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建堂」成全教會?   今年台神信神系的神學研討會「與時俱進的教會」,在第一天專題中就請到華神老師周學信老師提到當代教會的許多問題,其中在回應討論當中有個老師就拋出一個一針見血的問題,到底「建堂是不是非做不可?」當場讓許多在場觀眾沉思不語,卻是很玩味的議題。   古人的諺語:「有土斯有財」,這是我們台灣教會的迷思,認為有建築物的教會才叫教會。更認為蓋大教堂就可以榮耀上帝,把資源累積在教會當中,上帝就會比較在意這間教會,教會也認為他們比較承受更多的祝福,當然這樣的說法不僅比較少提到教會需要付出和施捨來服事人的教導,更有世俗化成功神學的嫌疑。   聖經記載,所羅門王建聖殿時,建材盡是上乘,非常消耗人工和時間,花了七年才將聖殿蓋好,這是在舊約時期實現對以色列民其中一項「以馬內利」的應許;不過新約當中耶穌的降臨、受死,尤其應許聖靈在我們當中之時,上帝住在聖殿的地位就被取代了,反而是聚焦在我們這群被上帝呼召的聖徒,所以重點在於人,不在於建築物的價值。耶穌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而不是「人子為安息日服務」,我們為了成就教會本身的成就,卻鮮少注意到信徒彼此的關係,為了使命而使命,為了是成就教會,生命卻凋零了。   並且,物價齊揚的現在,我們當代的信徒受到的經濟困境已經多如麻。有些教會卻很少憐憫信徒,認為關心信徒在經濟上困境的掙扎並不重要,仍是訴諸信心和禱告,更極力鼓勵建堂奉獻,創造神國;殊不知這樣子的舉動,不只會使信徒難以理解,生活更加困難;看在我們許許多多台灣百姓,就是鄰舍的眼中,會認為教會很富裕,但只為自己人服務,更會成為宣教上的阻礙。所以我們教會很需要知道我們許多鄰舍的觀感,正是許多宣教策略所講到的「友誼佈道」,尤其建堂如此耗時、耗財的超大型工程,的確需要更細緻的斟酌和考量。   所以建堂不是絕對必要的,如果建堂成了卻沒有發揮教會「愛人如己」應有功能的同時,仍是繼續「使命」導向,那麼多的心血就這樣浪費掉了。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