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療癒之路 理解饒恕不是放棄究責

【蔡育臻編譯】處理創傷後的饒恕,是人際關係中一項艱難的課題。許多人在過程中無法順利排解情緒、痛苦,並與他人及自己和解,而神學也在創傷療癒中扮演了重要的一環,在寬恕與原諒的本質上給予人們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思考。為此,宗教新聞社(RNS)採訪了門諾會的聖經學者蘇珊娜‧格里菲斯(Susannah Griffith)牧師,討論她3月26日發表的著作《創傷後的寬恕:尋求療癒和賦權之路》(Forgiveness After Trauma: A Path to Find Healing and Empowerment),探究她對於創傷經歷與原諒的神學見解。

格里菲斯分享聖經中關於寬恕的教導,指出這些故事強調寬恕與公義之間的平衡。她提到,真正的寬恕需要一個公平的過程,包括表達憤怒和尋求公義,「如果我們在靈性上繞開這些事情,那麼我們只是在更深的傷口上貼了一張OK繃,無法從中實現寬恕。」她表示,聖經中的寬恕不代表放任加害者,而是放棄復仇的權利,基督徒應相信上帝的公義與仁愛,「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應採取法律行動、伸張正義或追究責任。」

關於教會對待虐待指控的反應,格里菲斯指出,要求「寬恕」不應該是處理指控的第一反應,安全比寬恕更重要。她以個人經歷為例,強調教會領袖在面對這些情況時需要更加謹慎和同理心,並且要意識到實際的加害情形可能比能看見的還要多。她以自身受到婚內暴力的經歷為例,指出她在尋求教會幫助時,不斷被教會領袖以「寬恕」之名打壓,要求其回到虐待發生的婚姻當中,因此給她帶來了長期且毀滅性的後果。

格里菲斯呼籲教會在處理虐待等犯罪指控時應當更為謹慎,此外她也解釋寬恕與和解的差異。她指出,聖經中所說的和解主要是上帝的工作,祂在末世療癒了整個受造界,「人類可以成為和解的媒介,但這項重責大任從來都不是完全由人來承擔的……我們需要真正擴大我們對和解的視野。」她形容,寬恕對她而言如同「重生」一般,就像是能夠選擇自己所參與的關係,而不是因為害怕離開的後果而被迫留在關係當中。

格里菲斯說,離婚是她原諒前夫的方式,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他們之間的關係,才能真正讓雙方從事件本身解放,「我現在已經再婚,這就像在探索怎樣才是健康的關係。我們也正在探討如何與孩子生父共同撫養小孩。」(資料來源:RNS)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