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上帝藉「死亡」解釋「生命」──從德國生命禮儀與安葬中心看告別禮儀的心靈宣教

◎吳信如

面對社會快速老年化趨勢,近幾年來德國的神學與靈修傳統特別重視臨終與安葬禮儀的實踐,特別是藉此延伸到基督宗教的生命教育與悲傷輔導層面,透過生與死的對話,建立整全的基督信仰生命觀。

最近,因帶領本宗與安葬禮儀相關的牧者,參訪在科隆附近的「Pütz-Roth生命禮儀與安葬中心」,讓我們看到,傷慟者悲傷陪伴是一場最深刻的心靈宣教。因這不只涉及宗教儀式部分,而是碰觸人們最深處的悲傷與恐懼,是強烈的情緒與情感交流,因此,這也是基督宗教很切實的生命教育與信仰見證機會。

這個中心的創辦人羅特(Fritz Roth)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買下一家「禮儀中心」(葬儀社),正好因為他的外行,所以他完全用新觀點與信仰理想來規劃這個禮儀中心,希望將基督宗教對死亡的生命價值,真實體現在禮儀中心的臨終關顧與道別安葬中。

他在介紹禮儀中心時說:「我們強調的精神就是:給悲傷一個家。整全的臨終與安葬陪伴,就是一種悲傷陪伴,學習如何與死者完整告別,將死者重新整合到活著的人的生命中。若無法完整告別,很多人日後卻必須做10年的心理治療。」所以,他不是只協助安葬,急著幫家屬把死亡排除生活之外,而是把重點放在親屬身上,透過儀式、想像空間的設計、悲傷陪伴,讓親屬與過世者做完整告別,一方面可重整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能重新思考與過世者的關係。

他們的禮儀中心與墓園坐落在科隆近郊的一個小森林中,乍看下,就像一片融入自然環境的生態度假中心,完全沒有死亡的陰森感覺。在他們的「人性陪伴中心」有5間設計溫馨、典雅的「守靈室」,讓親友可以毫無時間與形式壓力地與所愛之人道別,認清死亡與生命的區別,在這個生與死的介面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思索自己未來的生命意義。

他們也鼓勵親友自己為過世者著衣,彩繪棺木,以及設計告別式與墓園。同時也安排兒童悲傷課程,讓孩子在陪伴過世長輩的過程中,透過繪畫、工藝或團體活動,使悲傷得到釋放,恐懼得以克服。甚至藉著這樣的認知與陪伴,讓孩子的心智更成熟而堅強,透過實際的經驗,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從這次進修參訪中,讓牧長們深深感受到,悲傷關懷不只是講幾句安慰話而已,甚至可以是一種幫助家屬提升生命與靈性層次的陪伴,也是很好的宣教機會,這是一項從臨床關顧、臨終陪伴到悲傷陪伴的「與生命的傷痛深度對話」的關懷事工。

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賦予長老教會的安葬禮儀更深層的心靈意義,並表達出基督宗教在臨終與安葬神學的現代意涵,更一進步透過人生終末面向的信仰與靈性思考,影響社會與教會的生命價值觀。 (作者為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