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

教會新事工 助抗心理疾患

【蔡聖欣編譯】鑑於美國紐約州史丹頓島區跳軌自殺的人數日漸攀升,在當地十字路教會(Crossroads Church)牧會的帕瑞史坎多牧師(Rev. Ray Parascando),幾個月前曾發信給會友,讓他們知道當地常發生自殺案的數個月台將開始受監控。但就在他剛發完信,月台警報隨即大作,帕瑞史坎多聞聲後立刻趕往現場,原來是一名30多歲的女子企圖自殺。女子雖然獲救,但全身受重傷。帕瑞史坎多表示,這名女子眼中透露著徹底絕望感,一直在他的腦海中久久不散。 而一週過後,珊迪颶風重創史丹頓島區,人們不僅受到生命威脅,還得面對失去一切的痛苦。看到該區居民心中的傷痛,帕瑞史坎多和他所牧會的十字路教會知道,是該行動的時候了。 颶風災後,美南浸信會的會友馬上投入物資的協助,但他們深深知道,這些受害者還需要更多的幫助。因此,在牧師和會友腦中長久以來的想法逐漸成形,也就是如何幫助正面臨內在掙扎的人。教會知道,尤其是那些精神疾患、憂鬱症、焦慮症患者很需要協助,因為他們的痛苦在教會裡往往是難以傾訴、公開分享的。 帕瑞史坎多解釋,基督教會圈裡有個既定想法,就是基督徒若有精神疾病,就是因為他們信心不夠,或對神不夠委身。他認為,這是非常糟糕的刻板印象。 為了協助人們對抗內心的掙扎,十字路教會開始將願景付諸行動,成立了「希望中心」(Hope Center),讓該區域的人們在喪志或失去盼望時,能到此尋求幫助。希望中心也配置合格的諮商師顧問,以聖經所教導的世界觀來協助與日俱增的精神疾病問題。尤其當疾病控制暨預防中心在5月2日發表驚人的數據後,關懷有自殺頃向的人更顯迫切。報告指出,從1999年到2010年間,美國35到64歲的自殺率上升了28%。 珊迪颶風後,十字路教會就開始提供創傷諮商,並且極有成效。帕瑞史坎多認為,給予人們機會訴說內心的哀傷,並讓他們接受愛與專業的照護是很重要的,值得信徒盡心付出每一份努力。 除了讓人們有機會傾訴哀傷和災難協助小組外,十字路教會也提供離婚者的關懷事工,並且將在近期成立協助父母在子女教養上的事工及離異家庭孩童的關懷事工。 最近,帕瑞史坎多出於感動而拍下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人們踏入教會時充滿了不安和憂慮,但是當小組時間開始他們相互牽手禱告時,平安就降臨在他們當中。帕瑞史坎多說,這樣的平安,就是教會存在的目的。 除了會友們齊力為事工奉獻心力外,十字路教會也邀請為同樣事工有負擔的其他教會能夠一起參與,或是計畫類似的事工。帕瑞史坎多牧師為此代禱,求神也能帶領更多的專業人士加入以提供諮商協助。(資料來源:Baptist Press, Crossroads Church)

倫敦街頭恐怖攻擊 普世教界同聲譴責

【蔡聖欣編譯】倫敦伍威奇地區5月22日下午2點多發生駭人攻擊事件,2名男子開車衝撞一名正要回營的士兵,並將他砍殺致死。凶嫌大喊「阿拉萬歲!」並告訴目擊者,因英國士兵殺害穆斯林,所以這只是以牙還牙。凶嫌雖對目睹女子致歉,但強調,在其土地上的女子每天都得看到同樣畫面,因此英國人是不會安全的。凶嫌被隨後警方逮捕,經調查後,其中一名是阿德博拉喬(Michael Adebolajo),生長於虔誠基督教家庭,但大學時改信伊斯蘭教。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當晚將此事件定調為恐怖攻擊,並召開緊急應變小組會議(COBRA)。卡麥隆強調,策劃並執行這次事件的凶嫌也許想分化英國人民,但他們的目的非但不會成真,還讓英國上下更團結一心。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也表示,凶手將受到嚴厲制裁,且在眾人努力下,倫敦人的生活很快就能回到正軌。 距離事發地點不遠的聖瑪達肋納教會(St. Mary Magdalene’s Church)在當晚和隔天均開放禮拜堂,讓人們前往為這次悲劇代禱並提供安慰。坎特伯里大主教也透過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讚賞伍威奇地區眾教會在事發後敞開大門擁抱群眾。伍威奇主教伊葛瑞夫(Michael Ipgrave)表示,他深感哀傷,並為受害者李格比(Lee Rigby)和家屬禱告,求神安慰他們的心靈。該區聖彼得羅馬天主教會的林奇主教(Pat Lynch)也鼓勵會友要在禱告中團結,扶持彼此度過這段艱辛時刻。長期耕耘街頭事工的街頭牧者(Street Pastors)團隊也藉推特對此表達哀傷,並傳達對家屬的慰問之意,也呼籲眾人要為和平持續禱告。 此外,宗教界的領袖亦同聲譴責這樣的攻擊行為,並透過倫敦宗教論壇(Faiths Forum for London)官網發表聲明,重申所有宗教都是高舉著人們生命的尊貴,沒有任何的不滿能訴諸如此野蠻的攻擊來解決。對於凶嫌高舉阿拉之名行兇,英國穆斯林協會(Muslim Council of Britain)痛批,如此兇殘的行為毫無伊斯蘭教導的根據。英國南安普敦宗教協會(Southampton Council of Faiths)亦發文嚴譴暴行,表示凶手的說法和舉動不符伊斯蘭教的教導,而且就如其他宗教,伊斯蘭教也是致力於和平及對話的。 來自保衛英國聯盟(English Defense League)的數百名抗議者,在事發後幾天聚集街頭為人民發聲,對於這樣的恐怖攻擊再度發生向政府表達不滿和憤怒。(資料來源: Christian Today, Church...

CWM研議會 期神學教育貼近社會

【林宜瑩新北報導】為了使神學教育更貼近社會發生的各樣議題,來自世界傳道會(CWM)總部研發部門、太平洋區會、東亞區會共15國17位牧長,在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協助下,5月18日至22日在新店崇光女中舉辦「神學院宣教課程研議會」。 會議針對外籍移工與環境生態兩大議題進行研討,並分成4組去參訪519的反核遊行、士林文林苑王家拆遷、內湖慈濟園區、景美人權園區、彰化國光石化、中科引水、新竹天主教非法移工關懷、長老教會高雄的外配關懷等事工。 CWM東亞區幹事洪仲志表示,這次CWM神學院宣教課程研議會,原本是CWM總會研發部門與東亞區會,想要針對CWM所屬各會員國教會的神學院,在設計宣教課程時是否能貼切區域性各國的社會議題,以因應各國人民的需求與困境而舉辦。 後來由於太平洋區會也認為這樣的研議會內容對其很有價值,於是擴大舉辦,來自台灣的長老教會(PCT)與新加坡、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緬甸及太平洋區會9國教會代表,齊聚在台灣舉辦這次神學院宣教課程研議會。 CWM之所以選在台灣,洪仲志說,由於PCT除有成熟的神學院教育系統,加上PCT長年以來的神學立場,就是釘根本土,堅持與受苦的人民同在,還有落實社會關懷事工的行動,也從中研擬出可行的宣教策略與方案,對CWM東亞及太平洋區會的會員國來說,都是很值得參考與學習的。當然,台灣社會對基督宗教的開放與接納,以及PCT非常支持CWM的各樣事工,因此她代表CWM,特別感謝PCT總會教社委員會的協辦。 在這次CWM的研議會中,也邀請台南神學院楊順從牧師與各國教會代表分享「基督徒如何關懷生態環境」的神學觀;另外也邀請天主教新竹教區移民及外勞服務中心的吳嘉德(Peter O'Neill)神父,分享天主教如何投入對菲律賓、越南及印尼外勞的關懷事工。 負責籌畫這次研議會的CWM總會研發部門主任陳益慧牧師表示,移工與生態這兩大議題,是東亞及太平洋國家近年來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此在神學院宣教課程的安排上,一定要切合社會需要,才能讓神學生接受切合時事的宣教裝備,因為如何幫助CWM會員國各教會神學院培育出宣教人才,是CWM很重視的事工之一。

迎聖神降臨 信徒禱告捐助貧困家庭

【涂藟薺編譯】根據聖經使徒行傳,耶穌復活後,眾門徒於五旬節一同聚集,此刻聖神降臨在眾門徒身上,門徒如重生一般充滿能力。今年英國的基督徒於5月11日合辦聖神降臨節慶典,眾人聚集在一起,一同歌唱、一同讚美主,是讓世人感受到基督徒關心地方社區的好機會。於英國國會前,基督徒們舉辦了一場年度戶外禱告會。國際耶穌分享會(Share Jesus International)主席安迪‧弗斯特(Andy Frost)為禱告會做了開場白,弗斯特提出教會合一的需求並需要有願景異象。來自權益團體組織(CARE)的希莉亞‧布朗(Celia Brown)指出,大家應要更關懷社會上的弱勢族群,特別是兒童。布朗更進一步說明,為這個世代的所有孩童禱告的急迫需要,並特別提及要為那些深受情色影片或情色書籍影響的青少年們禱告。 禱告會中,也為英國女王、政治人物以及在公家機關服務的基督徒禱告,同時為當政者能有智慧處理國家事宜禱告,為這個社會中有影響力的人代禱,特別是媒體工作者與企業家。禱告事項還包含為國家的青少年與兒童代禱,並為那些將會成為孩子們典範的人代禱,特別也為已經加入幫派的孩童們禱告。最後的閉幕禱告由倫敦主教李察‧查特斯(Richard Chartres)主持。查斯特說,「聖神不斷地挑戰我們,並引領至無法預期的全新之地。」 當天倫敦有超過100多個活動,預估上千人參與。查特斯指出,教會不該是冰冷的建築,基督徒就是教會,他們在這天要走出建築,將教會帶到街頭。 同一天的早晨,距離倫敦80多英里的小鎮伊普斯威奇(Ipswich)的市政廳前,自10點30分開始就聚集了超過3000位基督徒前來慶祝聖神降臨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都帶了許多食物罐頭前來,目的是為了幫助貧困的家庭。主辦單位預計目標是收集2500個罐頭,收集到的食物全數捐給基督徒慈善機構,並進一步分發給需要幫助的家庭。 普斯威奇希望教會牧師史蒂芬傑(Steven Jay)表示,教會的使命並不是單單吸引群眾來教會,而是教會要更深入至當地社區,去了解民眾並主動關心。這項食物捐助活動是由伊普斯威奇的各教會組織共同舉辦,以往也曾經於2009年與2010年舉行,活動都相當順利,今年已第3年,眾教會組織都肯定今年的活動順利成功。(資料來源:Christian Today)

WCRC執委會 期跟隨主引領

【陳姵如、盧悅文綜合報導】由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主辦,迦納福音長老教會(Evangelical Presbyterian Church, Ghana)和迦納基督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Ghana)協辦的2013年WCRC執行委員會年會,於5月5~17日在迦納首都阿克拉舉行,一起省思如何「跟隨主的引領」。這次會議中,WCRC的未來走向和如何解決棘手的財務困頓,為與會代表所關注討論的焦點。WCRC總幹事尼歐米(Setri Nyomi)在閉會禮拜中提醒大家跟隨上帝旨意的重要,即便這意謂放棄舒適自在的環境。 因WCRC的總部將於2014年從瑞士日內瓦搬遷到德國漢諾威,往後WCRC與普世教協(WCC)和其他普世機構的關係,成了與會成員關心的議題。因此,執委會將年會主題訂為「普世的願景:我們未來的走向」,來回應這些問題。WCRC再次堅定持續投入全球普世運動的決心,也強調基於實用和憲章的需求,有必要保留原來在日內瓦普世中心的總部辦公室。 另一項受大家關注的則是,WCRC未來幾年要面對的財務危機。為減少人事成本開銷及免去瑞士法郎兌換歐元和美金的高額匯差,WCRC決定將總部搬遷至德國。總財務長沃伊斯曼(Johann Weusmann)指出,如此一來,WCRC在2015年將可節省18萬瑞世法郎的開銷。 就在年會結束的這天,WCRC的代表團也會晤了迦納的總統馬哈瑪(John Dramani Mahama)。馬哈瑪指出,教會可以點燃希望,帶動人們為改變迦納和非洲一起努力。為了扶持貧困的人們,迦納的社會安全網絡必須要擴大。此外,政府也擔心穆斯林基要主義在迦納北部勢立的崛起,面對這些貧窮問題和維持跨信仰的和諧關係,相信WCRC可以成為迦納政府的得力的合作夥伴。 WCRC主席佩雷(Jerry Pillay)在年度報告當中,以相當的篇幅討論普世主義演變與發展,同時也藉此檢驗WCRC的宣教異象。在這份報告中,他提出WCRC必須變更過去既有由上而下的做法,改由會眾、教會的草根由下往上發展的普世主義,才是當今我們應該思考並重新檢視其獨特價值的方向。最後,佩雷也特別感謝尼歐米總幹事對非洲和全世界的社會正義的付出和貢獻,讚許他是稱職的領導人,是上帝賜給普世教會的禮物。(資料來源:WCRC News Feature) WCRC的下一步何去何從? 【特稿/盧悅文】WCRC成立後的第3次執委會選擇在迦納召開,使迦納在這個改革宗宣教組織中有特別的意義。2004年,WCRC的前身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在迦納召開第24屆年會,其中發表一份被視為當今改革宗普世宣教最重要且受爭議的〈阿克拉宣言〉(Accra Confession)。這份宣言並非單純的宣言,同時是一份信仰告白,針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經濟、環境、社會、性別、人權等種種不公義現象提出信仰告白立場,同時譴責因人類貪婪而興起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經濟為一種罪。在2004年之後的5年時間內,WARC與REC商討雙方合而為一的可能性,於2010年正式合併成為新的普世宣教團體WCRC,藉此見證基督教會的合一。 今昔相比,迦納基督教會的轉變可說是當今基督教普世運動發展的縮影。2004年迦納年會,當時WARC主席宋泉盛牧師曾大力讚揚迦納教會那種自發性敬拜讚美、唱歌與跳舞且不帶任何矯情做作的禮拜儀式,取代昔日殖民者帶入的西方傳統基督教禮拜儀式。歌唱與跳舞展現非洲大陸人民的生命力,即使這塊土地同時受到不同形式的剝削,飽受天災與人禍帶來的苦難。在這樣充滿矛盾的脈絡下,〈阿克拉宣言〉因此產生,奠定WARC致力「公義」並以此作為宣教事工主軸的基石。當時整個首都阿克拉的基督教教會,無人不知道WARC。2013年的迦納,超過一半人口為基督徒、且以靈恩派為主。迦納教會甚至發展出以問卷方式判斷信徒是否需要接受「靈性的輔導」,即趕鬼的儀式。信徒不在乎自己隸屬哪個教派、也不在乎誰是WCRC甚至是WCC。對他們來說,這些宣教機構很遙遠、不切實際。反之,能夠針對在日常生活中最切身的問題提出解釋與答案的教會,才是他們認同並接受的教會。 宋泉盛牧師〈教會合一運動,何去何從〉一文點出現今以普世教協(WCC)為主的機構性普世運動已產生質變、甚至可宣告死亡。文內舉出「地方教會不了解普世機構是什麼,及普世機構對地方教會的貢獻是什麼」的困境。無獨有偶的,一直以「民眾神學」而自豪的韓國教會,日前由一群韓國神學家設立「韓國未來普世主義機構」(Korea Institute for Future Ecumenism, KIFE)新組織,將於7月14~18日於首爾舉辦「轉向的普世主義神學國際座談會」,探討建立一個新的、轉向性質且以南半球(Global South)為主的普世主義。 WCRC確實有許多困境在眼前。它面臨嚴重財務危機,但也很誠實地承認考量組織現階段的穩定性,決定將總部搬離駐紮近1世紀的日內瓦,轉到以路德會為大宗、改革宗為少數族群的德國。WCRC有超過2/3的會員教會沒有體認他們身為WCRC的會員教會該有的基本責任。WCRC現階段事工經費來源,主要來自5個會員教會,由這5個會員教會代替其他200多個會員教會盡該盡的義務與責任。WCRC花了相當的力氣在「公義」議題上,但仍有許多會員教會至今仍拒絕承認女性在宣教與牧會上的恩賜,不願封立女性為神職人員。WCRC所屬會員教會的地方教會信徒對WCRC根本一問三不知。這些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挑戰,也是自2004年迦納年會後,整個改革宗教會在普世宣教上面臨的挑戰。 WCRC未來何去何從?執委會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執委會很清楚「公義」與「團契」(Justice and Communion)對WCRC來說,是宣教主軸、缺一不可。對於搬離日內瓦之後的不確定性,或許可引用牙買加籍副主席Yvette Noble...

菲法槍殺 長老教會慰問洪家

【林家鴻高雄報導】5月9日台灣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公務船槍擊事件引發國人憤慨及國際高度關注,長期關心本地漁民及國際海員權益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平安基金會所屬海員/漁民服務中心,14日由主任莊約翰牧師代表長老教會前往小琉球探訪洪石成家屬,並致上慰問金,前往小琉球當天,即將上任的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也致電關心。 針對菲國公務船於台菲重疊經濟海域開槍射殺我國非武裝的漁民,事後任其漂流海上,外交部認為菲國未能尊重我國於該海域亦享有主權,公然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國際法,11日向菲國提出4項嚴正要求,即正式道歉、賠償損失,盡速調查真相懲凶、啟動漁業協議談判,但菲國談判時不斷拖延,且聲明內容授權與誠意不足、反覆不定,令國人不滿。 外交部於15日祭出11項軍事、外交及經濟制裁措施,菲國總統艾奎諾雖託人公開致歉,卻始終將洪石成的死定調為「非蓄意的人命損失」,稱台漁民非法越界捕魚,遇執法人員登船檢查時對空鳴槍,置之不理,還意圖衝撞逃逸,才被迫朝引擎開槍,意外殺人。相較於菲國論述缺乏佐證,握有關鍵人證和物證的我國法務部調查指出,菲國公務船當時從廣大興28號左後方追殺1個多小時,船上彈孔其實多達52個,半數以上皆落在船員躲藏的船艙,「非蓄意」殺人根本說謊;菲國公務船總重較我國漁船大6倍,漁船根本不可能衝撞。 我漁船10年遭菲勒、扣、搶上百起  莊約翰表示,我國漁船遭菲國扣押、勒索、槍殺等事件歷來時有所聞,肇因於台菲經濟海域重疊問題存在已久,及政府護漁不利。媒體報導近10年30起,其實加上私了的案子,「前面至少還要再加個1」。政府通常為了省事,不會主動調查。據退任及現任漁船船長口述,菲律賓和印尼等法治不彰國家,公務船取締越界漁船時,不像美、日一樣會慎重其事地檢查有無越界、非法捕撈、排廢油、丟棄垃圾等,「他們連檢查都不檢查」,只關心船上有沒有錢,常以暴力挾持至小島勒索,以迴避上級監督。 莊約翰說,菲國視台灣漁船為「肥羊」,因台灣捕魚技術世界有名,能抓昂貴的黑鮪魚和魷魚,且依台灣文化,只要漁船遭扣,家屬一定會想盡辦法貸款贖回。通常漁民越界,菲國會先對每人罰200萬台幣,再依船隻噸位和漁獲量要求更高贖金,若家屬不拿錢來贖船,則告上法院,動輒2到3年,期間船上設備和財物往往被搜刮一空。他表示,台菲經濟海域的界定至今仍各說各話,菲國認定其海域最北及於台中港,台灣漁船只要一出東港菲國就可以抓人,實在不合理。呼籲政府和菲方,不應將洪案視為「單一事件」處理,馬政府應借力使力,要求菲國進行漁業談判,才是免除爭議的根本之計。 透過普世教會力量影響政府決策   屏東中會琉球教會牧師黃禮恩表示,教會也曾有2對父子在海上失踪,這是琉球人50年來的悲歌,部分長執與洪家為親屬,也持續關心。南海海域為美、中強權角逐之地,外交和政治事務方面,教會雖無從直接介入,但或許能透過與美、菲友好教派的關係向雙方政府表達教會的關切和期待,影響執政者做出更符合公義的決策,平息台菲衝突,給漁民安穩捕魚環境。莊約翰表示,雖然家屬認為勞委會撥下的撫恤金已足夠,不願收受任何民間捐款,且此案經媒體報導,有國家出面,賠償大致無礙,但從長老教會立場來看,當社會大眾因著事件熱度逐漸消退而沉寂後,中心即有義務前往進行後續的悲傷治療,並以上帝話語安慰。洪家未來還是會繼續討海,海員/漁民中心將持續關懷。

越南文化週 台越互了解

  【陳怡萱整理報導】成功大學越南留學生協會年5月17、18日在校內舉辦第7次「越南文化週」活動,成大以及在台灣其他大學的越南留學生合作,以越南美食、傳統遊戲、就業座談會及熱鬧的文藝表演。學生協會會長阮黃燕表示,藉此向台灣及國際朋友宣傳越南文化、歷史以及現代社會情況,讓大家對越南有更深刻的了解,也為越台友好關係做些許貢獻。 17日上午,越南文化週活動在成大光復校區活動中心前草坪揭開序幕,越南美食包括生春捲、越南麵包、越南甜湯和咖啡,一道道美味上菜。吃喝之餘,主辦單位還帶大家體驗「在越南怎麼玩」,多款越南傳統遊戲,如:拔河、抓石子、扔繡球、跳竹竿舞等,據說這些民間遊戲都是在傳統鄉村生活中自然形成,簡單、不破費,老百姓較易找到所需用具,隨時玩樂,大人小孩都盡興。 為協助已經或將在越南投資的台商能找到適合的當地人才,主辦單位在同日下午舉辦「就業座談會」,邀請國泰、聚陽、富邦等台灣企業來進行公司說明會並現場徵才,幫助在台留學的越南學生或東南亞學生找到適合的工作。 活動最高潮是在18日晚上的表演晚會,這次以「Hello Vietnam!」為名,包括傳統舞蹈、歌曲、演奏、戲劇等,讓觀眾看盡越南北、中、南部的精采文藝表演節目,彷彿置身多彩多姿、熱情奔放的越南。(相片提供/成功大學)

戒酒無名會75年 面臨重振信仰分歧

  【吳銘恩編譯】創設於1938年、擁有200萬會員及10萬個地區性組織的戒酒無名會(Alcoholics Anonymous, AA),宗旨是幫助酒癮者恢復正常人生。目前這個有75年歷史的美國民間組織,正面臨是否重振信仰根基的分歧。 創辦人威爾遜(Bill Wilson)及霍爾布魯克(Robert Holbrook)研創的AA戒酒12步驟中,有6項或隱或顯提到神。但近年,印第安納波利斯及多倫多等地有多個戒酒團體以其他做法代替12步驟,卻仍保留AA招牌,因而遭AA除名。而全美各地也有90幾個標榜為「不可知論的AA」(Agnostic AA)的非正式AA團體有定期聚會。AA戒酒12步驟如下: 1.我們承認在酒癮上毫無招架之力,導致我們的生活一塌糊塗、無法可治。 2.我們相信一股遠大於我們自己的力量能使我們恢復正常。 3.我們已把我們的意志與生活交託給我們所理解的上帝。 4.我們已經誠懇地省察過自己的品格。 5.我們向上帝、自己及他人坦承我們所犯錯的明確性質。 6.我們全然預備好邀請上帝除去吾人所有的缺點。 7.我們謙卑地請上帝挪去我們的缺失不足。 8.我們已擬出一份我們曾傷害的人員名單,並願補償他們。 9.除非會傷害他人,不然我們已盡可能對所有曾傷害過的人做出直接的補償。 10.持續經常自我檢討,並在有所錯失時,願意立刻承認。 11.藉由禱告及默想,改善吾人與我們所認識之神的自覺同在關係;禱告祈求認明祂的旨意,且求祂賜吾人力量以實踐。 12.在實踐以上步驟後而獲致靈性復興後,我們要嚐試將這些訊息帶給酒癮者,並在我們所有的事務中操練這些原則。 某些改革團體認為AA運作已偏離其核心信仰原則,使上癮者更藥石罔效;但AA的屬靈信仰核心是什麼,卻備受爭議。有人認為,禱告與默想是參與AA的必要功能;反對者則認為,謹守12步驟,宗教氣息濃厚,易疏遠非基督徒。麗安‧卡斯庫達斯博士(Lee Ann Kaskutas)表示,有些人認為AA的問題是在戒酒作法不夠嚴謹,有些人則認為其做法過於嚴苛,因此主張變革,並與時俱進地加以鬆綁。她認為,由於AA的運作採「各取所需,擱置爭議」,讓參加者擬訂適合自己的戒癮方案,因此運作「尚稱良好」! (資料來源:AA(GB), RNS)

沉睡700年 蒙古教會今奮興

  【吳銘恩編譯】1924年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雖未滿百年,但考察她與基督教的淵源,卻可上溯西元7世紀至14世紀曾在蒙古留下蹤跡的聶斯托留教會(基督教正教會的一支)。成吉思汗的長孫忽必烈(中國稱元世祖)1266年曾透過著名的馬可波羅致函羅馬教廷,要求派遣百名宣教師前去中國教導律法典章,唯事過28年,才有一名宣教師抵達,忽必烈已興緻不再,並感歎表示:「余拜別神時日已久。爾等姍姍來遲,無奈為時已晚!」基督教福音遂與此曾震懾亞歐大陸的驃騎帝國失之交臂。 這條中斷700年的福音熱線,隨著共產主義於1990年垮台,上帝的奇異恩典使得改革宗教會的宣教作為從無到有,綻放出令人驚豔的初熟果子。根據統計,從1990年開始,全蒙古原來不到40名基督徒,直到今日已成長到擁有500多間教會及5萬名的基督徒,約佔250萬蒙古人口的2%,另約有53%信奉佛教及薩滿教(信仰萬物皆有靈)。 蒙古基督教會組織特色,多具備「非教派」(non-denominational)性質。蒙古教會大致隸屬於2個非教派的組織──蒙古福音教會聯盟(MEA)及連結日內瓦普世機構之全國教會協會(NCC)。此外,蒙古基督教會也與一個事工服務機構(JCS)協同作業。MEA目前連繫全蒙古的60%~70%教會,NCC則服事10%的教會;成立有20年之久JCS是15個西方宣教差會的第一線社工主力,處理退伍軍人事務、酪農產銷、孤兒院、以工代賑及就業青創等事工。一般而言,教會彼此的關係友善,不相互競爭;有些教會同時隸屬MEA及NCC。 然而,基督信徒與教會的大幅增長也存在令人憂心的地方。面積約與伊朗相當的蒙古,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由於人口稀少,宣教所能涵蓋的區域遂成點狀分佈。因此,全蒙古的20個族群當中,至今尚有17個族群未曾聽聞福音,蒙古的315個縣仍有60%不曾建立任何的教堂。西方差會的宣教師指出:大部分的蒙古基督徒認同福音宣教及教會增長,視基督教派的教派林立為傳福音的絆腳石;甚至很多年輕的蒙古基督徒不曉得有不同基督教派的存在。 很有意思是,造成前蘇聯時代福音派教會四分五裂的靈恩現象,在目前的蒙古教會中已不成為問題。烏蘭巴托的Mojic牧師表示:「靈恩現象在過去的確是一項爭議,但是當這些外國人離開後,靈恩議題便不再具爭議性。只要不強制別人接受靈恩,運用屬靈恩賜是廣為大部分的教會所接受。」 隨著蒙古經濟每年17%的的高速成長,社會的當前景觀是「前現代思維、現代主義、後現代思潮的兼容與對決」。而貪污橫行,除了表示蒙古社會對非營利組織(例如教會)的運作毫無經驗以外,影響所及,也讓西方宣教差會對蒙古教會常要求「指定外國捐款」於個人專戶,並動輒以「為何不信任我們?」回應未專款專用的質疑,感到匪夷所思。然而,這些都是新生命誕生前的風險與陣痛,畢竟沉睡700年的蒙古人民已然覺醒,他們已打破傳統教派的框架,獲得令人驚豔的果子,進入嶄新的新天新地!(資料來源:PCUSA, Baptist Press)

奈國特赦議題 教界意見分歧

  【吳銘恩編譯】1960年獨立的奈及利亞共和國,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大約1億7000萬人。因為國內石油、礦藏資源豐富,國民生產總額在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中僅次於南非,堪稱是非洲經濟的火車頭之一。然而,奈及利亞獨立以後,因為經年內戰、種族傾軋、流血政變,導致國家機器運轉失能、貪污腐敗盛行,奈及利亞公民社會的建設實際上遙遙無期,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2012年6月,博科聖地組織(Boko Haram,意為「西方文明止步」)以屠殺60幾名基督徒、炸毀3間教堂的殘忍血腥,震驚了全世界,基督教會遭受迫害的議題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尤其,博科聖地堅決反對西方文明的入侵,並推動穆斯林基要律法(Sharia Law)的實施,更令外界不由得聯想南方省分的基督徒(約佔總人口的51%)與北方的穆斯林(約47%)正處於緊張的宗教對抗氛圍中。 事實上,博科聖地並未獲得主流穆斯林的認可。奈及利亞穆斯林的精神領袖Sa'adu Abubakar,曾譴責其為「反穆斯林」,並向外宣稱此團體為「穆斯林的羞辱」!奈及利亞境內及國際間多個穆斯林團體,也都呼籲其放下屠刀、擁抱和平。當奈及利亞總統約拿單‧古德洛(Goodluck Jonathan)於4月表示考慮給予博科聖地特赦後,和平的種子似乎開始生根發芽;然而,壓力與問題也從四面八方而來。 基督教會的立場就很兩極。反對特赦者,如奈及利亞基督徒協會(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Nigeria, CAN)的主席Ayo Oritsejafor,即主張博科聖地的「恐怖分子必須被奈及利亞軍方徹底殲滅」,否則無異助長愚昧的卸責文化,踐踏已然犧牲的人性尊嚴。旅居美國的奈及利亞基督徒協進會(CANAN),則批評特赦提議是「對被害者身後的孤兒、寡婦與家屬之背叛」。不過,天主教則有條件的贊成特赦者,如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Abuja)的紅衣主教John Onaiyekan在CNN的訪問中表示,「對博科聖地的特赦必須是終止暴力的選項之一。上談判桌總比相互廝殺來得好!」但是,特赦須存在兩項先決條件:對受害者的有所補償以及加害者須表示懺悔,否則沒有意義。 天主教會與基督新教在特赦議題上的不一致,甚至造成天主教暫時退出成立將近40年的奈及利亞基督徒協會。天主教的主教團對此事表達遺憾之餘,在一封公開信中批評說:「CAN捲入黨派政治太深,以致對履行作為國家的良心及為底層無聲者發聲的天職上過於妥協;並且未把國家的和平與合一視為優先,反倒將CAN視為『捍衛基督教,反對穆斯林』的禁衛軍。」 天主教主教團的不滿,一般認為與去年11月CAN的主席Ayo Oritsejafor接受其會友捐贈價值數百萬的私人飛機,作為事工交通工具有關。批評者認為,這位靈恩派牧師受贈如此價值不斐的禮物,令每天收入不及1塊美金的奈及利亞人民情何以堪。Oritsejafor牧師對此則拒絕評論,「以避免火上加油」,唯CAN的領導團隊在今年1月底則對Oritsejafor的領導予以背書。為期待政府能早日弭平博科聖地的叛亂,奈及利亞福音團契的總幹事Reuben Adebayo說:「因為(天主教會的退出)是一項重挫,我們需要儘快解決彼此紛爭,同舟共濟以克服所面對的挑戰!」(資料來源:Christian Today, Christian Post, Charisma News,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