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餐面面觀 與耶穌同桌

體驗聖靈臨在與感動   用心靈和誠實恭受   與上帝建立新關係

編按:每年10月第一個主日是「世界聖餐主日」,本期新聞專題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聖餐的意義以及形式,共同記念耶穌基督的救贖與恩典。

【特稿/胡忠銘】耶穌除了親口囑咐門徒當要傳揚福音,領人歸主,並為信主的人「洗禮」外,還親自設立「聖餐」。

聖餐乃耶穌親自設立

聖餐乃耶穌基督所親設立(見路加福音22章14~20節),聖餐禮儀乃引用猶太人守逾越節的晚餐之部分儀式而成。今天,基督教會所沿用的聖餐儀式,遂依此而來。

耶穌設立聖餐之目的,乃要信靠祂的人,能藉此記念祂在十字架上獻自己為活祭,所付出的代贖。基本上,耶穌透過聖餐所要表白的,為昔日西奈山之「舊約」,是用祭牲的血所確立;「新約」,則是由耶穌親自獻身為活祭,所流出的寶血所奠定。因此,信主的人只要倚靠耶穌獻上活祭的身體,以及藉著祂身上所流出的寶血,便可洗淨罪惡,與上帝建立新的關係。

保羅對聖餐的詮釋

保羅在致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特別吩咐教會的信徒,要依循主耶穌的教導,遵守祂所設立的聖餐(見哥林多前書11章23~29節)。從保羅重申耶穌設立聖餐的過程與意義得以看出,「聖餐」是主耶穌所親自設立,其目的,乃要人藉此記念主的受死,重溫祂在歷史上的救贖工作,仰望祂的再來。

質言之,主為我們而死,我們要為祂而活。所以,基督徒應以適當、相稱的態度來恭守聖餐。端見,耶穌設立聖餐,乃是要人記念祂,表明祂的死,用聖潔的行為與信心,直等到祂再來。

普世教會協會對聖餐的定義

聖餐的意義,在基督教會歷史的進程中,始終沒有一致的定論。為此,普世教會協會(WCC)召集各個教派齊聚一堂,共同集思廣益後,終於在1982年出版了《洗禮和聖餐及事奉》(Baptism, Eucharist and Ministry)一書,特別針對洗禮和聖餐的意義下了非常好的解說。這本書可謂是基督教團體談論「聖禮」最具權威一本書。其所訴說的聖餐之意義有五:1.對於上主的感恩;2.對於基督的記念與回憶;3.聖靈的呼喚;4.信仰的合一與共事;5.上帝國之餐。

長老教會的聖餐觀

長老教會的聖餐來自加爾文的神學觀,認為聖餐在於「記念」耶穌獻身為活祭。基於此,長老教會《教會禮拜與聖禮典》手冊中,聖餐儀式中擘餅與舉杯所恭頌的儀文,才會這樣寫道:「這是基督的身體,為我們捨的,我們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祂。」「這杯是新約,用基督的血所設立的,每當喝的時候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祂。」

耶穌接受過洗禮,也親自設立聖餐禮儀。從耶穌設立聖禮的過程,以及保羅對聖禮的詮釋可以得知,「洗禮」是成為基督徒的「信仰告白」;「聖餐」,則在於「記念」耶穌獻上自己為活祭的救恩。因此,參加聖餐禮拜時,得要有聖靈的臨在和感動,並用心靈和誠實來恭受,才能使聖餐展現出意義。

長老教會法規對聖禮的規範

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憲法〉第3條所示:「教會在每主日舉行禮拜並定期施行聖禮典,禮拜以敬拜上帝及宣揚上帝的話為中心,聖禮典包括洗禮及聖餐。」長老教會將「聖餐」與「洗禮」統稱為「聖禮典」,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又依〈行政法〉第5章第40條所示:「堂會每年應舉行聖餐典禮6次以上,支會或無聘牧師之堂會應舉行2次以上,並應將舉行時間及陪餐會員人數登載於小會議事錄上。」足見,有牧師的堂會,一年至少得舉行6次聖餐禮拜;沒有聘牧的支會,一年也要舉行2次以上的聖餐禮拜。

當然,無論是堂會或沒有牧師的支會,一年要舉行10次、20次以上,甚至和天主教與聖公會一樣,每個禮拜都舉行聖餐也可以。只是長老教會的禮拜,在約翰加爾文所堅持的「簡樸」,省略繁文縟節,同時強調「宣揚上帝的話語」的神學主張下,「講道」乃成了禮拜的重心。基於此,屬改革宗的長老會,才會將禮拜堂的講道桌擺在講台的正中央,而成了所謂「先知性」的教會。

長老教會的禮拜,之所以會和重視「獻祭」(聖餐)將聖餐桌放置在禮拜堂的前面正中央,而被稱為「祭司性」教會的東正教、天主教、聖公會等教會,在儀式上出現差異,主要的原因,乃在於聖餐觀主張的不同所導致。

(作者為壽山中會德生教會牧師)

 

各教派的聖餐觀及其意義

【特稿/陳信忠】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立約的血」(馬太福音26章26~28節),又說:「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翰福音6章55節)

原本應在聖餐中合一的信仰,卻因為歷史中的哲學、神學及面對當時異端的挑戰,最後導致羅馬大公教會、馬丁路德、慈運理、加爾文發展出不同對於「臨在的聖餐觀」的解釋。對於聖餐中「臨在」方式的不同解釋的角度,也間接影響後來基督教教派對於聖餐的實施、規則的制定有不同的發展與看法。

在歷史的潮流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應付宗教改革者對羅馬天主教教義挑戰的衝擊及唯名論對信仰的衝擊,可能因唯名論的看法而導致上帝有存在、耶穌基督的教贖等信仰核心,化為「無意義的空名」。因此,選擇以「實在論」的思維,並以「基督論」為中心發展「變質臨在說」的教義。變質臨在說是指:在祝聖以後,基督的身體,隨同整個的基督,臨在祝聖過的餅的每一部分中。這種轉變,稱為「體質變化」。

路德的聖餐觀認同「臨在」,但卻不認同羅馬天主教採用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概念來解釋「臨在的方式」。此外,面對慈運理的「唯名論」思想及當時的狂熱派的「記念說」和「靈食說」的問題,路德為避免唯名論的問題,使得基督教核心的信仰泡沫化,另一方面則要小心區分與天主教的變質說,但又要保有「真實的臨在」,因此路德採用「合質臨在說」,指的是基督的身體和血液,真實存在餅酒中,凡參與者都能真實領受,但這卻不是說餅酒的實質變化,而是說基督的體血在其元素中共存,與餅酒之質合二為一。

慈運理在聖餐中的餅與酒則認為是象徵,但在面對「臨在」的說法上他不否認基督屬靈的同在,他說「為了成全增加我們的信心,基督的真身體是存在在聖禮中」。慈運理曾用在戰場上的士兵手臂上的徽章來說明象徵,但我們若反向思考,若戰場沒有士兵,徽章就失去其意義,從這也就是說,慈運理是以本體為基礎在說象徵。因此,後來慈運理在唯名論及人文主義的架構下,忽略聖餐中奧秘這一方面,較注重、擴大「感謝」和「團契」這方面的教導與發展。又為反對彌撒中的偶像崇拜及堅絕地否定聖餐中基督身體的臨在,因而發展出「象徵臨在說」。

加爾文曾受路德後期教訓的影響,認為「單單分享耶穌的靈性是不夠的,因此我們也要分享祂的人性。」但最後,加爾文因唯名論的影響,認為是上帝的靈使這分享成為實在,因此主張「聖靈提升臨在說」,主張這臨在是在聖靈裡發生的,而不是餅與杯本身的變化,亦即將焦點由「物」轉向「人」,是人在聖靈裡改變,而不是物本身發生變化。

受到天主教、路德、慈運理、加爾文等對聖餐觀不同的詮釋,間接的也影響著各教派在詮釋聖餐中「臨在」的角度。但不論我們的教派或各人較傾向何種聖餐觀,期待我們看見先前的信仰前輩在面對「臨在」這事的堅持。也許在面對許多不同的挑戰,使得聖餐的詮釋產生不同的角度,導致後來因看法分歧而看似「分道揚鑣」。但前輩們為榮耀上帝而努力的堅持,在這個角度上,期待我們學習到的不只是在探討聖餐的象徵物、聖餐的儀式的爭辯,而是進一步在聖餐的過中,學習彼此欣賞,在聖餐中享受分歧中的合一。

(作者為高雄中會三多教會牧師)

 

聖餐究竟應該怎麼吃?

【特稿/梁哲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大部分的教會守聖餐都使用白色小圓餅,或許是因為準備上較省事(因為在基督教書房都可以買得到,並且保存容易),卻也讓許多年輕人以為聖餐就是要吃這個。記得小時候,從沒有見過這樣的餅用在聖餐中。家父在準備聖餐時,都是使用土司,把邊去掉,再切成小塊。在那個物資不充裕的年代,牧師家小孩的福利就是可以得到那些土司的邊,大快朵頤。

這種小圓餅其實是天主教聖餐使用的無酵威化餅(unleavened wafers),由麵粉與水做成。天主教做出這樣的餅與他們聖餐的神學有關,因為主張「化質說」(聖餐的餅和杯經過祝聖之後,就變化成為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威化餅遇水易溶的特性可以在神父將餅放入信徒口中之後黏著在舌上,並在口中迅速融化,確保不會有將餅掉落這種褻瀆的情事發生。以前天主教不讓信徒領杯也是這個緣故,因為深怕杯中的葡萄酒(基督的血)因嗆到而從信徒口中噴出,造成褻瀆。不過現在也改成可以以餅沾酒,直接放入信徒口中。

至於改革宗教會對餅與杯在質材上的要求與限制則較少,因為改革宗的教會對聖餐所持的觀念是「象徵說」(餅與杯只是基督的身體與血的象徵)與「臨在說」(當基督徒憑著信心來領受聖餐的時候,就實際地領受了基督的聖體及寶血)。加上20世紀中葉之後,本土化的神學與信仰受到強調,許多教會開始嘗試以本土的食材用在聖餐當中,並賦予新的意涵(例如:台灣的地瓜與烏龍茶),不再拘泥於受難故事中文字所記的無酵餅與葡萄酒。對本土化神學的解經而言,耶穌也只是就地取材(逾越節的無酵餅與葡萄酒),並另外賦予餅與酒新的意涵,以記念祂的死。

而強調杯與餅單一性的教會(如衛理公會)就會只使用一個杯,而不是分成好幾個小杯。從前,這杯是大家輪著喝;近來,由於衛生觀念的影響,而改成以餅沾酒的方式領受。

改革宗的教會不僅在食材上不會做出太多限制,在領受的方式也因各個教會習慣而不同。一般而言,到台前領受聖餐的教會,就不會互相等待。而坐著由人服事領受聖餐的教會,多半會等到分發完畢才一起吃餅、喝杯,讓參與者感受其一體性。但筆者也參加過美國長老教會的聖餐,分餅時,等齊了之後才一起享用;可是分杯時卻是領了就喝。這可能和他們讓受過幼兒洗禮的小孩在家長的教導下也領聖餐有關,畢竟拿著盛著葡萄汁的小杯子,做長時間的等待,對小孩而言確實難度頗高。

聖餐結束後,我們常會看到,牧師和小會員拿著剩下的餅與杯,就在開會中吃、喝了起來,因此就有信徒會好奇:是不是剩下來的餅與杯只有牧師和長老才可以吃呢?其實,並沒有這樣的規定。只不過,雖然我們的傳統偏向於「象徵說」,也不會像天主教一樣,將剩下的餅畢恭畢敬地收回「聖體盒」中,但畢竟這些是聖禮使用的食物,也不好任意丟棄,或交給還不明白聖餐意義的人食用。而且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體制,聖禮是由小會主持,聖餐結束後必須繼續完成小會,因此就順理成章地,在開會的時候由小會員將剩下的餅和杯食用完。

每個教會都會舉行聖餐,因著觀念不同,執行上也有所差異。但無論食材或方式,都是為了「記念主耶穌的死」,也只有這一項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

(作者為台南中會鹽行教會牧師)

 

為何受洗才能領聖餐?

【特稿/王貞文】聖餐的禮儀是一個需要被理解的象徵。在改革宗的聖餐論裡,聖餐的外在物質的變化與否,不是我們所當關心的問題,重要的,是領受者的靈魂是否有所改變,是否有得到靈命的更新。

在加爾文的聖餐論辯當中,特別強調的是領受者的準備心,領聖餐者,必須是「認識基督」的人。他們平日操練著與基督的關係,在領受聖餐時能夠被聖靈感動,得到這聖餐在他們的靈魂裡的果效。反之,不認識基督的人,在聖餐禮中,就只有領受到那物質的部分,吃喝了,卻在靈性上空手歸回。

所以,「在眾人面前告白信仰」,受洗歸入基督的名,便成為「配得接受聖餐」的先決條件了。在有領悟救恩、見證基督的能力的人心裡,也就是受洗的人的心中,有聖靈的運行,餅與杯的象徵,將與基督的生命、受難與復活連結在一起,也成為救恩的記號。

聖餐另一層的意義是「彼此連結」:共同守主的晚餐的信者,藉著聖餐來連結於基督,也藉著聖餐來彼此連結,成為一體。在改革宗的傳統裡,經過洗禮,一個人確認他乃是歸屬於基督,也歸屬於一個「教會」,成為「基督的身體」的一部分。經過洗禮,確認了個人是屬於「教會」的,於是成為「配得聖餐的人」。

但是,受洗後,並不表示一個人在信德和愛心上已經完全。經歷洗禮,只是使人更知道自己的軟弱、不完全,領悟救恩的奇妙。所以,洗禮乃是一種「向自己死,與基督同生」的過程。這個過程與聖餐之間的關係,我們最好讓加爾文自己來說明清楚:「既然神賞賜基督是為了讓我們得生命,這就告訴我們,若沒有基督,我們是死的。因此,這就是神所要求的配得─也是神唯一要求的配得─將自己的污穢與不配獻給神,使神的憐憫能夠教我們成為配得。我們要對自己感到絕望,好讓我們能在基督裡得安慰。主設立聖餐是為了軟弱的人,叫他們醒悟,激發他們,刺激他們,以及訓練他們的愛與信心,而不是為完全的人設立的。」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老師)

 

本土化聖餐如何可能?

【特稿/扶路客】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及加爾文依據聖經強調基督教聖禮有二,即「洗禮」與「聖餐」,有別於天主教之七個聖禮。然而,又因當時改革家們對此二聖禮有不同的了解與詮釋,為固守各自主張,遂分道揚鑣乃至興起不同宗派並持守好幾個世紀,這期間不乏也出現過新的神學論述,以印證或強化各自的信仰立場。

然而,幾個世紀以來不同宗派在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傳統習俗、不同生活情境拓展宣教使命中,體悟到福音要得當地人民了解、認識並接受成為他們的信仰,除非基督教信仰先認同當地人民或以當地人民的情境作為傳福音的實況,讓聖經真理落實根植於當地文化、土地與人民,不然,基督教福音只會被誤解為由西方帝國乘坐船堅砲利帶來入侵的西方宗教;它不僅不是「福音」,它倒像是一個滅族、滅文化之侵略者的象徵,被當地人民所排斥或抗拒。

經過為數不少的宣教師和神學家長年不斷努力反省與探索之後發現,基督教信仰要成為當地的福音,成為當地的祝福,基督教所傳的福音落實於當地的情境,認同當地的人民、土地和生活習俗是必要的態度和行動。包含使用的語言、傳福音的方式、禮拜的形式、音樂、服裝,甚至聖經詮釋與當地人民生活實況的互動、對話都成為信仰反省與見證經歷的重要行動。近世紀以來「福音與文化」或「基督教信仰與文化」儼然已成為基督教團體爭相學習與發表論述之重要神學內涵,同時也是地方教會追求具「本土」特色的信仰努力的一條路徑,「禮拜儀式」的本土化嘗試遍燃各地就是很好的例證。

其中「聖餐」本土化的努力可說最具特色,也是最值得討論與思考的本土化行動,尤其原住民教會更為卓著。整體而言,原住民教會聖餐本土化實況大概依循一種理解,即「餅」和「杯(飲品)」使用本地土產作為主要的強調。本土化聖餐之行使就其意義來說,即在表達基督教信仰對本土文化的認同,以及本土文化對基督教信仰的真誠回應。彼此間能在本土化聖餐中相遇、對話、互動、接納及共同應答上主救贖的福音並建立和睦的團契,是件極美的事。

本土化聖餐使用的素材不外乎「餅」:地瓜、南瓜、小米糕、麻糬……等;「杯(飲品)」:樹豆湯、小米釀、葡萄釀、桑葚等,這些材料普遍地在原住民教會被拿來使用。不過,在恭守聖餐時,仍要注意其「行動和意義」,在「吃」、「喝」當中是否達到記念主耶穌設立聖餐的神聖性和救贖的意義,那就是「擘餅(食品)」的動作以及飲品的顏色、味道、口感、材料所帶來正面或負面的果效,如果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負面效應及領受「餅」時不會給予領受者感受主耶穌為我們的罪在十架上所受的苦難,那麼,我們所使用的食品、飲品以及守聖餐的過程就值得深思了。

行使「本土化聖餐」畢竟重點不在於元素有否更換之「形式上」的改變而求得滿足,乃在於我們恭守改變後的聖餐(本土化),是否仍然給予我們領受時強烈的感受、經歷主耶穌設立並賜予聖餐其原有的意義才是。

(作者為排灣中會玉泉教會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