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與永生

&nbsp◎董芳苑(長老老教會牧師)

&nbsp

「復活」的信仰及「永生」之期望,可說是古今人類所嚮往。就宗教史的立場而言,古埃及宗教因為從「飯匙鎗」(cobra,眼鏡蛇)這種蛇類之脫殼現象獲得靈感,因而相信肉體復活。為此,法老王及貴族死後其屍體均製成木乃伊(mummy),以期於末日復活。統治下埃及(Lower Egypt)的法老王之王冠,也因此裝飾一條「飯匙鎗」的頭部,藉此象徵法老王永生不死。這一信仰從而影響波斯教(Zoroastrianism),其死人復活、末日審判的信仰可以為例。

後期猶太教(Judaism)因為於主前586年南王國猶大滅亡、猶太人被擄移居巴比倫以後,深深受到波斯教的影響,因此開始出現:天使、撒但、末日死人肉體復活,以及審判與刑罰之信仰。這些信仰甚至影響後來的基督教(Christianity)。普世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所奉行的〈使徒信經〉(Apostles&amprsquo Creed)與〈要理問答〉(Catechism),其中這句「我信肉體復活」的信仰告白,正是最好例證。不過,基督教對於復活與永生的信仰,則有更健全之詮釋,這點容下再論。

◆東方宗教的生命觀

做為東方民族宗教的印度教(Hinduism)及耆那教(Jainism),因為相信「生命不滅論」的「六道輪迴」(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所以沒有人類的「復活」與「永生」信仰。他們認為,生命是緣起緣滅的,受制於「三世」之因果業報(前世因決定今世果,今世因決定來世果),所以生命本身是一種累罪。生為人類,其生命也是永遠受苦無盡的(所謂「人生是苦海」),所以必須設法終止生命之輪迴,追求「涅槃」(nirvana)才算是真正的解脫(moksa)。他們因為沒有「靈魂不滅論」之信仰(只有「六道輪迴」的「生命不滅」信仰),所以沒有「復活」與「永生」之期望。

嚴格來說,「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同樣遵循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涅槃觀,因此信眾藉「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去終止生命輪迴、追求「涅槃」解脫。但後期的佛教出現相信「靈魂不滅」的淨土宗,信徒生前必須口唸「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以期死後藉著僧侶的超渡法事,使靈魂往生於西天極樂淨土(佛教式的天堂)。由此可見,佛教之淨土宗也有往生於「西天極樂淨土」的「永生」信仰。畢竟那種終止生命輪迴的「涅槃」信仰太過於虛無,信眾是困難接受的。

至於,台灣常見的傳統宗教:儒教(Religious Confucianism)、道教(Religious Taoism)及民間信仰(Folk Beliefs),對復活與永生之見解也有所不同。

按理說,古代孔夫子對於來世問題採取不可知論態度,從《論語》〈先進篇〉孔子回應門人這句話:「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為證。然而「儒宗神教」(民間儒教)卻相信有天堂之「永生」和地獄之「水刑」(見兩冊膾炙人口的「善書」──《天堂遊記》及《地獄遊記》)。道教及民間信仰則有特殊的來世觀及永生信仰,兩者皆相信人類的肉體復活會變成「殭屍」(有白骨殭屍和沒腐爛的蔭屍殭屍),是恐怖的吸血鬼類;因此,兩者皆禁忌肉體「復活」,只追求「永生」不死。

值得留意的是:道教的永生信念表現於「成仙歸真」的教義,也即採取「養精、蓄氣、安神」為修行手段去達到此一境界。道教永生不死之仙真,其貌如處子、只吸風飲露,不食五穀,而且乘雲氣、御飛龍、游於四海之外。還有入水不濕、入火不熱之本領。可惜在台灣民間沒有一個道士(司公)曾經「成仙」歸真,所見者只是「八仙彩」中的呂洞賓、鍾離權、張果老、曹國舅、何仙姑、李鐵拐、韓湘子、藍彩和8個傳說中的仙真而已。至於「民間信仰」的信眾所嚮往的來世期望,不外藉著祭祀之手段使祖先靈魂能夠「永生」,因此家中必須供奉「公媽牌位」(俗稱「香爐耳」)。而農曆「清明」(或「三日節」)前後10天,也要前往先人墓園掃墓。台灣人傳統婚姻之目的是傳宗接代,有了男性後嗣,家中公媽的香火(香爐耳)才能夠延續,祖先靈魂才會「永生」。從此拜公媽行事與孝道結合,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詞係指此而言。基督教在台灣社會邀人信耶穌如此困難的原因,的確和要求人放棄「拜公媽」(祖先崇拜)這件事有關。

◆基督教的永生觀

「復活」與「永生」的期望,是基督教的重要教義。新約聖經記載撒都該人(不相信復活的猶太教徒)曾前來質問耶穌有關「復活」之事(見馬可福音12章18~27節),耶穌也預言自己的受難、死亡與復活(馬太福音16章21節)。最後祂果然被釘死於十字架上、埋葬,第3天從死裡復活(路加福音23章26~24章12節)。因此,使徒保羅強調:「那些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而已經死了的人,也必跟祂一同復活。」(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4節;哥林多前書15章12~34節)不過,保羅所強調者不是血肉之軀的肉體復活,因為「血肉之軀不能承受上帝國」(哥林多前書15章50節)。保羅是用「天上的形體」為證言,來闡明信徒復活所擁有的「榮耀形體」(哥林多前書15章35~49節)。約翰也證言耶穌的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翰福音11章25~26節)約翰的證言指出「永生」之應許係從今世延續到來世。這點正是約翰福音書時常強調:「信耶穌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4~17節),及證言:「耶穌是生命之糧」(約翰福音6章35節)的理由。

基督教所教導的「永生」,不是人肉體的長生不老,而是一種人性之「重生」(約翰福音3章3節)及「新造」(哥林多後書5章17節)的實存體驗,是足以教人「生死相安」的靈性蛻變。最可貴者,乃是基督教所證言的「永生」是始自現世而延續於來世的,也即生死相安的「實存永生」。

那麼,如何印證「復活」與「永生」之實存性呢?那就是「洗禮」與「聖餐」這2個聖禮典。

1.洗禮:象徵人的「舊人性」已經和耶穌基督一同死亡、埋葬,「新人性」也和耶穌基督一同「復活」了(羅馬書6章4節)。為此,保羅告白:「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加拉太書2章20節)

2.聖餐:象徵人分享(以餅與酒)主耶穌的永恆生命,經驗在基督裡的實存「永生」,此即「聖餐」之根本意義。耶穌說:吃我的肉(餅)、喝我的血(葡萄汁)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約翰福音6章54節)。

基督徒有了「在基督裡」的「復活」與「永生」的實存經驗,不但能夠「生死相安」,也永遠不會被人間的苦難及問題所擊倒!

經歷復活主,浪子得回頭

程宋仁把握生命傳唱見證

昨日放蕩不羈的浪子,今日廣傳福音的鬥士,這是台灣教會公報社「聚珍堂男聲四重唱」成員程宋仁,經歷復活重生的生命寫照。

寫得一手好字,聲音洪亮的程宋仁,很難相信他罹患食道癌,切除食道,說話唱歌竟然中氣十足,他笑說:「沒有食道,發聲要用丹田,不能用喉嚨。」如同沒有食道但講話大聲,他的人生轉變對比強烈。

1962年生的程宋仁,國中時期跟著年長友人染上賭博,在高雄岡山的賭場出入,他與大哥們流連舞廳酒廊,高中轉了3間學校,靠著聰明,國、英、社會3科分數就能上省立中學,退學後,考前幾天看書,還是能再考上。中學時因賭博、逞凶鬥狠被學校開除,布告欄上貼著「書法比賽冠軍程宋仁」,一邊卻是他被公告「勒令退學」。

17、18歲他混跡高雄大港埔(現在的美麗島捷運站周邊),不只賭博,還經常拿著武士刀與角頭流氓火拚,身上多處疤痕;當兵時逃兵多次「當了10幾年的兵」,1980年代六合彩進入台灣,他當組頭,並且掌握開牌機率的竅門,「經常連中幾期港彩特號,贏錢多到數不完!」有錢就到聲色場所玩樂,下午茶舞、晚上拚酒,深夜續攤再戰,1991年被送進台東岩灣監獄管訓,出獄依然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

幾年前,程宋仁為了方便金錢週轉而開公司,積欠銀行大筆金錢,2005年底因詐欺再度入獄,他字體清秀加上反應靈敏,被指派擔任文書專員,憑著賭場與組頭多年經驗,監獄幹部常問他樂透「明牌」,他透露,經他指點的人多少都能小賺一點,他吃香喝辣,過得舒服。

後來在獄中,程宋仁常咳嗽不止、吞嚥困難,2006年9月3日出獄,有位獄中弟兄建議做健康檢查,發現食道癌第3期,於是立刻開刀切除,同時接受化療、電療。痛苦的療程,他常覺得「不想活了」,但是他的姊姊程麗華不斷祈禱,鼓勵他不要放棄,在飄泊歲月中,姊姊不離不棄守候,禱告超過30年才讓他回頭。

「化療、電療生不如死,但我熬過來了!生命是撿回來的,不只抗癌,更重要的是認識耶穌,改變一生。」程宋仁在病床上看見窗外彩虹而激動不已,寫下:「上帝與我立約,我得救。」深信上帝救他,必有美意。

逐漸康復的程宋仁到處分享見證,到醫院擔任志工時談「病中經歷神的恩典」,在監獄分享時講「悔改重生」,又與「聚珍堂」前往各教會獻詩,熱心參加教會各項聚會。他說:「我  ,又有癌症,知道有同樣情況朋友們的感受,見證特別能安慰人,越服事,越甘甜。」如同哥林多後書1章4節:「在我們各樣的患難中,祂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祂所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種患難的人。」

最近,程宋仁被檢查出腫瘤復發,他感到很坦然平安說:「不管上帝有沒有醫治好,祂都帶我走過,我會把握有限的生命,見證上帝的愛,盡全力傳福音,讓更多人信耶穌。」(採訪、攝影/李信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上圖左二為程宋仁

傳揚復活主,引迷途少年知返

&nbsp

范興邦用愛喚回年輕生命

&nbsp

秉持「沒有孩子該被放棄,人人都能得救成為門徒」的理念,范興邦牧師自2007年開始「神行少年」的事工,關心那些行為偏差,已被社會或教育體系遺棄了的孩子。

范興邦相信,每個孩子心裡都渴望被關心、被接納,只是因家族親友負面的身教,或周遭同儕影響,讓這些孩子有了錯誤的價值觀與行為。他相信,縱使世人眼中再壞的青少年,依舊是神看重的寶貝,靠著從神而來的愛和聖經真理的分享,傾聽、給予、陪伴,不斷提供神行少年最多的溫暖,讓他們經歷內在的更新與復活,重新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同時,也適材適性的幫助他們發展一技之長,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進而讓他們知道,即便學業成績不是頂尖,同樣也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蔚藍天空。

他引用馬太福音28章19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指出,經文的教導是要基督徒向外去尋找門徒,而非要信徒或未信者來到某地方集合聚會;因此,神行少年並沒有一個固定聚會處,平常活動最常使用的地點是在公園或平價咖啡館等年輕人喜歡聚集之處,「看年輕人們會在哪裡,我們就在那裡。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只是靠近、並且不斷的把自己所有的給予他們。」范興邦說,越形式化的聚會,只會越遠離青少年而已,神行少年的工作是要不斷的接近他們,唯有如此,才有令孩子們改變的機會。」

范興邦進一步提到,變化的過程也許緩慢,又或者孩子們時常來來去去,然而每個生命的更新都讓人無比動容。像目前中心裡的一個男孩,家中從祖父母那一輩就有許多違法事項,父親目前正在坐牢,母親也離開了他,缺乏長輩的管教和關愛,他也開始做出和長輩一樣的壞事,「不過,當我們開始關心他,他的生活已逐步回到常軌,到夜校念書,白天工作賺錢,他也慢慢的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關心其他迷途的孩子。」

另外,也有一個意外懷孕的年輕未婚媽媽,家中的人本來希望她墮胎,然而在同工與她談過後,了解到她是想要留住孩子的,神行少年培訓中心就將她安置在一間教會,使她能順利的將孩子產下。透過人的陪伴及聖經真理教導,都幫助這個女孩,目前她在借住的教會中全職服事,擔任青少年輔導,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更貼切深入的帶領時下的中學生。范興邦說,這樣的例子都是神行少年以生命去體驗和宣傳福音的佳美見證。

神行少年的改變不只見證了神的愛能夠包容、轉化一切,也見證了孩子的破碎生命蒙救贖,生命從罪裡重生,進而看到神的榮美。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使每個人與罪脫離,就如同范興邦一再強調的,每個人都會犯錯,但上帝不會就此不要我們了,「因為小孩子就是會做錯事啊,告訴他、改正他就好了,就像神也一次又一次的原諒我們那樣。」范興邦對神行少年們抱持著「只要願意認錯改過,就又是個好孩子了」,他不會對誰貼上標籤,只是希望這些孩子可以竭盡所能的一起來幫助其他的偏差少年,從拿取的人轉變為給予的人,如此才不違背聖經中賦予個人宣傳福音的首要使命。(採訪/林稚雯,相片提供/范興邦)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上圖左邊為范興邦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倚靠復活主,重病牧師憑信心服事

陳福春以讚美勝過苦難

&nbsp

2011年6月底,前往東海岸的東美中會長光教會採訪,當時病中回到教會休養的陳福春牧師,利用體力許可的時間受訪,雖然講話的聲音較一般人微弱,但表達的意念十分清楚有力量。對陳福春來說,癌細胞侵入他的身體,卻影響不了他對教會與部落的關心,即使因體力不夠而需要較多時間休息,他說過:「只要還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一旦身體真的不行了,就交給其他人。」

今年2月,《台灣教會公報》規劃情人節專題「情人的眼淚」,在牧師娘嚴敏珠口中的陳福春牧師,是一個「沒有服事就感覺不自在的人」。嚴敏珠說,牧師剛發現癌症開始做化療時,因為很痛苦,心情一度陷入低潮,要她把牧師館的個人用品都搬出去,「他認為不要白占土地,沒有服事就不要住在教會,更擔心自己生病會影響教會發展。」

長光教會所在的長光部落,是嚴敏珠的娘家,因此對陳福春來說,對這個部落有特別的感情。2000年他來到長光教會,教會還高聳著圍牆,幾乎不與社區往來,身為牧師又是這個部落的「女婿」,陳福春打從心底希望基督的愛能夠改變教會與社區的關係,也想喚起居民一同來愛這個地方。

他與嚴敏珠從兒童課輔班開始做起,接著開辦「母語班」、成立「文史工作室」、為部落高達8成的老年人設立「松年大學」與「日間照護關懷站」,未來的願景之一是為長者量身打造的「全人關懷中心」。

如此盡心服事,陳福春卻在2010年發現肺腺癌住進台北馬偕醫院,開始接受電療、標靶藥物等治療。由於在醫院的時間很長,嚴敏珠每天陪他讀1章經節,剛開始讀的是約伯記,後來改成讀詩篇,因為陳福春認為應該「用讚美來勝過苦難」。有時他們也讀談應許的經文,陳福春總是告訴嚴敏珠:「要有信心!」

那時,嚴敏珠每天都會唸各地親友寄來的卡片給陳福春聽,讓他覺得,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關愛,自己不能氣餒,要把負面的想法忘掉,努力活下來。而嚴敏珠也認為,一切都交給上帝,祂會有適當安排。

嚴敏珠說,從牧師生病到治療的過程,「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因為認識許多朋友、得到無法數算的關心,包括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在內的總會同工、長老教會牧長等,還有其他教派原本不認識的牧者都前來關心他們,「一些住在花東地區的牧長也大老遠來到台北看我們,很感動。」她特別提到馬偕醫院院牧潘美惠牧師對她的關懷與慰問,「她送給我很多安寧關懷的書,也常陪我談心。」

即便生命中遭遇這樣的困難,嚴敏珠認為人有了上帝後,遇到再大的苦難都可以依靠上帝,就像牧師常告訴她:「要有信心,」嚴敏珠說:「我全然相信,而且感謝上帝。」

3月3日清晨,陳福春牧師被主召回天家。對牧師娘來說,內心雖不捨,仍相信主耶穌的應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採訪、攝影/陳怡萱)

&nbsp

&nbsp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