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歷史巡禮】萊比錫 禱告的力量

文圖◎郭毓安

關於東西德統一的歷史,大家耳熟能詳的是柏林圍牆倒塌的故事,但是自1980年代到柏林圍牆倒塌前一個月,萊比錫佔了極重要的地位,其滴水穿石的貢獻功不可沒,也讓萊比錫居民深深引以自豪。

禱告政變

兩德統一之前,萊比錫是在東德共產政權統治之下。1982年開始,聖尼可拉教堂的富勒牧師(Christian Führer)發起每週一固定舉辦的「和平祈禱會」。言論自由受箝制下,他們希望上帝垂聽並應允禱告,在黑暗中帶來亮光,為國家帶來改變。他們每個禮拜信實地聚集,加入禱告會的人越來越多。

1989年,參加禱告會人數已超過上千人,加上中國發生天安門事件,東德政府頓時感到非常緊張。1989年10月2日聚會後,政府下令禁止禱告會舉行,但出乎預料的事在隔週發生,10月9日的禱告會,教堂擠滿了人潮,甚至推擠至教堂外圍。當晚超過10萬人走出來,每個人手拿寫著「Wir sind das Volk」旗幟,意思就是「我們是人民」。

德國祕密警察想辦法在群眾中鼓動暴力,但群眾遊行卻仍保持理性平和,完全沒有受到影響。許多人手拿著蠟燭和平遊行,當晚警察沒有發射一發子彈;一個月後,柏林圍牆倒塌。一位前東德政府領袖這樣說:「我們對於任何情況都做了萬全的準備,除了蠟燭與禱告之外。」這場遊行中文被稱做「蠟燭政變」,英文則稱為「和平革命」(Peaceful Revolution),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或許應該取名為「禱告政變」才對。

來到「政變」的發源地聖尼可拉教堂,可以看到少數珍貴的昔日照片,因當時政府規定不可錄影,所以沒有太多影像與照片保存下來。站在這裡我不禁感觸良多,想像著25年前許多人在不知是否會被警察帶走的威脅下,仍勇敢來此禱告,也因為禱告的力量,東德共產政府垮台。

教堂內部在1780年代重新裝修,擺飾充滿新巴洛克風格。純白石柱配上石柱頂端的綠葉雕刻,教堂外廣場的裝置藝術石雕也與教堂內石柱呼應。彷彿詩篇1篇提醒的,只有當我們將上帝的話語放在生命主要的地位,才能像栽在溪水旁的樹,按時得到生命泉水的養分滋潤,生命才會更新與成長。

轉型正義

東德位於萊比錫的祕密警察總部現已改為博物館,展出當年祕密警察使用的偽裝相機、易容變裝用公事包,以及用蒸汽偷偷打開信件進而監控書信往來內容的機器等,見證過去人民生活無處不被監控的歷史。

東德政權瓦解後,許多監控人民的重要檔案被祕密警察燒掉,因擔心留下的紀錄成為日後被起訴的犯罪證據。不過幸好統一後的政府下令保留,今天如果想知道自己當時是否被監控,可以申請調閱相關資料,甚至可知道是否曾遭朋友舉報。但這些服務也讓想知道真相的人陷入兩難,因為如果發現曾遭朋友舉報,彼此間的信任勢必大打折扣。

這裡還展示一位14歲孩子寫的學校作業,內容質問共產政權是否適合,顯見祕密警察也在校園監控。幸好這個孩子是在政權瓦解那一年寫的,否則人生或許就這樣毀了,他可能會面臨申請大學不被錄取、父母親同樣受到嚴密監視等對待。

過去台灣經歷白色恐怖時期與戒嚴時期,政府也同樣用不同手法監控人民,或許可考慮將過去這些歷史用類似的展覽方式呈現,成為後世的借鏡,促進轉型正義。

教會戰役

除了在兩德統一歷史中佔重要地位,萊比錫在宗教改革的歷史中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著名的萊比錫之辯(Leipzig Disputation)就是在此舉行,因辯論激烈,也有許多人稱為「萊比錫教會戰役」。

這場辯論在1519年6月27日舉行,即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論綱〉兩年後,辯論開始前的禮拜就在聖多馬大教堂舉行,路德與他的左右手墨蘭頓在7月加入。最初辯論的主題是有關人的自由意志與恩典,後來又辯論有關煉獄、贖罪券與教皇權威等。天主教神學家埃克(Johannes Eck)神學立場雖不同,也幫助路德更具體神學觀點與想法。

1539年聖靈降臨節,萊比錫正式從天主教改為新教,路德受邀主理萊比錫第一個新教禮拜,由著名的聖多馬男童合唱團獻唱。教堂裡19世紀安裝的彩繪玻璃上,可以看到馬丁路德的畫像,左邊是支持他的撒克森選侯「智者腓德烈」(Frederick the Wise of Saxony),右邊則是他的左右手墨蘭頓。

著名的音樂家巴哈在1723到1750年間一直擔任聖多馬大教堂男童合唱團的指揮,他在這段時期音樂創作非常活躍,有一段時間每個禮拜都創作一齣清唱劇(cantata),他的遺骸至今仍安放在教堂裡。

教堂常常舉行巴哈音樂會,教堂外則有巴哈的紀念雕像,巴哈站在他最喜愛的管風琴前,手拿著捲起來的樂譜,教堂旁也有巴哈博物館。巴哈是虔誠的基督徒,作品前頭都寫著JJ代表「Jesus Juva」意思為「耶穌幫助我」,結尾則是SDG代表「Soli Deo Gloria」意思為「一切榮耀歸給上帝」,可惜博物館沒有特別從信仰角度切入介紹他。

除了巴哈之外,19世紀的出名音樂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年)紀念雕像豎立在教堂的大門口。孟德爾頌在26歲來到此,指揮布商大廈交響樂團(Gewandhaus),成功讓萊比錫在世界音樂佔有一席之地,可惜他38歲就過世。孟德爾頌對於讓巴哈的創作大眾化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如果不是孟德爾頌,巴哈在過世後已幾乎被世人遺忘。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