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紀錄片《陳先生》以今年90歲且經歷日治、國民政府與政黨輪替等時代的陳珠華先生為主角,透過長輩生命哲學反思青年眼中的歷史與國族議題。紀錄片由4名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學生組成的「麥ㄙㄟˋ梨工作室」拍攝製作,於529日於中正大學畢展首映後,陸續於嘉義、台北、台中、新竹、彰化、屏東、埔里、台東、花蓮、桃園等地文化場館與獨立書店舉辦巡迴放映,929日下午於高雄HOTEL YAM 塩旅舉辦最終回,導演宋慧昱與製片洪育增出席映後座談。

(攝影/林婉婷)

紀錄片主角陳珠華1928年(昭和3年)出生,居住在嘉義縣民雄鄉三興村,而三興村也是中正大學所在村落。宋慧昱大二時因參與中正大學藝文中心駐校藝術家活動「鳳梨急行軍-身體與社區行動」,而和陳珠華認識。最開始對陳珠華在自家鐵皮屋開設日文班,並教村民日文歌一事感興趣,深入理解後才明白,陳珠華曾為了家計擔任日本飛機少年工,後在國民政府時期擔任村幹事,人生經歷不同政權與思想衝擊。陳珠華講述的歷史不是課本文字,而是他的生命本身。歷經長期資料蒐整與田野調查,20179月起,工作室開始拍攝紀錄片計畫。

陳珠華約於14歲時進入飛行隊,當時修飛機一個月有90元薪資,相比於他人在糖廠工作的30元多了許多,還能以飛行隊通過證書做文憑。陳珠華認為日本人不壞,只是非常嚴格,而在飛行隊工作的2年多時光,不但改善他的家庭經濟,也讓一個平凡少年有不一樣的生命經歷,是他生命重要的黃金歲月。

但陳珠華沒有告訴太多人這段過去,也沒有寫在考取村幹事的自傳裡,因為他知道身邊許多台灣人因曾受責打,並不喜愛日本人,他不想挑起價值觀衝突。紀錄片《陳先生》也拍攝陳珠華不同時間、與不同人群相處的樣子,然不變得是誠懇:縱使不同價值認同匯聚到一個人身上,也在那刻得以共存。

(相片提供/麥ㄙㄟˋ梨工作室臉書粉專)

片中宋慧昱提到自己的外省人父親與台灣人母親,而她本身仍在追尋自我認同。她在映後座談中分享,自己的父親曾提過晚年要「回歸祖國」,這個說法或許在多數人、尤其年輕人耳裡聽來好笑,但對當事人而言卻如此真實。對宋慧昱而言,認同不是選邊站或一條線,而是多元流動、不斷堆疊。正如「麥ㄙㄟˋ梨工作室」的名字由來,是陳珠華以點心熱情招待劇組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工作室希望無論最後紀錄片拍攝得好或不好,抑或心裡所持怎樣的認同,都要「麥ㄙㄟˋ梨」(別客氣)地對自己提出疑惑、追尋解答。

宋慧昱也談到,陳珠華當上村幹事後,因為表現良好,曾與蔣中正握手合影。在當時候被認定是一種榮耀,但時至今日,陳珠華認為放在心裡就好,不應該多提。宋慧昱與洪育增也反思,不論何種認同都應獲得尊重,看似享有言論自由的今日社會,卻反而無法容許不一樣的聲音,使得有人選擇沈默。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