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踏話頭】擁有傲人學歷且才華洋溢的網路名人曾博恩,在節目中侃侃道出自己在教會成長,卻無法相信基督教的緣由,引發許多教會青年關注,好奇教會如何回應這些問題。究竟博恩在節目中分享了什麼?而這些難題又該當何解?本期新聞專題邀集眾牧者一同探討,正視信仰之路的挑戰。

總編/陳逸凡


側寫博恩: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

【林婉婷專題報導】節目製作暨主持人曾博恩,7月18日在自己的Podcast節目《博音》第26集,以「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為題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引起教會界討論。

曾博恩回顧自己的信仰歷程:父親是第一代基督徒,自己出生於基督教信仰家庭、從小在教會長大。雖然到教會是半推半就,但不諱言教會確實影響著個人如何理解世界。他舉例,在接受教育前,他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上帝創造世界,很難想像地球誕生於大爆炸。直到高中,要好的同學帶曾博恩進入學校的團契,因為喜歡、欣賞契友的生命見證和團契氛圍,他便更認真接觸信仰,一路到大學、研究所。但這段過程,他的相信也逐漸遞減,成為如今不相信基督教。

「不過與其說是無神論,更貼切的說應該是『不可知論』。」即沒有強硬否定有超越人類理解的存在,但在看到證據之前,曾博恩也不會去相信,「就人類沒有辦法去知道有沒有神,因為人類是很有限的。就算有神,我也不覺得他會和人類講話;或是他和人類講話,但人類是否有辦法理解、感知到神。」

為何會離開信仰?「我覺得大家都不太知道自己在信什麼。」曾博恩直言,他不能理解為何有人沒有把聖經讀完一遍,就說自己相信基督教。「不要說整本聖經,連新約、連短短的新約,都沒有看完一遍,請問你說你『相信』是相信什麼?」

曾博恩談到,片段了解經文可能會引來誤解,認為「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即可,「但讀完聖經就會知道不是這樣。」上帝喜悅什麼、不喜悅什麼、要人類行出什麼……他認為這些才是真正的相信,「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不讀聖經,也可能會把非出自基督信仰的想法偷渡進教會,聖經內容跟人猜想的不一樣。此外,當有人在聖殿買賣,耶穌生氣到趕走買賣的人又推翻他們的桌椅,「現在大家在教會裡面胡說八道,根本不符合聖經教導,卻沒有人指正,為什麼?因為華人以和為貴。」曾博恩強調,如果真正相信公義,應該要勇於「糾正」。

曾博恩回顧,自己過去也會反覆閱讀不懂的經節,並請教輔導、長老、牧師,但他們沒有辦法解答他的疑問,也因此懷疑不斷累積。

另外讓他難以忍受的是「展示行為」,包括在講台上高聲為人代禱,以及眾人圍著一人按手禱告。曾博恩直言,在他看來,這是以行為表示信仰團體的和諧,「是做給對方看的。」

基督徒透過「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曾博恩解析,有些教派強調聖經、上帝的話語,也些教派強調靈恩、上帝的聖靈,但若沒有兩者兼具,到最後大家所想信的神都只是「自己想像中的完美之神」;但有些人會將「聖靈的感動」當作免死金牌、無限上綱,成為不讀聖經的理由。另一個藉口是「魔鬼的試探」,稱自己無法抵抗罪性。

曾博恩強調,自己不是詆毀基督信仰、教會,而是認為教會界有許多問題待眾人共同面對、解決。「我寧願相信他們是笨,而不是邪惡。」對於這些「表面功夫」,基督徒不是有意識地做出來,而是真心誠意地表現成這樣。雖然「大部分基督徒心裡是良善的,他們想要成為好的人。」但團體氛圍促使人這樣呈現,忽略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教會須反省調整 正視問題做教導

【林宜瑩專題報導】「教會不用急著反駁,而是要先反省,也的確需要調整與改變。」公眾人物曾博恩公開說出不再信基督教的原因,七星中會雙連教會主任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主委蔡政道對此表示,這也是為何有宗教改革,牧傳要幫助信徒從中進行信仰與神學反省,一起努力讓教會變得更好。

蔡政道據曾博恩自述內容,指出他是名認真的基督徒,但受教會負面現象的影響,導致對教會失望。不過蔡政道認為,經反省思考過的信仰,比從未思考過好,曾博恩提出的問題,也是教會無法否認的實際現象。

(相片提供/雙連教會)

蔡政道表示,過去輔導較理性的慕道友時,也遇過類似的質疑,「信仰有理性的部分,也有感性的部分,有時候要憑信心去超越個人體驗負面的部分。」當人追求信仰遇到阻礙、看到教會較負面的部分就失望、灰心,他認為這樣很可惜,必須自己去建立與上帝的關係,至於上帝的心意為何,只能讀經禱告去尋求、確認,「這是非常個人的經驗,不是聽別人經驗分享就能體會。」

身為第一代信徒的蔡政道說,求學階段剛接觸基督教時,也會質疑或批判信仰,但他發覺,宗教間雖然有很多共同或共通性,但也有個人的部分,「要讓自己學習與上帝擁抱,才能有更深的個人體驗。」因此很難去評論個人對信仰的感受,不過他坦言,曾博恩點出的一些現象確實普遍存在教會裡面,「教會不必辯解。」

蔡政道表示,身為牧者的他,也經歷過軟弱以及犯了來自身為人所犯的錯誤,「每個人都是有限的,都有可能會犯錯,當別人犯錯時,要先確認自己信仰的是上帝,不要受人負面的影響。」雖然所接收信仰的真理有可能來自於人的傳講,教會也是一群人所組成的,難免會有一些疏漏、問題,教會設立制度就是希望把問題減到最低,但還是難免掛一漏萬,甚至眾人共同做的決定,也未必完全是上帝的心意。

「教會原本就不完美。」蔡政道說,若能先有這樣體認,就能理解、接受教會還是會產生問題,甚至參與任何一個由人組成的團體都不完美,若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會要求完美,因為個人也不完美,用這樣的理解去參與時,才較能包容團體的不完美。

至於要如何挽回對信仰疑惑、對教會失望離開的人?蔡政道認為,不必急著用人的方式去做,「上帝有祂的時間、祂的想法。」基督徒傳福音只能盡量分享,也不能只想靠一些明星、名人去傳福音。個人得救不得救,主權在上帝,不過曾博恩是公眾知名人物、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公開點出教會的問題,對教會也是一個很大的提醒,教會有問題時就要去正視、面對,而不是否認教會有這些問題,若曾博恩看到教會真的有改變,說不定有一天會回心轉意,回到教會來,時間點操之在上帝,其他人無須焦急。

蔡政道坦言,教會確實存在很多偽善的人,不願承認教會有問題,常用宗教術語搪塞過去,他直言,教會不要遇到問題就掩蓋、掩飾,這樣反會讓人跌倒,牧者在平常對信徒就要有正確教導,不要傳講成功神學、外在的豐富,而是要看重人存在的意義與狀態。

「所信的與所行的要一致,千萬別在教會做一套,在社會做另一套。」蔡政道期望,基督徒清楚知道自己是上帝在世上的受託者,在擔任教會長執做每個決定時,要先尋求上帝的心意,而不是用自己意念,也唯有信徒與上帝之間有親密關係,在「質」的部分提升,形成「善」的循環,這樣教會才有可能調整、改變,真能在世人面前為主作見證。


《新使者》關心青年信仰路

◉ 特稿/洪旋格(《新使者》執行編輯)

「以前我會一直讀聖經,拿困惑的地方去問輔導、牧師或長老,但他們都會安慰我,要我努力地相信,或給我一些讓我不太滿意的答案,然後這個懷疑就會一直累積,讓我感覺很不舒服。」曾博恩在節目上分享從高中到研究所階段追求基督教信仰的過程,他道出許多年輕基督徒的心聲,也點出教會長期以來面對青年事工,有著不知道如何牧養青年的困境。

高中到研究所正是許多青年因學業離家、到異地求學的階段。很多青年跟曾博恩一樣,跟著同學去了新的教會或團契,開始對信仰好奇、出現質疑。青年首次離開母會,參與其他教會或團契的經驗、感受為何?教會如何陪伴、牧養這些離鄉背井的年輕人?又如何回應他們提出的各種信仰問題?8月出刊的《新使者》185期,正好以「離鄉背井信仰路」為主題,探討上述問題。

專欄「主題文章」的作者兔几,用〈異鄉歸來〉書寫自己游離與尋找信仰群體的過程,很推薦同樣在信仰門前徘徊的朋友閱讀。亦有多篇主題文章分享牧養異地求學的青年所深刻感受到的體悟,此外還有多名莘莘學子分享個人求學階段所體驗的信仰挑戰。

在高中、大專院校開學之前,《新使者》編委團隊安排「離鄉背井信仰路」這個主題,乃是想邀請地方教會和大專團契,共同關心即將離鄉背井到異地求學的新生或找工作的畢契。幫助這些在異鄉生活的朋友,能順利在新的教會或大專團契安頓身心、更認識信仰。

期盼地方教會、大專團契成為一個讓學生、畢契感到「You are welcome」(你是被歡迎的)的屬靈之家,讓異鄉學子漸漸定根於此,藉由被接納與同理,讓他們的信仰生命也能逐漸在教會、團契生根發芽、成長茁壯。

延伸閱讀:【專題報導】你知道你所信的嗎?(下)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