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uqacev教會孩子調查社區歷史 培養身分認同

(相片提供/Tjuqacev教會)

【林婉婷採訪報導】Payuan(排灣)中會Tjuqacev(汾陽)教會是眷村中的原住民教會,當地孩子們的成長背景與身分認同又與原鄉或都市原住民不同,於是Tjuqacev教會課輔班與伊甸基金會合作,利用暑假時間帶著孩子們進行社區文史調查,幫助孩子們在田調、採訪與成果製作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思想「我是誰」,如今計畫已邁入第3年,並完成影片和繪本製作,目前正待媒合適當資源以出版繪本。

Tjuqacev教會牧師Saljaqelet Pavavaljung(許瑞美)說明,當年派駐在滇緬地區的國軍遷台,分派到清境、高雄和屏東農場,而屏東農場又分3座新村,其中之一就是汾陽新村。後有5位喪偶的原住民族婦女,帶著子女改嫁至汾陽新村,原本她們都步行回原本的部落教會聚會,後來因路程遙遠,改在各家輪流禮拜,之後聚會人數增加,便購地並建立教堂,這就是Tjuqacev教會的成立。

Tjuqacev教會在10年前開始課輔班事工,先後跟台灣世界展望會、基督教救助協會等單位合作,現在更與伊甸基金會連結。伊甸基金會鼓勵教會辦理暑期體驗營,遂在2016年舉行教會兒童和視障團體騎協力車出遊活動,後伊甸基金會希望教會的體驗營能夠融入原住民族元素,但Saljaqelet Pavavaljung認為這類活動有很多原鄉教會投入,反觀社區文史調查,汾陽社區尤其特別,從原本眷村演變成如今以原住民族為主,教會應該協助孩子們了解「他們為什麼在這裡」,進而能產生族群與身分認同。

於是第1年進行田調,第2年製作介紹影片,第3年繪製成果繪本,這期間,Ngudradrekai(魯凱)中會傳道師Vavawni Pavavaljung(許珮雯)持續參與其中、提供協助。在歷史遺跡方面,當年的國軍宿舍已拆除,但還有2道鵝卵石矮牆;為了保留歷史痕跡和維護生活環境,Tjuqacev教會特別於今年3月向立委Saidhai Tahovecahe(伍麗華)陳情,後者邀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長官們前來訪視。雖然汾陽新村沒有完整保留滇緬文化,但有與原住民族融合而誕生出的新社群與文化樣貌,前幾年教會累積的故事和成果也得以說服公部門,承諾保存歷史遺跡。盼望今年能出版繪本,明年則繼續完成社區營造工作,包含導覽規劃等等。

(相片提供/Tjuqacev教會)

Saljaqelet Pavavaljung指出,教會是中小型教會,弟兄姊妹們的經濟能力不高,但課輔班事工的資源能夠照顧來到教會的孩子和家庭。課輔班倚靠社福機構資助和善心民眾捐款,其中不乏有傳統信仰團體,難免招致不同評論,但Saljaqelet Pavavaljung相信上帝創造、掌管,唯有開放、包容的心態才能幫助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Vavawni Pavavaljung則認為,就像汾陽新村是外省人和原住民結婚,Tjuqacev教會裡有原住民族和平地漢人聚會,現在正在為平地兄姊推動台語讀經小組,身處複雜處境中,如何相信上帝始終掌權?如何保持對上帝的認同?這需要不斷思想、建立,知道自己的身分與擁有足夠的信心,就不會輕易迷失。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