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踏話頭】擁有傲人學歷且才華洋溢的網路名人曾博恩,在節目中侃侃道出自己在教會成長,卻無法相信基督教的緣由,引發許多教會青年關注,好奇教會如何回應這些問題。究竟博恩在節目中分享了什麼?而這些難題又該當何解?本期新聞專題邀集眾牧者一同探討,正視信仰之路的挑戰。

總編/陳逸凡


留空間討論信仰 勿限縮對神想像

【Dalul專題報導】知名網紅曾博恩在Podcast上,講述自己過去在教會以及信仰中有所挫折及困惑,導致現在他離開教會、離開基督教信仰;此言一出,引起社會、教會熱烈討論。台南中會鹽行教會牧師梁哲懋對此表示,真正的問題是,對自己誠實的人是否可以在教會生存,這是需要更多討論的地方。

梁哲懋說,相信像曾博恩這樣子想法的人,是千真萬確地存在於各個教會中,他們對信仰有困惑,卻面臨教會無法回應他們的狀況,這其實也點出目前教會的困境:基督教不是一個追求真實的信仰。梁哲懋指出,整個信仰有太多包袱,以至於在信仰中人們無法過得真實;假如要追求真實,很有可能導致其他人信仰上的跌倒,而使人跌倒在教會中是不被允許的行為,當個人要去追求內心真實的感受時,教會並不會重視這樣子的聲音,就如同機械化般,要符合教會自身所設定的「模板」,才有辦法在教會中生長。

(攝影/林婉婷)

聖經是信仰的唯一解答嗎?

曾博恩在節目中指出,很多基督徒根本不認識自己的信仰,甚至連完整地讀完聖經都沒有,怎會知道所言所行是出自聖經呢?梁哲懋對此表示,即便聖經讀完很多遍,也不能確定所言所行就是來自於聖經的教導,因為聖經存在很多不同的想法,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論點,尤其在不同的時空背景,經文所闡述的重點也完全不同。

梁哲懋說,在節目裡有提到一個有趣的想法,就是很多時候聖經的解釋,涵蓋了不同的意識形態,像是在韓國及台灣,儒家的思想也會被拿來作包裝,變成信仰的一部分。他邀請眾人反思,在信仰教導裡面,是不是有各種意識形態被包裝在裡頭?像是統獨意識、男尊女卑、種族歧視等。不過察覺自己的意識形態是很困難的,畢竟意識形態與信仰一樣,都是人所相信的事。

聖經的思想與觀念其實與當時的背景有關,假如用唯獨聖經的觀點去思考,或許會遇到很多挑戰,所以梁哲懋直言,要先知道為何會有唯獨聖經的概念產生,才有辦法運用這樣子的觀點,而不是望文生義。這種教義其實對抗的是教會傳統,當人們對信仰有所懷疑時,要回到聖經本身去了解這個議題,而不是回到教會傳統中找尋答案;而回到聖經是一個浩瀚的工程,有了這個想法,才有了聖經翻譯事工,讓每一位信徒都能自己閱讀聖經,而不是唯獨透過教會來解釋。此外,讀聖經也是有諸多的挑戰,要用哪一本聖經、抄本等,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但至少提供了一個方向,不能由教會來主導整個信仰,這才是唯獨聖經的意涵,而改革宗也因為不同的立場與閱讀解釋方式,才有相異的光譜。

梁哲懋提醒,唯獨聖經的教義,應該是讓改革宗的信徒以寬闊的態度讀聖經;要小心謹慎,別把上帝關在聖經裡頭,以至限縮人們對上帝的想像;透過討論,一同探討聖經中的話語,而不是由某一個人來決定;拋棄教義的束縛,藉由聖經閱讀來得到新的指引等,這才是真正的回到聖經。最後他也重申,教義是不能高過聖經的,不應該以教義為人們單一看聖經的模式。

以開闊的心,在人生旅途中尋求真道

梁哲懋直言,如果要尋求聖經、信仰的答案時,不能把得到的答案視為唯一解答,因為標準答案限制了信仰的展現,若能保持開闊心胸,持續探討聖經的可能性,才會讓自己的追尋持續前進。他指出,透過對話、討論、質疑來交流彼此想法,可以豐富自己的生命,來找出信仰的可能性,進而發想信仰對於人、社會是否有更多的啟發及實質的幫助,而這也是基督教神學很重要的一環。

但信仰也不是只有質疑才能算是好的路徑,梁哲懋表示,假如不看聖經也能夠相信上帝,那也不是壞事,讓信仰影響他的生命,並且一生不偏離,這也是一種信仰的展現,而如果讀聖經並沒有讓閱讀者的生命受到建造,其實讀聖經也就不是那麼必要。

梁哲懋指出,從曾博恩的生命經驗,其實可以看成現代知識青年對於基督教的看法,假如他知道神學不單單只靠宗教經驗,而是要有更多的思考與反省,或許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而現在多數教會更多是倚靠宗教經驗的傳承,因為具有個人性,導致無法接受不同的想法,也就限縮不同想法的產生。

梁哲懋表示,曾博恩之所以離開教會,就是因為他無法相信現代教會所傳講的上帝,這也是教會目前很大的問題——沒有留下任何討論信仰的空間。梁哲懋也指出,有質疑是好事,為了想要去明白真相,進而去發出疑問、質疑,這樣子的行為應該要被肯定,當對於信仰產生懷疑時,其實也就代表真實想要去了解自己所相信的動力。


更要活出好見證 不僅要信徒生活

【林宜瑩專題報導】對於網紅曾博恩指教會很假,新竹中會僑愛教會牧師劉俊逸回應,這是基督教信仰團體要去自我反省,「為什麼我們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以至於讓人很實際告訴我們:『很抱歉!我實在信不下去!』」劉俊逸直言,教會的人謙和有禮有不少只是表面、常說「我會為你代禱」卻沒有實際作為,他認為,博恩點出的就是現在的基督徒,就好像聖經的法利賽人一樣,徒有信仰知識、參加聚會、查經、禱告、靈修活動,言行舉止卻無法呈現「我們是跟隨耶穌基督的人」。

劉俊逸表示,曾博恩有舉例指當他發現對方信仰觀點不正確時,也會因為「以和為貴」選擇默不吭聲、不反駁回應,會不好意思去戳破,尤其對方是知名牧師、神學家或眾人崇敬的人時,更不敢指正、與其爭辯,或是剛信主的人說出不正確的信仰體認,我們是否也會因為既然他說他信基督,反而會虛偽地對應說:「很好,你信耶穌不錯、很棒!」

(相片提供/劉俊逸)

曾博恩在節目一開始就做了一個很基督徒的禱告,之後的分享卻說他不再是基督徒時,也讓劉俊逸省思到:「也許我們所做所說的都可以很像基督徒,但內在生命是否可以顯示基督的光,有沒有讓基督信仰內化在我們生命,在生活中彰顯出基督的恩典、福音,其實旁人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博恩不是唯一的特例。」劉俊逸點出,其實基督徒很多家人都不信主,常常跟牧傳要求:「請為我的兒女代禱,因為他們不願意到教會來。」他反思,為什麼下一代無論是年輕人、青少年、小孩子都不願到教會來,是不是讓他們看到,身為基督徒的父母說一套、做一套?「其實博恩也是在點出這一點!」

那要如何挽回像曾博恩這樣的人呢?自認牧會資歷與經驗還不太多的劉俊逸說,還是得回到聖經教導來談,因為若沒有上帝的話帶領,每個人都會是浪子、會離開教會。他引用列王紀下2章1~14節,以「我絕對不會離開你」為題講道,在祈禱中說:「主啊!當我們忘記讚美祢的時候,求祢赦免我們,當我們講祢的愛變成律法主義、講祢的自由變成束縛、講祢的應許與恩賜變成需求與義務時,求祢赦免我們;當我們忘記自己是祢的子民,又將祢的教會變成特殊階級俱樂部時,求祢赦免我們;當我們忘記耶穌是與我們同在的主,又將祂的救恩活成形式與習慣、文字與體制時,憐憫的上帝,求祢赦免我們,願祢的聖靈開啟我們心與耳朵,全然傾聽上主的聲音。我們同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這樣祈禱,阿們。」


彼此學習求真道 別逃避神學挑戰

【邱國榮專題報導】針對網紅曾博恩談「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七星中會東門教會牧師葉志達受訪表示,看到基督教界反應很大,這反映不少基督徒的信仰、信心是建立在信主的網紅、意見領袖或明星身上,因有這些信主的人「加持」,信仰信心便大增,就如曾博恩在節目中所談及的。葉志達分析曾博恩「不信基督教」的可能成因,應該跟受到的信仰教育偏離正軌有關,以為要看到表象的信仰行為與很好的見證就是信仰。

葉志達指出,博恩在闡述「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時,批評其所認為基督徒普遍對聖經的經文不求甚解、斷章取義,於是對信仰的認識偏離軸心,因此在這種光景底下,看不到信仰的意義與真諦,反而看到的是教會極盡表面的工夫,「我會覺得他在不完美的人當中,尋找完美的上帝。結果得不到印證,卻引證成他不信基督教的理由。」

(相片提供/葉志達)

收聽Podcast的多屬年輕群眾,曾博恩在節目中挑戰教會界諸多令人看不慣的實況。葉志達指出,教會的確要有讓年輕人能提出信仰疑惑的管道,不能用權威壓制疑惑,或是丟出一句「只要信就好」的空洞話,否則會造成越來越多人離開信仰。

葉志達提出反省,教會應該先擔心的是教會本身,而不是去尋找博恩為何不信基督教、年輕人不信基督教的答案,反而應該是教會的生命要活出基督的樣式,能夠去面對挑戰,才更能夠讓信仰傳承下去。

「我不認為我們能夠在生命當中找到信仰的完全答案,信仰必須是一步步往前邁進,特別是需要透過團契生活,去更加了解與深化我們的信仰。」葉志達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聖經中認識上帝,不論是透過講道、查經、主日學等方式去理解信仰,尤其重要的是團契生活,在團契裡彼此學習,也在當中彼此相愛,去實踐所理解到的真理,否則只有認識真理卻沒有實踐,會使靈命停滯不前。

葉志達說,在團契或小組裡,教會要有容許質疑的空間,「因為信仰本身就是從懷疑開始,透過懷疑才能夠更加去追求信仰、理解信仰」,然而每個世代都有信仰的大哉問,特別是教會面對年輕人提出懷疑時,千萬不能迴避。

葉志達提及,有不少教會不允許信徒質疑教會,「其實禁止懷疑的這件事出在牧者本身,因為自信心不夠,對上帝的信心也不足,否則怎麼會怕大哉問?」他說,如果牧者面對提問不甚理解,就誠實以告「想清楚後會再做回覆」即可,其實這樣坦誠,年輕人通常可以接受,大可不必迴避。

延伸閱讀:【專題報導】你知道你所信的嗎?(上)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