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信心、愛與生命

&nbsp張玉奇作品賞析 ◎王道維(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藝術愛好者) &nbsp 關於張玉奇 台南科技大學美術系、美術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從小對美術的興趣濃厚、執著,一直對自己在創作上有著相當大的期許與堅持。 上帝賜給她一位特別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中,信仰成為她力量的來源,藝術則代替她說出深沉的母愛。 &nbsp &nbsp 欣聞張玉奇姊妹近日參加高雄市立文化中心「一張畫,一個故事」的展覽(展至3月25日),願與讀者分享對其作品的賞析文章,期待使更多人感受到上帝藉著藝術家之手所流溢出的愛、信心與生命。 西方藝術在過去這幾百年的發展,可以說是從統一和諧到多元分歧。18世紀以前我們還可以看到那追求美感、平衡、浪漫或崇高等等相對高貴的人性的表現方式。但是從19世紀中期開始,藝術表現方式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開始逐步拆解肉眼所見的形象,再以不同的觀念來重新組合色彩與形狀,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抽象藝術」。 但是到了21世紀,許多藝術欣賞者會發現,當代藝術似乎已不再那樣可親了。除了許多破碎肢解的流派外,我們已經很難再從作品中得到什麼心靈上的感動。難道將生命真實的感動表現得既直接卻又豐富真是這麼困難嗎?還是必須讀完一堆哲學語言所堆砌出來的專業評論才能開始欣賞? 在這樣的脈絡與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上帝藉著一個身為母親的藝術家張玉奇,成功地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是藉著她照顧那患有多功能障礙、甚至無法自己說話站立的孩子而體會出的生命果實:不但是對這類「特殊孩子」全新的詮釋,更自然流露出人類本性中對於存在、生命、愛、歡娛、苦難、自由、掙扎與信仰等等深刻感悟。 扭曲變形人體呈現母愛信心 首先,我們很容易發現,藝術家是使用扭曲變形的人體來做為其繪畫的形式語言。但是在表現的內涵上,則是完全保守古典的母子情懷。通常,這兩者是完全不搭嘎,甚至是互相衝突的。這樣的融和之所以可能,乃是因為藝術家真實的信仰生命,因而超越一般現代藝術常有的虛無性詮釋,讓人重新感染到那份情感的真切實在!反過來說,如果不是因為親自生養這樣的孩子,如果不是因為懷抱對生命的信心,如果不是因為對藝術表現的熱愛,沒有人能畫得出這樣的作品來的。因為偉大的藝術就是真實生命的提升,就是信仰生活的流露。 其次,從視覺表現上來說,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系列的作品都大多是一個大人與一個小孩,顯然代表一對母子。但是人物臉上只有鼻子,沒有眼睛或嘴巴,因而無法從其中看出表情。畫家在這裡選擇用豐富的肢體語言、以扭曲與不成比例的動作來傳達內心的情感。這是由於她的孩子並非是一般人眼中的「正常」孩子,因此一般藉由臉部表情所細膩表現情感的方法,其實無法承受他們這些年之來的磨練與煎熬。 從細部的構圖來說,畫面中的大人幾乎都有粗厚的大腿與寬闊的胸膛,代表著一種堅定的內在力量。但是他們的小腿、腰與手臂卻是相對地細小許多。其中腰部還常常被拉長扭曲,顯示出一種謙卑俯伏、為愛犧牲的柔嫩情懷。細長的手臂表現出對待孩子的那分細心與呵護。但我覺得最特別的是,不管肢體是什麼樣的動作,小腿總是牢牢地站在「地面」,但這「地面」在畫中其實是不存在的&hellip&hellip。 這到底是怎麼可能的呢?原來這細瘦的小腿就是她微小的信心,連結在那雖看不見,卻堅固真實的地面(上帝)上。這直接反應出畫家自己真實的生命光景:她的孩子因為多功能障礙,幾乎只能全身癱在地上,從未能自己站起過。所以她必須要在看不見的信仰中得到真實的力量,來保護照顧自己的孩子,並且希望儘量讓他感受到一個沒有界限、沒有束縛的天地供他飛翔&hellip&hellip。這是這些作品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也讓我想起20世紀初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馬可‧夏卡爾的作品:一切彷彿是在夢中,卻又是那麼真實地感動。 後現代特殊技法表達古典親情 最後,我們需要知道,這些作品本身並非真正是「畫」出來的。事實上,張玉奇在這裡發明所謂的「彈珠技法」:讓沾染顏料的彈珠自由地在一些剪好形狀的紙板間滾動,在層層上色後自然形成一種畫筆無法表現的色彩與線條。這些隨機的彈珠線條使得背景不會過於單調,但也不會過於過於刻意以至於影響主題人物的表現。此外由於彈珠的路徑自然會在紙板旁邊留下粗厚的輪廓再以幅射狀蔓延出去,使得整個畫面自然地附上一種不確定的感染力。 如果回到本文開始所提到「形式」與「內涵」的關係,我們可以說這個最「後現代」的表現方式意外,卻也成功地表現出深度的古典親情,特別是那些不足與外人道的難處與嘆息。這也是這一系列作品的獨到之處,使得技法與情感互相輝映,深深地感動每一個觀者。生命本身有時候非常奇妙,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也許只有在這樣的藝術表達中,才能幫助我們抓住這瞬間的感動,在上帝所預備的永恆裡留下真實的紀錄。 張玉奇回應 王道維老師評我的畫說「她必須要在看不見的信仰中得到真實的力量,來保護照顧自己的孩子,並且希望儘量讓他感受到一個沒有界限、沒有束縛的天地供他飛翔&hellip&hellip」這句話讓人感動得掉下淚。若沒有生活深刻的歷練與信仰的支撐,相信作品就不能感動自己;既然作品不能感動自己,怎能感動別人?他讀懂我畫中的信仰! 每一件作品完成,就像脫離自己獨立出來的個體,從來沒想過作品是否能撼動人心;所關心的,是否反應出自己的心情將內心的想法與情感表達在畫布上。 我們不知道生命的潛力有多大,讓心靈自由飛翔心中且充滿愛,在畫面中表達那強烈的愛與幸福感受。從充滿期待的心情到掉落到生命的谷底,慢慢的因為信仰、因為愛,讓我們走出深淵谷底、走向陽光,這是面對自己的人生及藝術創作時最好的答案。讓這些作品,能帶給人深刻的印象,讓愛醞釀發酵,重新感動與思考這些令人值得尊重且學習謙卑的孩子們。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啟發我們更多更深沉的力量。 謝謝道維老師對作品的精湛剖析。實在沒有那麼的好,因為我還在學習,面對生活、面對生命,還在學習生命存在的意義與真理。也謝謝大家喜歡,潛藏在作品本身與內在的精神與傳遞的想法,希望藉著作品帶給你生命存在的感動。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心好重〉,本作品為高雄「一張畫‧一個故事」參展作品,油彩畫布,130x162cm,2011年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揹著你〉 油彩,畫布91x72.5cm ,2009年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母子圖〉,油彩,35x27cm,2009年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生命的奇蹟〉,壓克力顏料,4K,2010年 &nbsp

五餅二酒的私家珍藏小菜6-5

&nbsp年夜飯 再婚前的年夜飯,因著女兒遠赴他鄉,總是獨自吃年夜飯過除夕夜。那樣的夜,難免思念不在身邊的人。然而,一向特立獨行的我,其實是享受寂寞擁抱孤獨,倒也樂得難得的假日,深信此時此刻絕對是「閉關」的好時機。 再婚後,每每面臨年夜飯,真會有那麼點忐忑難安的窘境,不是不知道要預備哪些年夜菜,就是無法掌握會有幾人回家,最慘的是根本不清楚人員幾點能到齊。 飯總要吃,既然如此,設法調整心情與找到理想的方式,讓團圓飯成為真正開心的團圓,確實需要用心學習,尤其在女兒回家「團圓」後。心想難得女兒能在家,因此,特地精心為女兒預備的年夜飯,道道都是她的欽點,看到女兒大口大口津津有味地吃不停時,當下滿足得意之情油然而生,忘卻了買菜提菜與煮菜的辛苦,已經開始策劃下個年夜飯。 今年,除夕前月餘,挑選了家口碑不差的中式餐廳。除夕那夜,台北市籠罩在潮濕冷冽裡,與老爺下了捷運,剩下隨車服務員一人的車廂,顯得滄涼寂寞。只是,此刻無暇憂心他人,濕漉漉的街道人車稀少,一陣刺骨冷風迎面而來,把大衣衣領拉高,雖然哆嗦著身軀,我們還是興致高昂地快步前往餐廳。百貨公司大樓早已打烊,只留下一盞有點灰暗的燈光與僅開啟的一扇門。好在餐廳裡門庭若市,人聲鼎沸香氣沸騰,桌桌坐滿沉浸享受在幸福的團圓飯裡的人們,這樣景況,教人容易忘記,剛剛上電梯前,還回頭望了望那位犧牲團圓夜晚的警衛。 「小姐,我們有訂位,我姓&hellip&hellip」急著報名,我說。 「妳等等&hellip&hellip沒有妳的名字喔。」領位小姐口氣客氣卻急促,檢視著手上的表格。 「怎會?請再仔細看下,我打過兩次電話確認,你們要求7點40分到。」嚇出一身冷汗,眼皮猛跳的我說。 服務小姐有點不耐反覆搖頭,並且希望我們離開,表示餐廳沒有預備多餘的菜餚供我們使用。老爺乍聽,煩躁起來拉扯我的衣角說:「走啦&hellip&hellip不要跟她們說了&hellip&hellip我們去別家。」 我打定主意,絕對不離開,但也失去耐心問:「做餐廳的,會沒有多餘的菜供給我們一家5人使用?尤其是這樣的夜晚?」女兒趨前上來面色凝重的說:「小姐,從頭到尾,妳沒有說一聲道歉喔。如果今天廚房做錯一道菜,難道妳也跟現場這些客人說,今天不出菜了?妳請經理過來,好嗎?」 感謝神,冷靜的女兒一個提醒,讓我沒有失了心,於是說:「今晚是年夜飯,我們一家5口一定要在這裡用餐,沒有關係,妳出什麼菜都可以,只要讓我們能吃團圓飯就好。」 最後,菜色精美,還多送一道鮮蝦與可口飲料,原本預定8000元,只負擔了6000元,還有多出的菜餚能打包。 回家的路上,飽滿的肚子與暖呵呵的心,把冷颼颼台北的夜晚完全覆蓋。(文/五餅二酒)

祈禱聲

&nbsp◎許承智 -◆-◆-◆-◆- &nbsp 一聲 -◆-◆-◆-◆- 護士一伸一張的擠壓著空瓶,抬手對錶,記錄著時間。那戒慎恐懼的一拉,抽出的黏稠長管劃破了喉嚨,順帶劃破了頓失長者的平衡。不安與恐懼流竄,彷彿黑夜籠罩,他們原本脆弱的理性又再次崩潰,似戰爭過後的滿地瘡痍。所有的事情變得僵硬冷冽,如掉落溪谷的巨石再也難以搬動。她拖著佝僂的身軀,遲緩的步伐行走到他們之中,拍一拍兒子的肩膀,煮了一鍋夫婿生前最愛吃的豬腳麵線。悠悠著帶領眾人祈禱著:「我雖然行過死陰的幽谷,也不怕遭害&hellip&hellip」 那孱弱的祈禱聲像宇宙,空靈靜謐得聽不到一絲雜音。浩瀚的星雲羅織在一句一句的祈求中,將銀河給翻轉飄動,平撫了所有暴烈的撞擊。那輕聲的祈禱聲似如母親的羊水,包圍保護著胎中的幼子。就在這一瞬間,他們獲得了充沛的能量,堅毅無躊躇的蓋起了高聳的城牆,使所有攻擊與敵人難進咫尺。一如往常,她總是將大家的悲愴整理好,默默的自己收起。那一夜,她在角落微顫的身體,眼淚已在心裡氾濫成河。 -◆-◆-◆-◆- &nbsp 二聲 -◆-◆-◆-◆- 一年的初始,團圓菜餚香味四溢,滿桌的筵席卻因一句無意間脫口而出的話語而凝滯。他們血脈相連,卻因關係如此親密而使得隔閡更加薄弱得難以觸摸。利益、付出、獲得、距離、立場,像條枷鎖纏繞著他們身上無法動彈。惶惑不安如蔓生野草,鯨吞蠶食著屋簷下的親情。溝通曾幾何時變得如此不耐,就使得尖銳的言語不斷的打轉浸滲,如白蟻鏽蝕的腐木,一擊便四分五裂。 她帶著大家祈禱著:「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乾餅,大家相安。」 那幽然的祈禱聲再度響起,消弭了分崩離析的局勢。口中的軟語代替了天使在他們之間打上了繩結,叮嚀著上帝賜與這無與倫比的安排。她像潤滑劑,牽動著原本鏽蝕不堪的齒輪繼續往前運轉。歡笑又現了蹤,輕盈的飄逸在家中。聚會中總是沈靜的她,看似懂得最少,卻是懂得最多。 -◆-◆-◆-◆- &nbsp三聲 &nbsp-◆-◆-◆-◆- 四散的遊子們,紛紛為了工作遠赴他鄉。現實的社會時常以各種方式考驗著他們,課業的壓力、長官的命令、無情的競爭。但勇敢的出走也帶回了許多故事,她愛聽他們口中說的異國風情,有趣的軼事和偶然獲得的功勳。她會因這些微小的榮耀而開心得整夜不睡,禱告感謝上帝的恩寵。當在洶湧的浪潮中浮沈奮鬥時,她像著提燈者,在岸邊點亮了燈,等待你休息時的靠岸。 在遊子出走前,她總是淚眼汪汪的祈禱著:「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那如歌的詩篇祝福,如母親的奶水餵養了他們,但自身卻隨歲月的剝奪越形枯槁。但她甘之如飴。並在你揹著一身行囊回到了家中時,站在門口用日語說著:「你回來了。」 「我回來了,奶奶!」每一次的歸來,我心中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 深夜的提燈者,在洶湧的海流中點亮了燈。

留住永恆的美麗

&nbsp父親的選擇──樹葬 ◎張惠慧(故張清庚牧師長女) 雙手捧著橢圓形的骨灰盒,裡面裝的是父親的遺骨。這個骨灰盒是我從美國帶回來的,因為聽說這種可以自然化解、百分之百天然材料製造的骨灰盒在台灣還不普遍。我可以想像父親一定會說:「何必這麼麻煩又浪費錢去買這種骨灰盒,普通紙盒就可以!」 在宜蘭鄉下長大的父親,一向就愛好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當他在台東教會牧會時,我們全家常在傍晚去教會後面的海邊散步,也順便探訪住在那附近的會友。在往海邊走的途中,總會經過當時的台東第一公墓,看著台灣傳統的墳場,父親常說:「為什麼我們要將墓碑和墳墓做得這麼大,既浪費空間又醜化環境。」 後來父親有機會到美國,看到他們的墓地規劃得像公園,小小的墓碑不佔空間,看起來高尚優雅,他非常的喜歡,之後常聽他與朋友分享他個人對將來墓地規畫的「異象」。當台東教會開始策劃教會墓地時,他極力主張採用西式的設計,但由於台灣人還是無法完全接受,在妥協的情況之下仍然採取較大的模式。 祖母過世之後,遺骨是放在宜蘭的張家公墓。父親想到當年祖母反對他們3兄弟信基督教,就是擔心將來沒有人會祭拜思念已故的親人,為此每年父親回台灣都會去探望張家公墓,他常感慨的對母親說:「現在還有我們來探望,再下一代,大家分散海外各地,還有誰可以再來探墓呢?」 因體諒我們3姊妹散居外地,父親表示,墓地的存在反而帶給晚輩需要探墓的心理負擔。後來又聽說,一些埋在教會墓園會友的子孫都沒有來教會了,所以也不繳納墓園的管理費,對先人的墳墓不聞不問,父親說:「這些信仰前輩的子孫沒有好的見證,聽了讓人心酸。」其實,父親更難過的是這些信仰前輩的後代沒有承續先輩的信仰。大妹惠娜曾問父親要安頓他的遺體在何處,他回答:「人死了什麼都不知道,不管在哪裡,我都不想留下有『形狀』的墓。認識的人頂多2代吧!再來就不知道你是哪裡的『A-k&aacuteu-s&oacute』(台語『阿狗嫂』!」後來聽到有「樹葬」,一向喜愛樹木和大自然的他馬上告訴母親:「樹葬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 知道身為得救的基督徒都有永生的盼望,肉身只是上帝用塵土製造暫用的軀殼,人死之後就如傳道書3章20節所說:「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所以,我們3姊妹都能了解父親的選擇,也分外珍惜在這世上相處的日子,父親病倒之後更是彼此無話不談。2010年12月,我突然有一股想回去看他的衝動,於是很快地決定買機票趕回去。那次的探訪期間,我利用夜深人靜與他獨處的時候與他傾心交談,在彼此流淚和擁抱當中,我讓他知道我們一定會忠心的將他所珍惜的福音和信仰傳給下一代&amphellip&amphellip那也是我與父親同過的最後一次聖誕節。 2011年4月16日清晨5點,在一陣電話的鈴聲中驚醒,是小妹惠堅哽咽的聲音在電話的另一端:「惠慧,爸爸過世了。」 父親生前談到樹葬,當時會友還跟他說,會種一棵櫻花樹,因為他曾在日本牧會多年,到時櫻花盛開時,大家還可以在樹下唱日本名謠〈Sakura〉等等,父親聽了哈哈大笑&amphellip&amphellip。後來,並沒有種櫻花樹,因為台東教會的信望園土質比較乾,怕新樹會枯萎,再加上信望園也無樹葬的前例,所以決定找園中現有的樹。 在母親為父親挑選的茄冬樹下,我將手中的骨灰盒交給教會的弟兄放入他們親手為父親挖的洞內,禱告之後,主內的親友開始一個接著一個將花和土撒入洞中&amphellip&amphellip直到整個洞被填滿。樹下放著一個深色的大理石版,上面刻著金色的字: 「傳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麼佳美。 羅馬書10章15節 How beautiful are the feet of those who bring&nbsp good news!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Romans 10:15 紀念張清庚牧師 主後1930年8月21日出生  主後2011年4月16日安息」 *   *   * 今年1月,惠堅陪母親到信望園探望父親的「樹」,竟然看到一棵小樹就在那棵樹下成長出來,讓我們再次體會到生命的奧妙。對我們而言,看到那棵樹就好像看到我們的父親&amphellip&amphelli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橢圓形骨灰盒裝著作者父親的遺骨。將近1年後,1棵小樹就在作者父親樹葬的那棵茄冬樹下長出來。(相片提供/張惠慧) &nbsp 如何辦理自然葬?──自然葬的殯葬禮儀要點 ◎李世昌(草屯教會長老、南開科技大學教授) &nbsp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許多人對於生命的存在,不會拘泥於傳統,而能以瀟灑面對。他們認為,人不過是個世間「過客」!生命來去之間,猶如花開葉落那般自然。這樣的人,對於自己的死亡和身後事,經常也是以豁達與脫俗的方式處理,更讓許多人反省一個人死後留下的,應是生命創造的價值,而不應是一丘黃土墓園或一棟水泥骨塔。因此,讓一切回歸大自然的「自然葬」順勢產生。 所謂「自然葬」是指,人們基於土地利用及回歸自然之意識,而對遺體的一種埋葬處理方式。包括:海葬、樹葬、花葬等方式,其做法是先將遺體或骨骸予以火化,再將火化後研磨成細顆粒之骨灰埋藏或撒在一定範圍之處所或區域,使得骨灰在一段時日後,能融合於大自然。 採行自然葬辦理身後事,大都以簡單為原則,不注重繁複的喪葬禮俗或宗教儀式。雖然自然葬者須增加骨灰再研磨處理的額外負擔,但費用很便宜;並且自然葬者不必使用價昂的傳統玉石骨灰罈,僅用紙袋或簡單的玉米盒,金錢花費比較低廉。&nbsp 許多人認同自然葬,但卻不知道怎麼辦理,其實自然葬在做法上雖有相關法令規定,但是在辦理上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以下簡述注意要點: ■禮儀&nbsp 1.自然葬在「殯」的部分,亦即從身故到出殯的禮儀,都與一般的傳統喪禮無異。喪禮得依宗教信仰的不同,或簡單或隆重舉辦。 2.自然葬在「葬」的「禮儀」部分,並沒有特別的程序或儀式。自然葬者得依選擇「海葬」或「樹葬」的不同,將骨灰拋灑於大海或植存土裡即可,其過程或儀式,得依個別喜歡的方式進行。惟基於對亡者及對生命的尊重,應以莊嚴、慎重的態度來辦理。 ■手續&nbsp 1.以自然葬辦理身後事,應先擇定以海葬或樹葬方式辦理。若選擇海葬,則應進一步選擇骨灰拋灑的海域;若選擇樹葬,則選擇骨灰拋灑或植存的地點。 2.向自然葬所在地所屬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公所民政單位辦理登記。辦理海葬者應於出海前向海關(港警)單位辦妥許可登記。 3.辦理海葬者應選擇海象平穩時日舉行。出海時候,得雇用客船載行至海葬海域拋灑骨灰。(距離陸地至少6000公尺處且避開港口、軍事射擊及漁業養殖區) 4.自然葬的地點雖有殯葬法令的限定,基本上是不可隨意處理骨灰,但也有少數人低調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如河川、森林、自家果園&amphellip&amphellip。 5.採自然葬必須以火化方式處理遺體。遺體火化後之骨灰須再研磨成細小顆粒或粉狀(2mm以下),使骨灰易於分解後,才能進行拋灑或植存。 6.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廣自然葬,辦理自然葬得向縣市政府民政單位請求協助。 7.部分殯葬服務業者對於舉辦自然葬,具有相當豐富經驗,不僅熟悉法令做法,在喪禮的執行上也頗有質感,民眾可尋找有信譽的殯葬服務業者協助處理。&nbsp ■決定&nbsp 當然,你如果決定了將如何處理自己的遺體,預立遺囑可以幫你完成心願,否則,也要將決定告訴你的至親好友,以促成你的決定成真,讓後代子孫都能享受這青山綠水,願我們的有限的生命都能長存在這無限的容器──地球。 〈主禮樹葬的經驗〉 落葉歸根,與土地融合為一 &nbsp 大約2年前,教會一位姊妹因癌症病逝。在她生前住院時,幾次前往關懷探視,最後一次是在台北某醫院安寧病房。就在那次北上關懷她的時候,這位姊妹特別交代我,如果上帝接她走了,要我幫她主持告別禮拜,並指出她已經交代兒子這件事情。我握住她的手告訴她,要她繼續加油,不要放棄。不過,當我看著這位姊妹時,卻感受到她裡面是那樣的平靜與安詳,我知道她並不是放棄,而是更深的順服,願意將自己的生命完全交在主耶穌的手裡。在談話中,姊妹拿起手機,打開裡面的一首詩歌〈奇異恩典〉。她用手機播放著這首詩歌,然後輕聲地告訴我和同行的師母,如果離開時可以靜靜地聽著這首詩歌,是何等幸福。幾天之後,這位姊妹安然離世了。 在和家屬聯繫、討論關於後事處理事宜時,家屬表達姊妹生前遺願,要將她的遺骸以樹葬方式來做為最後歸宿。牧會10年的過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以樹葬的方式來做安葬禮拜,心中想著:在樹葬的過程,如何關顧遺族家屬?樹葬的禮拜過程要注意哪些事情?樹葬是如何進行的? 當天在醫院完成入殮和告別禮拜之後,隨即送往北市第二殯儀館火化,然後用特製可分解的骨灰罐,驅車前往位於台北市福德坑的富德樹撒葬區做安葬禮拜。該區是台北市政府所規劃將近1.2公頃的專區,提供將近6000個樹葬穴位。當我們抵達時,負責協助安葬的墓園管理人員告訴家屬,園區中有分屬不同區塊,要家屬選擇安葬的樹區及面向。這些樹區主要以不同植栽來區分,其中有桂花、櫻花、圓柏、樟樹、羅漢松、楓葉、小葉南洋杉等10幾個樹種。每個區域除了植栽外,在泥土上覆蓋著一塊塊大理石碎石塊。最後家屬選定櫻花區,背山面向台北盆地的位置。 當我們完成了安葬禮拜程序,管理人員將碎石塊撥開,然後以鏟子將預先留置的穴位挖開,再將骨灰罐安置在裡面,我請家屬每人拿一把泥土撒在骨灰罐上面,最後由管理人員完成覆蓋的工作。原以為會在穴位上方標示安息者的姓名、出生及安息日期等慣用的碑文,但是管理人員告訴我們,在樹葬的園區,一律不標示,因為當一段時間後,這些穴位裡面的骨灰罐和骨灰將和泥土融合為一,屆時可以讓其他遺骸繼續使用。 當我離開墓園,坐在車子裡隨著蜿蜒的山路下山,踏上歸途,我的心迴盪著安葬禮拜時選用的經文:「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章13~16節) 也許樹葬並不是很多人熟悉和認同,但是生命最終的歸宿並不在於安置何處。不立碑留名、不佔上位、與土地融合為一、回歸自然,正如落葉歸根,這是樹葬所強調的。樹葬的精髓就像生命的過程,人生一遭,就如樹葉曾經長青,但是時候到了,總是要落下,總是要結束,落下何處?是否為人憑弔?好像變得不那麼重要。 當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去世後,亞伯拉罕為她買了地安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麥比拉田間的洞裡;當雅各的愛妻拉結離世時,雅各把她安葬在伯利恆的路旁,雅各並在墳上立碑。過去台灣人習慣「入土為安」,後來漸漸習慣火化成灰,入塔安置。不過,樹葬所留下的卻是不太一樣的憑弔記憶與經驗。 主禮樹葬,我的第一次,開啟了另一個信仰的視野。 〈主禮海葬的經驗〉 &nbsp 投入大海,回歸自然永懷念 ◎陳明志(壽山中會左營教會牧師) &nbsp 牧會至今將屆滿23年,處理過的喪事可謂不計其數。然而,安葬方式絕大多數依然為土葬與火葬。但仔細回想,卻發現兩者的比例,呈現漸進式消長,即早期以土葬為主流,後期漸趨以火葬為多數。這顯示安葬的觀念、方式,除了涉及宗教信仰、民情風俗,其實也會隨時代潮流而改變。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5年中,先後處理過3次海葬,藉此機會來分享。 談到海葬,先簡單說明整個作業流程。首先,因涉及離境、出海,故須先向相關單位提出申請,然後租船,提報參加者名單。出海前,海巡署人員還會上船,經逐一核對名單才放行。然後將船開到法定5海哩外,在船上舉行。 禮拜的進行基本上跟土葬、火葬差別不大。除了地點是在搖晃的船隻上外,大致上還有: 1.經文與信息。我通常引用詩篇77篇13~20節。這是一篇苦難中求告上帝的詩,雖然在苦難中,但因著回顧過去,從上帝所領受的恩典,心中便稍得安慰。尤其13~20節,談到過紅海的經驗,敘述上帝在水中所彰顯的神祕奇妙力量。我會特別強調: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與掌管者,所以,無論天上、地面、地底下,甚至水中,祂全然掌權。另外,也強調上帝是靈,充滿在整個宇宙中。因此,當人別世後,無論骨骸、骨灰是葬在土裡、放在塔裡,或撒在樹頭、撒在海裡,從人的角度來看或許不同,但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並無兩樣。 2.下葬的方式。這部分就台灣來說,一方面因正處萌芽階段,二方面因涉及禮儀社的方案不同,似乎尚無共識。僅就個人經驗稍做分享。 我主禮的3次海葬,分別由2家禮儀社承辦,因此方式稍有差異。第1家方式是:將骨灰倒在1個由紙漿做成的圓形盤上,然後牧師使用宛如「去網的漁撈」般的器具,將整個骨灰盤置入海面,經過幾分鐘的漂浮,隨著骨灰盤的變形溶解,骨灰也隨之飄散在汪洋大海。另一種方式是:按至親家屬的人數,事先將骨灰分成小包裝。待禮拜儀式進行到安葬時分發人手一包,配合主禮者的提示,家屬再將手中的骨灰,同時拋入大海。 接著,也稍談論決定海葬的過程。3個個案,1位蔡姓弟兄,1位李姓長老,1位林姓弟兄。首先,蔡姓弟兄是個有深度思想,並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海葬是他本人臨終前的交代。其次,李姓長老罹癌臨終前,極力主張海葬,也親自接洽與安排,盼能拋磚引玉。最後,林姓弟兄,剛信主不久,家庭單純,海葬方式由兩個女兒共同決定。因此,3個個案,決定過程十分順利。教會立場:沒有鼓勵、沒有反對;樂觀其成,盡力協助。 最後,以主禮牧者的立場,分享一點個人感想。基本上,個人也十分贊同此安葬方式。首先,台灣地窄人稠,寸土寸金,海葬可避免與活人爭地。其次,這是十分環保的作法,就是燒成灰燼、投入大海、回歸自然。再來,就經費方面來說,也相對節省,當然這不是主要的考量。 尤其,根據一般經驗,人跟人之間,要彼此認識,甚至花時間相處,才會產生感情,包括至親家人也不例外。因此,對於過往親人,同一代,頂多再過1、2代,因為相處過,還有感情在,所以會哀傷、會懷念,甚至想要去省墓。但是,3、4代過後,大概就沒有感覺了,因為沒有感情。 個人認為,重要的是把握當下,好好珍惜。過往之後,如何安葬?葬在何處?差別其實不大。或許有人認為:傳統安葬方式,至少還可看得到,海葬,骨灰一拋什麼都沒留下了。但換個角度來想,不管墳墓或骨灰塔,即便去了,又能看到什麼?就算看到了,除非時常前往,否則1年才去1次,又何來有情可言?因此,傳統安葬方式,除了心理慰藉外,相較於海葬的方式,事實上差異不大。不如回歸本質,採取更務實作法,就是招聚家族定期聚集;藉著禮拜,述說神恩;在追思中,感念先人。進一步在信仰上,跟隨腳蹤、實踐遺訓,其意義絕不下於一年一度的省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海葬時,將骨灰分成小包裝給遺族,再配合禮儀一起拋向大海。(相片提供/陳明志)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阿媽?二佰萬

◎ 楊弘達(台南中會公英教會牧師) 對2010年開始,台灣&ecirc教育部將每年8月第4?禮拜日訂作「祖父母節」,向望藉?chit?節日,來喚起大家重視家庭倫理道德與家庭世代&ecirc關係。特別t?現子時家庭3代親情漸漸失落,向望會當透過阿公阿媽&ecirc關係,koh一擺來結連傳統kap現代,通來活潑世代&ecirc互動kap親子之間&ecirc關係,h??咱學習會曉尊老、敬老kap親老。 Chit?時代,夫妻倆人欲如何通親像古早時代所講通「白頭偕老」&ecirc婚姻,實在無簡單。T?社會風氣&ecirc敗壞,親像「包二奶」、「小三」chit種歹&ecirc影響下面,欲安怎好好來經營婚姻kap家庭,h??咱真正會當來享受上帝造人,設立婚姻,家庭所欲賞賜給咱&ecirc祝福,實在需要咱非常&ecirc致意kap謹慎。 舊約聖經箴言9章1節講:「智慧有起伊&ecirc厝,有拍伊七支柱,」koh雅各書3章17節說:「獨獨t&ugravei頂面&ecirc智慧,一是清潔,i&aacuteu-&ecirc是和平、溫柔、好商量、有憐憫kap好&ecirc果子滿滿,無偏袒,無假好。」Chit 2段聖經節是不是有某種相呼應&ecirc關係需要koh深入&ecirc研究kap查考,毋過,雅各所闡明「智慧」&ecirc內容,值得咱每一?家庭,每一對尪某來學習。 有一位信仰&ecirc前輩bat講過1?故事,內容大概是按呢:有一對阿公kap老阿媽,結婚已經60年啊,生活大大細細&ecirc代誌l&oacuteng會互相分享,t? in中間差不多無啥秘密,只有一項代誌例外,就是t?阿媽&ecirc眠床邊有1?衫仔廚,頂面有一?鞋盒仔,她毋准阿公問起關係chit?鞋盒仔&ecirc任何代誌。 一日,老阿媽破病kah足嚴重,醫生講:「大概無甚物機會啊!」阿公teh整理阿媽&ecirc物件&ecirc時,將chit?鞋盒提到伊&ecirc眠床邊。彼時,阿媽感覺應該h??老阿公仔知影鞋盒仔&ecirc秘密。阿媽就叫阿公過來,請他將鞋盒拍開。阿公發現內面放2?洋娃娃,koh有200外萬現金。 「這是對t&oacute位來&ecirc?」阿公滿腹gi&acircu疑問講。 「當咱結婚&ecirc時,我&ecirc阿媽k?我講,婚姻幸福&ecirc祕訣,就是毋通冤家。伊教我無論甚物時陣,若teh受氣&ecirc時,tio?h愛保持靜靜,koh去chhiah 1?洋娃娃。」 阿公聽了,感動kah目屎滴落來,「原來對結婚彼日開始,經過chiah-nih久&ecirc時間,阮老&ecirc chiah對我受氣2擺ni&acirc。」阿公看著盒仔內kan-ta 2?洋娃娃,心內淡薄仔暗爽。 「老&ecirc啊~」阿公k?阿媽講:「我已經知影chiah-&ecirc洋娃娃是甚物意思啊,阿chiah-&ecirc錢koh是安怎?」 「噢&hellip&hellip」阿媽應講:「Hiah-&ecirc錢是我賣洋娃娃所趁來&ecirc錢啦&hellip&hellip。」 &nbsp

感謝上帝

&nbsp◎林雲偉 ●韻尾:e ●創作理念:根據聖經創世記經文創作這首作品,感謝上帝創造美麗&ecirc宇宙萬物。 神造天地, 用話創世, 天星日月, 有日佮暝, 定節年歲, 氣動風吹, 水分頂下, 陸地海底, 雨落土地, 草木籽生, 結果開花, 鳥禽天飛, 海有魚蝦, 蟲佇土爬, 獸滿陸地, 牲畜四界, 照伊形體, 造人成家, 形成社會, 管理全地, 牲畜菜蔬, 禽獸魚蝦, 生養濟濟, 遍滿全地, 一切美麗, 感謝天爸, 賞賜一切。

心中鎖

&nbsp◎柯東利 心內底有一個鎖 揣無鎖匙thang拍開 心情親像半爿月 罩tio?h烏雲心m?烏 無妳牽教b?慣勢 無妳作伴真孤單 妳恬恬&aacute離開阮 機會攏無留h??阮 青春koh chhun無外濟 阮會拍拚h??妳看 向望原諒阮不孝 無煩無惱to&egrave主行 &nbsp 註:用這首詩獻h??過身&ecirc阿嬤。

一甲教會獻堂感恩禮拜

&nbsp五甲路邊巷子內&nbspG?? -kah l?? pi? h?ng-&aacute-l?i 一甲教會少人知 &nbspIt-kah k&agraveu-ho? chi&oacute l&acircng chai 欲傳福音艱苦代 &nbspbeh tho&acircn hok-im kan-kh&oacute? t?i 彼時信徒少人來 &nbsphit s&icirc s&igraven-t&ocirc? chi&oacute l&acircng l&acirci 二次搬到菜市場 &nbspj? chh&ugrave poa?...

阿塱壹教我們的事

◎那莫赫‧逸辛(玉山神學院神研所所長) 族群遷徙篇&nbsp 恆春阿美族的生命線 &nbsp 近來,「發展」議題在台灣一直被炒熱,沿海一帶的開發案特別受到財團與政客的青睞。當海岸線被「關注」時,隨之而來的是原住民惡夢的開始;如《東部發展條例》,讓東部沿海已停滯多時或被法院判定不合法的開發案有「復活」的機會,亦使得早已對這塊地方覬覦的財團蠢蠢欲動;還有南部台26線沿海公路之開發案,是為了方便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而設計的一條公路。 這些開發案皆在原住民的土地上,與原住民的生存與永續發展息息相關,不僅破壞美麗的環境,剝奪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模式,更可惡的是,挖掉了原住民對海岸及海洋的記憶,以及搶奪屬於台灣的文化資產。 阿塱壹古道早期稱瑯嶠卑南古道;從恆春出發,沿著東南海岸北上,到卑南社一帶的古道,幾乎成為恆春地方移民東部的道路。這條古道也曾是恆春阿美族人生存的生命線。據文獻指出,因為恆春土地狹小,且遭受漢族壓迫,恆春阿美族逐漸撤離其地,朝北方移動到卑南阿美族的居住地。恆春阿美族的北上移動,和瑯嶠平埔(恆春的平埔族)的北上移動差不多同時期,移動動機也大致相同。此外,更早時,一群阿美族曾從東海岸的大武啟程,越嶺到枋寮一帶居住,但在當地也受到漢族的壓迫,從此沿西海岸南下到「恆春街」一帶居住,在那裡又受到漢族的壓迫,族人只好朝東遷到港口溪流域一帶定居,亦即今日滿州鄉。 據推測,恆春阿美族的北上移動最早也不過是2、300年前。現在住在台東關山的恆春阿美中,不少族老出生於恆春,他們往北方遷徙後,最初混居在馬蘭、都蘭等屬於台東阿美族各社內,部分族人在百年前就移入Rikiriki(卑南鄉利吉)建立新部落,後來從卑南大溪上游,一直到新武路溪下游的平地,也就是現在關山鎮境內,由南而北逐次建立了擺拉雅擺(鹿野村)、電光、池上等各部落。另一部分的人從那裡再出發,跋涉到花蓮港北方沿海一帶,即恆春阿美族大部分所認知的居地Takilis(花蓮新城)。據耆老指出,他們只停留了7、8年,來不及定居下來,就撤回南方去了。 有一則在電光部落所採集的傳說,更說明恆春阿美族與阿塱壹古道的關係。耆老說:「Pacidal氏族和其他阿美族一樣,曾經住在卑南族知本社南邊的Arapanai(美和),後來遷到Ponrok(內本鹿)山地去。有人說在內本鹿分成3社,即Ponrok(內本鹿)、Lamongan(玉里以西,八通關古道東端,南安一帶)及Pacidal(豐濱豐南村);Pacidal氏族一部分人留在山地,成為Manwan(布農族)和Pariwan(排灣族),其餘人下山到平地,接著到Cirangasan(豐濱八里灣)居住,形成Pacidal氏族。 又有人說,這3社中只有Pacidal氏族留在山地,其餘2社遷往Cirangasan。後來,住在Cirangasan的Pacidal氏族部分人遷往荳蘭、薄薄、里漏等部落;其餘有的遷到更北的花蓮新城,之後沿著東海岸南下到恆春。 為什麼恆春的阿美族人要從最北的花蓮新城遷到最南方的恆春呢?據傳述,Pacidal氏族早期曾住在花蓮新城,因為耕地不足,或遭受太魯閣族的逼迫而南下遷到恆春的。 另外一則傳說,可再佐證這方面的傳述。Arapanai(太麻里和美)是阿美族祖先發祥地,Ciwidian氏族從發祥地出發,遷到卑南社北鄰的Funu(池上),之後遷往奇密社北方的Cirangasan。他們同樣從發祥地出發,但是迂迴到內本鹿去,然後與北上的Pacidal氏族相遇,一起住下來。住在Cirangasan的人,後來部分遷往里漏、薄薄和荳蘭等地,另一部分則遠行到北方的Takilis。在Takilis居住的人,感到耕地不足,只好沿著海岸線南下到達恆春。而在池上電光部落一帶的Ciwidian氏族,是後來從恆春北上的一群。 由恆春阿美族北上、南下,南下後北上的移動情況來判斷,阿塱壹古道與族群的活動空間有著深厚的淵源。而今,為了發展地方的建設,對這群曾經在古道上「走來去,走來回」的族先們情何以堪!謹以簡述恆春阿美族移動與周邊族群互動,來陳明與阿塱壹古道有著深厚淵源的組先的吶喊。 &nbsp ◎吳柏毅(生命教育志工)  圖 ◎&nbsp天空、陳怡萱 &nbsp 生命教育篇 愛你的鄰舍如同自己 電影《關鍵指令》(Green Zone, 2010)中,在伊拉克帶兵打戰的美國軍官,依照高層指示率領部隊前往伊拉克各地勘察,目的在於要找出發動戰爭的理由,據說伊拉克擁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造成對世界安全的威脅。秉著正義之名打仗,最後卻沒有發現任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正義」似乎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2012年1月18日,阿塱壹古道正式被屏東縣指定為「自然保留區」,對於關心被號稱為最後的天然原始海岸線的人而言,再歡喜不過。然而,2月初新聞報導指出,阿塱壹古道因持續不斷湧入的民眾,留下不少垃圾。再者,從去年9月開始,為了環境乘載量控制人數,需申請方能進入古道,但仍有許多「不請自來」的遊客。 對我而言,矛盾之處在於人們努力保留古道,深怕文明的進入(台26線的貫穿)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猶如《關鍵指令》中,原本自詡為正義而戰,卻因政治、利益、權力或人性牽涉其中,正義開始有點酒醉駕車、走偏了。我們「選擇」另一種方法帶來破壞,以垃圾、過多的人進入,或在眾人齊心走踏之下,於山坡上畫上一條條的線(路,真的是人走出來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也得承認自己的脆弱(丟垃圾於野地這事,我也做過),更無權利去指責他人。甚至,吾等非當地住民,恐亦無法真正了解支持台26線的心聲,這有如開發中國家抗議被要求不能為經濟發展而剷除雨林。藉此事件,我能自省的是「在滿足個人的需求時,我能同時關心他人,甚至是環境嗎?」 很遺憾的,目前的我無法完全做到。理由可以有很多,而我如同許多人一樣,為了較佳的生活水平,必須選擇先顧肚子、再顧環境。但一支球員只顧著表現自己,甚少與其他隊友合作的籃球隊,可能打贏世界冠軍嗎?同樣的,審視當代環境問題嚴重的原因之一,當我只顧自己,世界真的會和平嗎? 2011年,台灣《環境教育法》正式上路,並於國家環境教育綱領寫明:「環境教育以『地球唯一、環境正義、世代福祉、永續發展』為理念,提升全民環境素養,實踐負責任環境行為。」雖然前述問題尚待努力,但並非無解,因為我相信,環境教育中理想的經濟與環境共存的生活模式,仍是可以實現的,只待眾人共同創造出來。 很簡單,但也很困難,因為要「愛你的鄰舍如同自己」,否則,阿塱壹古道仍將慢慢消逝。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滿足個人的需求時,我能同時關心他人,甚至是周邊環境嗎?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阿塱壹古道有乘載量限制,需申請才能進入。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欣賞美景之餘,是否正進行另一種破壞? &nbsp 文◎顏士傑(阿塱壹古道解說員) 圖 ◎&nbsp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 生態環境篇 戶外教室「海角天涯」 &nbsp 阿塱壹古道,由於位置荒僻、山海相鄰且險峻、交通不便,加上昔日政府的山地管制、海防政策及長期位於軍事管制區內(觀音鼻海岸曾為海軍岸轟靶場),人為開發及活動干擾較少,故還保留大片的美麗原生海岸林相及粗獷瑰麗的海岸地形景觀。沿途除了殘留的軍事碉堡和電線桿,以及鄰近產業道路的椰子園、工寮和部分山坡木麻黃人造林景觀外,平日幾無人煙,所以意外成為目前過度開發的台灣海岸線上,罕見保留較多原始風貌的地域,因而有「海角天涯」、「東海岸的明珠」的美譽。 &nbsp氣候與地形 阿塱壹古道位於台灣東南部大武斷層海岸南段,背倚陡峭的中央山脈東坡諸山,由於山頭稜線離海岸很近,地質又屬於年代較新(數百萬年前)的中新世海相碎屑(礫、砂及泥)沉積而成的砂頁岩互層,且鄰近環太洋地震帶中的菲律賓海板塊與南中國海板塊接縫處,地震十分頻繁且劇烈,易形成破碎及崩塌地形。 由於鄰近太平洋面有黑潮通過,緯度地近熱帶,氣候上冬暖夏熱,且夏秋及冬春吹相反風向的東南亞熱帶季風區,盛行季風發達,每年9月到翌年4月溫度較低,有時低於攝氏20度,且夾雜間歇細雨與海面巨浪鹽沫的東北季風。 5、6月梅雨期,因位於山脊背風面,易有達攝氏35度以上乾熱焚風發生,加上每年在附近登陸或海面通過的颱風超過10個以上,降雨豐沛。強風、暴雨及巨浪帶來的機械性破壞不小,與冬春強烈東北季風一樣,對此段海岸地形與生態系構成產生巨大的影響。 地質、氣候、河流、波浪及地震,甚或部分生物性作用,以及晚近的人為活動,共同形塑了此段海岸包含有:海崖、礫灘、河口、河階、沒口溪、沙丘、沙灘、海崖、瀑布、海蝕平台等多變的各式地形面貌,也孕育其上多樣化的生態環境,是一處極佳的海岸地質及生態學習戶外教室。 &nbsp 林相與植被 依生態類型分類,此區域離海較遠的內陸及溪谷森林可歸屬「熱帶常綠季風雨林」,代表其生態系如鄰近的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但海崖上則因受常年強風影響,不易成林,常形成「灌叢或草原」植被,如牡丹鼻崖頂的熱門景點「旭海大草原」。 沿岸多數面海山坡十分陡峭、地質破碎,且終年受來自海面含鹽強風吹拂,森林植被發育受影響,林木常形成樹形低矮、樹幹扭曲、樹冠偏向下風、質地變硬,而呈現硬葉林、硬葉灌叢、半落葉林及風衝林的特殊林相。 在植被類型分布上,大致可區分為「人造植被」,如菜圃、椰子園及防風林之墾植。「次生林相」,源於被破壞的原始海岸林,但多已被墾植為椰子園,及一般常見陽性樹種或先鋒草本植物,也有殘存海岸林樹種散生其中。「原始海岸林」,靠近旭海港及南田村附近,因人為墾植及道路施作影響,已被破壞嚴重,沿途僅零星殘存,直到觀音鼻附近才有發育較完整林相。因地形陡峭,缺乏腹地縱深及強風影響,其樹種及森林組成複雜度仍低於一般成熟海岸林。 本地海岸地帶間分布較廣的其實是「海岸林投灌叢」及「砂丘及礫石灘植被」,前者位於濱岸砂礫地後,或位於鬆軟易塌之海崖坡處;後者則保水性差且基質鬆散易動,這兩種均土壤化育不良,故植群呈耐風、耐旱、耐鹽、耐貧瘠,及根系較發達之低矮木本、灌木、草本及蔓藤植物,其物種與台灣本島常見同一類型海濱植物相似。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古道常見動植物 &nbsp  阿塱壹古道海岸生態受人為干擾較少,植被也較多原始完整,但因氣候條件惡劣、腹地狹小,平日在步道兩旁可見的動物種類和數量均不多。在古道所經的旭海漁港至塔瓦溪口一帶,曾發現較有生態代表性、重要及特有動物如下: 【哺乳類】赤腹松鼠、台灣彌猴、台灣野兔。 【鳥類】小白鷺、岩鷺、大冠鷲、烏頭翁、小雨燕、家燕、五色鳥、小灣嘴畫眉、台灣畫眉。 【兩棲爬蟲】赤尾青竹絲、錦蛇、過山刀、茶班蛇、股鱗蜓蜥、斯文豪氏攀蜥、澤蛙、小雨蛙、日本樹蛙。 【昆蟲及蝴蝶】台灣大蝗、蜻蜓、青帶鳳蝶、琉璃紋鳳蝶、大白斑蝶、青斑蝶類、紫斑蝶類、粉蝶類、小灰蝶類。 【其他陸域無脊椎動物】人面蜘蛛、蜈蚣、馬陸、蚰蜒、班卡拉鍋牛。 【陸蟹】拉氏清溪蟹、蟹黃灰澤蟹、奧氏後相手蟹、中華沙蟹、灰白凹陸寄居蟹、椰子蟹。 【淡水域生物】溪哥、日本禿頭鯊、蝦虎類、壁蜑螺、錐蜷、水蠆、石蠅、台灣絨螯蟹、貪食沼蝦。 【潮間帶及海域生物】藤壺、海葵及黑齒牡蠣、玉黍螺、蜑螺、笠螺、海葵、海膽、陽隧足、白紋方蟹、細紋方蟹、條紋蛙 、海鰻、各種熱帶魚、鯨豚類與綠蠵龜。  植物則有: 【果園&amp人造林】椰子、山蘇、木麻黃、瓊麻。 【海岸林】連葉桐、欖仁、瓊崖海棠、黃槿、海檬果、軟毛柿、鐵色、山欖、紅柴、毛柿、白榕、山黃梔、山柚、月橘、裡白巴豆、枯里珍、血桐、稜果榕、蟲屎、印度鞭藤、莎勒竹、海岸擬茀蕨。 【海岸及海崖灌叢】林投、草海桐、白水木、台灣海棗、台灣海桐、土樟、內冬子、嶺南堯花、山素英、台灣百合、月桃、台灣蘆竹、細葉假黃鵪菜、土丁桂。 【砂丘礫石灘植被】蔓荊、馬鞍藤、肥珠豆、無根藤、濱刺麥、文珠蘭、雙花蟛蜞菊。 &nbsp &nbsp &nbsp

透過觀景窗,我看見菲律賓的美麗與哀愁

文圖 &nbsp◎&nbsp&nbsp方智勇 2009年11月到2011年5月期間,透過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計畫,於馬尼拉的NGO組織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實習;2011年8月,在台灣舉辦《河流──跨界漂移影像展》。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河流──跨界漂移影像展》 &nbsp 2011年8月,我在台灣舉辦《河流──跨界漂移影像展》,看著一張張8x10照片中熟悉又陌生的景物與人群,展場外夏日的午後雨飄打著,帶著我的思緒飄到那個距離台灣南部一個小時飛航行程的熱帶國度──菲律賓。 &nbsp &nbsp 我對於菲律賓的感情是複雜的。 2009年11月初,我抵達馬尼拉預計展開為期一年的實習工作,然而我一直到2011年的5月才離開,前後待了1年半。在馬尼拉的這段日子,我過著快樂也不快樂的日子;對於一個懷抱著為這個世界做點好事、充滿理想的NGO工作者來說,馬尼拉乃至於菲律賓的亂、窮、貪(污),理當是個可以大展長才的地方,但這些不自量力想要有所改變的夢想,也是我沮喪和失望的來源。而那些跟我的生命有過短暫交集的市井小民,他們面對困難的大環境所展現出來的生命毅力也鼓舞了我,讓我更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並提醒了我行有餘力該有所作為。 在菲國500多個日子所觀察、感受到的,如何能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描述?我想不如來觀看和述說一張照片吧。 我不知道照片(見左上圖)中小女孩的名字、年齡,我也不知道她現在是否健康平安,上學接受教育。2009年12月,我和同事帶著來自英國的訪客,拜訪了小女孩的家,一個離馬尼拉2個小時車程,瀕臨菲國最大湖拉古那湖(Laguna de Bay)的小漁村。抵達當地後,我們看到的是一片水鄉澤國,自從9月的颱風和大水災後,整個村落還有一大部分困在水中。政府在哪裡?很難想像水災後3個月,水依然未退的狀況如果發生在台灣會是如何?菲國政府的貪污無能早已是沉痾舊病,甚至成為街頭巷尾的笑談。 我們幾個來自首都和國外的訪客,躡手躡足地走在積水中,後來還搭上村民準備的小舟,訪查當地淹水的情況。沿途看到半淹在水中的房子,居民依然生活著,熱情的小朋友還對著我們揮手招呼。或許菲國人民早已習慣不曾間斷的天災和人禍,抱持樂觀和希望,繼續堅韌地活下去。這也造就了外國訪客認為菲律賓人熱情、樂天的印象。然而,他們所面對的環境卻是無比艱難:1/3的人生活在貧窮中(每人每日生活費2美元以下)、巨大的貧富差距、菁英和富人階級把持政經利益、公共服務因私有化而成為大財團的囊中物、就業機會不足、1/10人口須出國打工&amphellip&amphellip。在菲國人民樂天的笑容底下,難道不是極大的悲苦? &nbsp 除了實地觀察淹水的狀況,我們還在漁民草根團體的牽線之下,訪談當地的漁民。漁民們除了抱怨政府救災的無能,也道出了他們所面臨的生活困境。由於污染,拉古那湖中的漁獲越來越少;而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雨量失衡,也使得原本隨著自然時序調節得宜的水量,變得過多而引起水災,或者過少而造成乾旱。事實上,菲律賓的農漁民面對的不只有天災,更多的是人禍。菲國至今還存在著許多大地主,從1970年代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當政開始推動的土地改革,到今日都還未能真正實現土地分配的正義。 在大莊園裡面工作的農夫並未擁有自己的土地,而是領取微薄的薪資,為地主創造巨大的財富。當農民組織起來反抗地主時,卻遭到地主指派的殺手暗殺;而這樣的案件中,正義總是無法獲得伸張,因為許多的大地主家族其成員均在政府中身居要職。現今菲國總統阿基諾(Noynoy Aquino)的母親柯拉容夫人(Cory Aquino,也曾擔任總統),其娘家Cojuangco家族即控制著廣大的Hacienda Luicida莊園。除了根深蒂固的大地主制度,菲國農民還要面對國家以開發豐富礦藏,促進經濟發展的藉口不斷地把廣大肥沃的土地出賣給跨國礦業公司。 結束在小漁村的參訪,臨行前,我拍下了這張小女孩拖著小舟走在水裡的相片。我和她的生命交集就只有按快門這一瞬間,但她的影像,以及我在菲律賓這塊土地上見證到的人事物,都將成為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河流──跨界漂移影像展》是我在菲國1年半生活的回顧、整理和反省。台灣和菲律賓在地理上的距離很近,對於彼此的了解和關心卻很遙遠。希望透過影像和文字,讓台灣的朋友多了解一些菲國的面貌。希望有朝一日,菲律賓在台灣社會的討論中,不再只是菲傭、菲勞的故鄉,而是與我們休戚與共的鄰近國度。 ▼〈街頭的兒童教育──掙扎〉,連作1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街頭的兒童教育──掙扎〉,連作2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街頭的兒童教育──掙扎〉,連作3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陷〉連作1&2 留在國內的人,面對的問題還有高失業率。 菲國有1/10的人口在國外打工;留在國內的,賺取最低工資一日10美元。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原罪.救贖〉,菲律賓是亞洲唯二的天主教國家(另一為東帝汶),宗教帶給困苦人民力量和希望。天主教反對人工避孕,菲國法律禁止墮胎。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街頭的兒童教育──掙扎〉,連作4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街童〉 &nbsp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