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隱身都會的溪流(下)

台北內湖大溝溪

內湖一帶的谷灣式山麓線。

文圖◉葉志杰

集水盆匯流成山區河道
進入平地後消失

聽說住過內湖的人,腳底都「黏在地上」。原因和地理相關,即緩坡地形開闊而少壓迫性,讓人心情閒適。這裡是我的後山,沿著溪谷散步溯行是例行公事,沿途林蔭夾道,鳥叫聲不絕於耳。

北峰溪、內溝溪、大溝溪都有沿溪的步道,水源建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台灣藍鵲、台灣紫嘯鶇、翠鳥、大冠鷲、角鴞、白鷺鷥、小彎嘴、喜鵲、竹雞、五色鳥、山紅頭、白尾八哥等是常見留鳥,地形則以大溝溪較特別。

這座拱橋過去常有電視台在此取景,我小時候在歌仔戲中見過。

大溝溪源頭有如集水盆,平時各山溪水羸弱,匯聚後始見溪水潺潺。不過,進入平地後成了致災河,歷史上數度傳出淹水災情。政府在2001年納莉颱風後築土壩成滯洪池,緩衝其破壞力,即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園區內以大礫石砌成親水步道,植以花草樹木。

大溝溪的親水步道。

出了滯洪池,大溝溪就不見了。原本是河道的大湖山莊街,如今為街道與排水溝,注入舊稱「十四份陂」的大湖,是座漂亮的人造埤塘,溪水變湖水。

大湖山莊街今由街道與排水溝共享河谷,兩旁坡地住宅櫛比鱗次,居民自搭小橋出入。

我常呆坐大湖公園裡,在湖岸看釣客消磨時光,看夜鷺與白鷺鷥爭搶釣客拋棄的小魚,可白鷺鷥通常不是對手。而我,讓風拂面,度過抒壓的夜晚。

白鷺鷥山山腳舊河道
與街道房舍共舞

大湖公園溢流孔外,有一小塊半荒廢的菜園,長約20公尺,可能是大溝溪的舊河道或河畔。

大湖公園的溢流孔。

過去因交通需要,政府拉了條成功路五段穿過山稜鞍部,受兩山夾峙,路幅僅約30公尺,也覆蓋了大溝溪舊河道。於是,大溝溪不敵聚落街道的擴張,再度隱沒於都市,卑微地化身為白鷺鷥山南側山腳的排水溝,水流淤滯、水色汙濁。附近居民植滿野薑花、百合花,區隔人行道與排水溝,眾人爭相拍下繁花盛開之時,被藏起來的大溝溪更顯黯然。

之後,大溝溪化作網絡狀的排水系統。大溝溪舊河道繞過公共電視台大樓下的突出山嘴,向北彎入谷地,沿著明湖國小後面巷弄,順著地勢繞一弧形後南流。明湖國小後方的康寧路三段165巷23、25弄之間,在1904年的《台灣堡圖》標示是大溝溪。我照此一帶狀窪地、兩側地勢漸高推測,應是可以證實無誤的。

康寧路三段265巷(右)巷口斜坡是河蝕崖。

當初開闢康寧路三段時,順著地勢經過今天的明湖國中、哈拉影城、麥當勞、南湖國小,街廓格局類似跑道般呈弧形,大溝溪舊河道更是緊貼著地勢邊緣的低地流動,與街道、屋舍一起隨著地形共舞一曲。

大溝溪舊河道流路示意,底圖下載自Google Earth。

三公尺河蝕崖
古大溝溪的河岸遺跡

繞過此彎道後,大溝溪受地勢影響往南流動,在注入基隆河前下切,溪水底蝕水道,平順銜接基隆河水面。

今康寧路三段往南過了東湖捷運站後,東側的265巷至安康路之間,有呈高約三公尺的河蝕崖。這是大溝溪殘留的河岸遺跡,留給後人地理想像。後因開闢安康路,將陡崖削成緩坡,車輛如在溜滑梯下滑,方便人車通行。這一小段的康寧路三段亦是大溝溪舊河道,再往南因中山高速公路興建而剷平無存。至於其他的舊河道?全都埋在水泥鋼筋底下,消失無蹤了。 (完)

|延伸閱讀|《福爾摩沙地形誌:北台灣》,楊貴三、葉志杰,晨星出版社。


上一篇:

【知性之旅】隱身都會的溪流(上)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