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過動兒議題 人本放映電影《小曉》

(攝影/Dalul)

【Dalul台南報導】長期關注兒童人權的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攜手社團法人高雄市全人教育家長協會,於1月6日在高雄與台南舉辦入圍金馬獎七項大獎、講述過動兒議題的電影《小曉》放映與映後座談活動。台南場映後座談邀請到《小曉》監製王小茵、《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作者李佳燕醫師,以及台南市左鎮區光榮實驗小學老師周長誼共同分享。從本片田調過程、關懷切入點、教育現場實況等面向談過動兒議題。

(攝影/Dalul)

「面對不同的孩子以及人們,理解是最重要的一步。」李佳燕表示,過去或現在,大家都會認為要包容特殊的孩子,然而這些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被理解、被聽見,而改善對待他們的方式與整個社會環境,孩子們的狀態會好很多。

她說明在許多個案中,想要理解他們,「獲取信任」是很重要的一步,這不只是需要時間,更需要直接陪伴。若在建立信任的階段就無法與孩子連結,怎麼能夠談理解?所以當孩子出現不同的舉動時,要以詢問與陪伴找出原因。

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台灣一直都在強調「醫療」介入,也就是服藥;但她強調是只靠藥物是不夠的,重點是在吃藥後、行為被控制住後,要教導什麼是好的行為反應並反覆練習,才有可能停藥,這也才是服藥的目的。而環境也很重要,家庭、教育現場都更健全、更友善時,會讓孩子更能夠改變與適應。

(攝影/Dalul)

周長誼也從老師身分談起,指出面對過動兒不會是一位老師、一個家庭就能安然解決,而是需要多方合作,特別是老師與家長。過去因為學校的管教,反而讓許多老師遭受家長誤解、甚至提告等,這可能造成許多教育工作者感到灰心。

但是身為老師,他認為適度管教、設立規範是必須的責任,但還是仰賴家長合作,甚至是社會氛圍的培養,讓孩子知道是有人在關懷他們;特別孩子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過動兒需要學習與他人互動,而其他孩子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就如同成年人每天也都在練習與別人相處。他期望大家更多關注這個議題。

王小茵則分享,在開拍前真的進行許多田調、訪談,將許多故事揉合一起,在電影當中看見許多衝突都不是巧合,是不同過動兒故事的縮影。電影裡沒有特別指責某個角色、或將某個角色視為英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一件事發生所牽扯的層面很廣,所以電影裡也不會僅呈現某個族群的視角,期望大家可以從電影提供的各種角度裡找到問題與思考。

(攝影/Dalul)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