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族群 相生相息恆不變

  • 深化自我族群認同價值 中布協辦族語朗讀比賽

【林家鴻南投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致力保存母語,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看見了!今年首次與中布中會聯手促成24間教會一同參與的大型母語朗讀競賽。台下評審清一色都是母語振興的靈魂人物,8位牧者和長老各展所長為布農族5社群編寫近20篇族語文章,透過兒童和青少年朗讀,締造多元並茂的難得盛況。

「布讀BOOK布農族語朗讀比賽」7月21日於南投市立圖書館舉行。比賽評審平時受國家網羅協助翻譯教材和閱卷等母語事務,針對這次比賽,他們按照各自所屬的5個社群,為兒童和青少年編寫朗讀文稿,讓參賽者在預備的過程中達到對自我族群認同的深化與了解。文稿題目有介紹狩獵及殺豬文化、祈禱小米豐收歌、黑熊與雲豹、責任分配、禁忌與尊嚴、婚姻制度,同時也觸及原住民文化文學、聖經新的誡命。

中布中會為了籌劃這次活動,文化、青年、教育3事工主動找縣府文化局合作,總幹事跋歷.索克魯曼(Biung Suhluman)牧師表示,母語朗讀競賽最初緣起於文化局近年與久美、望鄉、新鄉教會的部落圖書館合作,藉由引進母語繪本和推廣閱讀,讓山上小朋友也能享用到外面的資源。他說,第2屆母語朗讀比賽的突破,除了擴大邀請中會所屬24間教會參與,參賽者也按照所屬的社群,讓各具特色的布農族語多元並茂於一室。朗讀文稿集結成冊,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南縣縣文化局林榮森認為這場活動非常有意義,他說,排除萬難也要出席,任何族群的母語是維繫族群命脈的最重要關鍵,「如果原住民有一天不會講原住民的話,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族,那不是很可悲嗎?」語言能讓族群的文化和傳統保留下來。

望鄉教會牧師乎乎姆.哪海抒嵐表示,部落30歲以下能流利使用母語者非常少,即便父母有意識地教母語,小朋友一進小學,面對社交和影音系統等全面華語化,母語變弱勢,沒機會成長。她希望今年朗讀比賽能提升兒童和青少年的母語能力,從小懂得說、讀羅馬字的母語,就能提升將來閱讀母語文章的興趣。

總會原宣幹事蘇畢娜.那凱蘇蘭牧師當天也代表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推廣剛出爐的《原來愛讚美(1)布農族語兒童詩歌本》。


 

  • 母語文化面臨存續危機 重思體制困境期許新策

【邱國榮採訪報導】關注台灣母語發展的社會團體與學者,企盼蔡英文上任能實踐在選前對母語所表達的關心態度。7月20晚上,台北慕哲咖啡地下沙龍舉行一場淺談「台灣的母語與文化復振運動」的座談會,主辦單位提出對母語現況擔憂的看法。前行政院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曾表示:「河洛話是『掛號』中,客家語已入『急診室』急救中,原住民語更是已進『加護病房』。」這番話足以道出台灣母語的處境。

共同主辦座談會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北市分部及基進側翼台北分部同時指出,一個語言就是一種文化視野;台灣曾擁有人類學者驚奇讚嘆的語言與豐富文化,是值得驕傲的資產;然而在政府推行「國語政策」下,現今能流利使用母語的比率迅速降低,台灣母語文化面臨存續與傳承的危機,呼籲民進黨政府不要忽視,應針對復振母語與文化,積極展開行政作業。

政治大學民族系兼任助理教授李台元表示,民族學者林修澈曾指出,從民族發展角度而言,台灣的語言應該稱作「灣語」,這個詞是包括原住民族語、客家語、台語、漢語(華語)的集合名詞。李台元說,運用「灣語」的理念,包容多元與促進各族的語言發展,學習世界各國的多語言政策,建構多元共榮的國家,是新政府團隊必須積極努力的方向。他表示,政府若能有「灣語」意象,就能正視母語危機,認真面對問題核心,讓各族群語言獲得發展,促使母語文教育真正落實。

李台元進一步分析,從2000年民進黨執政頒布「9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現今12年國教課綱,本國語文領域始終包含「國語文」及「本土語文」兩類;「本土語文」分向多元,「國語文」的多樣性指數最低,但從語言使用的角度來看,「本土語文」的活力反而最弱。

語言政策是民族政策的一環,不過台灣仍舊缺乏一套明確的語言政策。李台元語重心長表示:「語言一旦死亡,族群將不復存在,文化更難以延續。」 


 

  • 打造兒童學習台語環境 南中辦講聖經故事聯誼

【陳怡萱台南報導】台南中會每年分3個小區舉辦台語講聖經故事聯誼賽,鼓勵各教會為下一代塑造台語學習環境,帶小朋友用母語講述聖經故事。今年第二場7月23日在歸仁教會,除來自南中各教會還有嘉義中會新營教會、新竹中會山腳教會的小朋友。

有些小朋友講台語還發音不標準,但能站在眾人前用台語講完一個故事,自信的儀態讓推廣台語的評審感覺「未來有希望」,十分認同這個活動的意義。評審蕭福道牧師指出,「小孩台語講不好是大人的責任」,呼籲家長或長輩盡量和孩子說台語。評審穆伊莉長老也仔細解說常出現的發音錯誤,以及受華語影響而把華語直接轉成台語使用的情況。

這次最遠是從新竹山腳教會來的參加者,家長郭燕霖是台南人,趁暑假帶小朋友回老家,無意間得知南中舉辦講台語聖經故事的活動,非常認同而為自己以及親戚的小孩報名。郭燕霖平時極力推廣台語,連在家裡也盡可能「去華語化」,就是要讓下一代能養成聽台語、講台語的習慣,「華語非常強勢,上學就會接觸,當然有責任在家中講母語!」

幼兒組前三名分別為:歸仁教會溫柔、新豐教會戴品文、山腳教會郭亮祈;國小組前三名為別為:中洲教會鄭允安、新營教會陳雅媛、中洲教會蕭傳蕙。下次南中第二小區比賽時間地點是10月22日在安南教會。


 

  • 尋求台灣思想受困解套 連結進步價值走向世界

【陳逸凡台南報導】7月24日晚上,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於台南政大書城舉辦《受困的思想:台灣重返世界》新書分享會,書中耙梳台灣內部歷史及外部現實,凝視台灣近10年的命運。

吳叡人分享自己自海外歸來經歷了台灣最困頓的10年,這本書的主題有文學、有哲學、從台灣到世界,也是台灣凌亂歷史足跡的寫照。「如果你付出感情挖掘台灣歷史,會發現自己很痛苦。」他想問的是「什麼叫做台灣人?」這個問題自1920年代以來就不斷被討論,從文學、藝術、歷史、哲學、政治、音樂等各種角度尋找台灣人的形象,然而他更想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我們真的能夠做一個台灣人嗎?」

吳叡人說自己在美國求學時立下一個志向,「要把台灣送上知識的世界地圖」。由於過往只有「中國學」,未曾聽聞「台灣學」,甚至連他的老師都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1996年前後,台灣經歷了最光輝的民主化,然而如今在帝國與資本的夾擊下,現在的社會氛圍又回到過去那個「被欺負的台灣」。

「台灣人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隨時會消失。」吳叡人說,「台灣人出頭天」這句話已經講了很久了,然而台灣人真的有機會「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嗎?他形容自己的書寫是一種「受困、脫困、再受困、再脫困」的過程,像俄羅斯娃娃一樣層層包覆,卻一次又一次的解脫。面對未來,台灣仍有許多問題需解決。

幾經尋思,吳叡人表示他對未來感到悲觀,因為台灣被剝奪了參與世界的權利,然而他認為這不代表台灣就要背對世界,反而要面對世界,與進步價值連結。「脫困不是只向外面找朋友,而是需要自立自強。」他認為台灣透過民主化形成的國家認同,與其他國家由上而下形塑的國家認同有差異。當遇到危險,而政治菁英卻失敗時,社會力量會崛起保護台灣。他認為這本書的發想是悲觀的,但一路走來心境有很大的改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