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記念耶穌受難復活腳蹤

攝影/林婉婷

西美中會傳統文化讚美神

【邱國榮台北報導】已經兩年沒在復活節舉辦聯合禮拜的西美中會基宜北區教會,4月16日當天再次舉行聯合禮拜。該區會多位青少年及兒童跳著傳統舞蹈、讚美神,揭開禮拜序幕,眾人歡呼記念耶穌從死裡復活。

攝影/邱國榮

禮拜邀請到深耕南台灣18年,目前居住屏東東港的內地會宣教師盧慈莉(Christine Dillion)證道。她證道方式別出心裁,以對非基督徒講故事的口吻方式談耶穌復活,藉此讓會眾明白,面對非基督徒,聽聖經故事也能被故事吸引,因而想要了解基督,傳遞出傳福音並不是難事。盧慈莉說,她在台灣宣教過程不斷摸索中,最後找到傳福音的方式:講故事。口吻生動雖必要,但卻不難,反而是故事講完後的提問,才是帶領人認識基督的關鍵。

盧慈莉更提出6個問題:「聽了故事後您喜歡哪部分?為何呢?」「對於故事內容您有想要知道的問題嗎?」「耶穌復活故事裡有許多門徒,從他們的行為及作為,人有何種特點?」「耶穌的特點是什麼?」「聽了復活故事,有沒有理由要相信耶穌復活?」「您自己的生命要怎樣回應耶穌?」

盧慈莉強調,只要提問,被帶領者就會進入思考,然後回饋出各種答案,而且很多回饋甚至是基督徒沒有想過,卻值得深思的價值;同時此6個提問的思考,也可以是基督徒的自我靈修。

當日聯合禮拜中,有為國家、社會、家庭、阿美族青年與兒童,及個人等禱告。帶領禱告的玉成教會牧師呂哲敏,特別提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土地,呼籲會眾要思想有族人為了原住民族土地正義議題,已在凱達格蘭大道餐風露宿超過1個月。最後呂哲敏帶領會眾祈禱神激發教會愛心,基督徒都能夠在基督裡,全心全意愛主我們的上帝,還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談到愛的時候,要愛神及愛人,不是說說而已」,全台灣基督徒都有愛神及愛人的心,讓社會看見教會愛神及愛人的具體行動。

彰化跨教派迎朝陽慶復活

【林家鴻彰化報導】「透早起來讚美主,因為透早起來見到耶穌,我心內有平安。」4月16日清晨6點,擁有近20年歷史的「彰化市基督教會復活節聯合朝陽禮拜」再次於縣府前廣場舉行,近20間不同教派教會牧長兄姊吟唱詩歌,場外的行道樹也掛起「耶穌愛你,賜你平安」、「主已復活」等布條,向路過的市民分享復活節的喜悅。

攝影/林家鴻

彰化蒙恩堂牧師蕭錦峰表示,各教會雖然在語言、敬拜方式、教會制度都不相同,但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就是基督的復活讓我們彼此成為弟兄姊妹,以往用台語講道提到「重生」,都會直接字面翻譯,今年聽完彰化中會彰山教會牧師黃謙舜的講道後,才知道可以用「從頭生」,台語真的非常美。

黃謙舜講道時提到,使徒保羅在未信主前曾經百般控告、逼迫基督教會,基督徒的痛苦就是他的快樂,但後來被聖靈改變後,卻成為向外邦人傳教的使徒。保羅為了耶穌,甘願受苦、受害甚至受死,在價值觀的全然改變上則從過去汲汲營營於個人利益的世間名利,轉變為以基督為至寶,追求為主所用的人生目標。

黃謙舜說,一些在座的弟兄姊妹可能也有保羅的經歷,以前對基督教反感,甚至批評、輕視信耶穌的人,想不到今天也變成基督徒,「我們都是得到赦免的罪人,想到這裡就喚起內心感恩的熱情。」他期望弟兄姊妹都能在生命中散發基督的香氣,成為一個可取、願意為主來活的人,若能如此,「耶穌復活的力量已在你身上產生果效。」

長老教會的彰化、永福、中山、彰山、梅鑑霧、蘭大衛等教會及彰基院牧部皆參與這場禮拜,向陽教會牧師李哲緯表示,十多年來每年都會帶領弟兄姊妹參加復活節聯合朝陽禮拜,各教會每年都願意參與,讓人看見教會的合一,神的愛在我們當中,不分彼此。而近年場地從八卦山上的體育場改至人潮多的縣府前,也希望將福音傳給在地百姓。

建豐教會泰澤燭光樂悠揚

【義工記者林婉婷屏東報導】4月14日晚上8點,屏東中會建豐教會舉行受難週泰澤禮拜,共有50多人到場。融入建豐教會的風格與需要,禮拜加入了簡短的信息分享,讓會眾更能聚焦在即將到臨的復活節上。

泰澤禮拜以聖經為中心、樂聲為形式。與一般禮拜不同在於,泰澤禮拜沒有「硬性規定」。一首詩歌吟唱次數與時間沒有限制,而是依循參與者的感動與融入情形調整,詩歌、聖詩間穿插讀經與靜默。泰澤禮拜最重要在於引導參與者的心,能夠在歌聲樂聲悠揚、步調沉緩的環境中,自然而然思想、禱告。

攝影/林婉婷

從去年起,建豐教會開始嘗試以泰澤禮拜為受難週特別禮拜。信息分享部分,牧師謝加恩以「寬恕」為主要講題。華人社會中對復仇有很多的形容:君子報仇3年不晚、此仇不報非君子等。不論原意與出處為何,在世代沿用之下,我們有衝突時都抱持不能委屈的頑強態度。耶穌被釘上十架,受旁人嘲弄,祂卻為他們求情:「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路加福音23章34節)耶穌展現最高層次的寬恕與接納,這種精神也是基督徒要一生學習的。

禮拜尾聲點燭,去年以蠟燭填滿十字架造形,代表「我們在信仰裡」,今年以蠟燭排出心型圍繞十架,象徵「信仰在我們心裡」。

建豐教會另安排接力禁食禱告,效法耶穌40天禁食禱告的精神。經上記載:「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章4節),禁食禱告是聖經多次提及可以操練靈命與全心擺上的禱告方式,戒除汲汲營營口腹之慾,更多沉浸在信仰裡。接力禁食禱告採取登記三餐制或全天制,參與者在家禱告,為期7日。

玉泉教會受難週藝術布置

相片提供/Vuluk Palimdai

【義工記者林婉婷屏東報導】排灣中會玉泉教會禮拜堂中,以石塊、百合花卉、木屑、乾枝枯葉等素材布置出「耶穌受難後3日復活」的場景,代表三位一體的3朵百合花探出墓穴。玉泉教會受難週每日都有不同的特色布景,全來自牧師扶路客的巧思與巧手。

扶路客遺傳母親的藝術氣質,又跟著善於木工的父親學會縝密思考與創作技術。他並非科班出身,卻能走出不一樣的路。就讀神學院期間為募捐而販售作品,受當時玉山神學院院長楊啟壽關注,告訴他「恩賜不是感謝,是責任」。因為這句話的提醒,扶路客一改過去的心態與禱告,過去僅求主讓自己明白如何用恩賜服事,後來完全交給上帝,一切按著神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意思。

扶路客在受難週期間融合聖經記載、原民素材與藝術詮釋,布景帶來視覺滿足,配合信息,會眾深受感動。受難週佈置第2天主題「你們當趁著有光」,用7根蠟燭代表「完全」,整體布置形狀像台灣,代表「上帝完全保守這地」、「我們將自己完整獻上」。第4天「與主耶穌同餐的人」呈現耶穌設立聖餐,餐桌布置使用烘乾香蕉葉做桌巾,竹杯做聖餐杯,餐點擺上傳統美食cinavu,展現信仰與文化的巧妙融合。第5日「十字架上的對話」為展現耶穌走過的苦路,先以14盞蠟燭代表耶穌遇到的艱難,在受難的十架上,有鐵絲和樹籐編織的荊棘冠、繩結鞭、五吋釘等營造尖銳意象,看到的人都對痛苦感同身受。第6日與第7日埋葬耶穌的墓穴,是扶路客收集教會附近的石頭來堆疊,也符合他不浪費素材的主張。

扶路客也是多產藝術家。長榮大學四樓大型裝置藝術「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派宣教150週年紀念禮拜設計和聖餐餐具等都是他的創作。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