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國特赦議題 教界意見分歧

 

【吳銘恩編譯】1960年獨立的奈及利亞共和國,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大約1億7000萬人。因為國內石油、礦藏資源豐富,國民生產總額在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中僅次於南非,堪稱是非洲經濟的火車頭之一。然而,奈及利亞獨立以後,因為經年內戰、種族傾軋、流血政變,導致國家機器運轉失能、貪污腐敗盛行,奈及利亞公民社會的建設實際上遙遙無期,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2012年6月,博科聖地組織(Boko Haram,意為「西方文明止步」)以屠殺60幾名基督徒、炸毀3間教堂的殘忍血腥,震驚了全世界,基督教會遭受迫害的議題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尤其,博科聖地堅決反對西方文明的入侵,並推動穆斯林基要律法(Sharia Law)的實施,更令外界不由得聯想南方省分的基督徒(約佔總人口的51%)與北方的穆斯林(約47%)正處於緊張的宗教對抗氛圍中。

事實上,博科聖地並未獲得主流穆斯林的認可。奈及利亞穆斯林的精神領袖Sa'adu Abubakar,曾譴責其為「反穆斯林」,並向外宣稱此團體為「穆斯林的羞辱」!奈及利亞境內及國際間多個穆斯林團體,也都呼籲其放下屠刀、擁抱和平。當奈及利亞總統約拿單‧古德洛(Goodluck Jonathan)於4月表示考慮給予博科聖地特赦後,和平的種子似乎開始生根發芽;然而,壓力與問題也從四面八方而來。

基督教會的立場就很兩極。反對特赦者,如奈及利亞基督徒協會(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Nigeria, CAN)的主席Ayo Oritsejafor,即主張博科聖地的「恐怖分子必須被奈及利亞軍方徹底殲滅」,否則無異助長愚昧的卸責文化,踐踏已然犧牲的人性尊嚴。旅居美國的奈及利亞基督徒協進會(CANAN),則批評特赦提議是「對被害者身後的孤兒、寡婦與家屬之背叛」。不過,天主教則有條件的贊成特赦者,如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Abuja)的紅衣主教John Onaiyekan在CNN的訪問中表示,「對博科聖地的特赦必須是終止暴力的選項之一。上談判桌總比相互廝殺來得好!」但是,特赦須存在兩項先決條件:對受害者的有所補償以及加害者須表示懺悔,否則沒有意義。

天主教會與基督新教在特赦議題上的不一致,甚至造成天主教暫時退出成立將近40年的奈及利亞基督徒協會。天主教的主教團對此事表達遺憾之餘,在一封公開信中批評說:「CAN捲入黨派政治太深,以致對履行作為國家的良心及為底層無聲者發聲的天職上過於妥協;並且未把國家的和平與合一視為優先,反倒將CAN視為『捍衛基督教,反對穆斯林』的禁衛軍。」

天主教主教團的不滿,一般認為與去年11月CAN的主席Ayo Oritsejafor接受其會友捐贈價值數百萬的私人飛機,作為事工交通工具有關。批評者認為,這位靈恩派牧師受贈如此價值不斐的禮物,令每天收入不及1塊美金的奈及利亞人民情何以堪。Oritsejafor牧師對此則拒絕評論,「以避免火上加油」,唯CAN的領導團隊在今年1月底則對Oritsejafor的領導予以背書。為期待政府能早日弭平博科聖地的叛亂,奈及利亞福音團契的總幹事Reuben Adebayo說:「因為(天主教會的退出)是一項重挫,我們需要儘快解決彼此紛爭,同舟共濟以克服所面對的挑戰!」(資料來源:Christian Today, Christian Post, Charisma News, Wikipedia)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