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司馬庫斯|不黑暗的黑暗部落

文圖◎令雨

孩提時期未曾見聞,長大成人以後,我才知道「黑暗部落」──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的司馬庫斯部落。但所謂的「黑暗」指的是因為沒有電,所以晚上一片黑暗,其實他們一點也不黑暗,反而是台灣的光。

開宗明義表明此部落屬於上帝。

合作共生的群體

司馬庫斯泰雅語為Smangus,指的是在此滿山遍野生長的銳葉高山櫟。位居海拔1500公尺高的深山裡,1979年才有電力,1996年左右才有產業道路聯外。

部落中隨處可見基督信仰的意象。族人結合泰雅爾族的傳統制度與新約聖經裡初代教會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2004年成立Tnunan(部落議會),土地共有、合作共生,共同承擔部落所有工作,但不是齊頭式平等,而是依各人專長分配適合的工作。當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調整,才形成現今的樣貌。走在部落中,觸目所及的任何硬體設施、軟體制度,包含登山步道的修繕維護、餐廳的菜色設計,都是他們共同參與的成果。

屹立兩千多年的媽媽神木。

許多遊客慕名巨木群而來,目標是找到那棵屹立兩千多年的紅檜Yaya Qparung,即「媽媽神木」。顧名思義可以領會,族人對這棵樹有深刻的感情。走進巨木群的步道即是外人所稱的「司馬庫斯古道」,但其實完整的古道比步道更長,若走到底可以通到宜蘭縣大同鄉的部落。幾百年前,部分族人即沿著這條古道從思源埡口遷移至宜蘭。馬路開通以前,族人就是透過古道拜訪親戚、交換農產及用品。根據族人所說,起初開放古道時,他們發現很多平地朋友「很喜歡跌倒」,所以用人力扛了許多木頭和天然建材進部落,將古道整飭一番。經過多次截彎取直,才變成現在這條好走的步道。

登山步道先到桂竹林。

走進步道後會經過一大片桂竹林,有些對族人具重要意義的樹種如殼斗科植物也會特別標示。除了下切到司立富瀑布溪谷的路段比較接近古道原本的樣子,地面濕滑又蜿蜒起伏,其餘路段走起來都非常輕鬆,如同在平地健行。雖然抵達瀑布時,發現瀑布因枯水期只有涓涓細流,但過程仍非常有趣,有很多驚喜,譬如看到台灣的小型鹿科動物山羌。

司馬庫斯目前的產業以觀光為主,也種植水蜜桃和傳統作物小米。小米分為兩種,一種較有黏性,可搗成小米糕,另一種則可釀成小米酒、煮小米粥。水蜜桃產季約在6、7月,賣相不好的會做成水蜜桃酒。

小米穗。
水蜜桃是部落重要的經濟作物。

見證主名的團契

司馬庫斯族人都信仰基督教,Tayal(泰雅爾)中會Smangus(司馬庫斯)教會是部落的信仰中心,也是Tnunan的一部分。在禮拜日做禮拜的時間,部落內各個角落都會暫停營業,足見他們對於信仰的重視。

許多族人小時候都必須至步行需四個多小時的新光部落讀國小,並住在學校。當時還沒有產業道路,他們必須下山再上山,等於爬過一座山頭。2000年左右,部落裡開始辦PTQS司馬庫斯部落教室(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後來也開辦幼兒園,孩子們終於不再跋山涉水,可就近於部落上學。他們除了接受教育部部定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習泰雅爾族語及文化。

教會是部落的信仰中心。

這次我從部落帶回一本繪本,是已故頭目Icyeh Sulung(倚岕‧穌隆)口述的泰雅爾族起源與遷徙歷史。書中繪圖風格強烈,以泰雅爾語、華語、英語書寫,從創世神話講起,談到日治時期,族人漸漸流失傳統,被迫遷移,1948年才得以回到原居住地生活。但中華民國政府接續「殖民」,讓他們離Gaga(傳統價值)更加遙遠。繪本最後勸勉經過這些變遷的泰雅爾人,繼續傳講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成為真正的泰雅人(M’squliq Balay)。

「黑暗部落」一詞其實透露平地人的本位思想,以平地人認為進步的設施有無來定義。一般人會把傳統與進步視為對立的兩端,但有了現代設施如電力的部落,就因此喪失了傳統嗎?我在司馬庫斯看到,現代化反而有助於保存與延續傳統,就像漫威電影裡的瓦干達(Wakanda)一樣。更不用說,其實部落的傳統觀念裡,人權、勞動條件或教育各方面,有些比信奉資本主義的平地社會更為進步。

我在司馬庫斯待了兩天,看到比城市燈火更加閃耀的星光。我深深感到,沒有根的人,才會迷失在城市之中。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