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

教會辦祈禱會 參與七一遊行

【義工記者馬慧真香港報導】儘管颱風來襲且下大雨,但期待普選及真正民主的香港人民不受天氣影響,在7月1日仍然踴躍參與每年舉辦的「七一大遊行」。根據國際媒體估計,這次走上街頭的人數超過10萬人,今年正好是「七一大遊行」的10週年。遊行從下午3點於香港島的維多利亞公園出發,終點為香港最繁榮的中環商業區。隊伍中有不少人高舉「梁振英下台」的旗子,反映出香港人民對10年來的官商勾結、貧富差距增加、小圈子選舉、新聞自由及示威自由受限、人權倒退的不滿。 這次遊行的主要訴求為爭取香港行政長官普選,讓香港人能最慢於2017年當家作主,但許多民間團體也趁此機會走上街頭表達其他相關的社會訴求。 200多位來自不同教會的香港基督徒在遊行前聚集在公園裡唱詩歌、禱告。這個祈禱會由天主教會及基督教會合辦,主辦單位包括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香港基督徒學會、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等基督教團體。祈禱會除了重述遊行的訴求,還包含夏其龍神父及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李鼎新牧師的分享。 「過去10年,香港的民主、自由與人權狀況嚴重倒退,新聞和示威自由等更大幅收窄。施政失誤催生民間運動茁壯成長、更多市民及信徒勇敢地站出來捍衛公義。」面對特區政府回歸後施政失誤、貪腐盛行,官商勾結,這些機構呼籲基督徒在7月1日一起為城市求平安,並用行動表達對落實民主的期待。 參加此遊行的香港基督徒學會主席龔立人認為,香港基督徒看重此遊行,因為要與其他香港民眾站在同陣線上,為香港所失去的民主發聲。他指出,香港政府曾告訴民眾,民生議題比民主議題重要,因此民眾只需關心民生問題。但香港的教會領袖則認為,民生與民主不能分開談,龔立人也說:「沒有民主,就不會有民生。」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HKCC)總幹事蒲錦昌表示,這次基督徒上街頭是因近年許多自由受限制。他舉例,以前政府對記者採訪保持較開放的態度,但現在卻開始挑選對官方較有利的報社。以往舉辦遊行只需通知官方,現在則需申請,獲得批准才可遊行。為回應近年香港的民主倒退,香港教會界特別於記念天安門事件的6月4日及香港回歸的7月1日舉辦聯合禱告會,香港天主教會與基督教會近年在社會公義、人權、民主議題上有越來越緊密的合作關係。

加國台灣人同鄉會50週年

【邱國榮採訪報導】今年是加拿大台灣同鄉會50週年,以「增進台加關係,確保台灣主權」為年會主題,並於會後發表了一份關心台灣國是的聲明。 該同鄉會於6月28日至30日,舉行成立50週年紀念活動,在多倫多漢博學院(Toronto Humber College)針對台灣與加拿大兩國關係該如何進一步緊密,以及如何確保台灣主權等問題進行研討,並發表大會聲明。聲明指出,為了台灣人民的幸福,為了台灣國家的安全,要促使台灣能夠加速走入國際社會,因此同鄉會呼籲加拿大台灣人,要努力加強台加兩國關係,這是確保台灣主權的辦法,台灣主權才不會在「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私相授受下遭到踐踏,最終消失,被中國管轄。 針對兩國關係,聲明提到宣教歷史是兩國搭起友誼關係的重要基礎,指出台加兩國是從140多年前馬偕博士抵達台灣宣教開始,馬偕在台灣落地生根,尤其引入進步醫療與西式教育,造福了台灣。根據馬偕來台宣教所立下的兩國友誼基礎,近50年來,台灣移民加拿大的人口陸續增加,無論在學術、經貿及其他方面的成就,都對加拿大作出了高度的認同與貢獻,特別是把加拿大視為落地生根的土壤,因此「台灣是我們的母國,加拿大是我們的新家園。」同鄉會期盼,加拿大台灣人更加努力貢獻己力於加拿大,促使台加兩國的關係更加緊密,兩國蒙受利益。 關於台灣主權的確保,聲明強調,台灣若是繼續以「中華民國ROC」為國家名稱,必然落入「一個中國」框架,使台灣淪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我們在此鄭重呼籲馬政府,任何談判都必須公開在民意監督之下,不得兩黨私相授受,危害台灣人民利益。」 聲明也強調,1951年《舊金山合約》簽訂,即日本放棄台灣、澎湖的主權後,依據人民自決的國際法則,台灣主權是隸屬台灣全體國民,這也是台灣人民的期待,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此外,文中還提到馬政府的經濟政策過度依賴中國,導致台灣主權逐漸喪失,特別是台灣海基會與中國海協會簽訂《服務貿易協議》,這是台灣民生經濟繼ECFA後,再一次讓台灣失業增加、年輕人就業困難的問題雪上加霜。 世界台灣人同鄉會會長、加拿大多倫多台灣聯合教會會友葉國基指出,海內外的台灣教會基層,內部都有不碰觸「台灣獨立」的通病,特別是主張〈台灣主權獨立宣言〉、建立「新而獨立國家」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其基層也多有這樣的通病,尤其在台北地區及原住民族教會居多,「這是會友結構的問題。」為此,他呼籲國內長老教會牧長要「靈巧像蛇」,既然身為長老教會的牧長,就要有策略的宣導長老教會承擔台獨的使命,使會友能夠明白。他提醒全球台灣人教會:「這不是見肖ê代誌。」

張德謙赴日 強化台日宣教

【陳怡萱採訪報導】剛卸任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6任總幹事張德謙牧師,6月25日前往日本京都,親向任內合作推動台日宣教的日本教會致謝。除了國際平安基督教會為他舉辦退休感恩禮拜,也與日本關西5個教會團體餐敘。 張德謙感謝日本教會支持MAKINO福音日本語學院(MEJI),看見許多年輕人靈命得到更新;也感謝日本亞細亞福音宣教會會長林茂宏牧師引介日本「國際飢餓對策」機構事工進入台灣,盼兩國教會日後持續友好。 張德謙與林茂宏兩人在2005年於東京的國際宣教協議會上相識,會後談起對宣教的願景,兩人一拍即合。隔年暑假,第1屆MEJI開辦,成為總會大專委員會舉辦的暑期營會之一,至今連續舉辦7年,第8屆將在7月19日開始。 6月30日林茂宏特地於牧會的國際平安基督教會為張德謙舉辦退休感恩禮拜,他在講道談「從夢想到現實」,以士師記中最小一族基甸為例,指出上帝不是使用最有能力的人,而是使用合祂心意的人。他感謝並肯定張德謙任內關心日本福音工作,不僅讓台灣青年得到「更新」,也帶動日本教會氣氛活潑。 張德謙提到他常說「Impossible」(不可能)加上一點「上帝與我們同在」,就會變成「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他也十分感佩林茂宏為設立教會及使MAKINO營地更完善,建設過程不斷拿出自己的存款,只為了完成上帝的工作。籲請各教會為日本人的心靈需要禱告,同時關心MAKINO二期工程尚欠缺新台幣800萬元。 7月2日張德謙受邀與日本聖教會、日本耶穌基督教團、福音自由教會、浸信會、亞細亞福音宣教會等5個團體的牧長代表聚餐,日本教會方面感謝台灣311以來的幫助以及關心日本福音工作,期待日後能有更緊密的合作。

關心障礙者 營造友善教會

【蔡聖欣編譯】今年5月底於荷蘭舉行的會議中,神學家和推廣普世運動人士一同聚集,協力將名為「眾人的教會、教會是眾人的」(A Church of All and for All)這份宣言注入新的思考。這次會議為期3天(5月29~31日),主辦單位為費城關懷基金會(Philadelphia Care Foundation),共有12位來自各國的與會者,其中多數為身心障礙者。代表普世教協(WCC)的與會者則包括信仰與教制委員會(Faith and Order Commission)及公義與寬容委員會(Just and Inclusive Communities)成員。 這份宣言最初在2003年由普世身心障礙擁護網絡(EDAN)所提出,EDAN是WCC的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共同創辦的計畫。EDAN推動單位位於肯亞,由非洲教會聯盟(AACC)所主持,同時透過WCC在世界8大區域的志工協調人進行國際活動。EDAN的事工包括:將身心障礙論述帶入教會和神學機構、以及其他的國際人權事工。 這份10年前所提出的宣言給予教會新的挑戰,提倡正視身心障礙者的需要,並確保他們能不被排擠地完全參與在生活及教會中。再者,這份宣言鼓勵世界各地的教會領導者,盼望他們能創造出一個能使牧者、同工、會友促進身心障礙會友參與服事的環境。這份宣言也提醒眾教會,排擠身心障礙信徒的教會,最終將使自身變得貧窮,因為他們沒有盡到神所託付的責任。 許多在世界不同地區的神學機構也將這份宣言納入普世教材中。對於這份宣言能為這些神學機構帶來如此大的影響,EDAN協調人卡布(Dr. Samuel Kabue)認為,這是一件相當令人開心的事。他強調,這份宣言就是EDAN活動的根本,他也引用其中內文來鼓勵大家:「若是缺少了彼此,我們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共同體。」 與會者將這份宣言視作教會朝向「完全包容」這個目標的開端,並且認為應該持續努力,讓這些已在內容中被強調的議題再次獲得重視。與會者也決定將這份宣言保留並作為新版宣言的重要參考。透過未來新的宣言,與會者盼望教會能夠對身心障礙會友完全包容,如此才能真正實踐神的愛。 對於會議中達成發展新宣言的決定,本身也是身心障礙者的瑞典神學家Arne Fritzson肯定地說:「藉由新的宣言,我們能夠更加強調身心障礙者對於普世運動的重要性。」擔任克里斯多夫防盲協會(Cristoffel Blinden Mission)信仰關係主任的麥克艾利斯特(William McAllister),也相當贊許這次會議。他表示,就如同所有社群都需要包含身心障礙者才算完整,教會也需要這些人才能完整。EDAN領導團隊成員之一的湯普森女士(Carolyn Thompson),曾參與2003年制定的宣言,她對於這次會議能在短時間內達成共識感到興奮,也相當期盼新的宣言能夠更加激勵人心。 新宣言的起草小組由荷蘭的自由大學倫理學教授藍德(Hans Reinders)領軍,預計在2014年初之前完成初訂版。(資料來源:WCC News,...

飢餓問題嚴重 教會領袖呼籲正視

【陳姵如編譯】全球糧食資源的分配嚴重失衡,少數有權的國家和勢力龐大的財團握有大量資源和糧食主導權,導致全球數百萬人口每天要挨餓過日子。教宗方濟各在聯合國農糧發展組織大會發表演說時提到,現今的糧食生產足夠供應全球人口食用,是眾所皆知的事實;然而,還是有數百萬人民過著挨餓的日子,有的甚至餓死,這實在很羞恥。 方濟各指出,不能拿全球金融危機當藉口,漠視飢餓問題,一定要找出方法讓所有人能從大地的出產得飽足。不只要縮短貧富差距,更重要的是為了人類福祉,務要做到符合公義、公平與尊重的原則。他也承諾羅馬天主教會和所屬機構,會盡全力協助解決全球飢餓問題,終止飢餓。 英國和威爾斯羅馬天主教的大主教尼可爾斯(Vincent Nichols)也說:「飢餓問題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要發揮人飢己飢的精神。」他特別呼籲G8領袖正視財政透明、逃稅、財團掠取土地和資源等問題。 根據全球飢餓數據,全球有33%的人口活在飢餓中,每年更有將近150萬孩童死於飢餓。在發展中國家,也有高達98%的人沒有足夠東西可吃。 為終止全球飢餓危機,上百名蘇格蘭人6月中參加由IF反飢餓團體辦的遊行,呼籲在北愛爾蘭舉行高峰會的G8領袖重視飢餓問題。蘇格蘭天主教國際救援基金會和IF反飢餓團體疾呼,期望G8領袖能杜絕跨國企業逃漏稅和土地掠取。除此之外,也有3000多名民眾聚在衛理公會中央禮堂,呼籲G8領袖對全球飢餓問題提出解決之道。(資料來源:Christian Post, Christian Today)

世界難民日 教會促世界公義和平

【蔡聖欣編譯】聯合國從2001年開始將每年6月20日訂為世界難民日。每年這一天,致力於難民事工的各組織均會舉行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今年,聯合國的以色列及巴勒斯坦非營利工作小組(IPWG)舉辦「記念巴勒斯坦難民」系列活動,內容包括攝影展、電影欣賞及座談,聚焦740萬名被迫離家的巴勒斯坦人面臨的困境。 IPWG的主席Doug Hostetter表示,這次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替那些無法在此敘述他們苦難的人們發聲。美國長老教會駐聯合國事工組織也是這次活動的贊助者之一,更是IPWG創辦者之一。 另外,美國的聖公會大主教舒歌莉(Katharine Jefferts Schori)和福音信義會大主教韓森(Mark S. Hanson)也共同發表聲明,表示每年世界難民日是眾人審視世界各地的衝突和迫害的機會,並讚揚過去難民的堅忍跟努力達成的甜美果實。聲明中指出,美國一直相當重視難民問題,而聖公會和信義會也長期與政府在難民事工上緊密的連結,過去40年間,成功幫助超過300萬名難民找到新的人生。此外,這兩個教派也在美國35州努力幫助需要的人,為難民和移民發聲並提供溫暖。 在聲明最後,舒歌莉與韓森鼓勵眾教會致力建立一個和平且公義的世界,如此人們不用再因為迫害和動盪不安而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和國家。(資料來源:PCUSA, Episcopal Church, USA for UNHCR)

ILT行前訓練 各國青年交流

【義工記者Ispalakan Umav新竹報導】長老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我愛台灣宣教營」(ILT)已邁入第11屆,今年6月26日到29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行前訓練。ILT是普世夥伴教會青年及台灣青年每年暑假交流的平台,今年約有70名國外同工參與,與台灣青年一起學習宣教功課,並認識台灣人文、社會、教會及國際處境。 今年主題「成長在這塊土地上」,台灣團隊以短劇介紹台灣歷史脈絡和人文風情;紐西蘭團隊帶來毛利族語詩歌,馬來西亞團隊用馬來語、香港團隊以廣東話,藉由活潑的演出,讓青年們學習互相欣賞、尊重各國各族文化特色。今年也特別設置「議題沙龍」時間,藉由不同議題討論不同國家、社會和制度下的思想差異,並對台灣社會與宣教的處境有更多了解。來自馬來西亞的青年以當事者的角度分享大馬選局,並和台灣政治環境互相比較,引起熱烈討論。 行前訓練最後一天的差遣禮拜設計了「洗腳儀式」,出自約翰福音13章耶穌為門徒洗腳,總會青年事工幹事伊誕˙巴瓦瓦隆傳道說,彼此洗腳意味潔淨自己與彼此相愛,是每個即將前往各教會服事的青年不可或缺之精神。他肯定青年的熱忱和投入,並期望普世營會能繼續推廣,讓更多青年藉此認識和認同台灣,也希望青年能提升自我認同,成為推動台灣在國際處境中改善和進步的動力。 新任青年幹事一職的鄭君平牧師呼籲,青年除了要時時擴充新知,更需要培養專注力。「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年輕人不缺乏資源,而是缺乏『定性』。」他說,訓練會中可看見青年的活力和創意,若在細節預備上多一分嚴謹,將可在事工上得到更大的果效 ILT最初的邀請對象為海外台灣人教會的基督徒青年,經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的媒合,讓他們走入各地方教會參與服事,更是一場血統、文化的尋根之旅。2005年開始,為了讓國外青年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事工,青年事工委員會擴大邀請國際夥伴教會的青年參與。本次活動有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英國、威爾斯、紐西蘭與印度青年參與。

PCT與德教會簽宣教備忘錄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與柏林福音教會、柏林宣道會(Evangelical Church of Berlin - Brandenburg - Silesian Upper Lusatia (EKBO) and Berlin Mission(BM))的雙邊宣教協議會,於6月27日上午在義光教會簽署備忘錄,並且舉行聖餐禮拜,由PCT總會議長許榮豐牧師及EKBO主教Markus Droege共同主禮聖餐。 許榮豐以「為宣教合一作見證」為題證道指出,經過3天協議會,雙邊達成青年交流、宣教師差派、媒體合作與宣教任務等宣教協議,「這是彼此學習宣教,共同做合一的見證。」他就PCT於國內與國外經驗進一步分享,PCT在多元文化的台灣社會裡,建立各族群教會為合一關係的夥伴關係,一方面是回應PCT釘根本地的信仰告白,一方面是促使教會成為對台灣有「疼與盼望」記號的教會。 PCT近年積極跟各國教會建立夥伴關係,透過這次與EKBO、BM合作宣教的協議會,許榮豐指出,共同簽署雙邊宣教合作協議,是上帝與聖神帶領下的彼此交流,「現在,我們看見了促成彼此合一的這座橋;上帝與聖神,就是我們中間的這座橋。」 在媒體合作上,EKBO、BM表示,《台灣教會公報》與TCNN令他們印象深刻。宣教任務的協議,則主要針對海員/漁民服務中心,EKBO、BM保證會繼續支持這項事工。 在雙邊確認協議內容的時間以前,即將就任總會助理總幹事的義光教會牧師鄭英兒,特別介紹林宅血案現場成為義光教會的設立典故,EKBO、BM代表了解始末後,個個面色凝重,並且在鄭英兒引導下,步入命案發生現場的地下室(目前是教會兒童主日學教室)參觀,之後均表示,看見教會見證了上帝光照黑暗的感動。

英教會響應捐血週 鼓勵信徒捲袖獻愛

【蔡聖欣編譯】6月10至16日適逢英國捐血週,各教派教會紛紛鼓勵基督徒捲起袖子捐血,做出不同形式的奉獻。這呼籲也響應福音派聯盟(Evangelical Alliance)和基督教救世軍等教會組織於今年2月開始推動的「血肉之軀計畫」(Flesh and Blood Campaign),該計畫目標之一就是呼召教會鼓勵基督徒加入捐血行列。除了盼望未曾捐血的人能嘗試外,也希望號召捐過血的人再度捲起袖子發揮愛心。 一份因這個計畫所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基督徒把捐血或器官捐贈,視為奉獻的核心概念之一,而且去年英國境內約有10%的基督徒參與捐血,遠高於過去2年全英國總人口數中僅有4%捐血人口的數目。雖然如此,仍有不少人覺得教會做得還不夠多,因調查中只有0.3%的受訪者表示,教會有在聚會的教導中闡明捐血和器官捐贈的重要意義。 目前英國境內每天都需要7000單位的血量來提供各醫院的需要,且每年約有超過千名的患者因著等不到器官捐贈而死亡。因著教會界長期奉獻且關懷社會的精神,血肉之軀計畫盼望能加強基督徒的認知,進而協助英國境內對捐血跟器官捐贈的需要。英國國家健康保險捐血暨移植部門(NHSBT)的醫學主任威廉森(Lorna Williamson)表示,世界各大宗教團體都本著奉獻的精神支持該計畫,NHSBT也很高興這件事能在基督教會中有所進展。她希望藉著提高教會界對捐血的意識,能消除迷思,並教育人們捐血的重要。 福音派聯盟的事工主任康迪亞(Krish Kandiah)表示,身為基督徒的重要功課之一,就是要跟從耶穌的腳蹤,並持有慷慨的態度,捐血和器官捐贈就是其中一個最好的實踐方法,盼望英國眾教會都能共同以愛來加入此行列。(資料來源:Evangelical Alliance, Christian Today)

金牌運動員站出來 勉弟兄當寄養家長

【涂藟薺編譯】6月第3主日適逢英國父親節,英國籍的非裔金牌運動員克里斯(Kriss Akabusi)因童年被領養經驗,率先鼓勵基督徒男性成為寄養家庭的家長。坎特伯里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也率先支持寄養行動,並鼓勵教會扮演好應有角色,為需要幫助的兒童尋找適切的安身之處。 據統計,每天有超過50位幼兒需寄養家庭照料。這些孩子有的被忽視,有的被家暴,有些須立即安置,有的要暫時安置,有的則需要永久領養的家庭。根據寄養家庭聯盟(Home for Good Alliance),當一對夫婦談論收養問題時,男性通常拒絕收養。為鼓勵男性考慮成為寄養家庭,聯盟特別製作2個短片。 敞開家庭接納困苦兒的艾蜜莉與賽門夫婦表示,他們深知成為寄養家庭是上帝的呼召,並強調寄養家庭最能彰顯神的本性,「神面對有暴力傾向的人,還是一樣愛他們,不會因為他們不可愛就不愛他們,因此,成為寄養家庭也是基督徒透過神的愛來愛人的好機會。」 就在艾蜜莉與賽門收養兒童1年半後,艾蜜莉意外地懷孕生下女兒艾薇,當艾薇2歲時,他們已收養2個孩童──1個不受控制的7歲童、1個不會說話的1歲幼兒。艾薇在這個家庭扮演療癒角色,自她出生後,不受控制的孩子不再暴戾,無法言語的幼兒也開始與她互動。 賽門說,寄養家庭的角色並非擔任寄養童的永久父母,「我們會面對告別時刻,雖然寄養並非永久性,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愛這些寄養童,若我們不愛他們,就無法適切完成這份照料工作了。」艾蜜莉進一步說,寄養家庭與領養家庭的不同在於,寄養家庭具療癒角色,寄養父母會教導寄養童如何去愛人、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玩耍及如何吃飯,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來尋找到合適的領養家庭做準備。(資料來源:Evangelical Alliance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