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聖公會為寄宿學校的過錯尋和解

正視過去對原住民造成的傷害 持續調查真相進行修復式正義

▲1886年11月,美國原住民從佛州聖馬可仕堡抵達賓州卡萊爾印第安工業學校,一起在戶外合影。(相片來源/J. N. Choate)

【陳俞含編譯】6月23至28日,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於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舉辦全國大會,討論早年原住民寄宿學校對於部落家庭和社會引發的持續影響。根據宗教新聞社報導(RNS),對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多數美國原住民孩童而言,教育既不是權利也不是特權,而是同化政策的一環。當時有許多兒童遭到當局強行帶走,送往政府開設的寄宿學校。他們被迫拋開原生文化,學習白人的生活方式。這些學校通常是由與政府合作的教會營運。聖公會至少參與了34所學校的管理事務,而他們已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並在2023年6月時撥款調查,了解數個世代的原住民受到的影響。

聖公會研究委員會研究員勞倫‧史坦利(Lauren Stanley)牧師指出,達到恢復式正義之前,必須了解聖公會與聯邦政策之間的關係。如果只承認他們參與學校事務,而未說明他們如何影響政策制定,就無法呈現真相、實現正義,也難以帶來和解的可能性,而他們盼望能夠達成和解。

美國原住民研究員暨檔案顧問維洛妮卡‧帕斯菲爾德(Veronica Pasfield)點出,聯邦政府建立卡萊爾(Carlisle)印第安工業學校的時候,聖公會扮演了要角,也曾為該校招生。她表示,寄宿學校是美國政府用來剝奪原住民家庭財產、兒童和未來的工具。聯邦政府為教會提供資金,而教會也與政府互相配合,在學校實施印地安政策,將孩童帶離原生家庭,並進行灌輸和壓榨。

來自阿薩巴斯卡部落的聖公會研究委員會聯合主委佩兒‧查納(Pearl Chanar)相信,無論歷史有多麼複雜、羞恥或混亂,都有必要公諸於世。首先,教會必須承認過去發生的事情並道歉;第二,必須採取行動,而不是看完報告後什麼都不做。她回憶,雖然自己曾經在寄宿學校中接受了不可能在家鄉獲得的教育,但長達九個月無法與家人聯絡。她的族語變得生疏,也錯過了許多傳統儀式。如今的她盼望政府可以將土地還給原住民,也很希望能夠找出當年因故而經由學校埋葬的兒童,歸還他們的遺骸。

查納已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為受到影響的原住民發聲。她坦言,這項任務困難重重,疊床架屋的教會官僚體系也可能造成進度延宕,但他們獲得了許多主教的初步回應,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提供各種形式的協助。(資料來源:RNS)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