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婦女部高雄小區聚會 學習跨越代溝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高雄中會婦女事工部高雄小區於6月15日上午假楠梓教會舉辦聯合禮拜,會後有專題演講。禮拜講道者、楠梓教會牧師張朝棟以創世記7章1至7節經文、約書亞記24章14至15節經文,並以「敬虔的影響力」為題,解析主題經文、以上帝的話語提醒在場基督徒們,在各自角色上成為他人祝福、發揮正面影響,勉勵將生活分別為聖、榮神益人、見證信仰、與上帝同行。

(攝影/林婉婷)

而在「讓我們的心更靠近——與年輕人關係拉近的人際技巧」專講中,由致力於兒少關懷與藝術療癒的傳道師陳佩琪擔任講者。她首先邀請與會者分享自己怎麼和子女對話,例如聊天話題、溝通方式等;有人感嘆對年輕人的流行用詞感到陌生,也有人坦言不夠認識孩子們的興趣,呈現出世代「代溝」的問題。

陳佩琪以記載於約翰福音5章1至9節、耶穌在安息日於畢士大池治癒久病者的故事,點出隱含在其中的陪伴與諮商技巧。要成為一位幫助者,需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助人技巧」;第二是「催化條件」,例如同理心、溫暖、真誠、憐憫、不批判;第三是「自我覺察」,即檢視自己的狀態。

(攝影/林婉婷)

助人有三個階段,第一是「探索」,透過觀察、傾聽、感受來理解對方狀態;建立關係後可進入下一階段「洞察」,回應、點出對方的狀態;最後才是「行動」,且需要與對方充分討論。然而很多時候教會接觸年輕人,急於直接給予「行動」的指導;她鼓勵與會者要信任年輕人,讓他們經歷艱難與成長,而教會的角色是陪伴者。

陳佩琪也提出助人技巧建議,包含「贊同」,讓個案感覺正常與安全,所分享的不會被洩露;「避免中斷」,給予個案思考、重整和表達的時間,除非其反覆講述而沒有新的探索,否則不要貿然打斷;「安靜聆聽」,不要害怕沉默,也不需要催促個案不斷訴說,讓其能夠適時沉澱。

(攝影/林婉婷)

她另介紹「PAC」溝通分析理論。每個人都有三種溝通自我狀態:父母(P)、成人(A)、兒童(C)。P有批判型、養育型;A是理性型;C有自由型、順應型。這些類型組成多元的溝通型態,例如互補、交錯或是曖昧不清;例如P的批判型與C的順應型的溝通不會起衝突;但一個人以A的理性型,另一個人以P的批判型對話則可能有衝突,這時A若轉為C的順應型,或是P轉為A的理性型,則有機會化解衝突。

最後,陳佩琪在結束禱告中感謝上帝對每個人生命的雕塑,並盼望聖靈帶領與會者跨越代溝的挑戰,更貼近年輕世代的心。問答時間,她推薦與會者可閱讀(美國心理學家希爾(Clara E. Hill)的著作《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更進一步認識諮商技巧。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