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因愛生責,組織改革的挑戰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盧悅文(外貿從業人員)

朋友A在自己專業領域工作之外,在前輩千拜託萬拜託之下,兼任跟自己專業領域有關某個非政府組織(NGO)理事。每個月翻山越嶺、舟車勞頓地跨區參加理事會,共同檢討面對組織的錯誤並期望改善的未來。但每次開完理事會,只能以「身心俱疲」形容自己的狀態。

在這個NGO任職的一級主管,大多有相關知識背景。前輩們對A入行時照顧有加,加上A聰明又有能力,因此前輩們覺得A的加入,對整個組織改造和發展有正面效果。然而,在進入理事會之後,A才發現許多事情是他看不慣的。從最簡單的行政效率、人事安排到財務狀況,幾乎都有問題。然而大老闆卻盡說一些不切實際的空話、甚至要求理事會成員「少批評、多鼓勵」這個團體。A有不少建議想提出,但只要想到說出來會讓在組織中擔任高階主管的前輩們更辛苦,他便說不出口。如此不斷地循環,讓A一直有種在原地打轉、浪費時間的疲累感。

「放心地批評和建議,會有什麼損失嗎?」這是我聽到A描述參加理事會的身心俱疲時,回問的問題。說起來,這就好像我在罵自己的公司甚至是自己的教會一樣。批評會有什麼損失嗎?有,也沒有。有,可能是不知道承擔的風險會大到什麼程度,是否能承擔;沒有,是如果批評的言語不會外傳,也就沒有風險。我們都希望公司的環境更好、對勞工更友善,勞資雙方真的能夠創造所謂的雙贏局面,而不是視彼此為洪水猛獸。同樣,批評教會,是因為希望教會能夠更體現上帝的公義、愛與和平,而不是淪為喊口號、表面和氣,但實際上充滿算計與爭鬥的場所。

就外人如我來說,A對於組織的批評是「愛之深、責之切」。就是還有愛與期待,認為組織還有進步的空間,所以才會提出改善建議,希望組織可以因此永續生存經營,而不淪落為某天報紙上類似於「百年老字號結束營業」頭條的主角。而身為組織的高階主管,也是深知朋友進入理事會,不是只會附和大老闆想法的應聲蟲,而是會真誠地用盡己力提出建議。

就是因為對組織還有愛與期望,所以才願意花時間與心神盡監督之責;對組織的未來抱有理想,才願意拖著病痛繼續待在組織裡;相信提出建議和批評有助改造組織,才願意苦口婆心。換句話說,如果主事者連這樣的態度都要否定,一味希望對方不要只有批評卻沒有鼓勵,只能說主事者才是造成組織無法永續的罪魁禍首。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