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總覽

新聞總覽

台灣第一台印刷機 復刻啟用

台灣第1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出現在1885年7月12日,128年後同一天,台灣教會公報社舉行第1台印刷機復刻版啟用儀式,跨越百年見證印刷術與文字的傳承,同時追想當年宣教師在台灣的美好腳蹤。

36萬中勞登台 教會需早因應

【邱國榮台北報導】中國國民黨在7月5日黨政協調會議上,決定7月底召開立法院2次臨時會,目標是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為此,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等多個民間團體共同於7月9日發起反對意見記者會,訴求反對立法院濫開臨時會、反對草率通過服貿協議。 由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中華民國殘障聯盟、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共同發起反對立法院召開臨時會通過服貿記者會。邀請學者分別針對法律與經濟的不同層面,說明民間團體反對的理由。 「濫開臨時會是破壞憲法的制度設計。」世新大學法律系教授張嘉尹在記者會上指出,憲法第69條固然規定,經由總統的咨請或是立法委員1/4以上的請求,得召開臨時會,然而憲法第68條也規定了立法院常會與臨時會的關係,就是原則與例外的關係;常會處理經常性事務,臨時會則是例外召開,以處理突發事件,而且必須是嚴重與急迫的突發事件。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審查,並非嚴重與急迫的突發事件。」張嘉尹說,而且審查的前提,是行政院提出真正的衝擊影響評估報告,再以進行逐條審查,若為此召開臨時會通過服貿,這不但是濫用臨時會,也是破壞憲法對於常會與臨時會的制度設計。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就服貿內容提到「自然人呈現」的開放,這是台灣的勞動市場對中國白領勞工打開大門的意思,但馬政府並沒有針對服貿提到的自然人條例,提出任何防堵的配套措施,他以投資330萬美元的中資企業為例,如果配偶子女同行,該企業最多可申請45人來台,而受到衝擊企業家數約82萬家,其中只要有1/100,約8000家企業遭到中資併購、合資或在台設立新創公司,則最多將可引進約36萬中國人來台,對台灣勞動市場的衝擊將十分巨大,但是馬政府並未針對這部分有任何討論。 陳吉仲再指出,台灣在1990年代面臨貿易自由化的衝擊因應中,皆有較周詳的準備,以農業部門來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有1000億元進口損害救助基金的編列,但這次服貿的影響幅度遠超過農業加入WTO,馬政府卻沒有任何的因應措施,雖然號稱已經編列900多億元經費來因應,但是具體的因應措施為何,迄今仍然說不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立法委員根本無從審查該協議。 反對團體在記者會中呼籲,政府應先全面進行產業聽證會,再談國會審查;朝野立委應勇於反對召開二次臨時會;反對以逕付二讀方式,草率通過服貿協議。特別是後者已有先例,2010年立法院審議ECFA時「逕付二讀」,不交付委員會審查、不召開公聽會,就是草率決議模式,這種「逕付二讀」模式,剝奪了人民經由國會公聽會表達意見的權利,也禁絕了朝野立委在委員會中詳細討論的權利,是剝奪立委對官員的質詢權利,無視民主審議的本質。 因此記者會提出警告,朝野立委如果將服貿逕付二讀,民團將對投票支持的立委發動最嚴厲的譴責。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第58屆第2次會議於7月9日召開,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在報告時特別針對服貿將衍生的社會問題進行討論,他呼籲總委們要關心這項影響民生甚鉅的議題。 林芳仲指出,國民黨與共產黨協議出來的服貿,將使中國人民可以透過經濟投資而大量移民台灣,之後,就會具有公民投票資格,然後影響台灣公投結果;目前,包含親民黨在內的在野黨與NGO團體,都高度關注服貿未來進入立法院的發展,但多表示反對服貿立場,他說:「身為長老教會一員,長老教會是關心台灣與台灣人民的教會,懇請總委員們對這件事情能夠關心。」

反核專講 鳥籠公投是騙術

【林家鴻採訪報導】馬政府為了讓核四順利續建,擬在立法院提出核四公投案,民怨為此沸騰。儘管國民黨內反對聲浪明顯,高層擁核立場仍未見動搖,表示公投案一定會在7月底立法院召開的臨時會中順利成案。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7月11日邀請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會長徐偉群副教授專講,分析公投案謬誤,提出因應之道。 徐偉群表示,在現行公投制度仍有諸多問題未修正前,本不應倉促提案,但是馬政府卻玩權弄法,謊稱投票率須達全國一半人口的「高門檻公投」符合國際趨勢,實則全球罕見;而公投題目蘊含心機,以「你是否同意核四停建不得運轉」這種反面論述作為公投命題,更是缺乏正當性;針對環保團體要求行政院主動提案停建核四,也扭曲法條稱無權配合。 種種騙術為的是在持續不與民間對話之下,透過媒體的高度影響力來說服百姓相信,核四停建唯有訴諸公投一途,將反核民意鎖進鳥籠公投裡,最終以投票率未達門檻,作出「依法」應讓核四續建的結論,一次解決所有反核聲音。 徐偉群表示,民間現階段最重要的把論述核四公投的「話語權」搶回來,向更多人說明真相,並積極「行使抵抗權」,展現高度民意來突顯核四公投案「不具正當性,不應成案」。倘若公投案真的擋不住,在國會中通過,投票時還是要努力表態,切勿因為高門檻就自我消音,讓馬政府取得「反核並非多數」的把柄。 國民黨可能失算,在公投案上白忙一場?徐偉群說,國民黨企圖以鳥籠公投取得「依法」可續建核四的論據,但其實按《公投法》規定,無論所提案為何,其要產生法律效力都需建立在得票率通過門檻的前提上;同意停建核四的票數未達門檻,並不代表可依此合法化續建或運轉的作為。 徐偉群說,馬政府是否察覺上述疏失不得而知,但重點是人民要知道,否則恐繼續受其蒙蔽,未能及時擋下錯誤政策。核四公投失敗所得的最壞結果為公民失權,即未來8年內無法再就同一議題訴諸公投,無從以直接民主解決的核四去留,得回到立法院中攻防。

挑戰最高電影院 高關懷少年獲自信

【邱國榮台北報導】13位需要社工陪伴、高度關懷的青少年,背著超過百公斤的電影放映器材,登上海拔3742公尺的南湖主峰,成功挑戰世界最高露天電影院的壯舉紀錄,並且在主峰頂淨山,背了超過10袋的垃圾下山,少年阿雄說:「完成南湖主峰登頂的不可能任務,我更認識了自己。回去之後,相信我擁有更多的勇氣跟毅力,去面對未來更多的困難與挑戰。」 「讓世界看見台灣孩子的創舉,挑戰世界最高露天電影院。」這是都市人基金會與蒲公英電影公司共同為高關懷少年建立自信所企劃的活動,這群孩子不負眾望,於7月10日完成壯舉。原訂14日結束的活動,因蘇力颱風來襲,提早於11日下山,並在下山前,於南湖山巔淨山,扛了許多垃圾下山,除了呼籲登山民眾不要留下垃圾,也對這次活動直呼:「太棒了!」 「我們要挑戰金氏世界紀錄!」都市人基金會執行長王克威說,高山電影院是這次活動的重點,但基金會更希望這群孩子能用服務學習的精神完成任務,「我們鼓勵去年挑戰南湖大山的孩子,在今年活動中,陪伴並協助新一批高關懷的孩子,一起完成創舉。」王克威強調,唯有孩子幫助孩子來完成挑戰,才能讓這次的活動更有價值。 這次高山電影院播放電影《縱行囝仔》,亦是該片首映會。《縱行囝仔》記錄2012年暑假一群弱勢少年在都市人基金會帶領下進行壯遊,改變生命的故事。王克威表示,要讓這群孩子體驗,「在生命的最高點上,看見原來自己可以不一樣!」 這群孩子在登山行程中,揹著超過百公斤的電池、投影機等播映與登山器材,走上21公里山路,把電影院搬到海拔3380公尺的南湖山莊,舉辦世界最高的《縱行囝仔》露天電影世界首映,為自己的生命寫下值得留念的一頁。 這項挑戰世界最高露天電影院的活動,也有劇組全程跟拍,日後將彙整剪輯,申請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海拔最高的露天電影院」。

嚴防統戰 當心民政府言論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第58屆第2次會議於7月9日召開,會中公決通過兩封牧函,分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兩岸基督教會論壇之牧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民政府」之主張》。 「2013年兩岸基督教論壇」即將於8月27日至29日於台北市召開,該論壇由蒲公英基金會董事長魏悌香牧師,與其他教派牧長及中國基督教兩會(中國基督教協會、中國三自愛國運動促進會,以下簡稱「兩會」)共同舉辦,由於長老教會有部分牧長收到與會邀請函,高雄中會提案總委會請求總委會給予是否參與論壇的指示或因應。 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表示,長老教會於1991年首度接觸兩會至今,由於兩會自稱「接受共產黨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是「愛國愛教的團體」,深知其為中國政治局宗教統戰部所管理的機構,是以宗教名義統戰台灣的政治活動,「長老教會牧長不宜接觸,若要接觸,應該要以普世教協的國際場合,或是有第三國教會在場時接觸兩會。」總會議長許榮豐牧師則表示,長老教會總會將在該論壇舉行前夕,邀集立法委員共同舉辦公聽會,透過媒體向社會與教會報告長老教會立場。牧函指出,「不能漠視家庭教會存在的事實」、「記念不畏懼中共政權,堅持信仰良心而受迫害的許多中國基督徒。」 其次,為因應有多位長老教會牧長基於關心台灣前途,加入「台灣民政府」組織一事,常委會中的結論是,該組織主張台灣國際地位可根據美國軍事政府介入完成,這是不實主張,正確應是根據1951年《舊金山和平條約》,以及國際住民自決的公投程序完成,呼籲牧長看清事實。林芳仲強調,長老教會主張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決定,而非一個不存在的美國軍事政府來決定;而且中華民國的選舉仍然事實有效,倘若如該組織予以否定,反而是讓傾中勢力得到統治台灣的權力。長老教會雖不支持該組織,但尊重其擁有的言論自由權利,並且,總會將安排時間至全國各地舉行說明會。許榮豐說:「不排除神學論述的對話。」 另外,部分機構董事會改選的善處及北部大會的定位,都是這次總委會議花時間討論的焦點。林芳仲表示,機構董事改選問題困擾教會多年,已委請研發中心邀請立法委員、法規委員會、部分總委共同研討,盼能夠將政府法令與教會法規,做出明確不抵觸的規章。「期待透過立法,問題能夠一勞永逸。」將在下次總委會報告進度。 至於北部大會的定位,研議小組已於6月17日召開第1次會議,許榮豐於會中表示,主要是尋求共識、找到解套方式,屆時結論會送到總委會。而馬偕醫院總院院牧部主任任命案,依據馬偕醫院第16屆第2次董事會決議辦理,任命鄭頌苑牧師為該院院牧部主任牧師,總委會公決予以通過,並且送交第59屆總會通常年會辦理追認。 牧函內容請至:長老教會總會網站。

葛德‧泰森將來台辦造就會

【邱國榮台北報導】第58屆第2次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議,7月9日上午進行總幹事報告,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說明「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下半年的幾項重要事工,其中重點事工為9月28日至10月9日將舉辦的生命造就會,邀請德國著名的新約學者葛德‧泰森博士(Dr. Gerd. Theisen)來台分享。 宣教推動中心除了將分別在北中南舉辦信徒造就會,由葛德‧泰森擔任講師以外,也會在玉山神學院、台南神學院與台灣神學院等地,舉辦共6場神學講座,與神學院師生交流。 南與北文化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小說《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引起教會迴響,該書作者葛德‧泰森同時也是德國福音教會牧師,海德堡大學神學院的新約歷史教授。 葛德‧泰森的學術研究有口皆碑,尤其他是聖經新約歷史與釋義的權威,獲得了無數學術獎項與榮譽博士。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鄭仰恩牧師,熟悉葛德‧泰森在學術上的成就,他在閱讀過《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後,特別也為該書寫推薦序。 鄭仰恩在推薦序中指出:「毫無疑問的,葛德‧泰森是我最喜歡也最敬佩的一位新約學者和講道家,因為他的觀點豐富又令人驚喜地結合了聖經神學、歷史學和社會學,他的講道更總是結合時代精神與歷史脈動。」 總會傳道委員會幹事、負責「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的蔡南信牧師認為:「與其批判異端(東方閃電),不如強化裝備信徒。」他強調,這就是教會要舉辦生命造就會的重要性。詳細資訊請上網:101.pct.org.tw查詢。

ILT行後會 文化交流

【義工記者Ispalakan Umav南投報導】第11屆「我愛台灣宣教營」(ILT)於埔里謝緯營地舉行行後會,各教會透過靜態影像展與動態表演,呈現近一個禮拜來在台灣社區及部落服務的心得。各國團隊也於「文化之夜」上台,以歌舞、戲劇、樂器等分式享不同國家的特色。南投參訪行程未受到颱風影響而照常舉行,青年們前往日月潭與集集,參觀紙教堂、伊達邵與集集老街等富有人文風情的景點,透過解說讓國外青年與台灣同工一起回顧歷史。 營會期間意外碰上蘇力颱風、也是ILT舉辦10年來首次遇上車次與班機全面取消的突發狀況,但同工立即妥善處理,並接送全體學員平安至車站,讓大會圓滿落幕。外國青年紛紛表示這次來台將是一生中難忘的經驗。 活動組組長陳信迪表示,ILT藉由設計各樣活動達到不同族群和國家的交流,希望能增加青年視野的廣度。文化展演中,除了有台灣原住民布農、鄒、排灣族傳統古調,馬來西亞多元族群服飾介紹,也有紐西蘭毛利戰舞等演出,內容豐富。 「透過ILT,喚起更多人對台灣認識和認同,並一起將基督普世的愛和價值傳達出去。」擔任ILT營長的伊誕˙巴瓦瓦隆傳道再次呼籲青年,不要小看自己的潛力,每個人都是台灣未來的希望和進步的力量。

ILT做平台 促進青年交流

【義工記者Ispalakan Umav專題報導】暑假青年心歸何處?第11屆「我愛台灣宣教營」(ILT)於今年6月底至7月如火如荼進行,約70名來自國外的青年與台灣在地青年共襄盛舉,展開為期3個禮拜的宣教體驗。今年主題為「成長在這塊土地上」,營會中青年們一起認識總會宣教事工和台灣人文風情、社會議題及國際處境,並差派青年至台灣各地教會參與營隊活動和社區服務,親身體驗在地生活。 ILT不僅是國內外青年交流的平台,更是海外台灣人青年的尋根之旅。在長老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及歷屆同工不懈投入與深耕之下,ILT成為眾多台灣青年與普世教會夥伴在台灣重要的印記。 「從看似簡單的地方著手,再逐漸擴大和深入認識台灣。」主辦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幹事伊誕˙巴瓦瓦隆傳道表示,希望透過國內外青年的互動和在地體驗,讓青年不僅從片面資料知道台灣,更親身描繪出「自己認識的」台灣,最重要是培養認同感,喚起各國青年對台灣目前國際處境的認知和關心。 營會中台灣同工以詼諧生動的短劇演出台灣自日治時期至如今的歷史脈絡,帶出台灣的風俗民情、多元族群,引起國外青年迴響。而今年特別設置的「議題沙龍」活動,則是讓國內外的青年透過不同主題的討論,讓不同成長環境、社會背景的青年激盪出火花。探討方向多元,包括社會正義、身分認同、LGBT性別議題、旅行體驗等。在社會正義主題中,主講人引導各國青年分享各國社會現況,並帶出台灣當前的議題如美麗灣事件、毒澱粉事件等,引起熱烈討論。而於身分認同的主題中,來自馬來西亞的青年以當事人角度分享日前大馬選局,和台灣政治環境做比較,「很羨慕台灣的民主化程度。」余彤晞說,對於台灣高度的言論自由與集會遊行活動表示肯定。 活動中不同團隊透過詩歌、舞蹈、影像分享各國風情,紐西蘭毛利族語和馬來西亞的馬來文詩歌教唱等,使青年互相欣賞和認識;在各團隊出發前往各地教會服務之前,參加「洗腳儀式」,象徵約翰福音13章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精神,不僅要青年在服事的過程中體會彼此相愛,更要讓愛不分國界、沒有距離。伊誕˙巴瓦瓦隆認為在適切引導下,青年人會帶給教會與社會活潑積極的生命力,「希望教會能給青年人更多空間和支持,更希望普世活動能繼續推廣下去。」他說,讓青年了解釘根本土、自我認識的重要性,除了呼應總會「認同、委身、成長」宗旨,並從中提升普世觀和自我認同,也透過各國交流,為台灣帶來新的國際視野。 新任青年幹事的鄭君平牧師表示,年輕人要「能動能靜」,接受更多訓練和累積經驗以培養定性,才能真正擴張生命廣度與內涵。他並指出,在資訊大量流通的現代,青年們的優勢在於對網路介面的熟悉和操作,如果能應用在宣教事工,勢必能打破更多的時空、地理和語言限制。 本次ILT中,有不少首次參加活動的青年和首次申請接待的教會,中布中會久美教會的接待青年甘予安對外國青年將前來協助暑期營會,興奮的表示:「期待和他們分享我們的部落文化。」 營長的話: (口述╱伊誕‧巴瓦瓦隆;採訪╱林碧堂)今年是我擔任營長的最後一年,再次向大家說說關於ILT的3個目標:首先,ILT本身的設計,就是要提供一個平台讓國內外青年認識台灣及台灣教會,能在台灣體會上帝的恩典,肯定上帝創造各個民族的豐富;再來是希望國內有更多教會參與,如此才能有第3個目標──讓ILT成為在地教會與普世的宣教連結,讓教會有世界觀。 我們對教會和宣教的看法,要從以堂會為中心,轉化並拓展為上帝國的宣教,上帝親自宣教,我們不過是祂使用的管道。讓所有參與者認識台灣教會是世界教會的一部分,而普世教會都是上帝國的一部分:不分地方、區域、國籍、族群,都有大公精神,透過上帝的愛,召喚我們連結成為一體。   我們為何長期參與ILT:1 善用來台青年 教英語塑品格 【邱國榮專題報導】七星中會建德教會今年是第4年參與我愛台灣宣教營(ILT)的合作計畫,教會把這項合作計畫視為教會年度重要事工,因為有ILT學員的協助,打響每年暑假向社區舉辦的英語品格營,成功吸引不少社區兒童、青少年家長的目光,主動幫家中的孩子報名參加,甚至有加入品格營的青少年,於營隊結束後主動走入教會,成為慕道友。 擔任建德教會跟ILT合作聯繫窗口的蔡仁耀弟兄表示,教會因為參與ILT合作計畫,借重了ILT學員的英語能力,成功導入該教會針對社區兒童、青少年所規劃的英語品格營宣教事工,今年累計,已經有5位高中或大學生,參與教會青少年小組的聚會,甚至其中有4人投入教會的音樂敬拜團裡,參與服事。 位於基隆的建德教會主日聚會平均約40人左右,對於這樣小型規模的教會來說,在人力資源上要能夠展開服事社區的活動性宣教事工,通常不太容易,這也是多數小型教會面對教會會友人口結構不均,無法積極開展社區事工的困境。蔡仁耀表示,建德教會的人力雖然受限,但每年暑假,為社區舉辦夏令營之類的活動,仍然是教會看重的宣教事工。 建德教會4年前得知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有ILT合作計畫,開始積極向總會申請,提出的需求條件是,能夠有會說中文的ILT學員至建德教會,在暑假的英語品格營裡,協助擔任英語教學的老師。蔡仁耀表示,建德教會附近有個老舊社區,裡頭居住著許多經濟收入不高的貧戶,教會亟欲關心這個弱勢社區,但礙於受限的人力,因此透過跟總會ILT合作,找到了接觸該社區的變通之道。 「家庭經濟不好的,我們免費讓他們來參加。」蔡仁耀說,今年報名來參加營會的人數共有26人,年齡最小的是幼稚園大班,最大的則是大學一年級,相差了10多歲。今年的品格營在日前結束,其中有一位青少年在活動後後,願意受邀進入教會的青少年小組裡慕道。建德教會是在1979年,由基隆區傳教師會決議在安樂區開拓的教會,於1996年10月從佈道所升格為支會,1999年5月升格為堂會,目前暫無牧者。   我們為何長期參與ILT:2 營地經驗特別 與教會做搭配 【陳怡萱專題報導】謝緯紀念營地是長老教會總會屬下的青年營地,自2008年開始申請ILT青年來營地服務。營地幹事姚信慈表示,當時的總會青年幹事伊誕.巴瓦瓦隆傳道擔任營地主任,認為ILT青年應該要認識長老教會這塊營地,此後每年都有ILT的青年到這裡服事,體驗有別於地方教會的不同事工模式。 今年來到謝緯營地的青年有6位,包括1位台灣的ILT同工,以及分別來自紐西蘭、香港、馬來西亞、美國等地的青年。姚信慈指出,謝緯營地本身沒有固定的聚會、會友與團契,但常與鄰近教會配搭合作事工。這次便是請ILT青年支援鄰近的埔里教會、大湳教會兒童英語營,下午則回到營地,一起於大太陽下曬棉被、清洗床單,在餐廳協助端菜、整理環境。 姚信慈說:「從一開始做得戰戰兢兢,到後來個個手腳俐落,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她感謝上帝帶來這樣一群可愛的青年同工來營地幫忙,在彼此的服事與合作中得到許多體會;例如帶青年到地方教會去服事時,營地與教會的牧長、同工藉此有進一步的認識與連結,而ILT青年看見有些教會中有許多年輕人在敬拜與服事,則感到驚訝。 除了參與服事,姚信慈也帶這些青年到埔里市中心走逛、爬合歡山,還到台中市內參觀東海大學,讓ILT青年認識南投、埔里的好山好水與台灣之美。 ILT舉辦的目的便是要讓國外青年深入認識台灣的土地與教會,國內外的青年人可因此有機會結識,也讓居住海外的台灣青年對台灣這塊土地產生較深厚的情感。姚信慈希望更多教會能加入ILT,邀請外國青年到教會、也鼓勵在地的青年共同參與服事,透過實際的行動委身在「愛台灣」的宣教事工當中。   首次申請ILT教會的經驗:1 媒合台裔青年 與噶哈巫對遇 【林家鴻專題報導】坐落南投縣埔里鎮,會友為噶哈巫族人的台中中會牛眠教會,近年致力文化及母語復振,受媒體關注,今年首次將族語及文化元素融入兒童夏令營。2位參與ILT的國內外青年來教會教英文的過程中,也和噶哈巫兒童一同學習射箭、狩獵知識,在耆老帶小朋友唸唱族語之中,學習了解這個平埔族群。 一般教會年年舉辦兒童夏令營,內容難免大同小異,但若能發揮巧思,加入不同年齡、背景、文化的同工成員,即能在例行課程外的互動中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為活動增添豐富和有趣。依循這樣的理念,牛眠教會今年決定恢復ILT計畫的申請,再次將營會提升到國際化的層次。 跨越語言隔閡是文化交流的前提,牛眠教會傳道羅顯博表示,為幫助兒童與國外青年溝通無礙,起初向總會申請國外青年時,即表達媒合華裔或台裔背景青年的意願,總會也果真回應需求,派來美國武小茵、馬來西亞梁欣榮及嘉義中會斗六教會許碧容3位青年。 7月1日武小茵等人抵達牛眠教會後,以約2週時間參與教會夏令營的服事,牧者長執帶領兒童教唱詩歌、講述聖經故事,這群ILT青年負責拿手的英文教學。羅顯博期盼藉由武小茵等人與20位參加夏令營兒童的對遇,雙方進行文化交流,從彼此身上去經驗信仰的普世性,看見上帝在不同文化、國家的人身上之作為,一同成長。而無論噶哈巫孩子未來是否有機會出國,皆把握這次參與ILT合作的機會,讓孩子開闊其眼界,現在所做就是播種的工作,盼有助其未來發展。 教會所在的埔里為平埔族噶哈巫族久居之地,羅顯博表示,為幫助國外青年了解噶哈巫部落文化,教會帶他們參觀族人所設置的噶哈巫文物館,見證上帝如何藉著帶領第1位族人信主,將福音傳遍全村,及噶哈巫近年在文化保存上所做的努力。 營會的文化課程則由噶哈巫文教協會承辦,安排耆老教島兒童族語、耕種番薯園、射箭、陷阱製作等,國外青年也在這些活動中更深認識噶哈巫,度過一個特別的暑假。   首次申請ILT教會的經驗:2 互動帶來刺激 開啟青年視野 【陳怡萱專題報導】今年第1次申請ILT青年的台南中會大灣教會,牧師洪憲銘坦承「有壓力、會緊張」,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會來、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排才適當。但他認為現在是「國際村」的時代,教會應該有開放的國際觀,特別是提供年輕人機會擴大眼界,因此今年提出申請,總共有9個ILT青年在大灣教會服事。洪憲銘曾經在西雅圖的教會牧會,那時有教會青年回台參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舉辦的ILT,事後青年分享讓洪憲銘對ILT留下好印象。他說,來到大灣後,便想鼓勵會友也加入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國際交流活動,同時幫助年輕人產生國際觀。 大灣教會7月1日至7日舉辦夏季學校,使用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的「小彼得」教材。夏季學校總召穆盈君安排ILT青年擔任分組組長,每天給他們40分鐘時間讓他們自由發揮帶活動,或是教唱英文歌、或是帶遊戲學單字,內容不限,但一定要使用英文。穆盈君說,難得能讓小朋友聽見道地的「英文腔」,對他們來很新鮮。 洪憲銘表示,一開始教會內部討論要接待ILT青年,曾感覺到壓力與緊張,因為不認識他們是誰、教會也未曾做過這樣的事工。但後來他觀察到會友漸漸投入,超過一半的會友自動自發成為接待家庭、準備餐食、協助交通等,「感覺教會動起來,氣氛很熱絡」,洪憲銘肯定ILT青年到教會帶來正面影響。 另外他說,年輕人多少都會嚮往國外,會想要了解世界各國,透過這次接待ILT的國外青年,教會裡從國中到社青的年輕人都參與在當中、彼此交流,既開啟他們的國際視野,也讓他們了解到必須加強學習語言,種種互動帶給教會青年不同的刺激。 穆盈君表示,「一開始也很害怕」,因為真的不了解,後來經過討論決定直接安排40分鐘的時間給ILT青年,請他們發揮英語專長,在這40分鐘內以道地流利的英語自由發揮,其他時間則視營會流程配搭服事。她認為這樣的做法效果還不錯,有ILT青年的幫助,也減輕教會在安排課程時的負擔。 有趣的是,穆盈君說,因為ILT青年多是移居美國的台灣人,長相看來不像外國人,「小朋友一開始有點失望。」    ILT青年參與服事感受:1 參與部落活動 體驗豐厚人情 【義工記者Ispalakan Umav專題報導】來自香港葵涌區的標準都市青年鄭國亮,與台灣南投原住民部落擦出了什麼樣的火花?今年南布中會久美長老教會申請了ILT接待青年計畫,鄭國亮與另外5名分別來自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等地的青年組成團隊,來到久美教會,擔任青年團契主辦的「標記祢心研經營」青少年夏令營同工,並在其餘時間參與部落服務。 除了和青少年一同研讀經文討論問題,鄭國亮也分享了廣東詩歌、參與聖經短劇,在教會晚禱會中演出耶穌一角。第一天晚上,就被教會詩班渾然天成的美妙嗓音給震撼。此外,他也透過當地長老講述故事,以及實地部落參訪,認識當地教會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走到深山河床裡探詢舊部落遺址,在部落撿垃圾、打掃街道和教會,上山揮汗種咖啡,也去溪邊跳水烤肉。這幾天吃了不少山產美食,覺得在部落生活很開心。他表示原住民部落從風景、文化到人情都非常美,值得珍惜。 「我以為是我要教給他們東西,沒想到是他們教了我許多事情。」鄭國亮為純樸善良的部落風氣感動不已,大人小孩皆親切的喊他「阿亮、阿亮」,毫無芥蒂向客人釋出善意。「這種單純和熱情在都市裡是很少見的,香港更不可能了。」 營會活動期間適逢香港七一遊行,「如果不是因為來台灣參加ILT,我一定在遊行的人群中。」鄭國亮說,在個人的體悟中發現關心社會也是一種信仰實踐,因而開始去認真思考香港的政治處境。「跟香港比起來,我認為台灣的民主化很成熟,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羨慕的。」此外他表示,台灣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人情味,待久了真不想離開。「來到原住民部落我更加有這種感覺,久美人對我真好,讓我受寵若驚。」久美教會牧師開玩笑回應:「當久美女婿就可以永遠留下來。」 鄭國亮雖然不是第一次到台灣,卻是第一次參加ILT,他認為這次的交流經驗將讓他永生難忘。在香港教會中擔任青少年輔導的鄭國亮,希望能將在ILT營會中、以及在原住民部落中所經歷的種種感動帶回香港,並和香港人分享台灣的美好。    ILT青年參與服事感受:2 磨練自身脾氣 學習原民宣教 【林家鴻專題報導】此次參與ILT的國外青年林碩彥,來自馬來西亞長老教會關丹教會,今年和另一位同伴一同報名ILT,為該教會首批參加ILT的青年。平常在大馬,他和其他華人一樣有看台灣綜藝節目的習慣,也聽得懂台語,不過踏上這塊土地倒是第1次,他很珍惜這次的活動。 林碩彥表示,ILT行前會中安排闖關遊戲,讓國外青年到台北街頭收集路人的「抱抱」,台灣人的友善和熱情令他印象深刻,親嚐道地美食以後,才知台灣夜市這麼大。而各項議題沙龍的討論,則幫助他對台灣的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有更多了解。 例如長老教會關心政治,在台享有言論和集會自由,以教會名義表態和遊行,活躍程度令他稱羨;因基督徒在法定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大馬,若以教會名義公開表達關心時局的意見,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儘管所訴求的是公平正義,也往往被操弄為挑起宗教對立,引起穆斯林反感。因此關心政治多在教會內「討論」,不鼓勵「行動」。 與美、澳2位夥伴差派至台中中會大社教會服事期間,林碩彥收穫最多的是學習帶領大規模的兒童夏令營,在夏令營中調整自己的脾氣、服事孩童、應付各樣突發狀況。得知教會長老過去也參加過同樣的營會,對教會社區事工能持續40年以上,他非常感動,期待趕緊回國與大馬會友分享ILT差派各國青年至在地教會服事模式,及在地方教會的服事經驗。 林碩彥對原住民相當感興趣,此次也在大社教會牧師陳怡伶招待下,認識平埔族巴宰族,並和夥伴踩踏單車到東豐鐵馬道,體驗神岡、豐原、東勢一帶的風土民情。回想曾在營會中聽台灣青年提起台灣在國際受孤立及中國打壓,他說,台灣有多元文化及語言,是個很有特色的國家,有自己的主體性,對台灣現狀他同感無奈與擔憂。 「我對原住民宣教有負擔。」林碩彥說,大馬的原民不同於台灣,教會少、受打壓情況嚴重,曾進入一個部落,族人文盲且沒穿衣服,卻屢遭政府誘騙簽約而失去土地,被迫遷居更荒僻的深山裡。「希望明年能再參加ILT,」到山上部落了解台灣教會如何向原民宣教。

早產兒回台尋根 做永遠的台灣人

【林家鴻綜合報導】澳洲籍Jones夫婦7月4日帶著7年前領養的「mimi醬」,一起飛越7000公里,回到女兒當初出生的第1個家──彰化基督教醫院,為的是告訴孩子她是台灣人,並向當初細心照顧她的彰基醫護人員致謝,讓大家看看昔日瘦弱的mimi醬現在多麼健康漂亮。Jones夫婦說,他們熱愛台灣,mimi醬是上帝賜給他們的天使。 7年前,mimi醬因為早產,出生時僅800公克,像1隻剛出生的幼貓一樣,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受照護4個月期間,與醫護人員培養出深厚感情,再次回到彰基時,她已是7歲健康活潑的女孩。許多曾照顧mimi醬的護理人員與社工師都還記得她,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師楊美琪一見到這位思念已久的mimi醬時,不禁也和其他人一樣紅了眼眶,趕緊拿出相機合照。她曾負責照顧mimi醬,替4個多月大尚無名字的她取了「mimi醬」的綽號。 被問及為何想領養台灣小孩時,Jones先生說,太太懷孕24週時,因檢查出有問題而放棄腹中的小孩,他們跟上帝禱告,沒想到就接到基督徒救世會詢問是否願意領養在彰基的mimi醬。彰基備妥資料和照片給Jones夫婦參考,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他們不但不介意孩子可能有潛在併發症,反而願意用所有的愛心與關懷飛來台迎接mimi醬。 2006年3月,在母腹才24週大的mimi醬迫不及待地來世上報到,彰基表示,mimi醬因早產住進兒科加護病房,身體插滿的各式導管,和瘦小的她幾乎不成比例。相對於一般嬰兒,早產兒先天不足,成長過程須面對更多的挑戰與風險,而每次的冒險都會對生命形成直接威脅,例如:呼吸道感染、成長速度、營養吸收、神經肌肉發展等各面向都需要高度關照。 巴掌大的mimi醬有著堅韌的生命力,在醫護團隊呵護下,在保溫箱中努力活著,日漸茁壯。彰基社工師郭麗馨表示,mimi醬的原生家庭在經濟上困難,住院期間無論生活所需和自費用藥,皆由彰基早產兒基金全額補助。 2006年8月,mimi醬帶著彰基醫護團隊的愛與祝福順利出院,透過基督徒救世會前往新的家。陪伴mimi醬5個月的護理師將她成長的點滴用影像記錄,整理成1本「畢業紀念冊」,見證這個生命奇蹟,為小生命留下努力的足跡,送給養父母Jones夫婦。 7年後的今天,回到彰基的Jones夫婦心懷感謝。Jones先生說,mimi醬當初有很大機率無法存活,但是透過上帝的恩典、mimi醬的努力,以及所有醫院的辛勤照料,今年7歲的mimi醬活潑、健康又貼心,最愛運動、唱歌、跳舞和彈琴,是上帝給他們家最珍貴的禮物,常喊著「Daddy now!Daddy now!」,要Jones幫她處理事情。 歡迎會上,彰基院牧部陳清發牧師為mimi醬祝禱,盼她在未來的成長路上健康快樂,並告訴她,她是彰基的孩子,彰基是她永遠的家。Jones夫婦說:「長大成人後看要留在台灣或是在澳洲,或是兩地跑,都尊重mimi醬的決定。」有機會一定還會帶mimi醬回台尋根,因為她是台灣人。

康榮發:生根加國地 懷恩原鄉根

【邱國榮採訪報導】傳教師籍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彰化中會的康榮發牧師,於加拿大牧會30年,今年在加拿大台灣同鄉會50週年大會上獲選為新任會長,於7月1日正式接任。康榮發表示,未來2年任期目標是「生根加國地,懷恩原鄉根」。 今年6月28日至30日,加拿大台灣同鄉會舉行50週年紀念大會,針對台加兩國關係以及台灣主權等問題進行研討,並在會後做出一份關心台灣國是的大會聲明「增進台加關係,確保台灣主權」(詳見本報3202期報導),「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台灣能夠成為一個以台灣為名的獨立國家。」康榮發說,作為一個加拿大國民,但不忘記關心母親台灣,盼望台灣早日加入聯合國。 「我很高興能夠接下這會長的任務,這對我人生來說,是走到了另外一個層次。」他說,台灣同鄉會是具有明確政治性主張的台灣海外組織,接下會長一職,未來勢必會接觸到加國中央官員與國會議員,他會戮力以赴,增進兩國關係;雖然國際環境險竣,但仍要促使加國保有對台灣主權的尊重。 「關心政治是榮光的代誌、是正確的事。」康榮發說,釘根本地是所有教會的基本信仰,所以教會沒有理由反對釘根本地的信念;換言之,就是教會要關心社會、關注上帝公義降臨於社會。他以所牧會的加拿大聯合教會為例指出,該教派是加拿大最大教派,關心政治動向對教會而言是天經地義;「人人要關心政治,」他呼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不要刻意漠視長老教會是有台獨的主張與宣言的教會,既然身為長老教會牧長或信徒,就要承擔這項使命,促使台灣建立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康榮發關心政治,女兒康安禮也受影響,5年前投入溫哥華市議員選舉,成功獲得支持,擔任市議員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