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你「看見台灣」了嗎?

◎張嘉芳

由齊柏林執導,台灣首部高空拍攝的紀錄影片《看見台灣》,自11月1日上映。上映後,迫不及待去觀賞,一幕幕台灣山川、海洋、人文、地貌,空拍起來更有令人驚豔與震懾之美;當一個又一個熟悉的景點,以陌生的角度,美麗地呈現眼前,吳念真導演的旁白帶入:「……我們從未看過這樣的台灣,或許是因為,我們通常站得不夠高……」一句話,點破了人們受視野、眼界的限制,或者也受到心態上的限制。

台灣,是如此的美。讓人看見台灣,是長久以來,台灣人的共同期待。更有不少人一直在其中努力著,甚至,終其一生,為台灣的歷史定位、國家定位不斷奔走,希望讓人正視台灣。

今年10月,受邀至亞太安寧療護國際會議,分享台灣在安寧療護的社會大眾宣導情形。當3月中接獲大會邀請訊息,對從不曾於國外生活過,甚至不曾在國際會議作過口頭報告的自己,意外、緊張、焦慮又害怕的心情,直覺反應就希望能逃避或婉拒。站在自己的角度,這樣一次耗時耗力,還要承擔幾個月的失眠焦慮,根本不必考慮;但考量到,國際上竟能看見並肯定我們的努力,且為了下一屆2015年將由台灣主辦的大會,更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台灣、看見台灣,於是接受。

看見台灣,不僅看見美麗,當然影片中也看見了她的哀愁。天候的轉變,天災、人禍的出現,一吋一吋地蹂躪著台灣的土地。林木盜伐、砂石盜採,造成山壁崩塌、土石流四處成災;有毒空氣和工廠廢水的排放,污染了空氣、河川,甚至染紅的河水,直接流入大海,景象怵目驚心也令人髮指。片中談到,台灣的人民,總是選擇看不見,似乎沒看見就可當作沒發生一般。但是,青翠的土地、人民的健康、生命的安全卻一點一點地失去。

看見這樣殘破、不堪的景象在眼前,就如同近日,大統食用油品的問題出包事件一般。我們可能讓國際看見了台灣,但是,卻是充滿羞愧、無顏的心情,什麼樣的邏輯、怎麼樣的思考,會讓人願意去做這樣的事?這在在都反映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與信仰。當一件事在眼前,有人這樣做、有人那樣做,而究竟我們最終決定這樣做或那樣做的理由是什麼?判斷的標準又是如何?久而久之,這也成為我們存在的價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的存在,對於環境周遭或身邊的人,是益處多一些,還是壞處多一些?當我們站得夠高,看見台灣,不單單只是看見她的美,也會看見自己生長於其中的責任。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