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 2624

台灣教會的十字(與)路口

◎梁家瑜 在反多元成家法案的遊行活動結束後,議題持續延燒。輿論一面倒認定這次行動是基督徒的集體行動。既然如此,台灣基督徒對此事展開徹底討論,已不可避免;當信徒的行為已在非信徒間引起關注,無能說明顯然是信仰上失職;而在基督教人口屈居弱勢的台灣,單是各教派或獨立教會各自表述,可能會讓更多非信徒對基督教輕慢以對。 要展開對話,便需要超越教派神學的討論框架。除了眾教會都捍衛的基要信仰之外,我們必須探究另一個層次的討論框架:台灣教會在救贖歷史中的位置與意義。 基督信仰是外來的──基督信仰是傳入歐洲,而非源於歐洲。因此,基督信仰隨西方人入台,是救贖歷史不變的情節,大使命具體的實現。然而各別環境對基督信仰的不同反應,具體標定其在救贖歷史中的位置。台灣教會的特殊性在於:第一,基督信仰傳入歐洲後,與歐洲世俗世界經歷過多次激烈而深刻的互動,從受迫害、成國教、大分裂、王權、改革、戰爭、寬容、啟蒙、大戰、屠殺、民權運動。台灣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都未曾經歷歐洲教會與世俗互動的歷史。第二,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基督教會與殖民勢力一起進入,與在地信仰尖銳對立,並取得文化優位;但台灣則是漢文化傳入與在地(南島語族)文化尖銳對立,並取得文化優位。 因此基督信仰在歐洲歷史中,發展出清楚的權力觀及價值觀:「神權──王權──人權」的關係經過長久辯論,到20世紀後期,神權與人權基本上並無根本對立;反觀台灣,基督信仰與佔據文化優位的漢文化之間,從未展開大規模而深入社會的辯論,以致神權、天權、王權以及人權之間的關係不清。導致一方面主張某種教派神學的道德價值,卻包容歐美基督教會普遍排斥的納粹主義宣傳,甚至以言論自由為名行之。若概括承受為納粹宣傳的行為,則台灣教會在救贖歷史上可說從未進入20世紀。 歐洲教會在納粹大屠殺後問:奧斯威辛之後,祈禱是否可能?神以自己的形像造世人,這是基督信仰人權觀的重中之重,當有人身著納粹軍裝糟蹋猶太人、同志與殘障者身上的上帝形像,在眾人皆曰護家盟乃以教會喬裝的外衣時,台灣教會還不與之劃清界線,普世教會將會如何看待?台灣眾教會如不重審權力觀與價值觀,恐怕將在人權與天權的拉鋸中,進退失據。 (作者為台北中會天母教會會友、文字工作者)

信耶穌,得鑽石之後……

◎王乾任 最近一陣子,網路爆紅的影片內容來源,竟然是一支教會的講道,被惡搞的改編成各種混音版本,在網路上流傳,許多人說,這支影片豐富了自己無聊平凡的人生。自我開始認識基督以來,這大概是基督教會在台灣流傳最廣且最快的一支講道影片。聽說有一些基督徒感到很憤怒,認為是非基督徒誤解了影片的內容,較溫和一點的希望不要再流傳,這樣惡搞傷害了很多基督徒。 從教會輿論走向來看,還是值得欣慰的,不少人知道這支的講道內容的確是有值得爭議之處。不是說,信耶穌者不能得見神蹟,而是傳福音應該以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為核心,不是那些異教徒也能行且常常行得更大更好的「神蹟」,基督信仰並不能只定睛信了之後所得的好處,而是我們能否更像基督耶穌。 華理克牧師的《標竿人生》很多弟兄姊妹都讀過,此書全球暢銷熱賣,華理克牧師的教會也是大受祝福。可是,可能沒那麼多人知道的是,華理克牧師奉行十分取一,所得的九成是全數捐出,自己只留下一成。為什麼要在這裡提起華理克牧師?某種程度上華理克牧師是當代福音教會中成功神學的重要推手,我想指出的是,成功神學之所以走上偏鋒,關鍵盲點可能不在於求神擴張我們的帷幕,而是擴張了這些帷幕之後應當怎麼做? 如果今天真的是神讓我們得鑽石,你覺得上帝希望我們得到這些鑽石之後做什麼?拿來誇耀上帝有多愛我嗎?還是拿去變賣了賙濟需要的人?華理克牧師選擇的是奉獻十分之九,我想可以視為變賣了賙濟需要的人,也就是把神多給的,全都奉獻出來。如果今天的成功神學走的是這條路,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我們受神祝福而多得的豐盛,是為了幫助最小的一個弟兄,藉此榮神益人,建立良性循環與好見證。 今天的成功神學實踐者,更多落入了將神所多給的據為己有的光景中。基督徒只是一根管子,讓神的恩典與愛流散到世界上的管子,我們只取生活當用之分,多給的是神希望我們能夠拿來幫助人,為主多得人,而不是據為己有,向世人誇耀自己的財富,利用人心渴望財富的貪婪,拉人進教會。 某種程度,其實因禍得福,讓那些偏差的教導透過荒謬的方式突顯出來,一口氣檢驗教會平日的教導,以及教會在發現錯誤教導時的態度與作為。在我們希望非基督徒不要製作惡搞影片到處散布之前,是否先看見自己眼中的樑木了?求主給我們智慧,分辨各種教導中的真理與虛妄,不至於被迷惑,讓信仰本末倒置! (作者為景美浸信會會友、文字工作者)  

Tùi〈大海啊!故鄉〉講起

◎Koeh Iàn-lîm 「純白是自由、民主、光明,無限ê地平線。有尊嚴,徛挺挺,台灣ê子孫,充滿喜樂,充滿喜樂,咱是海洋ê國家。」這首〈海洋ê國家〉曲調輕快,熱情奔放,是真讚ê母語海洋教育歌謠,但是chiah-nih好ê歌曲無法度收錄佇國小藝術kap人文領域教科書,康軒六上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顛倒收錄中國愛國歌曲〈大海啊!故鄉〉,che是何故,值得關心台灣主體性教育人士深思。 〈大海啊!故鄉〉字眼雖然無khap著政治意識,但2009年被中國中宣部選做百大愛國歌曲,中宣部主要任務是管控意識形態、新聞出版kap教育方針。所以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揚日前表示〈大海啊!故鄉〉無牽涉政治意識iah是思想控制,中宣部一定真歡喜,沒想講台灣教科書審查ê官員竟然為中宣部教材背書,服貿iah bē過,顛倒教科書先被統戰成功,對照前ê高中歷史教科書「日據」、「日治」之爭以及教育部公文中華民國首都南京風波,到底教育部teh教育台灣子弟iah是進行政治洗腦,有意無意放水中宣部教材leh? 日前有教育ê學者指出,有部分統派學者接受中資,成立教科書廠商編寫高中歷史教科書;台語教科書市佔率siōng kôan ê金安出版社負責人蔡金安mā去中國廈門推動台語kap廈門語交流,凡此統戰策略目的是beh淡化台灣意識,透過教育洗腦工程達成解放台灣目的。筆者呼籲家長檢視教科書傾中教材,老師拒選親中爭議性課本,淘汰偷渡親中教材ê教科書廠商,愛國tō先tùi關心台灣子弟教科書教材做起。 (作者為台灣教師聯盟秘書長)

學習母語的契機

◎陳榮爝 這幾年來我發現我的母語(台語)幾乎要從台灣消失了,社會上如此,連素來最努力堅持使用、維護母語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地方教會也有這樣的跡象,當然這當中存在著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官方獨尊、偏重華語。我們看到多少政治參選者只在選舉時才偶而說上幾句母語,討好選民,賺取選票,一旦當選了就忘得一乾二淨。 有人會說「我不懂羅馬白話字,我不會講說,聽不懂母語」,但捫心自問真的那麼困難嗎?若有心學習,想要講說母語,只需一個月時間勤加練習就迎刃而解了。被現代以色列人譽為希伯來語之父的大功臣賓.耶夫達(Eliezer Ben-Yehuda,1858~1922)曾說:「若要實現猶太文化復興,唯一且是最重要的途徑,便是喚醒以色列同胞重視且學會母親的語言——希伯來語。」他不僅懷抱這個理想,更把這個理想付諸實踐,盡全力編出一本《現代希伯來語辭典》嘉惠以色列同胞。雖然過程中有人反對,構陷罪名,被捕入監,然而他一點也不氣餒,他知道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他認為:「沒有重建、講說希伯來語成為以色列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談建國,就只不過是一場夢境罷了。」因為這牽涉到認同的問題,如今,台灣不是這樣嗎? 新約聖經使徒行傳提及聖靈降臨時一再地說到:「用眾人的鄉談、本地的語言、母語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使徒行傳2章1~12節)為此,台灣聖經公會於2008年完成了《新約聖經現代台語羅馬字版譯本》。後來,為了讓更多人能夠用母語(台語)讀聖經並回應眾多兄姊的需要,於是重新加以修訂,現在我們樂見2013年1月出版了《新約聖經(附詩篇箴言)現代台語譯本漢羅版》。在這本譯本裡呈現出羅馬白話字與台語漢字的對照,這真是費心良苦,也可說是台灣人值得欣慰的一件大事。 期待更多熱愛台灣,想要恢復母語之美的兄姊一起來學習台語,學習羅馬白話字,多多使用這個漢羅對照版本來勤讀聖經,如能蔚為風氣,我相信這是個重要的契機,大家集思廣益,提供高見,有朝一日這一本必能更臻於完善,這是我的衷心祈禱。 (作者為長老教會退休牧師)  

我心謳咾上帝

◎李景行 20世紀的美國聖詩數量非常的多,許多宗派收編在各聖詩集的也為數不少,其中有一首大家所喜愛的為新《聖詩》18首〈我心謳咾上帝〉(This Is My Father’s World,中譯〈這是天父世界〉或〈天父世界歌〉)。在舊約,上帝有16種尊稱,「父」為其中之一,但發現的次數不多。耶穌專用此語,幾乎將其餘的排除了,天父上帝創造之工到處可見。本首詩的作者表明在各項事物中所看到的上帝的態度;因為他在天體的音樂裡,在石木花草裡,在蒼天碧海裡,在清晨的光輝中,在芳香的花果裡,在被風吹動的青草上看見了天父。 作詞者貝布柯克(Maltbie Davenport Babcock,1858~1901年)生於紐約西拉庫斯(Syracuse)一個社會地位相當卓越的家庭,1875年進西拉庫斯大學,畢業後再就讀奧本神學院(Auburn Theological Seminary)。1900年為紐約市布立克長老教會(Brick Presbyterian Church)大教堂牧師。但只短短18個月,會眾同意他作聖地之遊,盼望重新得力。不幸於1901年5月18日在義大利旅行途中,在那不勒斯(Naples)息勞,得年僅48歲。 貝布柯克常常外出散步,逢人便說:「我要去看看我天父的世界。」他愛爬上小山,遠望湖光山色,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這首〈天父世界歌〉就是他由野外回來後專為兒童寫的讚美詩。在他所寫的詩中,這是最著名、最廣被採用的一首。從一首16節的長詩摘錄下來為3節,重點在表明天父上帝的身分。 曲調:英國傳統旋律。調名:Terra Beta。本調首見The English Hymnal,1906,據稱Ruster是Terra Beta的來源(Ruster為英國一個教區名),嗣後班尼斯愛得華(Edward Shippen Barnes)將其改編而稱之為Terra Patris(Father’s World)。 編曲者謝巴德(Franklin Lawrance Sheppard,1852~1930年)生於美國費城,1872年畢業於賓州大學。1875年父親派他到巴爾的摩去管理鑄造場,被選為該城聖公會錫安堂的教區委員,年僅22歲。之後加入長老會,為第2長老會巴爾的摩會所會友,任主日學老師和音樂指揮。一再被奉派為平信徒代表參加總會開會,並被選為主日學工作委員會委員,後擔任主席。 謝巴德雖非職業音樂家,但他在這方面頗有成就。曾一度任聖公會教堂司琴,1915年編1本長老會主日學聖詩集名Alleluia,銷售幾乎達50萬冊。他同時是長老會聖詩集的平信徒編輯委員,1911年編Presbyterian Hymnal。1930年2月15日於費城德國域(Germantown)息勞。 這首聖詩的曲調樸素、流暢,而且充滿了歡喜快樂之情。雖然作者都是為兒童寫的,但成人唱起來也非常親切,使人感到「樹木花草,蒼天碧海」都在「述說天父全能」。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窗口]獵槍的背後

◎高有智(媒體工作者) 過去因為法令僵化,社會誤解,層層限制原住民族傳承狩獵文化。然而,最高法院日前對獵槍的一項重要判決,判定原住民族只要基於傳統習俗文化使用獵槍,不論改良的獵槍形式,皆無不法。這不僅保障原住民獵人的生命安全,也避免行政規範擴大限制狩獵文化。狩獵文化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獵槍工具是否改良,而是背後的部落規範與文化價值。 這項判決的爭議在於,原住民族獵槍是否可以從前膛槍改為後膛槍。事件主角是排灣族人蔡忠誠,他曾於2008年6月間,於工寮自製後膛式獵槍,檢察官以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提起公訴,原本原住民狩獵用的自製獵槍已經除罪化,蔡忠誠因此在一、二審獲判無罪,但更一審卻引用1998年內政部警政署的函示,認為「自製獵槍」僅限於前膛槍,蔡自製的獵槍屬於後膛槍,不符規定等理由改判有罪。 根據偵辦此案檢察官的說法,保障傳統狩獵文化不能無限上綱,以現在科技進步,若不適當管制,自製獵槍達到可傷人的地步並非不可能,後膛槍具有強大殺傷力。然而,原住民族獵人都知道,內政部的規定太過嚴苛。傳統前膛槍容易受潮、膛炸,如果政府重視保障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內政部的僵化規定,反而讓原住民族社會不能與時並進,不能改良槍枝,美其名保障文化,莫非是置人民生命安全於不顧? 全案纏訟5年之久,最高法院合議庭最後認為,內政部對前膛槍與後膛槍的行政命令,逾越法律授權範圍,原住民只要基於傳統習俗文化使用獵槍,不管是前膛槍或後膛槍都不罰。 這是重要的判例,不僅讓蔡忠誠免罪,也避免過度干預原住民族的獵槍使用,保障多元文化。其實檢察官的過度擔憂,一如許多人對原住民狩獵文化的誤解,以為原住民族狩獵就是濫殺濫捕,管制獵槍才能管制原住民的「獵殺行為」。 筆者曾經採訪原住民族的「獵人」專題,台東的排灣族老獵人杜東龍說了一段話,原住民的狩獵行為和部落的儀式有關,過去必須受到傳統規範,獵物不是靠自己的技巧或獵槍獵取,而是上天賜予,「只想殺害生命的人,沒有資格上山,這樣是會得罪上天!」 各族狩獵文化是部落生活祭儀與文化的重要核心,涵蓋生態知識與動植物習性認知、取得獵物技術、社會制度與宇宙觀等信仰體系,形成豐富多元的文化。當前破敗的部落主體,存在許多危機,確實有可能讓資本主義的貪婪文化趁虛而入,利誘原住民獵捕野生動物;然而,政府該管制不是獵槍,而是管制不肖商人的非法交易,同時協助原住民族社會重建部落主體力量,建立自主規範,期待傳統獵人重返尊榮,不是蒙上「動物殺手」的污名。

中性第三者 化解衝突有一套

加拿大創立   長老教會引進台灣   期盼成為解決各式衝突的正面力量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日常生活、工作場合、會議過程、國際事務的介入與排解上,加拿大衝突解決學院(Canadian Institute for Conflict Resolution,簡稱 CICR)的中性第三者(Third-Party Neutral,簡稱TPN)課程,已被證實是一套非常有效的衝突預防工具,更是排解衝突的有效方法。2002年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引進,並在長榮大學成立衝突研究中心,近年來逐漸獲得重視。該中心12月1至6日在新竹聖經學院,邀請CICR執行長Brian Strom來台,為行政院農委會防檢局、中央畜產會等17人進行「培訓師訓練」課程,法務部司法官學院院長林輝煌也親到TPN培訓師訓練課程參與、了解,期望能將課程引進司法官訓練中。 TPN課程訓練分成4個單元,每單元須花40小時、共160小時完成訓練課程及行動性的研討會。全部完成後可進行培訓師課程,在12至14天內完成40小時的培訓師訓練計畫,在擔任助理跟著培訓師參與見習達一定時數後,經審核後才發給培訓師證書。實際操作時,培訓師要先確認當事者已授予TPN的委任,並許可去探究及處理衝突,扮演好策畫與授課、促解、分享專長和傳授知識這3種角色,同時也要成為衝突解決程序的監護者,不過,TPN也要以傾聽方式,讓衝突顯明的冰山下的底層或深層衝突能夠浮現,並要鼓勵當事者雙方能互相聽對方的話語,在適當的情境與合宜的語調中,幫助雙方進行互相溝通,且TPN要避免成為判官,更不能公親變事主,而是要在異中求同,並在雙方都同意範圍中,幫助當事者轉向解決方案來進行。 長榮大學衝突解決學院執行主任陳校賢表示,TPN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和諧,將暴戾之氣轉化成祥和,台灣社會過去有省籍對抗、現有藍綠對抗,又有公務人員與社會民眾等對抗情事,唯有透過充滿愛心、反省、為人民服務、世界最先進的TPN訓練,才能有效化解衝突。他坦言,態度最重要,認證是其次,因此在TPN培訓師訓練中,除了具備TPN相關的技巧與訓練外,還有觀察者注意每位學員解決衝突時的態度及觀念,是否符合TPN訓練的精神。如今,台灣具備TPN培訓師認證的已有48位,陳校賢期望,這群培訓師能成為台灣社會解決各式衝突的正面力量。 事實上,在引進TPN課程到台灣的過程中,還有長期熱衷於台灣民主與社會運動的前立委林哲夫,以及現任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等人的參與,除了TPN外,林芳仲與林哲夫也致力於倡導自我解放(Self-Liberation),以及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簡稱OST),期望透過各樣技巧與策略,讓各樣的衝突得到解決之道。 林輝煌坦言,司法官在訴訟制度中要替當事雙方以仲裁來解決紛爭,其實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無論仲裁如何,往往都不能使雙方有真正的和解,很期望透過引進TPN這樣的衝突解決課程,到司法官的訓練養成教育中,幫助司法官能成為使人和睦的中保,讓司法訴訟有另一個不同的思維來化解衝突。 由於目前負責TPN訓練的長榮大學衝突研究中心仍在尋找主任繼任人選,加上沒有寬裕的經費,因此這次會議也特別邀請歷屆TPN學員團聚,共商永續發展之計。會後主要達成3項共識:1.拓展平台廣度,運用網路社群工具、相關期刊等發布消息;2.籌辦服務團隊,針對政府公部門、民間社團等,提供訓練課程;3.籌組TPN協會,整合資源。期待能透過協會推廣TPN訓練,幫助更多台灣民眾擁有解決問題的策略。   TPN訓練計畫 邁向和解共生 【黃以勒專題報導】中性第三者(TPN)起源於1988年,由位於加拿大首都安大略省渥太華市的聖保羅大學加拿大衝突解決學院(CICR)所研發而創立。TPN是一種解決衝突高效能的訓練計畫,曾經幫助過許多工會、社區、學校、團體、公司,及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訓者扮演第三者角色,作有效的調解、仲裁,化解許多原本「困難無解」的衝突。 受過訓練的TPN,可能處理個人或群體的衝突,這些處於衝突中的人不一定了解TPN的角色、解決衝突的程序。這些處於衝突中的當事者之間可能是熟人,也可能互不相識,但對於他們想要做什麼事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也因為如此,所以互不相讓。TPN便要在這樣的狀況中透過適當的引導來化解紛爭。 自古以來,解決衝突往往就是倚靠第三者介入,這樣的「第三方」常被稱為:中間人、公親、仲裁者、維和者、長老、大老、法官、判官等。「中性第三者」則是一種專業化的調停程序,是解決衝突相當重要的策略,具體來說,是幫人解決衝突的一套工具與運作模式。而加拿大聖保羅大學的CICR是研發與推廣TPN介入衝突解決、管理與預防最先進之組織。 在文明國家,衝突解決通常需要有第三者之介入調解,雙方如果透過調解程序,無法達成協議(agreement)或修好(reconciliation),才可進一步進入訴訟。不論是個人、團體,乃至於社會、國家都可能發生衝突,並造成人民相當程度之不安與無奈,面對衝突可能灰心喪志,但是有些衝突如政客、政黨傾軋,我們可以唾棄他們,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家庭與社區的動盪,則需要我們積極維護,共同邁向和解共生的文明世界。 其實,衝突也有好的一面,它是歷史的驅策者,進步的基本動力。也就是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是,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才是重點,這也是TPN訓練珍貴之處。為了減少司法體系的負擔及社會成本,在衝突、糾紛發生初期,能經由具備有「中性第三者」之訓練及素養之人士的介入,定有助於今後台灣社會在各方面糾紛衝突的降低及減少,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   有效引導促解 成溝通新技巧 【黃以勒專題報導】中性第三者(TPN)訓練計畫是一套發自內心,以愛、同理心與慈悲為基礎的啟發模式,可提供學員一套改變態度、增強說服力與溝通的新技巧。透過以行動導向的互動、體驗、回饋與反省之方式來演練。期望透過漣漪效應,以點、線到圓的傳播方式,來促進人際關係之尊嚴、尊敬與信任,再由受訓人士於社區之實踐以推廣到整個社會。 TPN訓練計畫共分為4個單元及培訓師訓練,每單元各有40小時的訓練課程,中性第三者訓練計畫的第一單元「養成一位中性第三者」是最根本的訓練;第二單元開始則分別是「發展促解技巧」、「發展調解技巧」、「中性第三者職場培訓原則、實踐與省思」。每修完一個40小時的單元,可由長榮大學的衝突解決學院或加拿大衝突解決學院認證並發給證書。 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清楚掌握任務,並能注意調解時的細節,培養、傾聽當事者需要,讓當事者的尊嚴獲得保障,並受到尊重的情況下,在信任調解者的前提下開始嘗試解決紛爭。調解者不僅要做出不涉及爭議內容、價值,僅關於程序規則的判斷;還必須成為引導者,讓當事人能在合適的處境下,自己提出解決方案。要具備這些能力,除了需要訓練傾聽的能力,還必須學習個人心理、團體動力等相關技巧。 如果修完全部4個單元,即完成160小時之訓練,進而可運用到和平營造、衝突轉型之發展,將可進一步成為認證之培訓師。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2期培訓師訓練於2007與2008年於加拿大受訓完成,2013年12月1~6日,亦於新竹聖經學院完成首次在台灣本地舉辦的培訓師之訓練。 據研究資訊顯示,一般公司主管要花42%的時間來解決與衝突相關的問題,50%員工基於衝突因素而離職。現代的衝突儼然已由可見與實質的因素如權力、利益、資訊等,延伸到非實質的因素,包括情緒、信念與價值的相左。未來的衝突處理或介入,不但要解決相關的問題,同時還得在情緒、感覺、需求與關係方面下功夫。面對各式各樣的衝突,現代社會已依序朝向預防、管理與解決之新趨勢邁進。   林輝煌(法務部司法官學院院長) 專業調解 比司法更有效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司法官培訓教育體系中工作已滿15年的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前身為司法官訓練所)院長林輝煌說,學習衝突的控制很重要,他認為學會這種技巧,才能夠在多元的社會中,看見衝突解決的真正價值,讓國家、社會、人民產生正面的力量,這也是為何他要來學習中性第三者(TPN)的原因。 林輝煌說,從18世紀推翻極權、帝王制度,到19世紀反貧窮時代是富人與窮人的對抗,如今的20世紀是追求平權的時代,正如之前多元成家的正反爭論中,看見爭取不分性向的平權運動,從歷史軌跡來看,台灣社會是往越來越開放、多元的方向在走,在開放社會中有爭競分合,就會有多元價值的產生,而憲法所保障的,就是在多元競爭中,找出大家共同價值來維護。 以前的人對能當上司法官,都認為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但事實上,司法官就是要介入人家的紛爭,也就是要排解、仲裁別人的衝突,因此司法官訓練首重「中立」。可是要保持司法天平的平衡其實很困難,因為人都有成見、偏見,因此,如何透過專業訓練讓人成為中性的第三者,讓司法官能去除偏見、保持中立,這便是司法官學院的職責所在。 林輝煌認為,真正紛爭的解決就是要得到和平,而和平的重建機制,正是中性第三者的目的。可是從現行司法制度中的調解,讓民事法官成為和事佬,在調解之後,卻成為另一爭執的開始。因此他認為,現行司法調解制度並不是務實的在解決紛爭,而各地方的調解委員會,也淪為司法案件積壓過多時,成了冗長司法訴訟制度的暫時疏洪道而已。所以林輝煌覺得,唯有尋求司法外的紛爭解決,運用如TPN這樣先進專業的技巧,也許比司法調解、仲裁更為有效。 目前,法務部正在推動修復式司法,期望透過被害人家屬成為準當事人的角色,來參與在訴訟制度中,不過這在法學界仍有正反不同的看法,但是無論如何,林輝煌認為,訴訟不該只是被告與受害兩者間的抗爭,應該要一次來解決,傾聽當事者所有的問題,而不該以分段來處理,因此,他積極尋求各種專業化解衝突的技能,盼望能在下一世紀,為司法制度尋求新的運作模式,如此才能真正適用於高度變化的社會多元現狀。   陳校賢(長榮大學衝突研究中心主任) 滿足需求 培育公民文明 【特稿/陳校賢】為了尋求「化衝突為和諧」的方法,一群在台灣與國外熱心鄉親友人,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協調下,透過交涉與會談,中性第三者(TPN)訓練方法於2002年引進台灣。PCT已於2009年將衝突管理納入傳道師要封立為牧師之前的必備課程。同樣地,台灣司法院也於2012年將衝突管理課程引進法院的調解制度,列為調解委員訓練課程之一。 TPN訓練具體能解決哪些台灣社會、政治的衝突呢?舉例來說,馬王9月政爭之時,高院主審法官審判長提出「紛爭解決變通辦法」(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要雙方私下「和解」,由兩造相互尋求解決方案,可惜遭到拒絕,為了輸贏,把重責大任推給法官,採取浪費社會資源的司法程序。這顯示長久以來受人垢病的司法體系,亦想趕上衝突解決之新趨勢,值得慶幸,可惜政治人物尚無建設性衝突解決之心態。 究其原因,台灣的教育體制只重視「和諧面」,往往忽略了「衝突面」。大多數的人,成長在既要順從又得競爭的壓力下,對待別人比較會使用一些貼標籤、做比較、爭利益與下判斷的傾向,在溝通上充滿著暴力語言,既無同理心,又缺乏滿足彼此需求之技能,更少有強化相互和諧關係之素養。這不僅會妨礙個人之「獨立與感情控制」(Independences and Affection Control)的發展,更會影響人性尊嚴以及人際間互相尊重與信任之常態。 依個人的觀察,目前台灣在商業上大多採取談判或交涉來處理糾紛,至於各級政府之調解委員會,以及法院之調解委員會則較類似仲裁(arbitration)之模式,仲裁者經常會參與解決方案之建議,以尋求解決方案為主,這與中性第三者之運作程序,尚有相當之間隙。 台灣社會充滿著許多競爭、紛爭與衝突。碰到衝突時,大多當事者採取迴避,要不然就是採取對立式之打鬥,施以暴力或按鈴控告之應對。衝突解決、管理與研究是一門很複雜之領域。未來的領導者,對衝突的認知已不能再以傳統式態度來處理,衝突已不再是以權力、高壓就可以解決。如何培育「公民文明化」趕上時代之潮流,已是當務之急,期望你我一同參與TPN訓練,做和解的使者。   鄭國忠(台北公義行動教會牧師、TPN培訓師) 解決紛爭 牧者教會受益 【特稿/鄭國忠】當信徒和信徒產生衝突時,你會如何處理?當會友婚姻產生衝突時、兄弟為了爭產翻臉時,你會如何處理?當身為牧者的你與教會產生衝突時,又該如何處理?台灣人常講情、理、法,而教會講愛心、接納、包容,但在衝突發生時,我們真能冷靜的傾聽彼此的聲音,並有效的解決衝突又榮耀上帝嗎? 以上這些問題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教會雖然是「愛的團契」,卻難免有衝突產生,而這些衝突不是被忽略,當作沒這回事,就是常引用「用愛心包容一切」作冷處理。但事實是:口中說愛心,真正衝突產生時就顧不得那麼多了,甚至拚到你死我活才罷休。 由於牧者長期處於衝突核心,因此常會要求自己或者被要求要忍耐一些,或用愛心包容對方,以息事寧人的方式處理。較尊重小會或中會、總會者,告到小、中、總會處理,不願遵守教會法規者,一狀告到法院。到最後,不但沒有順利的解決衝突,反而留下了許多遺憾,不是教會分裂,就是信徒或牧者身心受創的離開教會,成為衝突下的犧牲品,也留下了終生無法抹滅的裂痕,甚至讓上帝的名遭受到羞辱。 中性第三者(TPN)是一套為有效處理衝突所設計的技術,一方面減少司法體系的負擔,另一方面也運用各樣的溝通技巧滿足人性的需要,來處理彼此的衝突,不僅處理只佔衝突當中的一小部分表面的衝突,甚至可以處理到深沉、根深的衝突。 舉例來說,近日來台灣社會存在的許多高度爭議的問題,諸如廢除死刑、同性婚姻等議題,教會面臨了許多的衝突,不只是長老教會與其他教派間彼此在神學認知上的不同,甚至連長老教會的牧長間亦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其實,展開對話、開放不同的溝通管道、傾聽對方的心聲、尋找彼此的共識,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而這一套中性第三者的運用技術,正好可以協助教會來面對這些衝突的處理。 個人深信,教會在處理衝突時,牧者或教會中的領導人,除了運用聖經的話語來勸勉雙方當事者以外,若能透過TPN的訓練,熟悉這一套有效的處理衝突的技巧,將幫助教會或社會化解衝突,更有助於文明社會的成長,邁向上帝國和諧的領域。   善用技巧策略...

平安基金會募集電子發票 845順手作公益

【黃以勒採訪報導】平安基金會下屬各社福單位關懷8種弱勢族群,需要更多民眾挹注奉獻,幫助基金會運作。只要消費者指定將電子發票捐贈給「845」,未來發票若中獎,將會主動撥給平安基金會,作為雙福事工經費。 受到政府推行電子發票,並提高發票獎金至1000萬元的影響,衝擊社福單位募集發票的收益,因此平安基金會也在這個趨勢中,申請電子發票愛心碼「845」諧音「8社福」,只要在超商、量飯店或大型連鎖商場,結帳時指定將發票捐贈愛心碼845,即可不費吹灰之力順手做公益! 負責申請愛心碼的平安基金會南區社福辦公室助理胡琪宜指出,因為參加了公益聯盟課程,得知目前的發票電子化趨勢,為了不因紙本發票減少而錯失許多愛心捐款,便於今年9月開始推動電子發票募捐,捐贈方式簡單便利,但因多數民眾仍不熟悉,目前仍在宣導中。 其實使用愛心碼捐贈發票,比以往更省時省力。胡琪宜說,只要在付款前跟店員說「愛心碼捐發票」,並提供平安基金會的代碼「845」,即完成捐贈。結帳的同時就可以順手做公益,既環保又省事。除了開拓募集電子發票的方式,平安基金會也歡迎大家捐贈實體發票,並設立各實體募捐箱,不錯過任何愛心的奉獻。  

總會事務所勁歌熱舞迎聖誕

【義工記者林佳靜台北報導】12月20日下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舉辦聖誕慶祝會,吸引近190位牧長同工參加。原住民同工發揮創意,勁歌熱舞,讓全場high翻天。前總幹事楊啟壽、羅榮光等多位牧長也與同工歡聚一堂。 羅榮光致詞時,特別邀請大家參加12月28日上午9點30分在雙連教會舉辦的「展望2014年公義和平大會」,會中將邀請吳釗燮、蔡明憲、吳榮義、姚嘉文及江政典等學者專家分析台灣目前的危機。羅榮光希望透過音樂、演講,呼召大家手牽手祈禱,懇求上帝帶領台灣能夠在2014年有新的轉機。 每年的聖誕慶祝會是總會事務所同工引頸期盼的大事,觀眾們都期待精采的表演節目,絕對不想遲到。透過資訊中心同工專業等級的剪輯技術,回顧2013年同工服事的點點滴滴。同工小孩中年紀較長者,表演帥氣街舞、鋼琴演奏與打擊樂,毫不怯場。e麥音樂事奉樂團主唱哈尤恩傳道演唱多首聖誕組曲,帶來羅曼蒂克的氣氛。原住民同工改編葉璦菱的歌曲〈我心已打烊〉,變裝瑪丹娜一出場,全場high翻天。 去年傳福同工表演江南大叔的騎馬舞,紅遍辦公室。今年總會青年幹事鄭君平變裝成膨風嫂與青年、大專的年輕美妹們大跳〈金罵沒ㄤ〉,博得滿堂采。總會大專幹事王榮義也和膨風嫂即興演出,改編網路流傳的「五顆鑽石,五倍祝福」影片,反諷教會界錯誤的教導。

平安台灣 簡文秀溫暖獻唱

馬偕醫院淡水院區舉辦音樂會   盼透過歌聲撫慰台灣人的心 【義工記者林佳靜台北報導】好久不見的聲樂家簡文秀,12月12日下午拜訪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為12月24日中午在馬偕醫院淡水院區舉辦的「平安台灣」馬偕紀念醫院聖誕音樂會宣傳,這是她第一次為長老教會獻唱。 回顧2013,台灣天災人禍頻傳,帶給人民許多焦慮與不安。此次在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院區舉辦「平安台灣」聖誕音樂會,在億光基金會及馬偕傳記動畫主題曲作曲家鄭仁宗的支持下,期待喚起生活在台灣的所有人,能以馬偕博士愛人愛台灣的精神,努力付出愛,祝福台灣平安。 〈平安台灣〉是一首詩歌,也是「黑鬚番」馬偕動畫傳記主題曲。簡文秀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馬偕副院長張文信唱了這首歌給她聽,歌詞內容深深觸動她的心,後來她將歌詞略做了修正。為了能將優雅的台灣味道襯托出來,她不敢鬆懈,每天以祈禱的心來製作。簡文秀感嘆,「台灣需要平安!」看到電視新聞每天播放著立法院政爭、食品安全風暴、日月明功等消息,讓她感受到台灣其實很不平安。她認為,台灣有許多人太貪心,只想要出名、愛錢、有權力,才會製造出許多「假」的東西,台灣人應該要深切反省。她希望能透過歌聲,來撫慰台灣人的心。 簡文秀6歲時走進長老教會,受到七星中會羅東教會陳耀宗牧師娘的啟蒙,培養她對音樂的喜愛。簡文秀曾多次在國慶日晚會演唱,她以創新的聲樂技巧演譯台灣民謠,以普羅大眾能接受美聲唱法,將藝術唱腔平民化。簡文秀說,沒想到這是她多年後第一次有機會為長老教會獻唱。 8年前與億光董事長葉寅夫結婚,熱心公益的簡文秀,就常常偕同夫婿,化身為「點燈」天使,捐助許多弱勢機構和學校。2012年,簡文秀以億光文化基金會的名義,捐贈給新疆青海的貧童共計1283所小學各一套她所企編的《迷人的音樂》音樂教材有聲書。今年12月初,她參加母校台北教育大學的校慶,花費了360萬元,捐贈LED照明設備給學校圖書館,節省母校大筆電費支出。 總會平安基金會執行長林恩增長老特別向簡文秀介紹「雙福」的概念以及「八福」事工──8家社會福利機構,並邀請她共同關懷,希望台灣的冬天可以再度溫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