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帝公義反思教會原民議題

8月1日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  長老教會也需歷史反省  積極尋求復和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歐蜜‧偉浪牧師在「原住民族紀念日」前夕受訪,感慨「真正生命蘊含的脈動,沒有感受到海洋民族對浪濤的根基、感受不到高山民族的高山生命,移民心態是不會感受到這些,只會功利使用,然後走人;同樣,教會在這方面的思考是不夠的,這反而要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什麼是十字架真正的堅持?知道了,那才是真正重價的福音。」

歐蜜‧偉浪從新政府對原民政策現況分析,預料蔡英文道歉跟落實她選前的9大原民承諾,有很大的距離,主要是因為「中華民國的移民心態」,移民不會有意願根植土地;同樣的,教會不該否認對原民文化及歷史沒有過移民心態,長老教會也該向原民道歉。

歐蜜‧偉浪表示,他不否認長老教會確實在原住民族語言政策上努力許多,也把福音帶進部落,但不能否認,強調釘根本土的長老教會,並沒有深入到原住民族文化歷史裡,沒有像拉拉山上檜木的樹根深入到極微小且深的石縫裡。他以澳洲聯合教會為例指出,以白人為主的澳洲聯合教會,向澳洲原住民族道歉主要內容有二:一是承認澳洲的「第一民族」是原住民,二是澳洲政府對原民壓迫歷史,教會選擇沉默就是幫兇。

「泰雅爾族的耶穌是文面的耶穌!」歐蜜‧偉浪說,教會對原民的錯誤,反而導致部落分崩離析,「這樣的十字架對部落是虧欠的,」把原民文化連根拔起,蓋起歐美樣式的教堂,但上帝是歷史文化的主宰、是創造原民的上帝,教會卻將原民文化連根腰斬;反觀天主教會教宗,去年向全世界原住民族道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怎能不反省? 

「有錯要完整認錯,基督徒舉行聖餐要有深層體悟,」歐蜜‧偉浪環顧現況,擔憂長老教會走上了中產保守階級的同時,能不能感受到微弱無助呻吟?25萬名長老教會信徒,必須要將信仰擴展到2500萬人民的焦慮及苦難,必須要對時代有全新的道歉才能有悔改;如此,才能外顯對政治社會有所指正,有來自上帝公義聲音,這才是健康的改革宗信仰。

歐蜜‧偉浪指出,原住民族群本來就是獨立政治實體,就台灣原住民來說,絕對獨立的方向會是玉山神學院長布興‧大立牧師提出「一府兩院」,一府是總統府,兩院是除了行政院以外,還有的是,位階平等行政院的行政原民事務的主管機關,後者沒有涉權國防與外交,此類似加拿大,非原民與原民合組聯邦國家。

歐蜜‧偉浪表示,民進黨執政迄今只要講到原民政策就會轉彎,不同選前承諾。只說要成立諮詢的真相調查委員會,由總統擔任召集人,但沒有法源施予委員會行政權力,「新政府對原住民政策迴避,朝向國民黨化,」對原民議題頭重腳輕,讓原運團體只能焦慮。

釘根本土、認同到團契  從信仰告白看原民議題

【特稿/黃哲彥】蔡英文在競選政見中對原住民的9項政策主張,第一項就是「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積極實現轉型正義」。當社會注目蔡英文總統8月1日如何向原住民道歉時,在此之前,「原住民轉型正義」的議題已在原民團體間不斷被提出、討論。然而,原住民目前在台灣的處境,是該用「轉型正義」的概念來處理,還是要以更高的高度來定位原住民在台灣歷史、文化中的位置?

如果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來看今日原住民面臨的處境時,我認為會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並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台灣歷史的脈絡中,承續1970年代三個宣言的「民主、自由及人權」精神所產生。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提到的教會觀,其實就可以成為我們面對原住民議題的基礎。

首先,教會是「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釘根在本土」說明了我們的主體性奠基在台灣,因此,原住民族的文化與歷史就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台灣的歷史不再是400年的歷史,而是得追溯至幾千年前就在這裡活動而留下足跡的原住民歷史。文化也不是僅以漢文化為本,而是以原住民族多元、豐富的文化為基石,加上受到荷蘭、中國、日本、歐美文化影響組合而成,不同於中國的新文化。「釘根在本地」豐富我們要追求「新而獨立的國家」的內涵。因為那不再是以「中原」、「原鄉」、「漢人」為主體的思想,而是以認同台灣和台灣的住民為主體所建構而成的。

其次,是「上帝百姓的團契」的概念成為面對原住民議題的切入點。團契的形成就是得要有交流、互動;失去交流、互動就無法形成團契。因此,當我們看台灣所有的住民為「上帝百姓的團契」時,就要有互動、交流;而這互動、交流並不是粗淺、表面的,而是需要相互認識、欣賞、學習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團契。

〈信仰告白〉也談到人「有罪」,誤用上帝的恩賜,「破壞人、萬物、與上帝的關係」,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原住民現在的處境時,必須時常注意我們的「罪性」,也就是在強勢文化中常會以自身的方便而不去思索與原住民族的關係是否讓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到破壞,致使公義、平安與喜樂無法在我們之中得著實現。(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主任)

 


實踐普世價值  行動尋求和解修復

【陳逸凡專題報導】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曾於電視政見發表會表明,若是當選,她將以總統的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因為很多根深蒂固的偏見跟歧視依然存在,這讓原住民族人們在社會、經濟、文化上,都處於劣勢。而這個承諾終於將在2016年8月1日兌現。放眼世界,原住民普遍經歷強勢文化的壓迫,近來年世界各國及普世教會界都曾提出賠償與反省,值得台灣借鏡。

根據報導指出,美國原住民納瓦荷族(Navajo)2006年提出訴訟,指控美國聯邦政府在1946至2012年間,身為自治區資金與天然資源的信託負責人,卻未妥善投資自治區內的資源,為納瓦荷部落爭取最大利益,而向政府要求9億美元賠償。2014年9月24日,美國政府與西南部納瓦荷原住民達成協議,同意支付5.54億美元,納瓦荷部落則同意對政府撤告,這也是美國史上印地安部落從美國政府得到的最大一筆金額。事實上自2010年以來,美國政府總計已經支付了26.1億美元的賠償金給80個原住民部落。

在宗教團體方面,同屬基督宗教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亦多次向世界各國的原住民正式提出道歉。2015年7月9日,出生於阿根廷的方濟各,在玻利維亞聖克魯斯市(Santa Cruz)發表演說,支持弱勢族群爭取土地、居住與勞動等3項基本權利,方濟各並針對天主教會在美洲遭征服期間,對原住民犯下的罪過道歉。

方濟各展現歷史性和解姿態,指出西班牙征服者自1500年代開始,在教會同意下,征服並奴役美洲原住民、消滅原住民文化並強迫他們皈依基督教,「我謙卑地請求你們寬恕,不僅是為了本教會犯下的罪行,也是為了所謂征服美洲期間率先移入者所犯下的罪行。」

2016年2月,方濟各在墨西哥的奇亞帕斯州(Chiapas)使用當地方言舉行露天彌撒時,亦為長期被邊緣化的墨西哥原住民受到的孤立請求寬恕。他表示,「有些人認為你們的價值觀、文化和傳統低人一等。其他人則因利慾薰心和受到市場趨勢所使,偷走或污染你們的土地。這是多麼地令人難過。」並說,「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並且學著說『原諒我!』是多麼值得的事情。」從方濟各屢次在不同國家請求原住民的寬恕,可以看出天主教會對這項宣示行動的重視程度。

綜觀上述幾件事例,即便過往的錯誤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但是當政府與教會願意主動以行動請求寬恕,和解的曙光才得以出現。近年來,國際社會以及普世教會努力往與原住民和解、修補關係的方向來進行,台灣原住民的處境雖然在近年來逐漸獲得重視,但是所做的遠遠不足以彌補過往的傷害,甚至各種歧視仍然潛藏於社會、甚至教會之中,隱而未發。台灣的下一步要走向何方?是加深歧視的裂痕?還是邁向尊重與和解之路?值得眾教會一同謙卑反省。

平等尊重  反省求主帶領行正路

【特稿/羅光喜】據聞蔡英文將在8月1日原住民族紀念日,以總統的身分對全體原住民族道歉。這是她的競選政見之一,有這樣做就有守信履約。但更重要的是,台灣政治從大清殖民時的草民叩見大人,國民黨威權時的對人民宰制與取利,到今天總統會對人民道歉,展現政權是向著做人民公僕的方向成長。對原住民族道歉,既承認中華民國政權過去對他們的傷害,也開啟未來恢復原住民族健康的可能,誠然可佩。

不過,就在蔡英文就職典禮時,旁白一句「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改變了原住民原本粗獷而草莽的習俗……」這句話可要叫我們謹慎反省。此語隱含著鄙視,又認為改變原住民的是西方宗教。若果如此,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那麼多原住民教會,最有嫌疑。

首先,我們要反省的便是宣教觀。宣教是什麼意思?在態度與方法上,我們的自我認知是如何?通常的錯誤,大多是自以為義。也就是,我比較文明、高尚、良好,而你比較不文明、低俗、邪惡,因此我要改變你、教化你。長期受外來殖民的台灣,至今還留有不少這種要教化別人的地名。你太舊了,就需要被「新化」;很殘暴,就需要被「善化」;過去日月潭那邊有個德化社,不知道是否意指那裡的人沒道德,所以需要被「德化」。

這些地名暗示著,外來者永遠不會看到自己的侵略之失,而只會定義被侵略者與他們的差異或對他們的反抗是野蠻。倘若我們在宣教上也抱著這種自義心態,以教化為導向,那宣教就可能成為另類壓制。其實,大家都只能因信稱義,自己需要倚靠耶穌而得救,也需要分享這個福音給其他人,沒有上對下或好對壞的關係。

其次,是教會觀的反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說到:「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疼及受苦……」教會無論是對內或對外,本當以耶穌為人釘十字架的精神來服務。但現今在教會權柄與資源分享上,特別是在分配有錢的機構董事席次時,通常都會以該機構歷史歸屬或專業技術理由,來排拒原住民中會代表。連使徒信經所說的「公同的教會,聖徒的相通」,都做不到。常常看到的是總會或局部中會掌控資源,再以施捨式的略施小利給原住民中會。殊不知,歷史歸屬只是壟斷的藉口,而技術就聘專業人員去執行即可。公同的教會本就該共擔權責,有無相通,以此傳揚基督救恩或見證耶穌的愛。

現今我們的教會是腐敗了。不論是不把原住民看成肢體、機構董事到任仍違約背信竊據公職、或是以公款旅遊,都與耶穌所說「這是我的身軀,為你們打破的;你們當如此行,來思念我」背道而馳,是應反省而求主帶領了。(作者為台南神學院副教授)

 

反躬自省  為228所做不足致歉

【林家鴻專題報導】回顧台灣民主發展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最早投入228事件平反運動的民間團體之一。1980年代末期,教會無懼威權逼迫,支持228平反運動團體「228和平促進會」、每年在各地舉行228追思禮拜、制定2月28日為「公義和平日」、於嘉義興建全國首座228紀念碑,種種積極作為充分展現先知性格與正義感,受當時民運人士稱許。然而信仰前輩並未自滿,反而反躬自省,以一紙道歉信函再次引發驚嘆。

1980年代末期,在和平促進會要求公開真相、平反冤屈之下,使得談論228議題不再成為社會禁忌。長老教會總會也設立228小組進行因應,1990年討論到國民黨政府應向受難家屬道歉之際,嘉義228紀念碑推手之一的黃智鴻牧師卻提議,「若要道歉,教會要先道歉。我們身為牧者,卻不像。」黃智鴻認為牧者對228受難家屬視而不見,就像好撒馬利亞人故事中的祭司一樣,對被強盜打傷的人視若無睹。

1990年2月9日,長老教會〈對228事件受難者及家屬的道歉〉信函正式向社會發布。總會在要求政府為228道歉前,自己先本著信仰良知,為政治關懷的「前後不一」道歉。228事件發生時,不少長老教會牧師和會友也在受難之列,然而道歉信函坦言,教會當時懾於執政者長期恐怖的戒嚴統治,僅有極少數的傳教師及信徒願意關懷受難者及家屬。

道歉信函中表示,1947年台灣發生殘酷的政治屠殺事件時,整體教會並未對受難者及其家屬給予應有的聲援與溫暖,聖經教導:「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但「我們的愛心誠然不足,無以勝過懼怕」,求上帝憐憫寬恕。自我批判之後,接著話鋒一轉嚴正抗議政府對228事件卸責,應向受難者及家屬誠心道歉和賠償,同時宣告教會今後「將積極關懷228事件受難者及家屬,以完成十字架復和的使命」,充分展現認同台灣住民苦難,追求社會公義的決心。

為228致歉的歷史提醒現代教會去思索,現在在教會內和社會上有哪些議題,是「現在不關心,以後會後悔的?」是同志基督徒的牧養嗎?或對原住民教會語言、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中國家庭教會的人權困境?飽受開發主義凌遲的生態危機?社區長照需求的因應?相信每個「改革中」的基督徒都有自己的答案。 

 

謙卑低下  與原住民族人和好

【特稿/珸瑪芾】為了促進社會和解,實踐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蔡英文宣布將對原住民族道歉。「道歉」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意味著承認歷史錯誤,尋求關係的修復。這是歷屆台灣總統前所未聞的舉動,促使原住民族相關議題成為政治輿論焦點,原運界也掀起波濤。

但除了期待新政府帶來改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近年對原住民道歉的新聞中,破天荒的是2015年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出訪南美洲時,在玻利維亞的原住民族總統Evo Morales與原住民族人們面前,為教會對原住民族和文化所造成的傷害道歉。此舉不僅使人看見,信仰不能自外於社會,更是刺激教會內的人們正視「我們對原住民有所虧欠」的事實。

在台灣的宣教史中,多數原住民具有基督教背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直以參與民主運動為豪,也號稱不曾缺席原運進程,但作為教會,難道沒有需要反省之處嗎?當族人為了土地正義、為了正名、復振文化而奔走,教會裡的人是否漠然?對於白色恐怖時期,遭到殺害的原住民菁英,教會是否有站出來為族人說話?

早在數十年前,英國宣教師懷約翰來台時就發現,同一間神學院畢業,同樣是牧師,原住民教會的謝禮與相對優渥的平地教會相差甚鉅,生活水平也大相逕庭,時至如今也依然存在這樣的現象。從部落內部來看,曾因為教會不認同原住民族祭儀,而對傳統文化造成污衊與停擺。或是因部落中有不同教派,同樣信耶穌,信徒卻不相往來。這些對立深深傷害了族人情感,教會不能假裝事過境遷,從「撕裂部落」的罪名中開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200多間教會裡,原住民教會就占了500間,在資源分配與媒體曝光比例上,是否有公義?教會是否存在原住民歧視?與其期待政治人物為原住民族人背書,身為原住民教會青年,我期待教會願意率先低下身子,引領眾人思考,教會的轉型正義在哪裡,並回到轉型正義最重要的本質「和好」,以信仰的高度發聲,與原住民族人和好,做社會和平的使者。(作者為長老教會原住民青年)

秉持信仰良心省思  教會內不同酬體制

【特稿/方雅惠】原住民族在社會上受到不平等待遇,那麼教會內呢?1950年代來到台灣的英國宣教師懷約翰(John Whitehorn),不僅投入翻譯排灣族語聖經,也留下了珍貴的紀錄及反省,除了讓我們認識當時原住民的處境,也值得我們秉持信仰良心省思。

懷約翰傳記的作者蔡依珊寫道,懷約翰對排灣族人處處受到歧視和打壓總是打抱不平,他知道山上的惡劣環境時時威脅族人生存和競爭力,但漢化或遷徙平地又會對族人造成文化衝擊,懷約翰無法解決這些矛盾,「他能做的,是一步一腳印地踩遍每一個他能走到的部落,將神的話語──生命的靈糧帶給族人,並且用文字將他們珍貴的文化記錄下來。」

懷約翰觀察到,海外宣教師和在地傳道師的生活水平存在極大的差距,每當宣教師們2至3個月在宣教會議見面時,常討論的問題就是:在吃的、用的和住的方面,宣教師們應該依循和一起工作的在地牧師同樣的生活水平嗎?若是,又該到什麼樣的程度呢?當懷約翰看到排灣語老師Giłgiław的住處簡陋,有數不盡的蚊子爭相共眠,感到驚訝又歉疚,於是送他防蚊液、蚊帳,幫忙改善居住條件。

而根據懷約翰的記錄,當時他每個月可從英國長老教會領到台幣1100元的薪水,台灣平地教會的牧師每個月約莫可領400至500元,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傳道師則領200元,原住民傳道師例如Giłgiław,每個月僅領到150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雖有總會和中會管轄,但薪資卻是各教會自行負擔,各地教會又因為經濟環境不同,傳道師最終領得的薪俸也不一,整體而言,平地與原住民教會的傳道師薪俸確實存在差距。蔡依珊寫道,雖然不確定懷約翰對這樣的運作方式是否知情,但無論如何他都為社會體制中的不平等感慨及無能為力。

威斯敏斯特要理問答告訴我們,第八誡「不可偷盜」的內涵包括盡力用公平合法的途徑去獲取、保存和增加別人和自己的財富和產業。簡言之,不給人當得的工價,無異於竊取他人財富。一位英國宣教師有這樣的信仰反省,我們呢?(作者為懷約翰傳記編輯)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