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無界限的傳道者,井上伊之助

編按:被稱為台灣山地宣教之父的井上伊之助,除了著名的以基督之愛轉化冤仇的故事,他「無界限」的宣教人生,能提供當代宣教不一樣的看見嗎?也一起來認識日治時期的台灣基督教歷史。


◎廖本恩(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畢)

1882年,井上伊之助生於日本高知縣幡多郡川崎村(今四萬十市)。小學高等科畢業後,先後在村內醫院、村役所與中村町稅務署任職,後於1900年赴東京生活。兩年後,至衛理公會中央福音傳道館聚會,由該教會牧師中田重治施洗,歸入基督,接著入讀中田創立的東洋宣教會聖書學院。

1906年8月15日,井上參加聖書學院的研修會時,收到電報,得知在台灣花蓮工作的父親,捲入台灣太魯閣族人與日本人因採樟引發的勞資衝突而身亡。當天,井上在獨自靜默沉思時,想起經文「要愛你們的仇敵」(馬太福音5章44節),決定效法耶穌,去愛殺父仇人。

聖書學院畢業後,井上於傳道期間,再次被上主的話感動,立志向台灣原住民傳福音。此後,他經過中田的介紹,到伊豆的寶血堂醫院,該醫院是由身兼聖公會信徒與無教會主義者(簡稱「無教會」)的諏訪幹雄主持。1911年10月,井上獨自一人前往台灣。

1931年3月18日,銀婚紀念,前左起知惠子、井上伊之助、千代、祐二、後左起正明、獻、路得子、進。(相片提供/人光出版社)

醫療與福音的宣教

當時台灣總督府禁止任何人入山傳道,但井上抵台不久,就有機會和主責原住民事務的長官大津麟平等人會談,分享山區傳道的動機與迫切性。經大津建議,井上憑藉醫療專業,申請進入新竹廳樹杞林支廳加拉排地區(今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的醫療所,展開醫療與福音的雙軌傳道。

抵達加拉排後,井上並未急著展開傳道工作、擴展版圖,而是先認識當地族群的文化,並寫成研究形式的報告。他將這些成果寄給他的屬靈父親,也是「無教會」重要推手內村鑑三。1915年3月,內村在個人傳道雜誌《聖經之研究》中,刊登井上的研究,並給予回應:

內村鑑三。(相片來源/國會圖書館)

這是一項非常有用的研究,因為只有如此同情地了解原住民,才能開闢向他們傳福音的道路。我不禁對井上君的原住民宣教工作深表同情,因為我們日本人直到今天還在接受西方宣教師的傳教工作。我們自身今後應成為宣教師,在這方面井上君是我們的先鋒。

內村指出,井上是透過研究來深刻認識原住民,以至於打開傳福音的大門。這段話,亦可從另一角度來看。若不是真心認識對方,只是想將自己的觀點加諸給他人時,即使本來沒有種族和種族間的隔閡,被傳福音者亦會感受到。

在井上首次赴台期間(1911~1917年),曾經轉換過會籍。原初他是隸屬於聖公會的成員,抵台一年後,經台北日本基督教會(今濟南教會)牧師大谷虞介紹,認識日本基督教會的領導人植村正久。植村非常認同井上的宣教理念,決定以日本基督教會傳道局事業的名義,向台灣總督府提出山區傳教的申請書,而井上應該是在此時轉入日本基督教會。

植村正久。(相片來源/國會圖書館)

1917年夏天,井上因病返回日本治療。經過半年休養,身為前聖公會成員的井上,開始協助日本各地的聖公會堂會。1919年1月,井上一家遠赴鹿兒島縣的種子島,擔任島上聖公會堂會的傳道。1922年,井上收到(大正)基督教社會運動家賀川豊彥願意資助他到台灣宣教十年的承諾,遂於同年5月再次啟程,前往台灣。

彼此合作,傳揚福音

然而,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那邊自顧不暇,讓賀川的金援僅僅一年就中止,並且呼籲井上回到東京協助牧會。井上對此非常難過,且意識到如果堅持留在台灣,生活將非常貧困。當時他內心充滿對台灣人傳福音的使命,最終回絕賀川的提議。而當教會不再援助時,是「無教會」向井上伸出援手。1925年,井上遠赴東京,要出版彙整其在台經歷的著述《生蕃記》時,親自拜訪內村,請他為書撰寫序言。以諏訪幹雄為首的無教會們,成立了井上的宣教後援會,承諾提供一年支援。

在第二次赴台期間(1922~1947年),井上在新竹和中部山區活動,展開多元的宣教事奉。在個人專業上,他持續精進醫術,並於1930年通過考試,此後便自行開業。隔年霧社事件爆發,他也被指派前往治療傷者。雖然相關史料較少,但能確定的是,1941年井上至台北內湖的仁濟院執業,三年後又轉到松山的總督府精神病院工作。宗教事務方面,他接受日本基督教會之託,擔任新竹某間教會的牧師,也與聖公會牧師葉資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高端莊、林健二等人合作。

戰後,台灣由中華民國代管,在台的日本公民紛紛收到遣返命令。深愛台灣的井上,取了漢名高天命,並向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陳情,盼能繼續留在台灣。但事與願違,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台灣的政治氛圍變為嚴峻,日本政府下達歸國命令,井上才以65歲高齡返回日本。

中田重治(左)與內村鑑三(中)都對井上伊之助的信仰與宣教帶來影響。(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拋開固定的界限

從上述的內容中,筆者認為井上伊之助提供三個關於宣教的榜樣。

一、運用諸般智慧。井上最初被禁止入山傳道,是藉著醫療專業才得以前往。但對他來說,醫療不單是通往部落的門票,更是和族人接觸的主要形式。因此他不停精進醫術,並在1930年通過考試,得以獨立執業。

二、宣教不是文化侵略。有別過往的外國宣教師,井上並沒有一味地將自身的觀點傳給族人,而是以研究的態度,先認識當地的傳統與行為,並尊重被傳福音者的文化。

三、宣教不分彼此(日文直譯是「無界限」)。井上未建立自己的地盤,他和數個宗派,以及無教會們皆有合作,且維持良好關係。這無界限的態度,或許讓井上一直缺少固定的金援,但也讓他的事奉出現多元面貌。

以上三點,展現出井上的宣教,是拋開固定的疆界與眼界,真誠地認識被傳福音者;同時保持彈性、願意和各方人士合作。這是他以自己的生命,向我們述說的宣教故事。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日治時期的台灣基督教簡介

廣告/台灣府城教會報-手抄活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