體輿論、神學院論述、特會影響力,乃至整個教會文化模式,還包括價值、信念、生活方式等的「巨系統」。這些都對牧者提出了成為羊群榜樣、剛強壯膽、上帝代言人、要有見證、成聖等要求。

陶牧群以一位牧師娘不願去主日禮拜為例說明,牧師娘除了平日要上班、照顧家庭等,到了週末還不能休息,必須花時間準備兒童主日學教材、協助牧師關懷教會姊妹、參加婦女團契聚會等,主日甚至還要司琴、協助愛宴等,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更何況,投入教會服事往往沒有收入和掌聲,如果身為牧師的丈夫言行不一,主日講道說的是一套,平常在家裡做的又是另一套的話,牧師娘很自然就不願意去主日禮拜。

陶牧群直言,有些牧者因傳福音受挫,就停止外展事工,專注服事會友的需要。若牧者是牧家出身的PK(牧師小孩),小會、長執會、會友可能會提高對牧師的要求。PK在眾會友眼中成長,幾乎所有人都可以管教,連PK都有壓力,更何況牧師在整個教會界追求大型教會的生態下,也被要求要設法提升教會人數的增長;準備主日講章常常導致睡眠不足,承受的壓力更大。

為了幫助承受種種精神壓力的現代牧者,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推出多項措施,包括「1313增肌減脂」線上團契、每年以「聖誕關懷金」補助約200位牧者、舉辦「牧家子女挑戰營」、編寫《同心建造》教會領導團隊成長手冊、調查關心牧者的健康生活、舉辦全球領袖高峰會(GLS),以及推動牧者安心計畫。

陶牧群說明,牧者安心計畫分成四個階段:一、倡議;二、合作,與各界合作提供牧者安心的內容;三、補助,減輕牧者經濟壓力;四、分享,鼓勵牧者分享。他強調,這是需要每一位關心牧者的人共同參與的計畫,因為只有安心的牧者,才能建立健康的教會。


本專題攝影/林宜瑩

廣告/台灣府城教會報-手抄活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