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幸福微經濟

◎高有智

金融海嘯重創全球後,人們發現物質的「消費擁有」只是一時,「合作互助」「交換共享」的溫暖滿足,才是幸福有感的關鍵。最近,我在《天下雜誌》策劃「幸福微經濟」專題,走訪台灣諸多鄉鎮,發現這股力量從社區經濟、合作產業、微型貸款、農民市集、社區協力農場到社會企業,已經遍布全台。

「幸福微經濟」的規模不大,不求營利賺錢,藉著原有的社區網絡,共同追求生活幸福。它們有的在偏遠鄉鎮,也有在都市角落,雖然收入微薄,卻足以支撐度日,不必離家背井,流離失所,方能養家餬口,希望在全球化資本主義失靈,貧富差距愈拉愈大的同時,也幫助弱勢地區度過危機,展現台灣的創意與活力。

以埔里的菩提長青村為例,在921地震的隔年(2000年)設立,當初為了收留災後無家可歸的老人,在台糖的土地上蓋了一批組合屋。13年過去了,長青村一度照顧80幾個老人,如今凋零或搬遷後,剩下27位,透過互助照顧,開闢自給財源,包括夜市擺攤、接辦外燴團餐、賣咖啡等,加上來自民間的小額捐款,不僅可以免費安養,還能支應5位工作人員的薪資,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打造微型的社區照顧產業。

長青村提倡「開源節流、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的觀念,希望打造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而不是冷冰冰的安養院。老人家自力種菜養雞,為長青村盡一份心力,米則是善心人士捐贈,不僅三餐省了食材費用,也可拿來辦餐,增加長青村的收入。

長青村發揮人性的互助,這是愛的累積,凝聚社會資源,非用金錢所堆沏,也打破了「凡事都要靠錢」的資本主義市場邏輯,就像村長陳芳姿所說,從前農業社會沒有棄養老人的問題,也沒有照顧老人的困擾,因為左鄰右舍都會互相照顧,「長青村沒有多偉大,只是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互助找回來。」

從長青村的故事可以發現,彼此互助不僅減少開銷,也創造無形的收益。長青村不是只有老人受助,一位長青村的資深員工廖寂凌,生產過後不久,帶著滿月的孩子到長青村工作,阿公阿嬤也成了最佳褓母,幫她省去照顧小孩的困擾。此外,長青村有些是重度老人失智症的患者,健康老人照顧失智老人,相互陪伴與安慰,也減緩了老化現象。

幸福,不是空泛抽象,也不是虛無縹緲,在每天的工作中,生活中,底層人們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幸福扎根在土地底層,也扎根在人心深處。資本主義常常教導人們要競爭對立,拚個你死我活;幸福經濟卻讓人們看見互助合作,知足常樂,我們需要創造更多合作互助的幸福在地經濟。(歡迎來信指教:uidy.kao@gmail.com)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