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總覽

新聞總覽

風災4週年紀念感恩禮拜 讓公義走在上主前面

【林家鴻屏東報導】8月10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為記念88水災重建工作,於屏東內埔農工舉行「88風災4週年紀念感恩禮拜」,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帶領1700名會眾祈禱,感謝上帝讓台灣人在4年的重建之路上學習相伴和扶持,賦予教會能力對不義的重建政策提出建言,祈求有能力互助互愛,使所居之地成為蒙神祝福的國度。 當天感恩禮拜由總會議長許榮豐牧師主禮,與會者除了88災後重建區中會的牧長信徒、非受災地區的牧長信徒、屏東縣長曹啟鴻,行政院重建會、台灣世界展望會、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也派代表出席致意。現場許多原住民身著傳統服飾,場面隆重,多組團體以詩歌歌頌主恩,包括排灣中會青年部使徒樂團、三地門教會、魯凱中會、屏東中會雅歌合唱團、台南中會口埤教會西拉雅詩班、鄒族區會來吉教會、東部中會更生教會、南布中會建山教會及南布中會建山教會的布農族勇士八部合音等。 「讓公義走在上主前面!」林芳仲證道時表示,這是使台灣成為蒙上帝祝福、百姓安居樂業、和諧共處的關鍵,公義即「合宜的關係」,包括與上帝是否有合宜關係,心存敬畏,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與上帝所造的自然界是否和諧共處,懂得汲取原住民山林智慧,重視生態環保,不過度開發和攝取;與人之間是否互尊互重,不偷不搶;以及與自己心靈的關係,當心中有從神而來的平安,才能與人和睦。他特別提到政府制訂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下稱〈88重建條例〉)迫遷原住民安置於永久屋,不符災民「離災不離鄉,離鄉不離村」期待,卻一副欲將土石流肇因歸咎於原民的心態,政府除需反省重建政策,也需為縱容山老鼠和商人肆無忌憚濫伐山林負責。 典禮中也安排多位帶領教會重建的牧者長老一同領受象徵希望的相思樹、台灣欒樹種子,並分發給所有來賓,祈願未來在各地繼續作光作鹽,將上帝的平安和盼望帶入社區,注入生機。 談及重建政策的未來發展,總會原宣幹事、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牧師受訪時表示,馬政府制訂〈88重建條例〉以來,擅將原鄉劃為特定區域,逼迫原民遷居永久屋、限制原鄉土地使用等侵權行為,皆已違反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及《原住民基本法》。隨著預算將於明年用盡,該條例不再實施,但88重建模式未來是否成為政府處理天災的樣版,始終為民間所憂心和需持續關注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4ejOXO_bg

呂秀蓮:核安怎麼保證都沒用

屏東中會教社部邀前副總統談天災與核安 盼教會牧長將領受的訊息帶回各地宣講 【林家鴻屏東報導】屏東中會教社部8月12日邀請前副總統呂秀蓮專講「天災與核安」,對於總統馬英九宣稱「沒有核安就沒核電」,呂秀蓮痛斥「廢話連篇」,「你應該說有核電就絕對沒有核安!」馬英九任期頂多再2年,怎麼保證都沒用,台電保證更不必信,因董事長每3、4個月就換1個。她認為美、德、日等科技先進國都追求非核,台灣不應背離潮流。 屏中教社部關心核能議題,部長石連城牧師日前與屏東縣議員李清聖(公館教會長老)等邀請呂秀蓮專講。當日負責主持的石連城期盼各地方教會的牧長兄姊,將所領受的訊息帶回各地宣講,共同為守護這塊土地打拚。李清聖表示,洪仲丘案引來25萬公民關心,令馬政府畏懼,使不義施政轉向,若反核能再號召更多人,相信更能催逼政府順應民意。 所有核電廠中為何核四最令人擔憂?呂秀蓮指出,核四所在地質非常不穩,已有海底探勘專家證實,核一、二、四廠所在地的北台灣外海至少有70座火山,其中11座為活火山;又核一、二及屏東核三廠興建當初皆由美國奇異公司統包,工程較嚴謹,且再5到10年就得期滿除役,但核四卻是台電自找1千多家廠商混亂拼裝而成,若真的運轉,人民得再承受好幾十年的風險。 呂秀蓮表示,曾有內部工程師向他透露,為了養家糊口建核四,但「希望永遠不蓋最好。」若北台灣因地震爆發核災真的會「亡國」,屆時核四廠50公里逃命圈內居民將無處跑,輻射塵30分鐘就可遍布基隆至桃園以北,若再蔓延至高科技產業重鎮的新竹,將危及人才性命,呂秀蓮曾多次找馬英九說明,不知他為何「執迷不悟」。 針對屏東地區信徒,呂秀蓮也說明恆春核三廠的風險,包括2001年曾發生我國設立核電廠以來最嚴重一次緊急意外,幸虧未釀成輻射外洩;2009年及去年也發生失火和機組跳電損失3億的事件。最令人膽顫的是,核三西南外海底下有馬尼拉大海溝,1781年曾發生8.5級地震引發大海嘯,200年一次的地震週期,今已超過206年,海嘯專家、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即相當擔心南台灣隨時會遭海嘯襲擊,盼在座的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以及民代共同關心,預先做好防避災操作,呂秀蓮也建議屏中教社部長石連城邀黃煌煇專講。 針對馬政府近來強推核四公投,呂秀蓮強調,沒蓋核四,甚至全面廢核並不會缺電,以2011年為例,所謂缺電是台電為依賴便宜核電,刻意閒置其他天然氣、燃油、風力發電的電廠,使其產能降至3成並讓現有3座核廠產能利用率達9成。 呂秀蓮認為鳥籠公投制度不合理,也認為核四續建無需勞師動眾由全國人民公投,應先尊重核四方圓50公里逃命圈內的民意。去年她協助新北市議會通過《公投自治條例》後,已於8月提案連署在地公投,宜蘭和台北市目前也跟進。她並透露,馬政府原本去年9月欲置入核四燃料棒,但遇她推新北公投而改推核四全民公投欲闖關,將燃料棒置入延至明年1月。她期待屏東縣也能先擬自治條法源,公投核三廠的存廢,由在地人決定自己的命運。

今年聖誕,七隻小羊準備出發

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章10節) 整理◎編輯部 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自2002年推出聖誕音樂劇,至今已製作了12齣戲劇,每年皆有上千位志工或教會夥伴組成表演團隊投入。每年歲末之際,因著這麼多位志工、教會夥伴的演出,以及音樂CD的募贈,讓這塊土地上有40多萬個孩子、家庭,看過、聽過聖誕節的故事,一同歡慶耶穌降生的大好消息。 2013年,他們即將用好牧人的故事來述說耶穌的愛──好牧人非常珍愛他的7隻小羊,他認得每一隻羊的聲音。聽!每隻小羊聲音都不同,合唱起來真好聽,羊豆豆、羊銳銳、羊咪咪、羊花花……「還有我啊,每次都不等我唱完!」那小小的聲音到底是誰呢?原來是最小的羊妹妹,她因為害羞、膽怯總是唱不好。沒想到,羊兒被大野狼的聲音迷惑了!大野狼說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謊言,讓羊兒以為自己要更好,才能得到更多掌聲和愛,也讓自卑的羊妹妹更加難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聲音,耶穌也認得每個人的聲音,這是祂對人們的愛與珍惜,但是,當人們不認得祂的聲音,生命就會被許多謊言迷惑。彩虹愛家今年聖誕將帶著孩子用心傾聽,用愛彼此接納,用智慧仔細分辨。 2013年聖誕劇,彩虹愛家邀請大家用禱告與行動來支持,讓更多人可以聽見好牧人──耶穌基督的呼喚。(相片提供/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2013年聖誕音樂劇師資培訓場次及報名訊息請參考官網:goo.gl/BY6L6或電洽02-29080280  

你敢有聽著咱的歌 公民齊唱撼動人心

【黃以勒採訪報導】8月3日晚間,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起的「萬人白T凱道送仲丘」晚會,聚集超過25萬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訴求軍事改革、追討洪仲丘死亡真相。現場民眾齊唱改編自《悲慘世界》主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台語版〈你敢有聽着咱的歌〉,場面浩大感人。 這首歌曲由基督徒精神科醫師吳易澄改編歌詞,內容道出許多民眾對近日社會事件,如大埔徵地、服貿協議及洪仲丘案的無奈心聲。他說,看到許多人在第一線勇敢上街,自己卻無法在現場,才錄製一首歌抒發心情;上傳臉書引發熱烈迴響,是他始料未及的。 吳易澄自學生時代就熱愛音樂並富含社會關懷,母會是彰化教會的他說:「這樣的關懷其實很簡單,就是耶穌『愛人如己』、『做在最小的身上』的精神。」他對母語傳承也深有責任感,「母語富含生活的脈絡,因此希望把它做好。」在台語清唱版開始流傳後,陸續接到詩人李敏勇、台文專家陳豐惠的建議,因此後來改寫了部分詞句,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更製作漢羅對照字幕影片。 由於「萬人送仲丘」晚會總召是吳易澄的學弟,促成這首歌被選做晚會主題曲。吳易澄也應高中合唱團學弟男高音傅瑋宗邀請,集結6位聲樂家一起錄製管弦樂合唱的版本,提供給大家使用,並成立了FB粉絲團「你敢有聽着咱的歌」,持續發酵。

88重建期滿 轉型常設組織

【林家鴻專題報導】發生於2009年的88水災,為台灣帶來巨大損失,造成嚴重傷亡與無數家園破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於同年8月隨即投入重建關懷工作,2013年8月該事工將告一段落,本期新聞專題特別配合16、17版相關內容,簡介PCT在救援安置、關懷重建、宣教轉型等不同階段的重建工作,同時介紹各重建站的現況和未來計畫,盼眾教會繼續為各重建區關懷代禱。 回顧88水災發生時,總會旋即在第一時間召開緊急應變會議,結合馬偕、彰基、新樓醫院的醫療資源,在台東、南投、台南、高屏、阿里山等災區設立9個救援站,建立救災系統,以教會做為居民安置、物資集散及人力支援配送的據點。重建工作第1階段以救援安置為主,總會責成各中區會分組對災區投入關懷,嘉義及泰雅爾中會更在阿里山交通中斷的當下,以徒步方式登山下溪谷,將物資送進鄒族區會及山上各部落,讓族人免受飢餓之苦。 隨著第1階段工作的結束,總會同年11月緊接展開第2階段重建工作,於災區設置台東、屏東、鄒族、魯凱、排灣、南布等6個重建關懷站,透過專款支持中區會,對永久屋居民及留居原鄉者以4年時間投入重建工作,包括心靈重建、社區關懷、文化傳承、生態重建、產業復振、家屋及禮拜堂重建、課業輔導、弱勢教會牧者津貼等項目,期盼盡早幫助受災居民、教會恢復生活原貌。 除了人力物資的支援外,PCT更關心受災者的尊嚴及人權,密切關注重建政策。針對馬政府宣稱遵照「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原則安置災民,實際上卻違反程序原則,在未與原住民充分溝通下,即擅自以粗暴手段大規模劃設「特定區域」,以「讓土地休息、保護族人安全」為由,要求依〈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條例〉強制遷居永久屋,導致許多人與原鄉隔絕,帶來2度傷害。 對此,部落重建關懷站則發揮監督效能,與原住民部落和民間社團組成「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為受苦災民發聲,呼籲政府修改重建條例,指出「以強迫安置取代就地重建」謬政對原民造成的傷害,例如製造族人對立、入住杉林大愛屋者面臨生活及失業問題、入住者須遷出戶籍且遷出後不得遷回原鄉、入住永久屋將喪失原鄉土地的權利與主張、災區土地使用受限等。 多數災區居民為保留土地與生活文化,選擇留鄉重建,PCT為解決居民逢大雨就得被政府要求撤離下山的窘境,陸續協助完成高雄那瑪夏區南沙魯、勤和的就地避難屋。原被官方和慈濟壟斷的屏東長治百合園區,經PCT召集其他教派共同力爭下,順利落成第2期含10間禮拜堂的永久屋社區,成為「全球教會密度最高」的園區。另外,PCT也透過專家協助,為鄒族爭取152林班地作為原鄉安置興建德恩雅娜永久屋的基地。 PCT投入88重建4年累積豐碩成果,不僅獲得NGO、各重建區民眾及公部門肯定,也成為普世教會機構借鏡救災經驗的對象。重建工作既始於88水災,自有其階段性,隨著總會88重建專款將於今年8月底使用完畢,各地重建站未來除了屏東及南布因受限資源等因素不再持續,其餘皆提出轉型計畫,將以財團法人形式成為各中區的常設性組織,延續原有工作繼續榮神益人,朝業務獨立邁進。   台東重建關懷站 開設風味餐廳 轉型迎接新生 【林家鴻專題報導】2009年88水災重創台東縣太麻里、大武、金峰鄉等地區,造成許多家庭陷入困境,總會為協助災民重回平穩生活,設立台東重建關懷站,發展「88希望文化創意園區」,開設餐廳、規劃手工藝工作坊和展示區,為失業和弱勢者提供職訓及就業機會,安心、安家、安業仍將是重建站未來轉型後對重建區的事工異象。 台東重建站為組織轉型,餐廳經多次重整及翻新,今年7月20日重新開幕,並改名為「88原民風味餐廳」。重建站主任洪彰君傳道表示,此次餐廳調整包括業務獨立、從簡餐改為自助式供餐、接受團膳及與旅行社簽約,有利於擴大服務人次並增加就業機會。 原民風味餐廳服務至今,秉持「受人以漁」的精神陸續幫助96名弱勢及失業災民成功就業,目前有近40位居民在此就業,擁有穩定收入,半數為非基督徒,全體員工每日都以《新眼光讀經》手冊早禱,未來將以100名同工為目標。洪彰君表示,餐廳才開幕1個禮拜,客人1餐竟上看200人,讓過去容易爭執的同工為了招呼客人變得團結一致,讓他很感動。期盼以社會企業的經營理念,持續提供弱勢或失業者就業機會。 台東重建站過去3年的事工主要靠政府補助,曾承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方案,對重建區各年齡層居民提供心理、就學、就業、社福等服務。8月底之後隨著總會重建預算結束,將先由總會教社督導,逐步轉型為協會,以邁向獨立自主為目標,並延續原事工,以「產業培力」及「社區關懷」為2大主軸,服務區域調整為太麻里及金峰鄉。 餐廳重啟是改善居民生計的第1步,洪彰君說,第2階段將持續聘請專業老師指導兄姊在希望園區接受木雕、皮雕、編織等手工藝培力,朝產品精緻化、代工、網路行銷等方向努力;而社福事工,將以餐廳營收一半繼續投入結合當地教會推動的老人日托、低收入戶訪視及兒童課輔班等。   南布、屏東重建關懷站 跨界支援互助 階段任務結束 【林家鴻專題報導】屏東及南布重建關懷站未來不選擇轉型,將結束階段性任務。回顧重建歷程,南布重建站主任朱梅芳牧師表示,災後主要針對高雄縣桃源和那瑪夏的重建區,投入心靈重建及農業復耕,建立救災機制,「現在大家在社區彼此成為很棒的支持」,每逢下雨就知道如何迅速通報和組織應對。總會協助爭取的勤和及民族兩避難屋平台,仍發揮良好的功效。 高雄布農族人多種植芒果、愛玉、梅子等作物維生,朱梅芳坦言重建站受限人手不足,未能參與產品製作與研發,但在通路上仍盡可能結合教會系統開拓,改善生計。談及原鄉重建狀況,「最大的問題還是道路」,族人每逢收成就得運貨下山,但公路至今仍逢雨即斷,對沉重的生計無非是雪上加霜。 桃源、那瑪夏災民當初配合政府,被迫放棄原鄉所遷居的永久屋,主要為慈濟的杉林大愛園區及法鼓山的六龜鄉樂樂段永久屋。當初出資興建永齡農場的郭台銘,宣稱會讓7、800戶大愛災民就業的承諾言猶在耳,但今已跳票,朱梅芳指出,農場的職缺驟減,聘僱條件日趨嚴苛,爆發失業潮需外界關心,原負責牧養大愛園區愛農教會,中會囿於經費已無法續聘。 88水災時,屏東林邊、佳冬地區因地層下陷及堤防潰堤而淹水釀災,屏東重建站設置以來,與社區培養良好關係,除協助災民學習手工藝,同時支持地方教會推動老人及兒童關顧事工。重建站主任陶月梅牧師受訪時表示,老人事工歷來針對教會及社區舉辦多場說明會及研討會,曾赴澎湖講美及台東等地參訪老人機構,竹仔腳教會今年成為林邊鄉第2個承辦內政部的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即是佳美見證。 屏東重建站全心投入推動兒童課輔,並融入才藝、品格及生命教育,不單期盼孩子未來有好發展,也是教會招聚新羊群,增長教勢的契機。此外,重建至今與林邊、佳冬地區重建中心及跨教派教會、NGO彼此連結形成互助支援系統,為屏東中會宣教上的一大進展。   鄒族重建關懷站 整合產發需求 兼顧部落老幼 【林家鴻專題報導】4年來秉持「莫忘、拉手、克服」精神於阿里山原鄉投入重建,鄒族重建站、區會議長Pasuya(安志強)表示,泰雅爾中會牧長信徒災後不久跋山涉水親自上山為鄒族送物資的畫面仍深印腦海,台灣基督徒醫學協會(TCMA)多位都會區醫師災後至今每月撥空上山關心族人需要,提供醫療資源,更是加倍感動,現在是鄒族區會密切合作的宣教夥伴。 Pasuya表示,PCT總會於災後設置重建站,補助人力和經費,讓區會在穩定的環境下,有效推動過去因為牧者人數不多而無法推行的多元區會事工,帶出很大的果效,88災後重建也讓區會幹部學習如何組織、分工,體認組織正常運作的重要性。重建站轉型後仍會延續原有的事工:兒童課輔、老人食堂以及產業復振。 「我們很重視老人部分」,目前山上雖有政府辦的老人日托關懷站,但長期被邊緣化的獨居長輩,卻因不良於行如失明或健康不佳而難以享有這項福利,「老人食堂」的使命就是結合TCMA的資源關懷他們,並以宣教導向做服務上的區隔,加入更多基督徒輔導員的陪伴與牧者代禱,助人與被助者之間4年來已交織許多溫馨的感人故事,「88之後,部落一項令人感動的改變,就是基督徒關心最微小弟兄的氛圍精神更加明顯了。」 4年來經過重建站農業小組的努力,鄒族部落的農業環境大致已回歸常軌,族人農忙時於自家栽種作物謀生,農閒時打零工。Pasuya表示,重建站的設置解決過去各部落缺乏產業整合窗口的窘境,成為各教會產發及需求整合的平台,獲部落肯定。今年7月中,區會也做了新嘗試,利用原鄉文化及自然資源舉辦第1期的「遊藝學校」,邀請都會區兒童到部落與鄒族兒童互動,體驗鄒族文化,成為重建區創造營收的新管道。 嘉義阿里山鄒族共有7個部落,88災後除了樂野、山美部落遷至鄰近的永久屋,整體而言真正遷村者不多,Pasuya解釋,〈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條例〉雖將原鄉劃入特定區,所幸對居住及土地使永權的限制並未強制執行,多數族人選擇就地重建。政府原訂去年動工的來吉村「德恩雅娜部落」46戶永久屋基地,族人相當期待,因該基地為88災後至今唯一真正符合政府「離災不離鄉、離鄉不離村」之遷村原則的指標性建設,族人盼盡速開工。   排灣族重建關懷站 組織救援大隊 推展接待家庭 【林家鴻專題報導】向來組織健全,分工明細的排灣中會,於重建期間主持的重建站於今年快速完成轉型,「台灣原住民全人發展關懷協會」及「屏東縣急難救助關懷協會」(隸屬教社部)是未來新樣貌,除了延續原有對重建區的社區關懷、產業培力及建堂等事工,也將串聯排灣族眾教會建立救災網絡,以組織「救援大隊」為目標。 排灣中會觀察過去政府在地震或颱風救災的表現,發現通報流程冗長缺乏效率,無法在第一時間抵達災難現場搶救,加上國人缺乏對災害防治、救助與重建知能,皆為導致災情擴大的主因。南部山區歷年降雨量居多,易有災難,排中為肩負守護原鄉的重責,今年6月將《10年事工計畫白皮書》中成立「救援大隊」的異象付諸實現。 屏東急難救助關懷協會總幹事Uljelje(陳聖華)傳道期待,救援大隊能打破昔日官僚作風,由真正了解部落的教會來帶族人守護原鄉,以各部落教會為據點,與救災單位合作、配合國家指導,培訓1支能就近待命、有效率救援、快速安置與災後重建的救援大隊。現階段從志工組織、基礎訓練、任務編組及避災、防災與救災知能與技巧培育做起,過去參加過災害救助培訓者約160名的地方教會信徒,可望成為隊員。 鑑於禮那里及長治百合永久屋基地失業問題嚴重,排中總幹事塔卡納夫‧璟榕(Takanaw)表示,重建站轉型後除了持續協助農業及觀光業重振,永久屋基地目前也開始嘗試結合原鄉資源,規劃旅遊套裝行程,推展「接待家庭」的民宿服務。其優點為創業門檻低,只要家中有空房,願意接待遊客體驗原民生活就可申請,同時亦可為手工藝品及餐廳業者帶來客源,接待家庭模式也已在禮納里好茶部落運作。 重建站的轉型意味著中會得增加新一筆的經費,Takanaw坦言確實壓力沉重,但重建區諸多居民有待關懷,教會責無旁貸,將積極鼓勵眾地方教會支持奉獻,於中會增聘社福幹事,專職台灣原民全人關懷協會工作。   魯凱族重建關懷站 復振傳統工藝 建置網路平台 【林家鴻專題報導】魯凱族聚居的屏東縣霧台鄉共有8個部落,88災後除了霧台及神山,其餘的佳暮、阿禮、吉露、谷川等部落皆集體遷村至永久屋居住,魯凱重建關懷站主任Pelenge(陳松得)表示,遷居陌生之地且無地可耕,慣常務農的老人易生病,經常無所事事心情憂鬱,當政府不再重視、NGO逐步退出,只能靠教會繼續守護。 回顧88重建歷程,魯凱中會總幹事Pelenge表示,天災難測,魯凱中會半數以上教會皆受災,感謝各界歷來對族人的關心,特別是PCT總會設置重建站,讓中會持續投入心靈及產業復振事工,並在政府及NGO近1、2年紛紛退出之際,仍不分教派陪伴受災族人至今。 88災後魯凱族被迫安置於三地門鄉的禮納里永久屋及內埔鄉長治百合園區,與排灣族災民分村共居。談及永久屋近況,Pelenge無奈表示,居民努力適應新生活型態,但失業問題嚴重,住在國有地上無土地所有權,開銷大、壓力繁重,老人為主的居民不僅得靠老人年金過活,還得撫養孫子;山上有許多重要產業,但在道路重建依然牛步、回鄉不易下,難再自給自足。「重建並不只是給你房子,就要你與原鄉脫離。」就業問題為禮納里及百合園區共同面對的問題。 對禮納里部落雖獲官方配給耕地,卻僅10平方公尺且無灌溉系統,魯凱中會已將引水灌溉計畫列為重建站轉型後的重要事工,盼自行籌款改善居民生活。Pelenge表示,過去4年來為改善族人生計,曾對族人進行多次石雕、木雕、陶壺、編織等技術培力,已成功復振傳統手工藝業,但有鑑於族人仍缺乏自信及口語能力,不善行銷,已著手建置網路平台輔助。 Pelenge期盼重建站常態化為中會組織後,能盡快在經費上自立,而重建區居民的心靈關顧也會持續,「不能太快放手」,魯凱中會的新挑戰正要開始,盼眾教會共同關心代禱。   重建關懷經驗 普世教會借鏡 【林家鴻專題報導】走過4年陪伴重建區居民成長之路,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表示,未來各重建站如何在轉型後,獲得足夠的人力及財源,穩固推動後續工作,裨益有需要的人群,是PCT的新挑戰。林芳仲鼓勵各重建區在與公部門及NGO的連結上,提出為人所信賴的方案,取得資源,也盼望眾教會能多為各重建站關懷和代禱。 回顧災後重建成就,值得一提是對普世教會的貢獻,「88水災救援重建中心」的組織與重建計畫及累積的寶貴經驗,已成為各國教會借鏡的對象。本報曾報導,普世教協(WCC)、世界傳道會(CWM)、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等多個普世宣教機構,2011年4月為了解PCT的88重建事工,特地派數十名代表出席第56屆總會通常年會,前來了解PCT的921大地震、88水災重建經驗,盼裨益普世教會在關心日本震災中善盡職責。 其中,WCRC發行全球的通訊刊物曾大篇幅介紹88重建事工。WCRC大眾傳播幹事Kristine Greenway參訪台東重建站時,適逢為關心環境正義串聯東部多個中會組成「台東宣教聯盟」,號召民眾反對核廢料、東部發展條例和美麗灣渡假村等開發案,她為此印象深刻,肯定PCT的重建具有整全性,投入災難救援獲的同時,更結合社區宣教,進一步關注社會正義,關懷人民苦難。 同年11月,加拿大長老教會(PCC)也由總會代表Heather Chappell帶隊來台,對PCT投入88救援重建,總會能指揮以中會為主體的長老教會體制,感到好奇。時任總會88重建中心執行長林芳仲牧師回應,「關鍵在於溝通與尊重。」總會投入規劃救援重建事工前,就先與災區中區會密集開會,並由中區會詢問受災教會需求,再回報總會提供相關人力及物資支援。總會也建立即時網路資訊系統,讓中區會主導各重建站事工執行,同時規劃非災區中會成為災區中會的夥伴,當彼此建立直接對應的窗口後,就不用再透過總會來協調。 對PCT能維持體制與強化溝通,PCC表示驚訝與肯定,認為是可供參考與學習的模式,解決本身因中會為主體而無法讓總會事工落實的窘境。 2012年5月,WCC在在牙買加舉行「國際普世和平會議」,PCT的88重建經驗再次躍登國際平台,多國代表展現高度興趣,紛紛向PCT請益。事實上,WCC全球各會員教會當中,有能力規劃和執行災後重建的並不多,也因為如此,PCT的經驗更顯寶貴。  

宣教150週年慶典 北區籌備小組成立

【林宜瑩台北報導】2015年是基督教台灣宣教150週年,長老教會總會設立「宣教150週年慶典籌備小組」(簡稱PCT─台灣150),由總會書記鄭文仁擔任召集人,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為執行長,初步規劃北、中、南、花蓮及台東,於2015年6月21日的「總會事工奉獻主日」進行紀念禮拜,10月24、25日則以宣教博覽會方式,呈現台灣宣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將25日定為「基督教台灣宣教150週年」感恩禮拜。 慶典籌備小組在今年5月20日召開第一次會議後,8月1日成立「北區籌備小組」,選出尊賢教會牧師康進順擔任召集人、七星中會總幹事黃顯光為執行總幹事,並初定8月16日上午10點召開第一次會議。 鄭文仁表示,今年8月底前,將會到各區與地方牧長舉行「PCT─台灣150」活動說明會,期盼呈現各地特色來慶祝這個宣教150週年的慶典,至於2015年10月25日的「基督教台灣宣教150週年」感恩禮拜,籌備小組正在尋找交通便利、設備良好的場地,也盼望大家一起為宣教150週年慶典籌備小組來守望代禱。

總會幹事研討 凝共識

【林宜瑩桃園報導】繼6月19、20日的「新任總會幹事事工研討會」後,7月30日在桃園龍潭渴望園區舉行第二次的「總會幹事事工研討會」,由總會總幹事林芳仲以OST(開放空間會議)方式進行,以確立對「使教會成為盼望的記號」的共識,並據此訂立出總會的異象與策略,讓總會各事工幹事回去後進行各事工的規劃。 在本次會中初步凝聚出4個面向的共識,一是對外PCT在國際上推展台灣品牌;二是強化教會與社區、部落及他教會之間的夥伴關係;三是建立內部教會間的事工平台,透過共享平台彼此學習、交流;四是對社會議題的關心與回應,總會要成立「社會議題小組」,透過分析、研討擬定出合乎長老教會立場的看法與策略。 林芳仲表示,6月份第一次的聚集,主要是讓新任事工幹事了解總會的行政與組織,也讓彼此能更進一步的認識;7月底的第二次聚集,則是期望能凝聚總會各事工幹事對「使教會成為盼望的記號」的共識,讓大家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彼此了解後再形成共同的異象與目標。 8月份將舉行的第三次會議,則希望根據共同的異象與目標,報告各事工幹事規畫的事工內容與策略;9月18日在新竹聖經學院召開「一領一‧新倍加年度宣教會議」,便要與各中區會牧長聯席開會,讓總會事工與各中區會事工配搭與接軌,使總會與各中區會訂立2014年事工計畫時,一起為整全的上帝國宣教同心努力。  

打破族群藩籬 守護原住民族日

【邱國榮台北報導】原住民族日(8月1日)前夕,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突然把原住民族日的由來說明從網站上刪除,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族宣教幹事歐蜜‧偉浪牧師,於8月3日晚受訪時表示,原住民族日雖然是在前總統陳水扁任內設立,但是馬政府的原民會竟刪除該節日的說明,此舉顯見總統馬英九對待原住民族毫無善意可言。 行政院在2005年6月15日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明定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記念原住民族在1994年8月1日正名成功,表達政府重視原住民族的立場。1984年,原運人士主張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以增進自我認同並且擺脫污名。1994年8月1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3次憲法增修條文,將「原住民」入憲;1997年,第4次修憲時確立其「民族」屬性,以「原住民族」稱呼。為了記念這段歷史,行政院訂立原住民族日。  泰雅爾中會教社部長陳弘毅傳道師指出,依據政府公告節日的行政法令,凡原住民都可在原住民族日這天放假,這對原住民族來說是正向的,但就原民年輕人現況實際感受來說,僅是多了一個可以玩樂的假日,並沒有認識訂立該節日是族人與平地社會的共同覺醒;原民教會秉持信仰,投入原運著力甚深,原民教會應對原住民族日抱持紀念主日的心情態度,繼續「自身覺醒」。 「教會為了宗教活動,忽略掉自身族群與民族性的問題。」陳弘毅說,原民教會要有勇氣從宗教批判的角度切入,反省教會活動,除了慶祝節日的歡慶祭典、積極舉辦各式樣的特會,或是聯合幾間教會共同舉辦聯合禮拜以外,「我們有多少的反省在這裡面?」 歐蜜‧偉浪則指出,原住民族日是原運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里程碑;回顧歷程,可以看見原運核心價值,原民的生命是與土地和環境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絕不是馬政府認為原運目標只是爭取使用土地的權利而已。廣義來說,凡是捍衛台灣土地的公民運動,其表現內涵都具有人的生命與土地共存的價值,因此都是原運。 歐蜜‧偉浪還表示,反觀總統馬英九執政至今,施行破壞民主自由與喪失台灣主權的諸多政策,導致台灣人民陷入了過去專政時期的困境,因此,當要討論原民困境時,客家與福佬等族群,也正同樣面對被馬政府壓制的困境,若廣義討論原住民族日,其實台灣人民不分族群,都正在承受來自總統馬英九的持續壓迫。類似的不公義事件,身為改革宗教會的長老教會牧長與信徒,不應該奉耶穌基督的名聚會時,刻意予以忽略,置身於公民之外。 他呼籲各教會,「不要把總會(長老教會總會)關心社會的牧函或海報,刻意不貼出來公告在教會牆面上。」針對原住民族日,歐蜜‧偉浪有感而發,期待教會能跳脫原住民族單一面向,從有土地斯有人的觀點,強調台灣人不分族群,都該朝恢復台灣重現福爾摩沙美麗光景的一致方向前進。  

南神雙連宣教中心 時事論壇關懷社會

【黃以勒台南報導】為了讓神學教育與時事更緊密結合,幫助教會迅速回應社會議題,台南神學院雙連宣教策略研究中心自2012年底開始,每週五舉辦「時事論壇」座談,邀請神學院師生、教會牧師參與,並於今年起和《台灣教會公報》合作,固定刊登討論內容。 宣教中心主任蔡政道牧師指出:「基督徒接觸新聞媒體報導的社會事件時,常常沒有經過信仰反省,而神學院有很好的教師資源可以提供協助。」今年初以來,時事論壇透過《教會公報》,陸續討論媒體壟斷、大埔徵地、廢除核四、中國威脅、食品安全、酒駕問題、公民意識、服貿協定、軍中文化等多項議題,能讓牧者強化時事敏感度,也幫助信徒用信仰的角度解讀社會事件。 時事論壇由宣教中心研究助理謝克岳傳道提出,宣教中心研究員王昭文轉述謝克岳的說法:「長老教會過去站在信仰上,對社會提出很多有意義的意見,現在的聲音卻逐漸消失,應該要持續對社會提出建言。」南神老師羅光喜牧師表示,時事論壇希望藉由關注社會議題,形塑基督徒生活的精神,並透過《教會公報》傳遞這樣的價值觀。目前刊登於《教會公報》上的文章,主要由王昭文執筆。 南神雙連宣教中心目前主要事工有4個面向,包括:1.蒐集早期宣教資料,建立檔案庫;2.做教會宣教策略平台,迄今舉辦近百場教會發展模式研習會;3.不定期發表宣教策略研究;4.發展多元宣教事工,時事論壇就是多元宣教事工的一環。中心經費均由七星中會雙連教會支持,期待能結合神學院的理論教學與教會事工實務,解決教會宣教的需要;目前設有主任、研究員、研究助理各1人。  

平安基金駐屏障福中心 週年成果豐碩恩典滿滿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進駐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滿週年,舉辦感恩祈福茶會。(相片提供/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 【林家鴻採訪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所屬平安基金會去年8月起進駐屏東縣身心障礙者福利服務中心,提供身心障礙族群休閒活動、生活重建與技藝學習等服務,迄今滿1週年。為記念上帝帶領,8月1日舉辦感恩祈福茶會。 組長陳芬芩表示,基金會進駐以來,建物逢雨漏水、設備老舊等挑戰重重,但同工沉著以對,硬體逐步到位後,今年逐步開展各項服務,致力提升身心障礙者社會參與,關心其生活所需,推動「自立生活支持計畫」、成立手語社、邀請資深身心障礙者分享經驗、開辦歌唱團體及啟用法式滾球場等,一路見證上帝恩典滿滿。 陳芬芩提到,中心承辦自立生活支持計畫起步較晚,但已至少2、30人參與訓練,成為計畫同儕支持員及個人助理,多位資深身心障礙者也願意分享經驗,協助夥伴邁向自立生活。目前共10多個在地身心障礙者社福團體進駐屏東障福中心平安基金會,陳芬芩表示,去年1到6月服務人次4664人,今年同期增至65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