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理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別讓原民生孤軍奮戰

Image by Freepik.

◎Umav

討論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政策可以有多重切入點,其中一種觀點是,這不僅是原住民的權利,更回應了族人被剝奪資源、被殖民、被迫融入外族文化的歷史遭遇,是政府的一種「補償」,而非特權或福利。社會應持開放態度,繼續討論和省思政策的實施細節與效益,同時傾聽原住民族的心聲,確保政策達到其宗旨。

現行原住民族保障制度主要是保障升學權益,延續族群語言文化;這些制度是為了應對原住民群體仍面臨不公的事實。隨環境變遷,制度也需調整;因此,我認為現在的制度不是單憑要非原住民去學習原住民語言,就能真正同理原住民的處境。

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存在已久,但須與時俱進,不斷修正以保持時宜性。目前升學政策引發的爭議,源於人們對公平的理解不同。國際上也有先例,如美國的原住民學生升學政策也經歷調整。多數學者認為,升學保障政策在促進教育的公平正義是有效的,但終究是暫時性補償。當社會達致公平正義的目標時,這些政策應被適時調整或退出。無論是否獲得升學加分,原住民學生還是要努力利用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自我實現,乃至於做到政策所鼓勵的──成為貢獻社會的族群人才。

我們不能忽視主流社會可能存在的問題,如對原住民的歧視、文化敏感度不足,以及缺乏轉型正義觀。若社會教育未能準確理解和落實政策,可能偏離初衷,這需我們謹慎關注。

當鋪天蓋地的負面輿論席捲而來,原住民青年一方面在教育體制內競爭,一方面還要被迫思考、回應文化的斷裂,同時承受著因身分而遭受的種種誤解、質疑和汙名化。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必須反思: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原住民要承受這樣的影響?現行的政策和教育體系還需要做出哪些改變?我們不能坐視當代校園中的原住民孩子在孤立無援中掙扎。

「為了接住一個原住民孩子」是當代原住民青年如雨後春筍般開設議題性自媒體的初衷。利用網路不受限的特性,以及用年輕人能接觸的管道去散播這些資訊或說法,希望能為下一代原住民孩子提供些許陪伴和指引。(作者為自媒體工作者)

您對教會或社會有什麼看法?歡迎站在信仰角度回應,也歡迎回應本報的文章與新聞。文長勿超過650字。本報有刪改權,恕不退稿。公報廣場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來稿可用筆名發表,但須註明真實姓名、聯絡電話與地址。若投稿兩個月內未通知採用與否,請另行處理或改投他報。投稿請多利用email:write@pctpress.org;傳真:06-237-8882。請勿一稿多投。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