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朝見祢,救贖我的主

◎李景行

新《聖詩》113首〈我來朝見祢,救贖我的主〉(I greet thee who my sure Redeemer art)是宗教改革路德馬丁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聖詩改革「韻文詩篇」(Psalters)的代表作。

作詩者加爾文(John Colvin)是法國人,是宗教改革的領導者,也是重要的神學家;他雖然不是一個聖樂家,但是對聖樂的理論,以及在他督促下所完成的聖詩事業卻甚值得注意。加爾文的宗教改革觀念是徹底的改變,不單教會中的禮拜儀式,甚至教堂的裝飾、音樂也是他所要改革的。他排斥一切樂器,拒絕「人造詩詞」(Hymns of Human Compose),他認為唯有詩篇是基督徒當用的讚美詩詞。他的理由是,因為唯有聖經是人類被聖靈感動而寫出來的讚美詞,所以唯有詩篇是正統而無訛的,可當讚美上帝的詩詞。

加爾文認為人都是有罪的,沒有資格來作歌詞讚美上帝,一定要用上帝自己的話語作歌詞才可以。所以特別鼓勵別人使用詩篇,配合莊嚴高雅的音樂。他又發現詩篇是散文體,不容易配合音樂,便將詩篇改成押韻的詩體,以便吟唱。他強調3點:1.齊唱,不可分部;2.1拍唱1個字;3.詩篇是押韻的詩體,這種押韻詩成為長老會的特色。

加爾文使用詩篇取代當時教會唯一的聖詩〈拉丁文聖詩〉,為此他開始著手翻譯富有格律(metere)的韻文詩篇,自1539年開始,前後23年把全部詩篇翻譯成功。由於此韻文的詩篇於日內瓦譯成,故被稱為《日內瓦詩篇》(Genevan Psalter)。此讚美詩最初為法文譯本,以後譯成歐洲各國的文字,其重要性及影響力甚大,成了以後歐陸英國、蘇格蘭和美洲,一切格律化詩篇的典型,也是近代聖詩的鼻祖。

《日內瓦詩篇》為教會音樂奠定了典範,更為聖經確定了至尊的基礎。但由於詩篇之有限及加爾文之偏於極端,使長老宗於改革後200年內不能分享聖詩這教會寶貴的遺產。至18世紀後教會才覺悟其損失,開始編著合用的讚美詩,在短短的一個半世紀,讚美詩已在各國的長老宗得到最後的勝利。

長老宗最偉大的《讚美詩》為1898年之Church Hymnary,1925年再由8個長老總會授權增訂重編,全詩共786首,加散文詩篇及頌音等共839首。1927年特請馬福德博士編撰手冊Hand Book to the Church Hymnary,由此拾回長老宗失去已久的聖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於2009年編訂650首新《聖詩》, 196~252首選用押韻詩篇,作為長老會歷史的延續和記念。另外又選了一首加爾文的〈我來朝見祢,救贖我的主〉編在113首,這是他的代表作,以作為對他偉大貢獻的記念。該首聖詩的作曲者賀金斯(Edward John Hopkins)是英國出色的教會音樂作曲家,曾編輯過多本《聖詩集》。

(作者為退休牧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