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下)-3

Image by Freepik.

|總編踏話頭|

一件悲劇的發生,背後有太多複雜因素,包括原生家庭、出養制度、保母審核、社福政策都牽涉其中。遺憾的是,擔任助人角色的第一線社工,雖非施暴者,卻在眾人高漲的情緒下被推上斷頭台,成為風口浪尖上的替罪品。一個成熟的社會,理當洞察是非,聆聽助人者心聲,共同縫補裂痕,才是杜絕悲劇重演的最佳解答。

總編輯|陳逸凡


攜手協助個案走出困境
劉家艾盼社會支持社工

【林婉婷專題報導】關於社工處境,平安基金會所屬勞工關懷中心代理主任劉家艾受訪時談到,她也曾是服務高風險家庭兒少的社工,比起過去,現在社工相關預算和待遇確實有進步的,但對照其他行業類別,勞心勞力的社工職業仍是低薪,能不能留住人才有待檢驗。另一方面,她從社政轉到勞政,發現勞政社工的處境更為艱難。

目前勞關中心承接勞工局安置中心是24小時運作,人力卻只有三位;主管機關也難給予更多資源。「我們真的是靠熱情支撐。」劉家艾說,中心偶有實習生、中高齡再就業者協助,但多是短期支援,所以社工們的個人生活和工作責任仍然很難取得平衡。

劉家艾表示,其實自己喜歡做外籍移工的服務工作,尤其這個面向缺乏社會關注,所以她意識到自己更要投入,陪伴人們突破困境,回到就業市場。「其實不只是勞關,很多人都是在生命最脆弱、最低潮的時候才接觸到社工。」她分享曾經服務罹癌的外籍看護,在其完成治療後繼續投入長照工作,後來結束在台灣服務、回到印尼結婚,展開新的人生。有喜悅但也有失落,例如曾有外籍看護遭雇主性侵、進入司法程序,但雇主聲稱他們是婚外情,該看護無法獲得勝訴,甚至被雇主配偶反告妨礙家庭。中心陪伴該看護走過協商,只是她最後仍須返回家鄉,無法繼續在台灣工作。

(相片提供/勞關)

究竟社福資源是不夠,還是分配不均?劉家艾點出,中心服務經費來自就業安定基金;但在安置中心的移工不是有得吃、有得住就好,他們常有司法、醫療的需求,且社工也不是一個人服務就可以,至少要搭配一位通譯。這些額外的需要,得另外找到資源補足。

劉家艾提到,台灣社福資源確實有國籍界限。外籍移工稅率與台灣人差不多,但他們得到的社會福利資源卻不相等,或難以落實。例如《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雇主不能因為員工懷孕、育兒而解僱她們,這也顯示法律保障員工生育權利;但移工無法享有育兒相關保障和資源,很多移工懷孕後不是返國就是逃跑,因為實在無法兼顧工作和育兒。

另目前不論本籍或外籍,個人或家庭看護皆不適用《勞動基準法》,劉家艾直言,哪怕有天看護適用《勞基法》,雇主是否落實仍是一個問題。尤其廠房勞動檢查都有困難,更何況是私人領域的家庭?她不諱言,雇主的經驗也需要學習,只是很多時候雇主的資訊僅來自仲介。中心曾經處理過投訴案件,有看護拿到仲介當初給雇主的選工問卷,當中雇主有勾選許多並不是看護許可的工作項目,包含洗車、照顧寵物、接送小孩等家務事,顯示在台灣仍有人將「看護」視為「傭人」。

當有移工無法負荷工作而前來申訴,中心會檢視勞動條件和待遇,並且協助轉換雇主。劉家艾指出,其實很多移工來中心請教換工作、找工作事宜,這關係到買工費、合法就業名額掌握在仲介手中的實況;哪怕勞動部已三申五令,這些事情仍然在台面下運作。

劉家艾也談到,有些仲介認為待過安置中心的移工都已經「被教壞」,知道太多自身權利而不願協助轉換,這也導致能力優秀、語言已適應的移工找不到工作,期滿到只好回國。然而現行政策是不斷引進新移工,而不是更大力協助國內既有移工轉換。「如果有得選擇,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合法移工。」她強調,但當合法途徑皆無法突破,移工們面臨債務、養家的需要,但實在無法承受不合理、甚至嚴苛的工作內容,可以想見他們為何選擇逃跑。

針對這次虐童案件、社工被視為嫌疑人處置的事件,劉家艾坦言對社工們是「集體創傷」。「社工都在支撐別人的家庭,但誰在支撐社工的家庭?」她懇請各界為社工處境禱告,也希望社工夥伴們能走過創傷,有能量繼續服務。

 

系列專題報導:風口浪尖的社工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