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教會的大眾傳播

 

自古以來,宣傳一個好消息,就是運用各種方法分享給更多人知道,今日以科技作為幫手,從個別的人際傳播,進一步利用大眾傳播工具,將聲音、文字或影像等訊息,散播得更快、更廣。隨著時代進步,大眾傳播也從原本單向、未分眾的傳遞,逐漸演變成為雙向互動、分眾訴求的模式。

長老教會的宣教也是如此,自1885年巴克禮牧師發行《台灣教會公報》開始,不只利用文字感動人信主,更負起教育之責,餵養基督徒在靈性成長上的需要,提供成熟的信仰價值觀作為準則,這也是長老教會在台灣教育史上值得留下一筆的紀錄。

媒體宣傳手法日趨細膩,然而,在講求效果,以量化數據作為評估成績的標準中,大眾傳播工具逐漸以討好、刺激閱聽者感官的方式走向羶色腥;近來更有置入性行銷、壟斷以及刻意誤導讀者、案件未審先判等,使得大眾傳播工具作為訊息傳遞的手段,蒙上一層陰影。

相較於坊間媒體以花招百出的手段競逐閱報率、收聽率、收視率,教會媒體顯得克制許多。事實上,長老教會在1992年曾發起「退報救台灣」運動,面對當時《聯合報》超出分際的行為予以譴責,呼籲民眾拒看、退訂,業者停登廣告。這代表長老教會一向有著明辨的傳統,對於各種資訊的散播有更謹慎的態度。

大眾傳播工具只是一種手段,重要的是這個工具承載、傳播什麼樣的內容?在教會的範疇內,提供的信息,比起工具本身更值得被重視;嘩眾取寵或許能得到一時注意,但若內容無法站在信仰角度為社會提出方向、成為受苦弱勢者的需要、失去了信仰的愛心,則與坊間媒體無異,成為商業機構,而非宣教單位了。

長老教會的大眾傳播工具也是如此,需要一再提醒自己,也許有時因不夠精采、不願跟風而暫時失去關注的眼光,甚至被質疑存在的必要;但做正確的事是寂寞的,唯有回頭來看,才知道堅持的價值、祂美好的計畫。

每年4月第3個主日為長老教會總會所訂的「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邀請教會兄姊一起為此關心、代禱與奉獻。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