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牛津書簡6-2:覆血之路

&nbsp◎吳易叡 某天,歷史系的小學弟一夜之間成了大人物。他的母親,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娜齊爾‧布托(Benazir Bhutto)在參加競選集會時遭到槍擊身亡。在臉書上把自己的名字反過來拼的小學弟,旋即成了總理的繼承人。那一陣子,學院上空的直升機引擎聲不絕於耳,歷史系總系館也開始實施門禁。 被送進牛津的高官後代比比皆是,雖然這些學生也是經過嚴格篩選,但是條件可能和那些被要求所有的試等都拿A+star的小孩不同。古早,可以看到許多父子檔先後在同一個學院求學的例子。而今裙帶關係漸褪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金錢。曾有記者喬裝為多金老爸,寫了一篇報導說,彭布羅克學院收了某東南亞富豪的重金,答應讓他兒子入學。 波德里安圖書館裡,有一面牆鑿刻了歷來慷慨捐獻的贊助者名單,不乏企業鉅子。著名的羅德獎學金,財源來自於校友塞希爾羅德(Cecil Rhodes)在非洲南部大舉剝削自然資源的豐厚利潤;被影射為血鑽石公司的戴比爾斯(De Beers)家族也榜上有名。2001年,牛津的薩伊德商學院啟用時,由於贊助者敘利亞商人賽義德(Wafic Said)和伊拉克強人海珊的交情,牛津師生包圍了商學院,抗議純潔的學術志業被銅臭和屠殺記錄玷污。 學校的作為有時讓學生們忍無可忍,充滿爭議的以色列總統希蒙佩雷斯在2008年到牛津演講,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同時被視為發動佔領加薩走廊的戰爭犯。佩雷斯開始演講不出5分鐘,便有學生每5到10分鐘從聽眾之間起身對講者厲聲叱喝,聽眾的掌聲配合著場外抗議學生的節奏。貝里奧學院原本把這場演講定為以佩雷斯為名的講座首場,但在學生技巧性抗議之下,演講數次中斷。後來學生們佔據波德里安圖書館,象徵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 中國崛起帶來的效應卻很不同。可想而知,澳門賭王何鴻燊和香港地皮大亨李嘉誠都入了功德名錄。2010年,牛津整合了各系所有中國研究的專家,成立了號稱規模全英第一的中國研究中心。其實牛津的中文教育源於冷戰時期,為監聽共產中國情資而開設的訓練班,如今學校為了和中國打好關係,締結了一籮筐的合作計畫、獎學金協定。中國研究所的大門掛了溫家寶的墨寶:「面向未來,加強合作」。在牛津求學的中國學生人數,也因為中國政府重點挹注的關係,超過了美國人。 在牛津的最後一個夏日午後,國際特赦組織號召了天安門事件的紀念活動,到場的學生零零落落。到場的6位黑髮人士,有5位台灣人和1位香港人,從圖書館前廣場走到烈士殉難紀念碑,短短200公尺的路程只有我手上的一台相機鏡頭對焦,路人大多別過頭去。金黃色的斜陽讓隊伍拖曳的影子更顯孤單。在夕陽餘暉之中,走在不知覆蓋、刷洗過多少血痕的石路上,突然不知誰與同行。 &nbsp

在生與死相遇的時刻

&nbsp想結束自己混亂的人生,幸而在千鈞一髮之際被救起,她躺臥在醫院的床上,虛弱的身體顯得單薄,彷彿剛從大海的漩渦中被拉起來。睡夢中,她走進時光隧道&hellip&hellip ◎賴美伶 高跟鞋在光亮的大理石階梯上敲出清脆的聲音,她儘量地將腳步放輕,緩緩步上階梯頂端。為了今天,她已經準備好久了,精挑細選的絲質連身洋裝,輕盈飄逸中有種刻意被放逐的沉重情愫,隨著裙擺的擺盪在風中告別。她已經很多年忘記自己擁有這樣曼妙多姿的身影和神韻,因為身分的關係被刻意隱藏了。 &nbsp * * * * * * &nbsp 階梯的頂端,是她久別多年的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聳立在窩瓦河邊的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是俄羅斯最大的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並列為世界4大博物館。冬宮博物館400間的大廳裡,收藏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印象派秀拉、塞尚、梵谷、高更&hellip&hellip許多名畫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幅畫吸引著無數觀賞者的眼光,那幅畫是荷蘭畫家林布蘭的《浪子回頭》。她今天如此盛裝打扮是來朝聖,也彷彿是來會見夢中情人一般內心雀躍不已。 過去這麼多年來,生活已經跟藝術沒有太多關連,以前各大畫派的名家代表,她可以鉅細靡遺地述說。每天浸泡在不同的色彩和創作元素之間,揮灑自己的人生。畫布就是她的舞台。但在20年前那場驚天動地的藝文界才子佳人之戀破滅後,她離開家鄉,從此也封筆不再作畫。 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彷彿來自天堂的聲音從鄉間的小教堂飄進她的心,她走進教堂,也走進完全不一樣的一段人生新旅程。她感覺到有一位神深深愛著她,是她從來不知道的。她信了上帝,後來成為牧師,在城郊外牧養一間小教會。她很盡心、盡力地做一位牧者當做的每件事,查經班、禱告會、探訪、主日講道&hellip&hellip,在會友心中,她是位敬虔、服事有果效的好牧者,但總是覺得有距離感,沒有一位弟兄姊妹可以更靠近卸下牧師袍以外的她。 牧會幾年後,她開始有意無意躲避某些會眾,特別是新婚的夫妻、親蜜的情侶、和樂的家庭聚會,這些場合都讓她顯得侷促不安。每次無法推托這種場面時,她總是盡可能的隱藏自己那沒有來由的焦躁情緒。所以,每一場婚禮的證道,對她是天人交戰的刑場,雖然,她可以滿面笑容,可以引經據典講一篇完美的道,但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她每講一句讚美主,撒但就更掐緊她的脖子。她越是說哈利路亞,就越擔心其實自己越靠近地獄的邊緣。但沒有人注意到她。 終於,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 &nbsp * * * * * * &nbsp 這幾年來,她常常做一個相同的夢,夢裡有一個人過世了,不知道是被誰殺死的,很多人都在找凶手都找不到。她很害怕別人知道,她就是那個凶手,她想盡辦法隱藏細節,深怕露出殺人的蛛絲馬跡來。但暗地裡,她又想不起來,到底她殺死了誰?殺人的過程如何?每次到快要東窗事發的驚恐時刻她就驚醒了。癱軟的身子、驚恐的心以及淚水浸濕的臉龐,讓她很希望夢裡死的那個人是自己,但她也想向上帝問個究竟,到底這是為什麼?然而,這個夢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幾度讓她開始害怕睡眠。教牧工作的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對自己的問題細細探個究竟,然而,也因為那種天生的優越感,讓她無法向別人發出求救的信號。 日子在表面風平浪靜下,一天過一天,但她也發現自己對那位曾經將她的生命挽回的上帝開始保持沉默、開始懷疑祂的存在、對福音她也不再有把握&hellip&hellip,身處在生活節奏緊湊、被高度需要的環境中,她對自己逐漸感到陌生,也和別人產生疏離。她可以陪伴參加或主持各樣的婚喪喜慶典禮,但卻無法真實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樂、無法探觸自己、也無法探觸她關心的弟兄姊妹,她根本無法與自己內在的核心有所連繫。 3年前,教會因為人數增長的需要,聘請了一位青少年牧者──席德。他年輕有朝氣、身上總是散發著會熱情,他熱情擁抱弟兄與姊妹也可以開懷的談論信仰,大家被席德牧師那種親切、無距離感吸引,慢慢地她減少與席德一起出現在相同的場合。席德牧師的師母是個平凡嫻靜的妻子,話不多,但和席德牧師常常在眼神交會時,雙方臉上都綻放出愛的滿足和笑容。當他們夫婦一起出現時,幾乎每個人都可感受到他們夫妻之間那種連靈魂都坦然相見的親密感。 自從席德牧師來了以後,她的健康開始出狀況,常常莫名其妙的心悸、胃絞痛。對執事會的重大提案,她好像找不到任何理由讓自己再全力以赴,她開始在自己的講道中沒來由的淚流滿面,即便是一篇索然無味的講章!她變得焦躁易怒。 執事會成員感覺到她的狀況。執事會主席安迪在開完年度會報時,走到她身旁輕聲地說:「曼菲牧師,晚上我太太和我可以到您家拜訪嗎?我們最近研究了一些家鄉小菜,想帶給您品嚐一下。」 她猶豫了一下說:「好啊!歡迎。」她知道她不能拒絕安迪夫婦的來訪,因為他們是教會的核心家庭,也是教會執事會的靈魂人物。但當她答應的那一剎那,她就後悔了。她開始擔憂安迪夫婦必定有事要找她,她很難逃避這對眾人敬重的長輩,同時,她害怕無法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狀況。 &nbsp * * * * * * &nbsp 當晚,安迪夫婦在她的家中談到很晚才離開,安迪沒有拐彎抹角的隱藏來意,直接命中要點地對她說:「曼菲牧師,我們感覺到這一陣子妳好像心事重重、常常顯得焦躁不安,有什麼事困擾妳嗎?有什麼我們可以幫忙的嗎?」這樣直接了當的話,讓她幾乎招架不住,也好像一隻在明亮的探照燈照射下的受傷獵物一般,捲曲在角落無處躲藏。 對於一位以助人為優先的助人者──牧師而言,這樣的對話威脅到她,她一向是被別人需要的、是給予別人幫助的、是付出者。但現在這個氛圍的對談裡,她找不到她的位置,她不知道如何接下去,該有什麼回應?是該坦誠地說:「是的!我生病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哪裡生病?甚至不知道為什麼生病?或得什麼病?」還是一如往常地戴起她熟悉的那張牧師面具,然後很客氣地說:「安迪,謝謝你的關心,我很好,只是最近太多事工讓我顯得有些疲倦,我想過一陣子,席德牧師能更多協助時,應該我就沒問題了。」後面的選擇很容易,但內心又好像渴望這是一線生機,讓自己可以脫離連自己都不明白究竟為何的沮喪中。 那晚,安迪夫婦離開後,她跌落在沙發裡,沒有一絲力氣想再站起來,她心裡氣憤:「為什麼要這樣武裝自己?為什麼我不直接說:『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她獨自收拾自己崩潰的情緒,卻找不到那一種毀滅感的原因。她無法接受別人的擁抱、不願別人真心的安慰,她知道她需要,但她卻又告訴自己:「不!我不是要這個!」 從那天起,她的牧會生活更加艱難,講台的服事對她簡直是最大的刑罰,因為她口裡傳講的是連她自己心裡都有些懷疑的話。牧師袍遮掩她很多的真實狀況,但無法掩蓋從她內心流露的言語和情緒。後來,她總是在執事會裡和大家針鋒相對,為著一些連她都無法理解的芝麻小事。年底的續任會議裡,她提出辭呈,離開了這間她開拓的教會,同時也告別了她的上帝。離開時,她留下所有的書籍送給教會,只帶了個人的一些物品及簡單的行李。那件穿了多年的牧師袍,她也沒有帶走,夾雜在一堆送給救世軍的衣物中送走了。 離開這個她生活了多年的小城鎮,下一站是哪裡?她並沒有太多計畫。但她感覺像是倉皇逃離一股不斷攫奪自己的力量,那力量好像對她的靈魂深處宣戰,她知道一場無法隱藏的戰事要開始,但她選擇棄械逃跑。對這種彷彿劫後餘生的逃離,內心充滿矛盾、沒有欣喜若狂,只有無限蔓延的沮喪,像癌細胞一樣擴散到全身。她搭著火車來到南方的海邊,選擇一處面海、幽靜的旅店住下來,也許開始另一種新生活吧!但從哪裡開始呢? &nbsp * * * * * * &nbsp 她是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她熟悉海風四季不同的聲音,她可以由浪濤的高度,推測風的大約級數。風聲、浪濤聲在兒時的時光裡,帶給她編織夢想的空間,激發她許多對藝術創作的靈感。她第一張成名創作,就是以海為主題的油畫。 站在海邊,眼前幾群海鳥飛過,風吹拂著她的衣裙,眼淚不知不覺潰堤,望著大海,她很想一躍而入,讓生命就此停擺。但是,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會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她一直很認真生活,為什麼結局卻是如此混亂。她也是很努力、願意與人分享、關懷生命的牧者,為什麼這些日子以來,她對生命已經很少感動了呢?她相信自己很愛上帝、很遵守聖經的教導,但她為何無法觸及喜樂的泉源呢?豐盛的生命不是應許要賜給凡相信祂的人嗎?為什麼她總覺得自己內心有無邊際的荒涼? 住在海邊的那段日子裡,她沒有和太多人說話,只是每天在海邊與自我對話,向天吶喊、流淚、哭叫,更多時候是被海的聲音淹沒自己的呼喊。每晚躺臥時,她都希望不要看到明天的太陽。最後,她想結束自己這混亂的人生。所幸,旅店的服務員早已注意到這位旅客的神態,在千鈞一髮之際救回她的生命。 躺臥在醫院的床上,虛弱的身體顯得單薄,彷彿剛從大海的漩渦中被拉起來。睡夢中,她走進時光隧道中,看到不同年齡的自己、看到教會的會友、看到席德夫妻、看到一間掛滿自己以前創作作品的畫廊;在畫廊的走道上,她看到年輕的自己,也看到那位曾經要與她共度人生,並允諾白首偕老的他,站在走道旁。很奇怪,見到他時,她以為自己失溫的熱情應該會即刻升溫,沒想到竟然沒有!她以為自己會渴望給他一個深情的擁抱和熱吻,卻逕自擦身而過!她緩緩走到畫廊底端,牆上掛著一張很大的畫作,四處圍著紅色圍欄,顯然那是一張非常重要而且名貴的畫,但她的記憶中,自己沒有哪一張作品有如此高的評價!走進那張畫作,畫布好像反射出一大片金黃色、溫煦的光線映照著她的臉龐。當走近它的那一剎那,她感覺有人將她擁入一個溫暖的懷裡,她在那人的懷裡感受到溫度、聽到心跳的震動、她知道一大片光照在她身上&hellip&hellip。她在那人的懷裡靜靜的、靜靜的被擁抱好久好久,時間好像永遠靜止了。 席德牧師夫妻和安迪夫婦來看她,臨走前安迪送她一份小禮物,要她晚點打開看。她慢慢打開包裝,精緻的盒子裡面躺著一枝畫筆和一本書,那薄薄的小書封面是一幅畫,她看著它,再也抑制不了眼淚,那是她在生死邊緣的睡夢中看到的那幅畫,那幅畫是荷蘭畫家林布蘭的《浪子回頭》。她逃避真正的自己很久了,她知道是該告別一些過去未竟之事了。頓時,她記起那個過去一直出現在夢裡的殺人事件,她知道這一切的根源了。 &nbsp * * * * * * &nbsp 在醫院休養幾天後,她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這假期中第一件要完成的事是去親眼目睹那幅《浪子回頭》的畫作,她想要更多的與它對話,那幅畫中父親的擁抱已經雋刻於她的心靈,遠非任何情感的辭彙能形容。那幅畫把她帶到生命的深處,遠超乎生活忙碌的起起伏伏。 來到博物館陳列這幅畫的廳堂,站在畫前,靜靜地端詳著畫家細膩筆觸下父親的那雙手,以最深的慈悲迎接兒子、以無私的、傾注的愛召喚著浪子的心。此刻,她感覺自己就是畫中被那雙散發光芒與溫暖的雙手所擁抱、接納、全神關注的兒子,過去所經歷生命的殘缺,可以在父親懷裡完全被撫慰,一種全新的安定感尤然而生,經歷死亡後,新的自己在那懷中誕生。

給他機會,浪子重生

&nbsp基督教更生團契 展臂接納,更生人不走回頭路 &nbsp 電影中「出獄」的畫面,主角總是回頭看了看鐵絲網圍繞的監獄大門,然後帶著重生的盼望頭也不回邁開大步走向前&hellip&hellip。然而,等在前方的會是光明坦道嗎? 根據法務部統計,2000、2011年每個月實際出獄人數大約有2000人,「這些更生弟兄姊妹要重新回到社會,普遍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就業。」台中更生團契董事長孫瑞廷長老如此表示。更生兄姊不論因何原因入獄,出獄後由於與社會脫節、加上大眾對其過去的標籤印象,以致謀職困難;在生活不易的情況下,更生兄姊極有可能再走回頭路。 有位姊妹交友不慎誤入歧途,不但開始吸毒、甚至到最後因欠債,影響整個家庭的安全,還牽連她的哥哥被討債者傷害;這位姊妹最後與家人關係破裂,自己也鋃鐺入獄,還在獄中生下一女。出獄之後,對她徹底失望的家人,拒絕她與她的孩子再回到家中,而這位姊妹也無謀生能力;對她來說,入獄雖然飽嚐罪惡感折磨、也失去自由,但是出獄後的生活才真的是挑戰的開始! 如何幫助像上述那位姊妹一樣的更生人真正重獲新生?在其生活條件的改善方面,孫瑞廷建議更生人前往更生保護會參與職業訓練,習得一技之長、取得技術證照後,透過更生機構的協助進入就業市場。在心理支持方面,更生團契提供心靈與實質上的關懷,針對每位更生兄姊的不同情況,幫助他們面對出獄後的生活,甚至協助更生兄姊與其家庭重新修復關係;若更生兄姊無處可去,也能到更生團契設置的中途之家接受安置,再一步步回歸社會。 家中或教會裡若有更生兄姊,該如何關心?孫瑞廷建議:「要以平常心去接納他們!」社會上對更生人有疑慮甚至歧視,但我們應該記得,耶穌的愛與寶血洗淨我們的罪,在基督裡,我們都是新造的人;得到恩典的基督徒更應該以耶穌的愛來接納更生兄姊。但是孫瑞廷也提醒,要注意更生兄姊的日常行為表現,看他們是否真的有改變、願意脫離過去的惡行,也要留意他們是否又與行為偏差的朋友聯繫;畢竟生命的重新建造,不是一天兩天就可達成,需要更生兄姊在每次面臨引誘時,能有力量向惡事說不,而這股力量除靠更生兄姊本身的意志力之外,還要有周遭親友的支持、代禱,以及聖靈的幫助。另外,若更生兄姊索要金錢時,孫瑞廷強調:「不要直接給錢!」有些更生兄姊生命尚未改變,拿到錢之後又去買毒品,教會的愛心反而使他們更墮落,因此最好還是確認他們真正的需要,提供他們所需的,而不是只給錢。孫瑞廷說:「如果注意到更生兄姊的行為開始走樣,但不知如何處理,可以通知更生團契,由團契介入協助。」 前文提到的那位姊妹,在獄中信了耶穌,她深知自己的生命必須改變,因此出獄後即使不被家人接納,也常在禱告中求上帝幫助她與家人和好;後來她住進台中更生團契的女性中途之家,接受看護的職業訓練,並取得證照,現在有穩定的工作,能夠自力更生並撫養女兒。這位姊妹最大的心願是能再回到家裡,經過更生團契居間協助下成功了!更生團契的成員代她一次次拜訪她的家庭,讓她的家人了解她的改變與近況,至終願意打開心門再接納她,現在這位姊妹與家人的關係修復了,甚至比她未入歧途之前更好;姊妹感謝更生團契的幫助,也時常回到中途之家幫助其他的更生人,以自身的例子鼓勵她們重生的可能。 浪子回家的路程艱難,願我們學像聖經中那位老父,張開雙臂擁抱更生人,給他們機會為重獲新生而努力。(採訪/張仁菁) &nbsp 更生人協助資源 *基督教更生團契──全台有17個分會  相關訊息請上網:www.pftaiwan.org.tw *女性更生人中途之家──台中馨園、恩園、樸園  電話:04-26916081 其他更生機構簡介 &nbsp 新希望美食坊 為了關懷監獄受刑人能在出獄後學習一技之長,並藉此將基督耶穌的福音傳給更生人,新店行道會在主任牧師張茂松的力促下,於2002年3月成立「新希望美食坊」,透過生產冷凍水餃及便當,讓許多更生人獲得重返社會家庭的重生希望。 「我們美食坊賣的不是便當、水餃,我們真正的產品是這些更生人。」這是張茂松設立「新希望美食坊」的主要目的。為了讓更生人能安心工作、穩定聚會,新店行道會也為這些更生人設立了宿舍,並延聘前環亞大廚張賢增來親自傳授烹煮美食的技巧。每天,「新希望美食坊」要做出至少1萬2000顆水餃、400個便當,讓來這裡服務的更生人有穩定的工作收入,在學成技能後開創人生的下半場。新希望美食坊網站:newhopefood.smartweb.tw。 主愛之家好鄰舍多元人力派遣工程行 「主愛之家」負責人鮑得勝牧師,在1969年服役美國海軍時被派到台灣來,與台灣籍的妻子認識,可是那時他們都有吸毒習慣,後來結婚後在美國定居,兩人為了買毒品,還乾脆移居泰國金三角,但也因吸毒,兩人婚姻處於破裂邊緣。後來鮑得勝妻子回到台灣,竟看見親弟弟受自己影響而染上毒癮無法自拔,深覺愧疚,1983年於是開放自己新店的家來幫助吸毒者戒毒,不久,鮑牧師也返台,兩人一起成立了「主愛之家──基督教戒毒中心」。 主愛之家立案後,1989年開始在花蓮秀林鄉現址服務許多更生人戒毒,也特別成立「好鄰舍多元人力派遣工程行」,向行政院勞委會提多元就業開發專案,以申請補助幫助想戒毒的更生人,可以學習油漆、水電、修繕、搬運、清潔等技能,並向外提供各種人力服務。若想更進一步了解,可上網:www.vsg.org.tw,或電洽:03-8260360轉14。(文/林宜瑩)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中途之家傳統小吃課程。(相片提供/台中更生團契) &nbsp &nbsp 「趕路的雁」創辦人 劉昊、林雲敏夫婦 從事修剪工作,用生命陪生命 &nbsp 位在淡水區糞箕湖100號、從這可遠眺淡水河口美麗景色的「趕路的雁」庭園餐廳,負責人劉昊、林雲敏夫婦帶領20多位更生人,每天除有5場不同的培靈、研經、敬拜、生命造就等聚會或課程外,也學習廚藝、園藝、樂團、土木工程等技職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每日靠主戒除過往種種癮頭,學習如何每一天都過得勝的生活。 劉昊原本是職業軍人,1976年在聚會所受洗成為基督徒,退伍後投身法拍屋房地產,2001年因資金周轉不靈倒閉而負債累累,並因故離開教會。加上妻子林雲敏過度憂慮而罹患重度憂鬱症,在走投無路時,劉昊為了讓妻子病得醫治,兩人跑去美國接受9個月恩賜訓練課程,回台後在禱告尋求約年餘,便於2003年在現今落腳處設立了「趕路的雁」,投入關懷更生人的事工直至今日。 「趕路的雁目前只收留55歲以下的男性,無論有沒有坐過牢、毒癮、酒癮、憂鬱症,或者各類癮頭,我們都收,但條件是:入住期至少1年,所有生活跟著趕路的雁團隊走。」劉昊說,趕路的雁沒有門禁、沒有圍牆、沒有藩籬,目標就是幫助願意改變的人獲得重生,他指出,更生人要改掉原本壞習慣,必須在心靈、生活圈、生活模式3方面的重建,為期1年。 「他們就像是罹患蠶豆症的人不能吃蠶豆一樣,有毒癮不能沾毒、有酒癮不能碰酒,也唯有下定決心終其一生滴酒不沾、萬毒不碰,才算是真正戒除成功的人!」劉昊說,趕路的雁從事的就是「修剪」的工作,真的必須天天靠著聖經的話語、禱告的力量、同伴彼此扶持,才有可能去真實面對自己的「罪性」。 「帶領更生人沒有任何訣竅,就是在生活中一起學習、成長,用生命陪伴生命。」劉昊與林雲敏每天跟這些更生的弟兄生活在一起,互動時一定有衝突、摩擦,甚至兩人也會當著大家的面吵架,然後也讓所有人看到他們如何溝通、彼此真心悔改;就在一同生活,在交談與禱告中,讓主的愛柔軟每人的心,願意學習在真實生活中赦免、接納與愛。 至今,趕路的雁總共接待了252人次,大致分成3大類,最好的情況是,有一份穩定工作、能固定到教會聚會、恢復原生家庭生活,比例大概是10%;另外,有80%是「未熟而落」,來一半就跑掉了,「我們這邊不關人的,要來就來,要走就走,有人最高紀錄是10進10出!」最後的10%在重返社會後,可能在家庭、信仰或工作上無法調適,這時就必須由狀況最好的10%持續陪伴,以定期的團契、成立社會企業、強化職能訓練等幫助他們順利重返社會。 在這裡,更生人須在信徒生命上被成全、在門徒性格上被塑造、在生活技能上被訓練,才有可能讓更生人重返家庭、社會。如今,趕路的雁一年總開銷約新台幣600萬,除了有餐廳收入外,也有更生保護協會專案及多元就業方案的補助,以及教會、社會企業的捐助,雖然偶有不足,卻也蒙神保守。(採訪、攝影/林宜瑩) 「趕路的雁」網站:www.flying-life.com 電話:02-86263466 &nbsp 朱媽媽製麵坊老闆  &nbsp朱佑升 自己先幫自己,別人才會幫你 家住台南的朱佑升(阿升)曾為了毒品傾家蕩產;但回頭後的他,不僅事業有成,且有美滿家庭,他期盼以前輩身分,幫助其他更生人重新立足社會。 身為么兒,阿升從小備受寵愛,不愛念書的他,台北體專未畢業,即在家等候當兵。那時,他因誤交損友,而接觸安非他命;退伍、結婚後,陸續接觸海洛因等毒品。1989年,他新婚不到1年的牽手因病驟世,重感情的他因悲痛難耐,為逃避現實,受毒友慫恿而服毒,結果無法自拔,導致10多年來多次關進勒戒所,1次就是3、4年。 1997年出獄後,阿升曾為了第2任妻子而萌生戒毒念頭,但因缺乏毅力,又走回頭路,讓妻子傷心。對他寄予厚望的父母,一度將家業「朱媽媽製麵坊」交由他經營,盼他重新做人,他卻把錢都拿去買毒品,散盡家財,還賠掉幾棟房子。他的冥頑不靈讓母親經常以淚洗面,父親更氣到想拿刀子殺他,一家人常遭指指點點&hellip&hellip。然而,天下父母心,儘管兒子被罵「敗家子」,阿升的父母仍耐心包容,盡力設法營救兒子。 2005年,阿升最後1次入獄。某晚,他腦中浮現父母的悲傷神情和妻子的怨懟、家中3個孩子的前途,他突然深感歉疚,頓悟了!心想,若再繼續墮落下去,他的家就要被自己給毀掉。於是痛定思痛,決心改過。同年出獄後,阿升斷絕與毒友往來,若有人登門想以免費注射誘惑,一律遭他轟出家門。起初,家人還不大相信他的悔改,但經過一點一滴努力,並在母親引介的台南更生保護會輔導團張運山、李秀英夫婦輔導下,阿升漸漸迎向光明,也為眾人接受,除了重振家業,也成為街坊鄰居口中孝敬父母、疼愛妻小的人,台南地檢署更以他為戒毒成功的典範。 「我看過許多吸毒的人,但10個裡面,有8、9個都戒不掉。」阿升說,戒毒的困難絕非凡人所能想像,關在牢籠的經常是同一批人,他們因無一技之長、不被社會認同而自暴自棄。若沒錢買毒買酒,就到處偷拐搶騙,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才剛出獄又被判刑,活在惡性循環中。 他慶幸自己脫離毒海,也同情吸毒犯。前幾年常受更生保護會邀請到台南監獄等地分享戒毒經驗,並將家傳手工製餃、製麵法傳授需要者,偶爾也從事義賣。他以自身經歷奉勸更生人,若想重新立足於社會,須下足決心,不再讓自己和家人蒙羞。儘管工作往往得從勞動性高的工作做起,但得不怕吃苦,不輕看自己,「唯有自己先幫助自己,別人才會來幫你。」他也相信天助自助者,一個人若要向善,有信仰很重要;因此他雖信奉道教,卻讓正值叛逆期的兒子去教會,「因為教會在帶孩子很有一套!」 如今,阿升成為左鄰右舍肯定的公寓大樓主委,他「浪子回頭」的故事也曾因媒體報導轟動一時;但這一切都比不上踏實平靜、與家人相處的天倫樂。他與妻子認真經營手工製麵廠,每天清晨5點就起來工作,若遇客人便親切以待。他還研發多種口味水餃,廣受好評;並創辦連鎖「十八味涼茶店」,事業成功。但對眼前一切,他將榮耀全歸父母,因為若沒有他們的疼愛引導,他不會有今天。 「曾經有更生朋友來找我學做水餃,現在已經成功創業了。」阿升說,他一直以來都有成立庇護工廠的夢想,盼藉由傳授自身技術,幫助更多更生人習得一技之長。為此,他曾與公家單位商談,但因對方認為管理一群更生人有如「不定時炸彈」而作罷。「我知道基督教在更生人關懷方面做得很好,若台南有相關機構,我很願意認識。」他表示樂意利用工作之餘參與參與服事。(採訪、攝影/林家鴻) &nbsp 「朱媽媽製麵坊」網站 tw.myblog.yahoo.com/cc0920838708 &nbsp 中泰汽車副總經理 &nbsp 陳鄭彥 真理經濟並進,創造生命奇蹟 「當初我根本不認為我有錯,第一我沒傷害別人,第二我用自己的錢買毒品,錯在哪裡?」10幾年前,陳鄭彥因吸毒被關進高雄第二監獄時,心中憤憤不平;然而,「信主後,我在幫助其他更生人時,會回想當年的偏差行為,所以我是用同理心站在更生人的立場,讓他們信任接納我,再慢慢將福音帶入。」當提到如何以更生人的經歷幫助更生人時,陳鄭彥謙虛又自信的說。 陳鄭彥,一個成功信仰戒毒的範例,目前已在屏東開拓多項事業版圖。年輕時,他曾在壞朋友的帶領下經營賭博電玩,龐大的利益收入讓他成為黑白兩道覬覦的目標。為了保住事業,陳鄭彥以暴制暴、同時賄賂警察,後來在老大誘惑下吸食海洛因,從此毒品上癮無法自拔。 當他被警察查獲,送進監獄,住在擠了12人、空氣髒臭不堪、須側躺才能睡覺的4.5坪大監房時,心中滿是憤恨!入監一段時間後,陳鄭彥內心空虛,於是小時候曾到教會的溫馨印象,讓他決定每天抄寫聖經尋求安寧。抄寫聖經讓他感到震撼,他開始從苦毒、埋怨轉而感恩,後來在更生團契幫助下,認罪、受洗成為基督徒。 假釋出獄後,他那早年放浪形骸,後來成為堅定基督徒的哥哥陳鴻隆,幫助他走入二手車買賣市場,他開始以這個草創的公司幫助其他更生人。「這真是個奇蹟!當初創業地瑞光路只是農田,沒有其他道路相通的偏僻地,結果聯絡屏東與高雄的高屏大橋突然斷裂,市民改走車行所在的外環道路,車潮與人潮帶來商機,使公司規模擴大,讓我有能力開始收留沒一技之長也找不到工作的更生人。」談到如何以自己經歷幫助更生人時,陳鄭彥娓娓道來他的心路歷程。 目前,他已幫助過7、8位更生人,除了二手車買賣外還開設一家廢車環保公司,除了聘請更生朋友成為員工之外,他還幫忙轉介其他更生人找到工作。 由於同樣都曾走錯路,陳鄭彥提到幫助更生人要注意的事項:「更生人有兩種,一種有毒癮前科,一種犯罪,毒癮者最好先請專門單位(如晨曦會)幫忙戒治毒癮,不要貿然介入生活幫助。至於非毒癮犯罪者則要在幫助他們之前,先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及心態,以同理心站在他們的立場,很多更生人和我當初一樣,根本不覺得自己犯錯,所以一定要有福音真理打入他們心裡,否則再犯機率很高。」陳鄭彥強調,傳福音與幫助謀生(經濟)是一體兩面,尤其很多更生人學歷較低,沒有一技之長,所以要幫助更生人,除了傳播福音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找到經濟來源! 「當然在幫助其他人時,有喜樂也會有挫折,我第一個帶信主、同牢房的大哥就曾讓我很失望,當初他走投無路,我幫他找到住的地方,給他工作,可是在他收入穩定之後,卻又回頭吸毒、賭博,欠債累累,屢勸不聽,所以被我解僱了。」陳鄭彥提到他幫助人的原則,那就是不能「無條件幫助」,他們一定要工作,才能有金錢,屢犯者,就被開除。 「挫折難免,但是也有讓我非常難忘的見證!那是一個15歲偷竊累犯的少年,我在法官面前求情,帶他離開牢房進入晨曦會,他現在不但在教會當幹事,有一次還到我的教會,一面司琴,一面做見證,我當場感動到淚流滿面。」 幫助更生人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並不容易,除了耐心愛心,更要有智慧。「我認為,要向更生人傳福音,信仰真理與經濟來源一定要同時進行,就如耶穌傳道時,也以五餅二魚餵飽眾人,所以希望有更多基督教企業能接納更生人,更希望弟兄姊妹走出大門框框,不是只單純做傳福音的工作,而是以實際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弱勢人,這才是基督信仰最根本的意義啊!」陳鄭彥這段結論耐人尋味,希望給有心幫助更生人的弟兄姊妹另一個更深的思考層面。(採訪/許媛如、攝影/林皓晥) &nbsp 陳鄭彥電子信箱:go.xango.500k@gmail.com 手機:0937-699856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靜靜聽上帝?恩賜

&nbsp◎普拉雷 Ta?h話頭 有一個故事按呢講:有一個神父真認真牧會,真勤探訪。有一工彼&ecirc所在淹大水。水淹kah真ko&acircn,伊就爬chi?? 2樓。無外久,來一隻救護船欲來救伊。伊大聲k?救護人員講:「恁去救別人。我有迫切祈禱上主,上主會來救我。」水繼續淹過2樓。神父i?爬t&ugravei茨頂(chh&ugrave-t&eacuteng)。救生船來,伊猶原叫in去救別人。水淹過教堂&ecirc茨頂,伊冒著危險爬上十字架頂。伊猶原m? 上船。結果是按怎?伊去h??大水淹死lah。T?天國,伊真不滿,對上帝講:「我hiah-ni?h-&aacute勤做?&ecirc工。是按怎?無欲聽我&ecirc懇求?」上帝按怎回答?「已經h??你3擺機會啊!」 希臘&ecirc神話故事所描寫&ecirc機會&ecirc神是生作啥款?是一個無穿衫&ecirc細漢囡仔,干單t?頭殼額頂面有一撮頭毛;人若無chang著彼撮頭毛就失去機會。 上帝teh安慰 2007年7月12下晡3、4點&ecirc時,感覺胸坎無啥爽快,喘氣無啥順。牽手s&ucirci陪我去高醫掛急診、滯(to&agrave)院。 1禮拜後,我&ecirc心臟內科主治醫生李智雄醫師認為?-t&agraveng出院。阮查某囝希望我koh加滯幾-kang,拜六伊khah有閒thang載我轉去。 第2 kang下晡5點th&oacuteng,李醫師chho?學生巡房。2點外鐘後,身軀t&uacute-chiah洗好,行出洗浴間。我hi&ocircng-hi&ocircng唉一聲:「N&aacute-o-b&iacute!」隨phi&aacuteng一&ecirc就倒t?病床邊&ecirc土腳,m? 知人。 N&aacute-o-b&iacute,我&ecirc牽手大聲喝醫生、護士。Ka-ch&agravei病房t&uacute-h&oacute t?護理站&ecirc對面。S&ucirci有chi&acirc? 10?護理人員ch&ocircng入來急救。 2?母&aacute囝坐t?護理站迫切祈禱。 半點外鐘久,2?醫生t&ugravei病房出來,一面h&agravei?頭一面sau-sau &ecirc聲音:「真失禮,救無活。」 「恁已經辛苦半點外鐘。醫生,請恁m? -thang放棄,koh繼續救。」阮牽手懇求。 「M-koh,設使救起-來m?是植物人。」 「無問題。上帝有安慰我,m?有賞賜我平安&ecirc心。恁一定會k?阮翁婿救活。請恁koh繼續救,m? -thang放棄。」 2?醫生hoan頭koh入去病房。急救一直攏teh繼續進行。前後攏總急救點外鐘,心外電擊器(AED)電kah燒去。我&ecirc心臟總算有teh跳lah。經過心導管&ecirc檢查kap裝ke-kui-&aacute。B&uacute到5更3點外。 N&aacute-o-b&iacute家己留t?加護病房家屬歇睏室歇睏。T&ugravei chang中晝si&oacute-kho&aacute-&aacute b&icirc一&ecirc,到ta?已經beh 20點鐘目睭攏無nih。袂飫、袂愛睏。除了迫切祈禱,猶是祈禱。事後,阮牽手講:「若親像上帝t?我&ecirc耳孔邊teh安慰我。我攏無驚惶。」 天光透早7點th&oacuteng,N&aacute-o-b&iacute t?加護病房家屬歇睏室t&uacute tio?h一?東港來&ecirc家屬。兩人交談中,提起in老父t? 7年前是心臟外科&ecirc陳英富教授救活&ecirc。 8點到8點半&ecirc探訪了後,N&aacute-o-b&iacute就緊急走ch&ocircng chho?李醫師,beh拜託伊請陳教授幫我手術。 天使出現 感謝上帝!彼日暗時9點,天使出現。 陳教授t&uacute t?手術房行出來,就teh掀我&ecirc病歷。9點20分,陳教授koh再踏入手術房。經過約略12點鐘,第2 kang早kh&iacute 9點kha-tau,通知阮牽手,手術一切順s?。 手術後t?觀察&ecirc期間,我&ecirc目神已經散開(瞳孔放大)lah。 小兒心臟科戴任恭醫師(阮教會&ecirc長老)陪胡忠銘牧師探訪&ecirc時,2人看tio?h這號情形攏搖頭擘腹。真奇妙,5 kang後,t?完全無人想會著&ecirc情形下,我醒起來。 素常,咱攏是干單祈禱上帝,卻無t?懇求後靜靜聽祂&ecirc回答。其實,咱&ecirc心思意念上帝攏知。雖罔咱&ecirc欠缺咱無講出來,干單t?心內teh想,上帝無一項會疏忽。所以,咱時時刻刻攏著靜靜聽t&ugravei上帝來&ecirc信息。咱&ecirc歹念頭上帝猶原記念,tio?h謹慎。 原起頭t?我昏去彼霎,N&aacute-o-b&iacute若無聽著t&ugravei上帝來&ecirc平安&ecirc信息,當醫生講無希望&ecirc時,可能就大聲th&icirc哭放棄機會。 感謝上帝!M-n?牧師kap通教會&ecirc兄姊、通台灣濟濟&ecirc基督徒,h?m外國也有牧師chho?兄姊為著我teh祈求上帝。 上帝&ecirc拯救 我&ecirc目睭一th&iacute-kim就看見耶穌t?面頭前。耶穌t?橄欖樹腳,雙手合t?胸前teh祈禱&ecirc款式。這個情景一直到我離開加護病房&ecirc時攏看會tio?h。 當我清醒&ecirc時,第1件代誌就是寫字k?阮牽手講,t&oacute一項課程k?甚麼人聯絡,tio?h停課1冬。有學校、有市民學苑、m?有YWCA(女青年會)。 N&aacute-o-b&iacute手提這張字紙,雖罔字是oai-ko-chhi?h-chhoa?h,m? koh單位kap人名攏看有,目屎禁袂ti&acircu hi&ocircng-hi&ocircng流出來。伊知,我m? 是植物人。 陳教授講:「這是恁&ecirc上帝救&ecirc。」 正是按呢!一切攏是上帝&ecirc安排:我因為胸坎無爽快to&agrave...

清明

&nbsp◎孟寶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hellip&hellip。」這首唐朝詩人杜牧所寫&ecirc詩,描寫離鄉背井、出外拍拚&ecirc人,t&uacute著清明節卻無法度轉去故鄉&ecirc艱苦,彼種思鄉情切,使人悲傷,無法度用文字來形容。 台灣民間有一句俗語講:「清明無轉厝,無祖;過年無轉厝,無某。」意思是,清明無轉去掃墓&ecirc人,未輸無祖先,過年無轉去圍爐&ecirc人,那準羅漢腳。所以,就算是為著顧三頓出外拍拚、四界奔波&ecirc出外人,t&uacute著清明kap過年,嘛一定會想盡辦法轉去可愛&ecirc故鄉,kap厝內&ecirc親人團圓。 往年t?「十分春色已多時」&ecirc清明節,阮阿母攏會七早八早t?款好規桌頂準備beh包潤餅&ecirc菜,阮老爸嘛已經將鐮lek仔、手套等等欲掃墓&ecirc物件chho&acircn好勢,然後潤餅chahleh,chho?阮兄弟姊妹做伙去北港牛稠埔公墓掃墓。 來到墓地,先將阮祖公、祖媽&ecirc墓園四箍圍仔&ecirc雜草割割leh、墓整理理leh,然後t?祖先&ecirc墓前追思數念,也期待阮一家大細攏會當平安順利。 舉頭看邊仔四周圍,濟濟kap阮仝款來掃墓&ecirc人,攏無閒leh整理墓園。掃墓,代表後輩無限&ecirc思念,藉著清明&ecirc掃墓,h??思親&ecirc遊子帶來一點仔安慰。 現此時,阮因為失去自由,soah無法度轉去為阮&ecirc祖先掃墓,永過老爸chho?阮兄弟姊妹去掃墓&ecirc情形,一直浮t?阮&ecirc目睭前。阮不禁嚨喉管t??起來,只好目屎含leh,目睭望向天邊&hellip&hellip。

新生──復活節剪紙DIY

&nbsp文圖◎陳治旭 剪紙DIY 材料:白色影印紙、藍色粉彩紙(傳統復活節期的顏色為白色或金色,來表達歡欣、復活與勝利)、漿糊、麻線。 工具:剪刀或筆刀、切割墊。 復活節是記念耶穌基督的復活。世上沒有人能夠死而復活,唯有耶穌的復活帶給世人盼望,也印證祂是基督、救世主!因此,復活節的本身便象徵重生與盼望。而復活節的日期在北半球是屬於春暖花開、萬物甦醒的春天,在經歷寒冷冰凍、萬物死寂的冬季之後,大地終於回春。如同耶穌經歷死亡一樣,一切似乎了無希望,祂的門徒逃的逃、躲的躲,不過,3天後耶穌竟然復活了,並且向祂的門徒顯現,所以復活節具有重生的意涵。如同野地的百合花一樣,在夏季凋謝之後,經過秋天與冬季的沈寂,直至春季才發出新芽、長出枝蔓,並且在4至5月開花。因此在教會的傳統象徵圖案中有一種十字架,它的名稱為復活節十字架(Easter Cross),是由盛開的百合花與十架結合在一起的十字架。 &nbsp &nbsp &nbsp 在復活節裡最被教會用來慶祝這個節期的物件,應該就是復活蛋。這是從西方教會傳遞過來的習俗,用來象徵「耶穌復活,走出墳墓」,藉此比喻「新生命的開始」。因為當蛋從卵生動物生出之後,還要經過孵化的過程後才能夠脫殼而出,因此這兩段過程分別象徵著「新生(蛋)」與「重生(孵化)」。在文中,「蛋」諧音「誕」,可以意指誕生;此外,傳統華人慶生也是以蛋來加菜慶祝。因此,筆者認為西方傳來的復活蛋也能夠被賦予本土化的價值與意義。在使用上,一般是將蛋染色或彩繪之後藏好,然後交由孩童去找尋,增加節期的趣味性。如今教會一般都是煮好蛋之後包塑膠彩紙,於復活節崇拜當日贈送給會眾,表達歡慶之意。 今年我們就來結合「蛋」、「十字架」與傳統象徵復活節的「百合花」這3樣元素,做一件可以當做掛飾的復活節剪紙。這件剪紙作品名為「新生」,其意象是表現「基督復活了」,因此可以看見十字架從百合花叢中生出,象徵著耶穌的復活與新生;十字架發出的光輝代表基督的光照耀大地,帶給世人盼望。 步 &nbsp驟 1.首先取約20公分的正方白色影印紙,並摺成兩摺。 2.繪出雞蛋半邊的形狀,然後以「十字架從百合花叢之中站立,彷彿從大地生出的概念,自行發揮繪製圖案。 3.使用剪刀剪或筆刀刻出所畫之圖案外緣。由於筆者所設計之圖案較精細,因此使用筆刀來製作,這時底部需要放置切割墊,否則會傷到桌子。 4.製作完成之後打開,會出現2張相同的作品。 5.取一藍色粉彩紙,將2張作品分別貼在其正反面,這樣便算完成。 6.為了方便吊掛,筆者在其上設有線孔,可以穿線以利於吊掛。若您希望它厚實一些,可以在2件作品分別黏上藍色粉彩紙,並且在中間加入西卡紙,那麼就會非常厚實。 這件「新生」的剪紙作品,筆者將它掛在汽車的後照鏡上,噴上花草香精。除了裝飾之外,也提醒我們基督已經復活,我們也要活出復活的生命、基督的馨香。歡迎大家一起來DIY,嘗試這件復活節剪紙作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牛津書簡6-1:Felix的犧牲

◎吳易叡 &nbsp作者為彰化教會會友,曾任馬偕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現為牛津大學衛康醫學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那是一個晴朗的下午,剛抵牛津註冊那天,古城被初秋的斜陽照射得金碧輝煌。牛津的學期比一般大學還短,開學時遊客已散去。如此安靜的大學城,連迎面吹來的風都挾帶著紙漿的氣味。我深自以為,沒有比這裡更適合讀書了! 註冊完成往市中心走去,那曾經在伊利莎白時代活活燒死3個清教徒的寬街上,迎面走來一大群人。他們高舉標語抗議大學實驗動物中心的「虐殺行為」。抗議人士攜家帶眷沿街散發傳單,陣仗裡也有他們自己的寵物。走在最外圍的是手持錄影機蒐證的警察。我詫異的是他們步伐的沉靜。 這些安靜的抗議幾乎和大學的重要儀式同步。往後只要有開學、畢業、重要典禮,動保團體老早就會在場外擺好攤子。2006年,他們獲准進入大學的實驗動物中心拍攝。大學的用意原先是為了讓人們心安於動物中心乾淨整潔的豢養條件,詎料此後,鏡頭下一隻小猴子「Felix」的照片,開始在牛津大街小巷流傳。2007年,Felix在實驗室例行程序之下喪生,消息被批露之後,他無助的眼神擄獲了許多老老少少的心。 堂皇的典禮、抗議布條和Felix的眼神,成了牛津近年來最重要的地景。事實上早在17世紀啟蒙時代,理性哲學轉變為我們熟知的科學時,動物實驗和動物保護人士之間就不斷角力。得力於福音運動中的改革者,英國的動物保護運動在19世紀中便成了一個新教社會的次傳統。這個傳統出現的時間和西歐各國風起雲湧的實驗室革命幾乎疊合。 後來才逐漸聽聞,動物保護團體並不都是如此安靜。幾年前他們炸毀了皇后學院的板球室,還有幾次潛入實驗心理學大樓,侵入大樓裡的電腦設備,摧毀許多重要研究的數據資料。系所為了防杜破壞,在大樓的所有入口安裝層層保安設施。他們的動機是,科學實驗的殘酷遠比他們的激進手段還要暴烈。 但也有人認為在認知神經科學當道的現代,科學家連人怎麼思考、怎麼感覺到痛、怎麼受苦都沒有定見,更遑論理解動物如何受苦。矛盾的是,科學也不斷想藉由動物模式來模擬人類致病的機轉,依此尋求介入治療的方式。但是,哪種動物模式才能最接近地模擬人類?為了「科學新知」,許多動物在人類不斷試誤的過程中「犧牲」。 「犧牲」的說法並非人人買帳,因為牠們的殉命並非為了正義而奉獻。科學發展至此,目的並不純粹是真理的探尋和公共價值的提供。反過頭來看這些動物保護團體的動機,也不盡然為了生命價值平等的追求。普遍存在於英國社會的傷感主義,淹沒了動物保護各種議題的理性判斷。 1年之後,我在薛爾登劇院畢業。聽不懂會場裡用拉丁文緩慢訴說的隻字片語,場外的喝倒采反倒是清晰無比;在Felix的眼神注視之下,我穿著華麗的學袍,展開另一段風簷展書讀的日子。深秋的大學城,古道映照的顏色是如此多彩眩目,抗議聲往往蓋過鐘聲。

為福音而戰──《重裝教士》

&nbsp◎阿撒夫 《重裝教士》 (Machine Gun Preacher) 導演:馬克佛斯特&nbsp 演員:傑瑞德巴特勒&nbsp 蜜雪兒莫娜漢&nbsp 麥可夏儂&nbsp 凱西柏克 &nbsp 這部電影,竭盡所能的震撼了我。 本片由山姆奇德斯(Sam Childers)的真實故事改編,主角由傑瑞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飾演,山姆的人生從一名酗酒、吸毒、飆車等&hellip&hellip幾乎無惡不作的罪犯,因著信奉上帝而改變,影片也描繪了他在非洲如何營救遭難的兒童。不過,導演馬克佛斯特(Marc Forster),在山姆內心充滿衝突的改變上用了很大的篇幅,所以筆者也會從這個角度來跟大家分享這部電影。 作惡多端的山姆遇見主 馬克福斯特是一個「用細節說故事」的好手,他在這部傳記式的電影中,成功把山姆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交代得很清楚,讓觀眾一步一步的踏進了山姆的內心世界,每位觀眾都是帶著「接下來他會怎麼樣?」的心情來看這個故事如何發展下去。我想,導演一定是被山姆傳奇式的人生給吸引,所以才會這麼鉅細靡遺的去描述山姆。 故事的前段,山姆出獄後不知悔改仍作惡多端,不聽妻子的勸仍舊回到過往的生活,吸毒、搶劫,到最後誤以為自己殺了人才轉向妻子求救,救他脫離一身的血跡以及罪惡的污穢。山姆受洗之後人生有了改變,他戒菸、戒酒、戒毒,並且開始認真工作,在一次的暴風當中,他用肉身保護妻女,愛家的心顯露無疑。這前段的故事我們似乎都可以在其他的電影當中找到,或者在我們周遭甚至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經歷,但這不是這部電影最想要傳達的主要故事。 當山姆開始腳踏實地過生活時,家中的經濟開始好轉,家庭的關係也變得和樂融融,從前任意妄為的山姆,對於前往非洲當志工一事,還很認真的在餐桌上詢問家人的意見,這真是一個相當大的轉變。不過山姆以及他家人不知道的是,當山姆踏上非洲大陸的那一刻,才是這個家庭最大改變的起頭。 地獄天使為愛改變 山姆來到了非洲,除了幫助當地的建設之外,還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當地人民的苦情,所以選擇到戰區去一探究竟。而一位被地雷炸斷腿的兒童讓山姆內心再度起了巨變,即便他回到賓州的家中,他心中還是不斷地想著,該如何去幫助這些兒童呢?本身有建築背景的他,想到可以替他們蓋孤兒院。 當山姆再次回到非洲,他不僅下定決心,更有計畫的要為當地的兒童帶來人生新的盼望,他用自己的錢買地、親自搭建孤兒院、四處籌款、親自進到戰場當中拯救兒童;山姆把自己投入這些兒童的生命當中。有趣的是,山姆曾經是「地獄天使」(HAMC)摩托車俱樂部的成員,在非洲的孤兒院名字就叫做「東非天使」(Angels of East Africa)。然而,當他在把焦點都放在孤兒院時,遠在賓州的山姆一家就好像失去了精神支柱一樣,無人照顧、關懷,山姆錯過了他女兒在學校的演出,並且對女兒苛刻,不願意為女兒多花一點錢,反倒賣掉了自己的建設公司,將一切全部投入非洲的工作,即便知道這會讓妻女的生活變得困難,也完全不在乎。 當山姆的好友死訊臨到,山姆的信仰也變得搖搖欲墜,那個性格衝動、充滿暴戾之氣的山姆似乎又回來了,心中的平靜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冷血、暴躁、易怒,還一度遷怒到他自己所拯救、所愛的兒童身上。不過「東非天使」這個名字取得真好,就在山姆失控的邊緣,一名看似懵懂無知的小男孩卻為山姆帶來充滿智慧的話語,為山姆迷失的心點了一盞明燈。隔天,山姆又回復為那個平易近人、愛妻女的山姆,並繼續為著非洲的兒童而戰。 這世界看不見神是有原因的 這樣的故事,到底是要說給誰聽的?或許有人會把這部電影當作福音電影,想要推薦給未信主的親朋好友來看,但我想這部電影,更值得教會的弟兄姊妹及全職傳道人或是領受全職呼召者一起欣賞。 為什麼這樣說?身為傳道人的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紮紮實實的被震撼了,因為這正是講到了身為一位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啊!就像山姆在講道中說的一樣:「醒醒吧!動起來吧!」當我們在提倡活出成功、美好、或是所謂的天國文化的時候,我們到底在做些什麼?我們的日子是怎麼過的?我們不像山姆把時間澆灌在使命上,反倒是把資源、時間、力量都用在教會的四牆之內,這個世界看不見神是有原因的啊!電影中有個角色,聽到山姆在做的工作時,面帶笑容、眼神充滿欽佩的說:「God Bless You」,但當山姆希望他出錢幫助這些小孩的時候馬上面有難色,山姆拚了命的想要說服他幫忙,但沒想到這位住豪宅、開跑車、跑派對的老兄只拿出150美元給山姆。親愛的弟兄姊妹、傳道人啊,我們不要成為只是會對有需要的人說:「God Bless You.」的傢伙好嗎? 上帝要可以為祂作戰的狼群 電影中有幾個山姆在講道的橋段,對基督徒來說,那幾幕比在非洲的戰爭場面還要來得有震撼力,他說:「上帝不只是要你的好想法,上帝要你劬勞,祂要你的手、你的汗和你的血來建立祂的國度。」還有更震撼的:「上帝不要綿羊,上帝要可以為祂作戰的狼群,那些能夠張牙舞爪去撕裂邪惡的男人女人,神的先知不是那些穿著光鮮亮麗的人,而是戰士,是那些願意拿起劍與敵人爭戰的戰士,那些願意奮戰到底的戰士。」 這不只是說說而已,山姆可是確確實實的把這樣的態度活出來了,山姆不只是把生命擺上,更是把生活全都交出去了,因為有時候把生命擺上比將生活交出去容易多了。山姆遠離自己的妻女、從小到大的美國文化進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裡付出、耕耘,只為了拯救當地的兒童。 還有另外一位名人也是從罪惡當中被主拯救,之後前往印度蓋孤兒院照顧當地的孤兒,他的名字是布萊恩韋爾奇(Brian Welch,前崆樂團吉他手),在這兩個見證當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與這兩人有什麼異同?相同的是,我們都是蒙恩得救的罪人,而不同的是,在得救之後他們做了什麼,而我們又做了什麼?讓我們不要只是享受救恩之樂,活在自己舒適的領域,卻沒有付諸行動,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力。

復活與永生

&nbsp◎董芳苑(長老老教會牧師) &nbsp 「復活」的信仰及「永生」之期望,可說是古今人類所嚮往。就宗教史的立場而言,古埃及宗教因為從「飯匙鎗」(cobra,眼鏡蛇)這種蛇類之脫殼現象獲得靈感,因而相信肉體復活。為此,法老王及貴族死後其屍體均製成木乃伊(mummy),以期於末日復活。統治下埃及(Lower Egypt)的法老王之王冠,也因此裝飾一條「飯匙鎗」的頭部,藉此象徵法老王永生不死。這一信仰從而影響波斯教(Zoroastrianism),其死人復活、末日審判的信仰可以為例。 後期猶太教(Judaism)因為於主前586年南王國猶大滅亡、猶太人被擄移居巴比倫以後,深深受到波斯教的影響,因此開始出現:天使、撒但、末日死人肉體復活,以及審判與刑罰之信仰。這些信仰甚至影響後來的基督教(Christianity)。普世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所奉行的〈使徒信經〉(Apostles&amprsquo Creed)與〈要理問答〉(Catechism),其中這句「我信肉體復活」的信仰告白,正是最好例證。不過,基督教對於復活與永生的信仰,則有更健全之詮釋,這點容下再論。 ◆東方宗教的生命觀 做為東方民族宗教的印度教(Hinduism)及耆那教(Jainism),因為相信「生命不滅論」的「六道輪迴」(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所以沒有人類的「復活」與「永生」信仰。他們認為,生命是緣起緣滅的,受制於「三世」之因果業報(前世因決定今世果,今世因決定來世果),所以生命本身是一種累罪。生為人類,其生命也是永遠受苦無盡的(所謂「人生是苦海」),所以必須設法終止生命之輪迴,追求「涅槃」(nirvana)才算是真正的解脫(moksa)。他們因為沒有「靈魂不滅論」之信仰(只有「六道輪迴」的「生命不滅」信仰),所以沒有「復活」與「永生」之期望。 嚴格來說,「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同樣遵循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涅槃觀,因此信眾藉「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去終止生命輪迴、追求「涅槃」解脫。但後期的佛教出現相信「靈魂不滅」的淨土宗,信徒生前必須口唸「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以期死後藉著僧侶的超渡法事,使靈魂往生於西天極樂淨土(佛教式的天堂)。由此可見,佛教之淨土宗也有往生於「西天極樂淨土」的「永生」信仰。畢竟那種終止生命輪迴的「涅槃」信仰太過於虛無,信眾是困難接受的。 至於,台灣常見的傳統宗教:儒教(Religious Confucianism)、道教(Religious Taoism)及民間信仰(Folk Beliefs),對復活與永生之見解也有所不同。 按理說,古代孔夫子對於來世問題採取不可知論態度,從《論語》〈先進篇〉孔子回應門人這句話:「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為證。然而「儒宗神教」(民間儒教)卻相信有天堂之「永生」和地獄之「水刑」(見兩冊膾炙人口的「善書」──《天堂遊記》及《地獄遊記》)。道教及民間信仰則有特殊的來世觀及永生信仰,兩者皆相信人類的肉體復活會變成「殭屍」(有白骨殭屍和沒腐爛的蔭屍殭屍),是恐怖的吸血鬼類;因此,兩者皆禁忌肉體「復活」,只追求「永生」不死。 值得留意的是:道教的永生信念表現於「成仙歸真」的教義,也即採取「養精、蓄氣、安神」為修行手段去達到此一境界。道教永生不死之仙真,其貌如處子、只吸風飲露,不食五穀,而且乘雲氣、御飛龍、游於四海之外。還有入水不濕、入火不熱之本領。可惜在台灣民間沒有一個道士(司公)曾經「成仙」歸真,所見者只是「八仙彩」中的呂洞賓、鍾離權、張果老、曹國舅、何仙姑、李鐵拐、韓湘子、藍彩和8個傳說中的仙真而已。至於「民間信仰」的信眾所嚮往的來世期望,不外藉著祭祀之手段使祖先靈魂能夠「永生」,因此家中必須供奉「公媽牌位」(俗稱「香爐耳」)。而農曆「清明」(或「三日節」)前後10天,也要前往先人墓園掃墓。台灣人傳統婚姻之目的是傳宗接代,有了男性後嗣,家中公媽的香火(香爐耳)才能夠延續,祖先靈魂才會「永生」。從此拜公媽行事與孝道結合,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詞係指此而言。基督教在台灣社會邀人信耶穌如此困難的原因,的確和要求人放棄「拜公媽」(祖先崇拜)這件事有關。 ◆基督教的永生觀 「復活」與「永生」的期望,是基督教的重要教義。新約聖經記載撒都該人(不相信復活的猶太教徒)曾前來質問耶穌有關「復活」之事(見馬可福音12章18~27節),耶穌也預言自己的受難、死亡與復活(馬太福音16章21節)。最後祂果然被釘死於十字架上、埋葬,第3天從死裡復活(路加福音23章26~24章12節)。因此,使徒保羅強調:「那些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而已經死了的人,也必跟祂一同復活。」(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4節;哥林多前書15章12~34節)不過,保羅所強調者不是血肉之軀的肉體復活,因為「血肉之軀不能承受上帝國」(哥林多前書15章50節)。保羅是用「天上的形體」為證言,來闡明信徒復活所擁有的「榮耀形體」(哥林多前書15章35~49節)。約翰也證言耶穌的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翰福音11章25~26節)約翰的證言指出「永生」之應許係從今世延續到來世。這點正是約翰福音書時常強調:「信耶穌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4~17節),及證言:「耶穌是生命之糧」(約翰福音6章35節)的理由。 基督教所教導的「永生」,不是人肉體的長生不老,而是一種人性之「重生」(約翰福音3章3節)及「新造」(哥林多後書5章17節)的實存體驗,是足以教人「生死相安」的靈性蛻變。最可貴者,乃是基督教所證言的「永生」是始自現世而延續於來世的,也即生死相安的「實存永生」。 那麼,如何印證「復活」與「永生」之實存性呢?那就是「洗禮」與「聖餐」這2個聖禮典。 1.洗禮:象徵人的「舊人性」已經和耶穌基督一同死亡、埋葬,「新人性」也和耶穌基督一同「復活」了(羅馬書6章4節)。為此,保羅告白:「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加拉太書2章20節) 2.聖餐:象徵人分享(以餅與酒)主耶穌的永恆生命,經驗在基督裡的實存「永生」,此即「聖餐」之根本意義。耶穌說:吃我的肉(餅)、喝我的血(葡萄汁)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約翰福音6章54節)。 基督徒有了「在基督裡」的「復活」與「永生」的實存經驗,不但能夠「生死相安」,也永遠不會被人間的苦難及問題所擊倒! 經歷復活主,浪子得回頭 程宋仁把握生命傳唱見證 昨日放蕩不羈的浪子,今日廣傳福音的鬥士,這是台灣教會公報社「聚珍堂男聲四重唱」成員程宋仁,經歷復活重生的生命寫照。 寫得一手好字,聲音洪亮的程宋仁,很難相信他罹患食道癌,切除食道,說話唱歌竟然中氣十足,他笑說:「沒有食道,發聲要用丹田,不能用喉嚨。」如同沒有食道但講話大聲,他的人生轉變對比強烈。 1962年生的程宋仁,國中時期跟著年長友人染上賭博,在高雄岡山的賭場出入,他與大哥們流連舞廳酒廊,高中轉了3間學校,靠著聰明,國、英、社會3科分數就能上省立中學,退學後,考前幾天看書,還是能再考上。中學時因賭博、逞凶鬥狠被學校開除,布告欄上貼著「書法比賽冠軍程宋仁」,一邊卻是他被公告「勒令退學」。 17、18歲他混跡高雄大港埔(現在的美麗島捷運站周邊),不只賭博,還經常拿著武士刀與角頭流氓火拚,身上多處疤痕;當兵時逃兵多次「當了10幾年的兵」,1980年代六合彩進入台灣,他當組頭,並且掌握開牌機率的竅門,「經常連中幾期港彩特號,贏錢多到數不完!」有錢就到聲色場所玩樂,下午茶舞、晚上拚酒,深夜續攤再戰,1991年被送進台東岩灣監獄管訓,出獄依然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 幾年前,程宋仁為了方便金錢週轉而開公司,積欠銀行大筆金錢,2005年底因詐欺再度入獄,他字體清秀加上反應靈敏,被指派擔任文書專員,憑著賭場與組頭多年經驗,監獄幹部常問他樂透「明牌」,他透露,經他指點的人多少都能小賺一點,他吃香喝辣,過得舒服。 後來在獄中,程宋仁常咳嗽不止、吞嚥困難,2006年9月3日出獄,有位獄中弟兄建議做健康檢查,發現食道癌第3期,於是立刻開刀切除,同時接受化療、電療。痛苦的療程,他常覺得「不想活了」,但是他的姊姊程麗華不斷祈禱,鼓勵他不要放棄,在飄泊歲月中,姊姊不離不棄守候,禱告超過30年才讓他回頭。 「化療、電療生不如死,但我熬過來了!生命是撿回來的,不只抗癌,更重要的是認識耶穌,改變一生。」程宋仁在病床上看見窗外彩虹而激動不已,寫下:「上帝與我立約,我得救。」深信上帝救他,必有美意。 逐漸康復的程宋仁到處分享見證,到醫院擔任志工時談「病中經歷神的恩典」,在監獄分享時講「悔改重生」,又與「聚珍堂」前往各教會獻詩,熱心參加教會各項聚會。他說:「我  ,又有癌症,知道有同樣情況朋友們的感受,見證特別能安慰人,越服事,越甘甜。」如同哥林多後書1章4節:「在我們各樣的患難中,祂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祂所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種患難的人。」 最近,程宋仁被檢查出腫瘤復發,他感到很坦然平安說:「不管上帝有沒有醫治好,祂都帶我走過,我會把握有限的生命,見證上帝的愛,盡全力傳福音,讓更多人信耶穌。」(採訪、攝影/李信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上圖左二為程宋仁 傳揚復活主,引迷途少年知返 &nbsp 范興邦用愛喚回年輕生命 &nbsp 秉持「沒有孩子該被放棄,人人都能得救成為門徒」的理念,范興邦牧師自2007年開始「神行少年」的事工,關心那些行為偏差,已被社會或教育體系遺棄了的孩子。 范興邦相信,每個孩子心裡都渴望被關心、被接納,只是因家族親友負面的身教,或周遭同儕影響,讓這些孩子有了錯誤的價值觀與行為。他相信,縱使世人眼中再壞的青少年,依舊是神看重的寶貝,靠著從神而來的愛和聖經真理的分享,傾聽、給予、陪伴,不斷提供神行少年最多的溫暖,讓他們經歷內在的更新與復活,重新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同時,也適材適性的幫助他們發展一技之長,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進而讓他們知道,即便學業成績不是頂尖,同樣也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蔚藍天空。 他引用馬太福音28章19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指出,經文的教導是要基督徒向外去尋找門徒,而非要信徒或未信者來到某地方集合聚會;因此,神行少年並沒有一個固定聚會處,平常活動最常使用的地點是在公園或平價咖啡館等年輕人喜歡聚集之處,「看年輕人們會在哪裡,我們就在那裡。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只是靠近、並且不斷的把自己所有的給予他們。」范興邦說,越形式化的聚會,只會越遠離青少年而已,神行少年的工作是要不斷的接近他們,唯有如此,才有令孩子們改變的機會。」 范興邦進一步提到,變化的過程也許緩慢,又或者孩子們時常來來去去,然而每個生命的更新都讓人無比動容。像目前中心裡的一個男孩,家中從祖父母那一輩就有許多違法事項,父親目前正在坐牢,母親也離開了他,缺乏長輩的管教和關愛,他也開始做出和長輩一樣的壞事,「不過,當我們開始關心他,他的生活已逐步回到常軌,到夜校念書,白天工作賺錢,他也慢慢的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關心其他迷途的孩子。」 另外,也有一個意外懷孕的年輕未婚媽媽,家中的人本來希望她墮胎,然而在同工與她談過後,了解到她是想要留住孩子的,神行少年培訓中心就將她安置在一間教會,使她能順利的將孩子產下。透過人的陪伴及聖經真理教導,都幫助這個女孩,目前她在借住的教會中全職服事,擔任青少年輔導,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更貼切深入的帶領時下的中學生。范興邦說,這樣的例子都是神行少年以生命去體驗和宣傳福音的佳美見證。 神行少年的改變不只見證了神的愛能夠包容、轉化一切,也見證了孩子的破碎生命蒙救贖,生命從罪裡重生,進而看到神的榮美。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使每個人與罪脫離,就如同范興邦一再強調的,每個人都會犯錯,但上帝不會就此不要我們了,「因為小孩子就是會做錯事啊,告訴他、改正他就好了,就像神也一次又一次的原諒我們那樣。」范興邦對神行少年們抱持著「只要願意認錯改過,就又是個好孩子了」,他不會對誰貼上標籤,只是希望這些孩子可以竭盡所能的一起來幫助其他的偏差少年,從拿取的人轉變為給予的人,如此才不違背聖經中賦予個人宣傳福音的首要使命。(採訪/林稚雯,相片提供/范興邦)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上圖左邊為范興邦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倚靠復活主,重病牧師憑信心服事 陳福春以讚美勝過苦難 &nbsp 2011年6月底,前往東海岸的東美中會長光教會採訪,當時病中回到教會休養的陳福春牧師,利用體力許可的時間受訪,雖然講話的聲音較一般人微弱,但表達的意念十分清楚有力量。對陳福春來說,癌細胞侵入他的身體,卻影響不了他對教會與部落的關心,即使因體力不夠而需要較多時間休息,他說過:「只要還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一旦身體真的不行了,就交給其他人。」 今年2月,《台灣教會公報》規劃情人節專題「情人的眼淚」,在牧師娘嚴敏珠口中的陳福春牧師,是一個「沒有服事就感覺不自在的人」。嚴敏珠說,牧師剛發現癌症開始做化療時,因為很痛苦,心情一度陷入低潮,要她把牧師館的個人用品都搬出去,「他認為不要白占土地,沒有服事就不要住在教會,更擔心自己生病會影響教會發展。」 長光教會所在的長光部落,是嚴敏珠的娘家,因此對陳福春來說,對這個部落有特別的感情。2000年他來到長光教會,教會還高聳著圍牆,幾乎不與社區往來,身為牧師又是這個部落的「女婿」,陳福春打從心底希望基督的愛能夠改變教會與社區的關係,也想喚起居民一同來愛這個地方。 他與嚴敏珠從兒童課輔班開始做起,接著開辦「母語班」、成立「文史工作室」、為部落高達8成的老年人設立「松年大學」與「日間照護關懷站」,未來的願景之一是為長者量身打造的「全人關懷中心」。 如此盡心服事,陳福春卻在2010年發現肺腺癌住進台北馬偕醫院,開始接受電療、標靶藥物等治療。由於在醫院的時間很長,嚴敏珠每天陪他讀1章經節,剛開始讀的是約伯記,後來改成讀詩篇,因為陳福春認為應該「用讚美來勝過苦難」。有時他們也讀談應許的經文,陳福春總是告訴嚴敏珠:「要有信心!」 那時,嚴敏珠每天都會唸各地親友寄來的卡片給陳福春聽,讓他覺得,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關愛,自己不能氣餒,要把負面的想法忘掉,努力活下來。而嚴敏珠也認為,一切都交給上帝,祂會有適當安排。 嚴敏珠說,從牧師生病到治療的過程,「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因為認識許多朋友、得到無法數算的關心,包括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在內的總會同工、長老教會牧長等,還有其他教派原本不認識的牧者都前來關心他們,「一些住在花東地區的牧長也大老遠來到台北看我們,很感動。」她特別提到馬偕醫院院牧潘美惠牧師對她的關懷與慰問,「她送給我很多安寧關懷的書,也常陪我談心。」 即便生命中遭遇這樣的困難,嚴敏珠認為人有了上帝後,遇到再大的苦難都可以依靠上帝,就像牧師常告訴她:「要有信心,」嚴敏珠說:「我全然相信,而且感謝上帝。」 3月3日清晨,陳福春牧師被主召回天家。對牧師娘來說,內心雖不捨,仍相信主耶穌的應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採訪、攝影/陳怡萱) &nbsp &nbsp &nbsp

吃早餐,咀嚼古晉的風味

&nbsp文圖◎高有智 早餐述說城市風貌 &nbsp 一般人很少察覺, 「早餐」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風貌。 對於市井小民而言,早餐是再尋常不過,每天都在吃,哪有特別之處?但想想沈睡的城市跟著人們吃早餐的腳步甦醒,穿梭巷弄市場,或是優雅走過早餐店面,熱騰騰的早點都充滿魔法,是喚醒沈睡心靈最溫柔的鬧鐘,就像是世界對你說的第一聲問候!早餐,不僅是一餐,還是城市活力的展現。 一天有三餐,對我而言,蘊涵不同的節奏與趣味。早餐是購物的大賣場,話少不囉唆,吃飽最重要;午餐是急促的火車站,行人來去匆匆,急忙趕往下一站;晚餐則像是優雅的音樂廳,多待一刻也不嫌久,總會吸引人駐足欣賞。 早餐是簡單直接的語言,裸白敘說城市的樣貌。透過餐桌的食物,讓旅人細細咀嚼城市獨有的文化,彷彿一趟觀光導覽。旅人看見的,不是美景,不是美術館,而是貼近土地的常民文化,賣早餐小販謀生奮鬥的拚勁與面孔。 午餐只是勞動過程的中繼站。簡單吃吃趕緊上工,這是上班族常見的心情。對於勞碌的人們,想要好好享受一頓午餐,恐怕都得找假日。午餐是補充元氣的時刻,但不是享受美食的時刻。 至於晚餐,常常是都市人放鬆心情、享受美食的時刻。不管是家人齊聚共享天倫之樂,或者是男女情侶共享燭光晚餐,甚至是三五好友相聚,晚餐總會讓人想像美好的生活。 或許現代人多樣的生活形態,五花八門的工作狀態,在生活中各自擁有不同的時間刻度,打破了傳統三餐的區隔,也混淆了三餐的特色。很多食物隨時都可以吃到,但相信心情還是有所不同,對於飲食的感受,除了時間性的差異,也受到人們當時的心情和狀態影響,任誰也不會否認,上工前、工作中或收工後,同樣一道佳餚,吃起來滋味就是不同吧! 2011年6月,我在古晉吃早餐,透過餐桌上簡單、直接的語言,細細咀嚼城市的風味。我和這個城市產生了連結,也看見多元文化的美麗。 多元文化百花爭豔 古晉(Kuching)是馬來西亞砂勞越州(Sarawak)的首府,也是東馬來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砂勞越州有27個民族,每個民族都保有自己的語言,所以多達45種以上的語言流通,也有彼此相異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 砂勞越州人口最多的伊班人(Iban),也是當地的原住民族一支,約占總人口數的30%,其次是26.7%的華人,掌握政治權力的馬來人則約占23%。大馬雖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在古晉,卻可以感受到多元文化兼容並蓄,彼此融合衝擊。我曾在當地街上的一家布莊,看到許多不同族群的布料,用色、質料和花紋琳瑯滿目,彷彿大自然叢林中的百花爭豔,不僅在布料如此,早餐更是多元豐富,就像生活在美食天堂一般。 我的朋友阿財是古晉的華人,為了讓我品嚐古晉美食,特地安排了4天不同的食物行程,天天有驚奇,領略當地早餐特色,也開發味蕾潛力。我把每天的早餐記錄下來,也分享給讀者。 第一天:首先登場的就是鼎鼎有名的「叻沙」(lasak),這幾乎是去馬來西亞必吃的特色料理。除了南洋風味,背後也展現族群融合的美味。阿財說,叻沙有馬來人的蝦醬、印度的咖哩香料,還有華人的米粉與湯頭,加上鮮蝦和雞絲,每攤的做法不盡相同,風味各異。 我吃的這一家是「金門樓花園」,在當地相當有名,老闆看到我是台灣人,拉高分貝說:「你們台灣也有電視台來訪問過!」我還以為台灣人可憑身分證打折,結果等了半天沒有下文,不過,老闆提供免費的「滷雞腳」,味道好極了!我當下心中盤算:「下次可不可以只要『滷雞腳』?」或許我真是台灣來的「奧客」! 第二天:這天是印度餐。阿財為了讓我體驗印度風情,點了甜餅、甩餅、烤餅、薑黃飯等。印度餅實在太好吃了,剛烤好時香噴噴,讓人心都融化了。鹹的濃郁、甜的美味,尤其是甜餅(roti tisu),印象深刻,廣告標榜如同面紙般的香脆薄餅,淋上特製甜漿,教人不想吃也難!&nbsp 第三天:那一天,阿財叫了一碗「哥羅麵」,就是伴著豬油的乾麵,搭配豬雜湯,順便來杯咖啡,這幾乎是古晉華人早點的A餐。老闆送來的哥羅麵,附上一碟特製醬料,我還以為吃哥羅麵就該淋上醬料,二話不說全部倒進去,然後才發現糗大了,又酸又辣,還好之前有先吃了1、2口,味道雖太重,但還是可以下嚥。下次還是先問清楚比較好! 第四天:這次啖肉骨茶,這一家「外婆肉骨茶」是連鎖店。肉骨茶本來是勞動族群的雜燴湯頭,如今變成美味佳餚,滾燙上桌的肉骨茶,香味四溢、滋補養身,也是東南亞知名的華人美食。 *  *  * 在古晉,每個人都可以吃到多樣的早餐,每道早餐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各個族群文化經過歷史和庶民生活融合,展現多元奔放的特色。台灣也有多元的文化,或許,也可藉由早餐讓旅人感受台灣之美!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第一天,叻沙(lasak)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第二天,印度餐 第三天,哥羅麵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第四天,肉骨茶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