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評論

觀點評論

世界末日的解讀

◎陳益文 媒體報導,某位青年認為世界末日將來臨,倉皇出走。其實世界末日乃是一種警告,猶如法律的警告,擄人撕票者將判死刑(個人末日),倘若那殺人犯如陳進興者能夠守法,則個人的末日就會遙遙無期,不會降臨在他身上。 同樣的道理,倘若世人均守上帝的「誡命」,愛上帝又愛人如己,和平相處的話,再1000年後,世界末日也不會降臨。末日沒有時間表的意義,就在於此。但若國際軍事競逐,以核子武力互相衝突,明天就有可能終結世界!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守誡」與否,是關鍵所在! 任何人、任何教派,訂世界末日的時間表是違背聖經教義的,昔日太陽末日教派或天堂門教派,招一批信徒在某地迎接「世界末日」,結果成為「水中月」,徒招他人譏笑。 (作者為竹椅匠) &nbsp

從心重新開始我人生的下半場

◎王進財 生命不長,每一個階段都隨時在尋找祭壇,讓自己能成為上帝眼中的馨香之祭。記得1994年底要離開台灣到溫哥華牧會時,剛好碰上1995閏8月,許多人質疑「進財,連你也要走了?」我只能笑笑,在那種氣氛下,怎麼為自己的選擇做說明,毫無益處。其實,海外幾間台灣人傳福音的重要基地沒有適當的人去牧養,溫哥華已經等我一年多,最後,我是冒著牧師娘不願去碰海外教會的婚姻危機,和被同工另眼相待的多重壓力,前往接下溫哥華的屬靈牧場。 我剛報到的時候,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完全由Westminster中會的輔佐小會託管。任何會議都由我跟他們開,教會自己沒有長老和執事。中會還成立一個危機處理小組,辦理那時教會種種困擾不休的問題。台灣人教會當時在中會眼中,是一間問題多多,令人提心吊膽的教會。周邊的華語教會更時常對新移民說:要作怪、愛吵架的請都到台語教會去,要真心追求屬靈生活的,才留在我們教會。 真是感謝上主鴻恩,平凡粗俗的我,在Westminster中會的祝福,和一大群有志之士的鼎力相助與疼愛之下,我們在基督裡真的享受過一段段既相愛又合一的團契生活。我們曾惶恐掙扎、我們一起流淚、我們一起在極度不被看好的情境下,改造了整個溫哥華華人社區對台灣人教會惡劣的刻版印象。是的,愛使我們合一;合一使我們團結;團結使我們勇敢為主做新夢;新夢想新事工吸引了更多人重新對台灣人教會的肯定與信任。愛,真的是一切信仰的總綱。愛,可以創造奇蹟。這是我們在基督十字架裡的領受。 2003年春天向小會提出辭呈,2008年夏天如願放下所有事工,返台陪伴年邁的老父親走完他神聖的生命旅程。2011年1月1日起,我回應了台中重新教會的邀請,願意重新開始我在台灣的牧會生活。願主的靈在我身上,願祂用慈繩愛索引導我重新走上我生命的下一個祭壇。這條路,有神的愛才走得下去;有人的同工,就有足夠的創造力。我相信,已經有神的愛與人的同工在那裡等我。 耶和華說:「我要立約,要在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是在遍地萬國中所未曾行的。在你四圍的外邦人就要看見耶和華的作為,因我向你所行的是可畏懼的事。」(出埃及記34章10節) 上主是立約與守約的神。基督徒的一生是在約中生活並經歷奇妙大事的上帝子民。我們願意本於信心、用愛心、一起追尋福音見證裡的新未來和新希望。軟弱的進財,需要你們用愛與禱告來托住我在此地的事工! 我是台灣人,我屬乎台灣這塊土地。我回來了,我在重新教會與神與人重新立約。 願上帝與我同在,也與重新教會的未來同在。阿們! (作者為台中中會重新教會牧師)

讓愛延續──淺談器官捐贈

◎林勤樺 今天一早,收到加護病房急叩的訊息:「家屬希望能捐贈器官&hellip&hellip。」接到這樣的通知時,我的心情有些沉重,因為我知道,這表示著一個生命的殞落,以及一個家庭的破碎。器官捐贈雖然是大愛的表現,也是生命的延續,但在我心中更是哀傷,且需慎重面對這樣的情境。 這是一位30多歲的年輕女性,某天清晨走在路上遭高速駛來的轎車迎面撞上,當場昏迷不醒,緊急送醫院救治,但仍不幸因腦死而離開人世,留下悲慟萬分的先生及年幼的子女。從剛學會寫字的幼子寫給媽媽一封思念的信中,我看到稚嫩臉龐的孩子此時顯得超齡成熟,那樣的強忍淚水抿著唇,一字一句表達對媽媽最深的思念與不捨。 面對器官捐贈的家屬時,最難的部分往往是因為對他們而言,失去親人已經是人生難以接受的痛楚,更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這是何等艱難的決定。因此,在醫院工作的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幫助器官捐贈的家屬完成心願,比什麼都來的重要。當然,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醫療過程中,讓家屬清楚明白我們會支持他們的決定,也接納家屬在面對創傷時出現的負面情緒。 常常有人問我:「到底什麼是器官捐贈?」具體的說,器官捐贈是指當一個人被判定腦死或是臨終時,基於個人生前意願的簽署或經由家屬同意,將其可用的器官或組織,以無償捐贈的方式給需要的病患,幫助其恢復健康。&nbsp 也有人曾問我說:「是不是我簽了器官捐贈之後,醫師就會放棄我的生命呢?」其實,若一般生病或受傷送醫,醫療團隊當然會優先拯救生命,只有在所有挽救生命之方式都無效,且被醫師宣告腦死之後,才會開始進入器官捐贈的流程,對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醫療品質並不會受到影響。 生命的消逝雖然令人無限感傷,但卻可用另外一種形式的活著,讓愛延續下去,繼續發揮力量,創造更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我們「擁有」很多,但未必「享有」,當我們不再「享有」時,那就「分享」吧!分享我們的生命、分享我們的身體、分享我們的愛吧!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社工員)

行善

◎理 &nbsp 近日報紙刊出一張醒目的照片,照片中出現在桌上堆很多一捆捆的錢,標題寫著某位人士將來台行善,發出5億紅包。 &nbsp 大家都很肯定善舉,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有「行善為樂」觀念。想起我小時候讀鄉下小學,營養午餐後,老師發給每位同學小小方糖,它是歐洲人捐的,目的是補充我們身體健康所需的營養,因為我們這些孩子家窮,吃下那塊小方糖,心裡很高興,它陪著我們成長,走過童年歲月。 &nbsp 有句話說:「在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我不知道當初是誰捐獻的方糖,然而我心存感激,因為他們知道窮鄉僻壤的孩子在健康上的不足,所做的行為正是聖經所說:「施捨時,右手做的事,不要讓左手知道。」相信他們在捐助上的那份喜樂是無可比擬。 &nbsp 對於貧困家庭,我們都有責任去照顧他們,這是社會安全的一環,被幫助不是件羞慚的事,就如我也曾被幫助一般。然而,在鎂光燈下,那些拿著救濟物資發放的人,心裡又怎麼想呢? &nbsp 我贊成慷慨解囊幫助人的行為,而那在默默地行善的人更應大大的向他們鼓掌,根據馬太福音6章4節,暗中施捨的事,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願神賜福給那真善人。 &nbsp &nbsp(作者為高雄台福基督教會會友)

【普世】悔改與復合的見證

◎胡宏志 2010年7月20至27日在德國的司圖加特市(Stuttgart),舉行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LWF)第11屆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議員,於7月22日無異議通過一項名為「路德會迫害重洗派傳統的行動」之聲明。在這個重要的聲明中,呼籲所有的路德會信徒,必須為了他們以往對門諾會信徒的錯誤行為,表達他們的後悔及憂傷,並且同時請求門諾會信徒的饒恕。 這個聲明的基礎,是2005至2009年路德會與門諾會國際研究會議的結果。雙方教會共同完成了「回憶的醫治、在基督裡復和」的報告,世信會的大會於2009年接納了此份報告。   在此次大會中,有幾位議會的代表發表意見,強烈支持這項聲明。奈及利亞路德教會總主教訥穆爾‧巴巴(Nemuel Babba)告訴在場的議員,當大會宣讀這項聲明時,他聽起來感覺好像是用哭喊的方式宣讀。他說:對於每個人而言,「饒恕」都是很困難說出的字。雖然如此,也因為「饒恕」這字,使得兩個教會都邁向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當世信會的主席韓森(Mark S. Hanson)主教在說明投票的方式時,他要求在議事廳裡的所有大會正議員和其他的出席者,以安靜地跪下或站立的方式,表達他們對該項聲明的承諾。在這屬於路德會及門諾會兩教會關係的關鍵時刻,他宣布眾議員以「謙卑的精神」,無異議地通過該項聲明。   門諾會世界議會主席、辛巴威籍的但尼薩‧倪得福(Danisa Ndlovu),隨後送給世信會主席韓森主教一個以松木製的洗腳盆,以此象徵彼此復和與服事的行動,也象徵門諾會和路德宗教會之間,未來將共同努力並獻身於無限的愛以及無窮的服事。   韓森主教誠懇地呼籲所有的路德會信徒,要為了以往路德宗的宗教改革家,以各種支持迫害門諾會信徒的神學理由而悔改。並且要為了他們在過去歷史當中,對於門諾會信徒的迫害行為,請求他們的饒恕。   但尼薩‧倪得福則針對全體大會一場演說當中,充滿情感地說:「我們路德宗及重洗派的門諾會,今天在此時此地,正在實現基督的統治。」他同時告白,門諾會也非常痛苦地明瞭他們自己的不配。「我們無法昂首地來到這張桌子前面,我們只能卑微地低頭,並且敬畏上帝地來到這張桌子的前面。我們來到這裡,同時看見我們自己的罪性。我們來到這裡,承認我們也需要上帝的恩典和饒恕。」   從這個歷史性的教會事件,我們看見路德會及門諾會的信仰反省和行動,他們不僅勇敢地承認過去歷史中的軟弱、錯誤和罪性,更通過這種悔改及復和的行為,來重新找回教會的本質。盼望更多的教會,能夠學習路德會及門諾會的信仰見證,促進教會的復和與合一。(作者為PCT總會普世幹事)

施捨,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Dennis 我們都知道「為善不欲人知」,行善應是發自內心真誠的表現,感受人溺己溺的精神,中國富商陳光標預備捐款1億人民幣給台灣的低收入戶,基本上我們應該感謝其善行,但是捐贈者卻在台灣吹皺一池春水! 接受他人的濟助,沒什麼好丟臉,但是大張旗鼓訴說其善行,只要還有一點自尊的台灣人,都會感覺不舒服。社會再富裕,多少都有窮人,只要窮得有志氣,為艱苦生活付出辛勞、努力工作,都值得鼓勵的;然而,財富不必炫耀,因為得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那股發自內心的滿足,比「大肆宣揚」更可貴,有能力默默助人,更要有一體貼的心,將心比心,體會受濟者的心情,真正能捨而才能有所獲得。 馬政府上台後,面對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失業率與貧富差距都創下歷史新紀錄,而台灣失業率是亞洲4小龍最高,這3年來小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嗎?雖然2010年國內經濟有些許成長,然而獲利全在大企業,因為企業經營者,以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方式,這並無助於受薪勞工、促進就業! 小老百姓還是得面對勞健保、油價及民生日用品每週上漲的現實情況,造成開銷每月月增,日子越來越緊縮的窘境。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目前台灣有上百萬人月收入不到2萬元,貧窮現況在台灣5都、各鄉鎮、街角、待修的破屋內,企業家、馬政府、官僚、政客們,真能感受到嗎? 世界各國都有貧窮人口,近年中國經濟成長加速,但是,台灣國民所得近2萬美元,需要靠所得3000美元的中國救濟?況且中國需要接濟的貧戶高達1億5000萬人,比台灣貧戶還要高出好幾百倍!為何陳光標善行要「捨近求遠」? 當然,中國窮人多,不表示其富商不能到他國做善事,就如台灣有不少窮人,台灣宗教及善心團體將在台灣募集的善款,長年到中國行善濟貧,更遠及非洲、南美、亞洲等較貧困國家,他們的行善皆是本著傳統中國思想「為善不欲人知」!沒有任何動機,因此又何須讓人知道呢? 馬太福音6章1節:「你們要小心,不可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虔誠,故意讓別人看見。這樣做的話,你們就不能從天父獲得獎賞。」陳光標「義行」造成近來台灣媒體爭相報導,免費替陸商、中國大國「義行」置入行行銷,有這個必要嗎?愛心要有同理心,善舉也要顧及受贈者的自尊。陳光標敲鑼打鼓濟貧,要受贈者公開接受,在媒體前千恩萬謝,無論平面、電子媒體更大量地爭相報導,政論性節目極盡能力打口水戰,台灣的媒體人何妨冷靜思想,從中獲利的是陳光標、發此消息者、台灣貧戶,還是中國暴發戶? 馬政府在兩岸政策、租稅方向,情勢並無改善,反而窘態盡現。中國富商財大氣粗式來台撒錢濟貧,「祖國寶島」掛口邊,宣揚其「祖國」經濟大國「風範」,統戰味不言可喻,更讓馬政府施政醜態現形,台灣的中低收入人口加增,無異讓台灣政府自誇經濟成長不攻自破!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台北復興堂會友)

心意更新,察覺上帝的智慧

◎裴信祐 年輕時,每逢一年之始,總是感受到萬象更新的喜樂,充滿雄心壯志要在未來一年,活出大不同的生命與成就;年紀漸長,頭髮漸白,體力不再可以盡情消費,新年到來,總覺得日子似乎越來越不可捉摸,很不可倚勢。環顧四周,從小在教會一起長大的兄弟姊妹,有罹患癌症者,長期作化療,身體非常虛弱,進出醫院多次,看著他們身影日漸脆弱,心如刀割,卻一點也幫不上忙,對生命的脆弱,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畏懼。醫生的知識是多麼地有限啊,縱使學醫數年,再加上不止歇的醫病經驗累積的知識,也敵不過那微小的病菌,過年的心情,就在年歲飛逝的悵然與周遭朋友的身心苦楚中,帶了些許感傷。 今年被任命當主日學校長,重新接觸年齡從3歲到18歲的幼兒、兒童與少年,這是一個充滿活潑,可愛,青春洋溢,旺盛生命力的世界,與我周遭朋友的灰暗,形成強烈對比。好似雲上太陽,乍然穿透那厚厚的雲層,讓我感受到無比的熱量;然而,多一些時間互動之後,卻發現在那熱力四射的陽光背後,隱約存在著些許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與行為。 &nbsp 有些幼兒已有玩具,還覬覦同伴手上玩具,想要據為己有。兒童是一群可愛的小天使,對我這個陌生的校長,毫不吝嗇地接納,且玩在一起,雖然如此單純,仔細接觸,卻發現每個兒童也都有他自我的獨特質素,陽光並不全然那麼單純。有些小朋友從週末社區班來參加週日主日學,一切都很新鮮,老師教唱歌比動作時,盡情地投入,享受那歌唱與舞動的喜樂,這些社區小朋友,對於教會的知識很淺,懷著好奇的心,謙卑的靈,盡情吸納享受那詩歌舞動的歡愉,得到很大的滿足,散發相對單純的陽光;另一群從小被父母帶到主日學長大的小朋友,在主日學很久了,已知道如何在群體裡找到自己最佳的「節能」方式,唱歌時嘴巴微張,舞動時,則手腳僵硬,毫無生氣,對於主日學的知識,自己感覺豐富,常不經心地顯露出不屑與不耐,自我驕傲的靈在這些小朋友的肢體語言中隱然看見,我看到的是這些以知識為傲的小朋友,失去了舞動的歡愉,陽光也黯淡了許多。 &nbsp 歲末年初,聆聽了年邁與年幼生命的變奏曲,不禁想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章25節的話語:「因為所謂『上帝的愚拙』總勝過人的智慧,所謂『上帝的軟弱』也勝過人的堅強。」又想到他在哥林多前書1章27節,對哥林多教會苦口婆心的教誨:「上帝偏要揀選世人所認為愚拙的,來使聰明人羞愧;上帝揀選世人所認為軟弱的,來使堅強的人羞愧。」 &nbsp 是的,生命若是年邁,不必懼怕,因為上帝的智慧高過我們可理解的知識,只要心存謙卑,對所臨到的一切獻上感恩,生命自然燦爛;生命若是青春,更要學習謙卑,因為上帝所賜永恆的生命,勝過青春時光,肉體的生命終究會老去,我們一點也無可誇之處,唯有誇我們的軟弱與卑微,虛心進入上帝所準備的歡唱與舞動的韻律裡,才能察覺上帝的智慧,享受真實的平安與喜樂。

從空軍士兵遭冤殺 思罪與罰

空軍作戰司令部士兵江國慶遭冤殺一案,被檢察官找到新事證,兇手另有其人,引起社會一片譁然!指責的聲浪,指向爭功諉過、草菅人命的軍事單位。總統與國防部長,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出面向江家道歉。民眾除了對於江家深表同情外,對於死刑廢除與否的議題,再度掀起討論的熱潮。 死刑的議題,在台灣社會看法始終兩極,至今仍無共識。宗教團體與人道主義者,無不力飭死刑殘暴冷酷,違背人性的尊嚴,不該存於文明社會。制裁之目的是為矯正,而非報應;反對者則主張,死刑不能廢除,制裁之目的不只矯正,也包括報應。 兩相對照,「矯正主義」團體堅持:1.人類生命的尊嚴無可剝奪;2.避免法官誤判而造成遺憾;3.防止死罪者一不做二不休繼續更大傷害;4.廢止死刑乃是世界之潮流;5.廢止死刑犯罪率逐漸下降。「報應主義」團體之主張不外乎:1.誰來同情與安撫受害者?2.三審定讞何來誤判之憾?3.廢除死刑豈能停止傷害?4.世界潮流豈可代表真理?5.犯罪率只能參考非準則!&nbsp 聖經中「罪與罰」的觀念相當強烈,該隱殺死亞伯犯下人類第1宗兇殺案後,上帝提出的訓誡得以清楚見著,人乃依上帝形像所造,有著生命的尊嚴,且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人不可殺人,也不能被人所殺(創世記9章5~6節)。到了耶穌基督降生後的新約時代,上帝的「公義」依然不變,但「報復與懲罰」背後,卻可因著耶穌基督的「愛」而化解。 雖有些舊約的規範,在新約與現代的社會中,已不可同日而語,然在上帝所頒布的「罪與罰」之律法中,與現代法律所謂刑事與民事有著相同的意涵,皆在訴說,犯罪的人必須付出代價,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不同的是,舊約時代,人犯罪之後的「獻祭」,其「悔罪」、「彌補」、「修復」的意涵,大於犯罪之前的「預防」;新約時代,事先的「預防」,則大於事後的「彌補」。人若肯承認自己的罪,並倚靠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救贖,便能和上帝建立關係,成為新造的人,不再被罪惡所轄制。 愛與公義是上帝的屬性,聖經「罪與罰」之立場永不改變,犯罪的人須付上法律的責任與代價,但殺人者所犯下之罪的生命之刑,並不能由人來追討和執行;殺人者若不真心悔改,上帝會親自追討。聖經已清楚言明:「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6章23節)犯罪之人,若能真心悔改,倚靠上帝恩典,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在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否則,靈魂將永遠沈淪。 鑑於江國慶的被冤殺,基於耶穌基督的愛,我們衷心期待,死刑應當廢除!

接納外遇兄姊

◎王乾任 日前一則社會新聞報導,有不肖男子進入教會,誘拐已婚的姊妹,等對方落入情網後,偷拍親密照片,以此要脅對方持續提供金錢,最後女方無力支付,竟然傳簡訊給該名姊妹的丈夫,連同私密照一同曝了光。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名姊妹的丈夫可以告對方妨害家庭,還可以告對方恐嚇取財,侵犯個人隱私等等,就社會新聞的角度來看,好像也不過是千篇一律的外遇問題。然而,因為事情發生在教會,發生外遇的一方又是位「姊妹」,縱然弟兄姊妹們不當面責怪她,也接納她;但是,也許還是會有人不能理解,她為什麼會發生「外遇」?我想這位姊妹內心的壓力和痛苦,一定比任何人都深,被罪惡感挾制,需要神的恩典來釋放。 不過,通常一件外遇被人發現後,人們習慣去責怪發生外遇的當事人與第三者,視不知情的元配為被害人。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非常複雜,雖然發生外遇是不對的事情,但是,如果誤以為沒有發生外遇的那個人都沒有責任,卻也是錯誤的觀念。一對夫妻會走到有人發生婚外情,或一對情侶會走到有人劈腿,不可以簡單的用「誰的錯?」來歸因。如果真的要說誰有錯,是3個人都有錯。首先是元配雙方的婚姻關係早已經發生問題,2人卻都裝傻不願意解決,直到有機可趁的第3者出現,不想面對婚姻問題的一方拿第3者當逃避的藉口。若有心解決婚姻中的問題,縱然最後2人感情走不下去,也不致於會搞到在還有夫妻關係之名╱實的時候,同時在外面有婚外情,成熟人的作法,至少會好好地處理眼前的婚姻關係。 &nbsp 基督徒當然都知道,「神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兩人連為一體」、「信與不信之人不能共負一軛」等等許多關於婚姻的教導,不過,人畢竟不是聖人,而是靠恩典稱義的罪人,有時候教會太過高舉無誤真理,卻會讓那些已經落入試探中,深受軟弱綑綁的弟兄姊妹更加不敢讓教會知道自己的軟弱,不敢尋求牧長幫助,於是放任自己沉淪於罪中之樂,直到事情無可挽回。明知該及早收手,卻一直不敢面對問題,逃避問題。 &nbsp 我認為,教會在婚姻╱兩性關係的教導上固然要按照真理,也應該極力幫助每個弟兄姊妹遵循,同時也要告訴弟兄姊妹,有任何問題要馬上尋求幫助,由教會協談或轉介合適的婚姻輔導機構。我認為教會牧長一定會堅定而溫柔的告訴每個弟兄姊妹,教會無條件接納和包容,並給予適當的幫助。因為,主耶穌的恩典對於落入罪中之人的態度,除了以愛接納,還是接納。萬萬不可用嘲諷錯誤、自以為義的責備,或背後說人閒言閒語,那只會讓沉淪的弟兄姊妹更加遠離主。面對軟弱或落入試探的弟兄姊妹,我們除了接納,還是接納。 &nbsp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景美浸信會會友)

別讓性變成了罪

◎李冠呈 電影《美麗境界》當中男主角約翰.奈許在酒吧要追一位火辣的金髮美女時,他說:「我現在要追妳,然後我們會開始約會、交往,但是我的最後的目的卻是跟妳上床,不如我們就直接省略中間的過程直接交換體液吧。」男主角當然被狠狠甩了一巴掌。這段令人莞爾的橋段道出時下男女交往與約會的現狀。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可以想像正在交往熱戀中的男女朋友經過浪漫約會後共進燭光晚餐,並進飯店享受浪漫夜晚度過最浪漫的一天。但是說穿了,每個被包裝得完美浪漫的最後目的就是為了一件事:「上床」。 不管受到生理因素或是西洋文化的影響,以為性是對愛情的肯定或性是用來控制對方、擁有對方的最簡單工具,已經成為大家「公認不公開」的默契。時下年輕人也會選擇在特別節日,如情人節、交往週年、生日作為將自己身體給予對方的時機。乍看之下一切都是這麼的美好與自然;但是且慢!享受最浪漫的「性」時,必須謹慎小心落入了「罪」浪漫的陷阱。 &nbsp 或許社會潮流越來越開放,基督徒的愛卻是謹守上帝教導、有分際的愛,十誡中的第7誡中,不可姦淫包含了「不可以發生婚前性行為」、「婚後外遇」、以及「不可有性幻象對象」的意涵。基督徒的愛,不是「愛我,就給我」,而是「愛我,就等我」,等到步入禮堂正式結婚之後,享受上帝賜與的連合,成為一體,這是上帝唯一許可的「幸福的性關係」。真正的愛情,是上帝所賜的極美禮物,是相遇、相知、相結合的過程,在戀情中互相吸引,然後攜手進到婚姻之中,因此,「愛情不是婚姻的墳墓」,反而「婚姻是把愛情延續進到墳墓(今生終止),直到主再來的日」。 &nbsp 藝人劉?宏,堅持求婚當晚仍然堅守「婚前禁慾」的規定;已退休的網壇好手張德培也是如此,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恪守「婚前不破身」的原則,一直到2008年(36歲)與妻子劉安寶結婚。金馬小生楊祐寧與女友感情穩定,卻堅持「不越雷池一步」。他說,當一件事從永恆角度來看,對錯就不見得是現在看的那樣,他還對摯愛的女友呼籲:「愛我不能比愛上帝多!」 &nbsp 因此,在享受愛情的甜蜜之時,不要讓自己陷入上帝眼中不喜悅或不聖潔的罪惡之中。不要害怕被嘲笑我們是老處男、老處女,落伍保守活在石器時代,屬神的兒女請記住:「我們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而是上帝的殿,既是上帝的殿,便要聖潔」,別讓性的享受變成了罪的沉淪。身為父母以及教會長者從小就要教導自己的兒女以及教會主日學、青少年這群教會未來的棟樑、屬神的兒女不落入犯姦淫的罪惡之中。我們有責任教導說:「當愛妳的男孩迫不及待的對妳說:『愛我,就給我』的時候,請女孩對愛妳的男孩說:『愛我,就等我』」、「請對你愛的女孩說:『因為我愛妳,所以我等妳』。」把最好、最完整、最珍貴的「第1次」留給結婚的另一半,別讓性變成了「罪」,活出上帝賜與性在婚姻之中的美好旨意。 &nbsp (作者為高雄中會援中長老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