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

假宗教名行暴力 挪威屠殺事件舉世震驚

【蔡聖欣編譯】一直以來被世人稱為淨土的北歐,其和平寧靜在7月22日的2場恐怖攻擊事件後變調。每年會舉行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的挪威首都奧斯陸,22日下午發生政府大樓爆炸,現場滿目瘡痍。過不多久,在鄰近奧斯陸的小島烏托亞(Utoeya),由工黨舉辦的青少年夏令營遭喬裝成警察的男子開槍掃射,毫無防備的青少年措手不及,死傷慘重;2場攻擊共造成77人死亡。 聽聞慘案發生,才剛離開奧斯陸的普世教協(WCC)總幹事戴維德(Olav Fykse Tveit)表示,摯愛的祖國發生如此憾事,他感到無比哀傷。他呼籲,在這樣的時刻,挪威需要國際社會的團結及全球教會的代禱,盼望在未來,挪威仍是個開放且愛好和平的國家。 世界信義會聯會(LWF)的會長約南(Munib A. Younan)和總幹事楊格(Martin Junge)事件後,也致函挪威的教會表達慰問,指出聯會為挪威的人們代禱,祈求其勇氣不被哀傷擊倒。 梵蒂岡天主教亦透過教廷國務卿貝爾托內(Cardinal Tarcisio Bertone)傳達祝禱,希望挪威的人民在心靈上能夠團結、抵抗憎恨和衝突,並且能毫無畏懼的替下一代塑造一個彼此尊重、團結,並且自由的未來。 犯下這兩起可怕屠殺事件的兇手布列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挪威人,他在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的個人檔案上敘述自己是「保守的」「基督徒」。行兇前,布列維克在網路上發表了一份長達1500頁的宣言,內容提到一個人若和上帝建立個人的關係,那他就是宗教上的基督徒;但對於像他或其他相信基督教是一個文化、社會及道德等等的平台的人,他們也算基督徒。因布列維克自稱基督徒的言論,讓不少媒體稱他為「基督教基要主義者」或「基督教激進分子」。 對此,基督教界則同聲譴責兇手所犯下的惡行,並且強調,真正的基督教不可能會去支持這麼兇殘且毫無道德的行動。美國福斯新聞台(Fox News)主持人奧瑞利(Bill O&amprsquoReilly)也對媒體大肆報導兇手是「基督徒」感到驚訝,他表示,任何信主的人都不可能會犯下這樣的罪行,或許這個人自認為基督徒,但絕對不是個真正信奉基督教的人。 世界福音派聯盟(WEA)國際副總幹事高登(Gordon Showell-Rogers)則在該聯盟的官網上聲明,全球福音派基督徒譴責這樣的罪惡,並非常厭惡如此暴行竟假借基督之名來進行。(資料來源:WCC News, LWI, CNN, Christian Post) &nbsp

宣教師力寧安的請安

平安!我是力寧安(Linda Elliott),出身於英國長老教會(PCE,我到台不久,PCE已併入聯合歸正教會URC),1971年來到台灣。當時我才25歲,剛開始是助產士身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醫院行政人員比爾(Bill Rice),他介紹我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支援社區健康照護計畫。我與3位護士主要在鹿港、王功和二林等地進行居家護理和社區健康服務,有時週末也會和醫師到山地義診。1976年,上述事工開始有台灣人接手,我就返回英國了。台灣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很感謝上帝讓我經歷這些事。回到英國後,我開始培訓醫護人員,並半工半讀神學,1996年我被任命為約克夏郡和聖海倫斯的全職神職人員。 2007年退休後,我就搬到威爾斯北部。我很喜歡沿著海邊或高山散步,現在我正在學威爾斯語,每個星期有兩次的語言課程。我還在許多教會主日證道,在不同地方教會扮演不同角色,並召集國內負責關心海外宣教師的團體,以及自海外來英國的宣教師,如鍾淑惠牧師。兩年前,我也與大會的議長一起拜訪馬達加斯加的教會。我住的房子不大,但有個小花園,我在園裡也種了一些菜。我的家人多分居英國各地,不過,我們仍盡可能找時間團聚。退休的日子雖忙碌,但我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 代禱事項: 1.請為我們威爾斯的聯合歸正教會代禱,我們的規模小需要更多教會領導者;2.為我們在馬達加斯加的姊妹教會禱告,目前他們正處艱困的時刻。(編譯@中,輕佻戲謔地公開審判可蘭經;並在宣判可蘭經的罪狀為「煽動謀殺、縱容強姦及恐怖主義」之後,當眾予以焚燒! 此件被當事者視為尋常言論自由的宗教行為,顯然未獲西方主流媒體關注。但焚燒可蘭經之舉,經網際網路流傳,在保守的阿富汗伊斯蘭教世界卻開始累積抗議的動能。3月21日,阿富汗總統卡薩伊(Karzai)致電美國政府,要求起訴瓊斯與沙普的褻瀆罪行;而在阿富汗的坎達哈(Kandahar)及加拉拉巴德(Jalalabad)等大城市,也陸續傳出群眾示威抗議遊行,並與地方政府的安全部隊多所衝突,造成多人死傷。4月1日,則在馬薩爾•埃•夏立夫(Mazar-i-Sharif),發生群眾在週五的清真寺禮拜後,群情激憤地攻擊聯合國及北約組織──象徵西方基督教勢力的駐地辦事處,殺害了至少8名的聯合國辦事處員工,及4名尼泊爾警衛。 對於發生如此慘烈的暴動襲擊事件,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官方聲明中,除了代表美國人民「對死難受傷者及其摯愛的親人,致上最深沉的哀悼與慰問」以外,也對暴力血腥予以嚴厲譴責。而多位美國朝野及教會領袖,包括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約翰•凱瑞參議員(John Kerry)、美國教協總幹事金納門牧師(Rev. Michael Kinnamon)、美國福音派聯盟(NAE),皆點名痛批瓊斯牧師焚燒可蘭經的激進挑釁,「撩撥起一群忿怒的暴民,發狂攻擊無私奉獻的盡職公僕,與無辜的第三者」,「令人無法置信並痛徹心扉!」 知名的福音派牧師約翰•派博(Rev. John Piper),援引英國學者安德魯•華爾滋(Andrew Walls)的基督教傳播史研究,評論在穆斯林面前焚燒可蘭經的行徑,其文化意義與在美國動輒焚燒聖經──被視為言論自由之表現,截然不同。在穆斯林面前「焚燒可蘭經」,幾乎與在基督徒面前「將基督救世主釘十字架」無分軒輊。假若對基督徒而言,將基督救主釘十字架,是一種「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嚴重挑釁;對於同為上帝子民的穆斯林,焚燒其宗教聖典可蘭經,果真是實踐耶穌要門徒「愛人如己」的誡命? (資料來源:CP, ENI, CN, BP, NCCUSA) &nbsp &nbsp

DADT廢止 同性戀議題再掀波

【吳銘恩編譯】2010年年底,美國參眾兩院之期中選舉前夕,眾議院多數的民主黨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廢止18年軍方禁止同性戀者公開告白其性傾向的法律。在250票贊成,175票反對之下,美國眾議院通過廢止「不問不答」(Don&amprsquot Ask Don&amprsquot Tell, DADT)法案,並將該法案送到參議院二讀。然而,此項法案,在今年遭參議院共和黨黨團2次冗長審議,意圖翻案,以維持現狀。 所謂的「不問不答」政策,係1993年時,經由保守派議員與柯林頓總統多次折衝,而獲得通過的一項折衷案。面對著長久以來,國會及軍方反對出櫃同性戀者服勤的禁制令,當時的柯林頓總統主張,應將此禁制令予以廢止。自此,美國軍方與國會的立場改變:在仍舊維持禁止出櫃同性戀者公開值勤的同時,也禁止軍中的長官詢問調查部屬是否為同性戀者,即使明知部屬的性傾向為何,亦不得為之。 不過,對於此項政策對同性戀者人權的諱莫如深,同性戀支持者則日感不耐,因此多方主張應予中止。 支持「不問不答」政策之人,則於民主黨修法予以廢止之後,表達對宗教自由的關切。有超過60位退休軍中牧師,聯名寫公開信給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國防部長蓋茲,警告一旦廢止「不問不答」政策,將會使得軍中袍澤所深信的宗教信念,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 這些反對廢止「不問不答」政策的人認為,變更「不問不答」的傳統政策,對軍中牧師可能的影響,不僅在於他們所能夠傳講的內容,也會影響他們諮商協談時的建言;廢止法案會使得士氣受到打擊,因為那些虔誠的軍中牧師及同袍,會自覺變得像種族歧視主義者的一般偏執狂妄。 浸信會西南神學院的基督教倫理學教授克雷格‧米契爾(Craig Vincent Mitchell)則提出強烈譴責:「廢止『不問不答』的政策,無異是對同性戀的背書!」「如此主張的統治階層裡之前衛份子──我們的政治家、法官們,儼然是在道德上具英雄反叛色彩的社會工程師。在背書同性戀時,他們大部分人皆未曾當兵,他們的孩子也不必;然而他們卻須依賴穿軍服者的保護。」 全美同性戀者工作坊(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Task Force)的執行長,瑞雅.凱瑞(Rea Carey)則稱呼廢止不問不答政策是「一項無與倫比的勝利」。對瑞雅.凱瑞及她的同志而言,他們所企盼的是將「不問不答」政策廢止,作為邁向其他領域──包括婚姻──的墊腳石。人權組織的弗萊德‧賽滋(Fred Sainz),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的時候說:「如果你能夠為你的國家打仗並且犧牲,絕對沒有理由說你為什麼不能獲得完整的人權,包括與一個同性戀伴侶結婚的機會。美國人將會自然得到此項結論。在擁有婚姻的權利上,我們不必多置一詞!」 (資料來源:Baptist Press, Christian Post, Time, etc.)

南蘇丹獨立 教會盼和平

【盧悅文編譯】南蘇丹和北方的蘇丹歷經50年戰亂後,7月9日正式脫離蘇丹成為獨立國家,為全球第193個國家,其人口約970萬,其中75%成人是文盲,多數人每日收入不到1美元。因獨立後仍面臨嚴重衝突問題,聯合國將派7個部隊在此維安;普世教會也極度關心南蘇丹的和平。 早在6月30日,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總幹事尼歐米(Setri Nyomi)就針對蘇丹反對勢力間減緩對立的協商有所進展發表聲明,表示對協商有正面進展感到欣慰,同時也認為目前當務之急是讓雙方立下得以維持和平的條約。另外,南蘇丹的教會領袖則於國家正式獨立、首任總統馬亞爾迪特(Salva Kiir Mayardit)就任翌日,7月10日禮拜中,帶領人民向上帝獻上感恩。而普世教會協會(WCC)總幹事戴維德牧師(Rev. Olav Fyske Tveit)亦致函馬亞爾迪特,表達全球基督徒的關心與相挺。 由非洲聯盟(Africa Union, AU) 發出新聞稿表示,蘇丹反對勢力同意在南北蘇丹間建立一個非軍事的緩衝區,AU此舉是企圖減緩南蘇丹於6月9日發表即將獨立的宣言後可能帶來的緊張情勢。過去不久,蘇丹南部柯多方高原及藍尼羅邊界省份發生的衝突,已造成平民死亡及財產毀損。 尼歐米在這份發給WCRC所屬230個會員教會的聲明中,鼓勵所有會員教會為蘇丹和平進程持續禱告。蘇丹長老教會及蘇丹非洲內地教會,是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在非洲66個會員教會的其中2個會員教會。尼歐米呼籲,所有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的所有會員教會及相關區域協會,特別為蘇丹的人民代禱,並能主日禮拜中,特別挪出一小段時間為南蘇丹在宣布獨立後的國家和平轉型期及為南北蘇丹的人民禱告。除了禱告,同時也必須有實際行動,因此尼歐米呼籲各教會領導者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確保這個和平進程。以下是聲明全文: 「在7月9日與南蘇丹一同歡欣慶祝正式獨立之際,我們同時呼籲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所有會員教會及區域協會一同在7月3日與10日期間為蘇丹代禱。我們知道過去有不少人不斷為這個受苦的國家持續代禱,在此我們依然請你們繼續這個代禱行動。 我們特別希望在7月3日與10日這兩個主日禮拜中,能特別挪出一段時間為南蘇丹在宣布獨立後的國家和平轉形期及為南北蘇丹的人民禱告。 7月9日是南蘇丹的正式獨立日。我們感謝上帝有一個新的國家在這個世界誕生,同時也祈求這項舉動能夠為蘇丹人民承受超過50年的動盪不安帶來長久的和平。 但在過去幾週我們也為在南北蘇丹邊境發聲的衝突感到不安。特別是南部的柯多方高原地帶有不少殘酷攻擊平民的行為,而這些不人道的行為皆與蘇丹武裝部隊及相關軍人有關。在本月(6月)初我們也接獲不少用來安置難民的家庭、學校及教會都曾遭到毀壞的消息。對此我們感到憤怒,同時也將發出我們的不平之聲反對各種形式的暴力。我們希望在此獨立時期以及獨立之後,類似的暴力事件不再發生,並讓和平得以降臨。 此外,我們也要求我們的教會領導者竭盡所能、利用各種機會為南蘇丹的和平與公義及為蘇丹境內各種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能和平共處發聲。這意味著與相關政府部門聯繫,要求他們揭發死亡以及毀壞力量的可怕,同時支持任何可以帶來生命、和平以及公義所作的各種努力。」(資料來源:WCRC、ENI)

基督教傳播人齊聚 展望新未來

【馬慧真綜合報導】2011年世界基督教傳播協會(WACC)中央委員會於10月8日至13日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行,有來自亞洲、太平洋區、歐洲、非洲、中東區、北美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等8個地區的執委代表參加。亞洲地區代表由來自印度的撒母耳‧麥薛克(Samuel Meshack)及來自台灣的馬慧真參加。會議在WACC總幹事凱倫‧亞施特得特(Karin Achtelstetter)、主席丹尼斯‧史密斯(Dennis Smith)帶領下討論,一同決定WACC未來5年的策略計畫,並選出中央委員會的核心同工。 WACC總部辦公室位在當地的盼望聯合基督教會(Hope United Church),這次會議適逢加拿大的感恩節,因此8日早晨除了與盼望教會一同舉行感恩節禮拜,當晚也在此辦感恩盛宴。 史密斯於10月9日的主席報告中指出,WACC過去5年有了巨大變化,因為國際性的經濟不景氣導致奉獻縮減,加上這幾年傳播事工的變化,WACC因此需在組織架構、治理制度及事工內容重整,而重整的結果包括總部從英國搬到加拿大,及更聚焦於有效執行的事工系統。如今,不管是推動方案或組織事工運作,對區域的執委會及中央執委會都是新的學習。他期待,總部的同工與區域執委在未來能有更緊密的互動,並進一步彼此了解與互補。 史密斯說,最近3年WACC的中央委員會也認為,該組織應花更多時間在尋找捐助者支持各樣與傳播權利相關的計畫,使每個會員能支取其他會員及捐助者的經驗及資源。身為國際性的基督教傳播組織,他認為WACC需要提高曝光率及可信度,強化各區域組織的功能與結構,使WACC的角色及使命更明顯,幫助及影響普世的傳播機構。 總幹事亞施特得特在報告時亦指出,近年來WACC財務上最令人憂心的是,歐元奉獻因歐元貶值,在換成其他幣別時金額減少,再來就是有些奉獻因許多組織財政吃緊而未到位,導致WACC在2011年出現赤字,2012年預算緊縮。為鼓勵捐助者,總幹事在會議中提議列出一個新的贊助會員類別(funding member),讓奉獻超過某金額的捐助者,可成為WACC的特別會員。 為釐清未來10年方向及訓練新幹部如何領導區域的事工,WACC也聘請2位顧問參與執委會議,協助總幹事引領新團隊更認識WACC的核心價值、修改2012~2016年的策略計畫、擬出WACC社群網路使用規則,及進行其他訓練,如:決策透明化與負責、財務管理、計畫、推動、管理區域性事工。 這次委員會,每天早上在會前由2個不同區域合作輪流主理早禱,突顯出每區域的不同文化、關懷的共同議題,以及所面臨的挑戰;例如:北美執委與中東執委在一起主持早禱時點出,「暴力」是他們共同的擔憂,但是雙方面對的態度及感受這問題卻很不同。除了合辦早禱之外,每天下午的會議之間,更安排30分鐘進行「2區域間的對話」,讓跨區域代表有機會更深發掘共同及獨特的觀點,互相觀摩,彼此學習。 由於2位中央執委的任期已到,在今年會議的最後1天,也舉行中央執委的提名與選舉,結果主席由代表拉丁美洲的史密斯牧師連任,副主席由代表歐洲的波文蔓(Praxedis Bouwman)連任,新任財務秘書是代表非洲的萬雷思牧師(David Wanless),新任執行幹事則是由來自亞洲的麥薛克牧師擔任。

向多元宗教傳福音準則:降低對立

【吳銘恩編譯】普世教協(WCC)、天主教宗教對話委員會(PCID)及世界福音教派聯盟(WEA)的教會領袖,6月28日齊聚日內瓦,史無前例地發表一份名為「多元宗教世界中的基督見證:行動上的建議」之共同準則。該文件主要分成3部分:7點有聖經根據的「基督徒見證的根基」、12項「原則」、6則「建議」,目的在於「鼓勵處身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沒有特定信仰的地區之地方教會、教會組織及宣教機構,反省現行的見證方式與宣教作為」。 天主教主管跨宗教對話部門的主席陶然樞機主教(Cardinal Jean-Louis Tauran)表示:「這份文件將降低不必要的宗教文化對立,有助於我們把上帝的真理以信實的方式傳揚開來。」 世界福音派聯盟的秘書長唐尼克里夫(Dr. Geoff Tunnicliffe),讚揚這份歷時5年磋商、經由無數神學家、第一線宣教師及教會領袖所共同商議定稿的文件,「對基督徒宣教的本質有著提綱挈領的掌握。」唐尼克里夫表示,「乍看這份文件無並新鮮稀奇之處。畢竟,它所宣告的無非就是眾所周知的基督徒宣教的核心信念;然而令人讚歎的,就在於它從未以這種跨宗派宣言的方式來呈現!佔全球約9成基督徒的3個基督宗教宗派,從未在如此相互合作的背景下,共同展現信仰!」 基督宗教的3大信仰群體,鮮少聚集商議,此事人盡皆知,更不用說要發表共同聲明。然而,這種宗派間的冰封對峙,近年來似有融冰跡象,尤以普世教協與世界福音派聯盟的關係改善,最受人囑目:例如,去年10月WCC總幹事戴維德牧師(Rev. Olav Fykse Tveit)受邀前往南非開普敦的WEA大會發表演說;11月,3大信仰團體也在蘇丹公投獨立議題上,一起發聲表達教會立場。 阿蘇沙太平洋大學教授、美國福音派基督徒聯合會前任會長曼諾亞(Kevin &nbspMannoia)說:「處身全球大視野下的基督教信仰,福音派基督徒已開始正視他們作為傳統基督徒的位份」;「WEA開始與WCC及天主教往來,表徵他們愈來愈願意參與宗教間的對話。」 亞詩伯利神學院的院長韓特(George Hunter)說:「文件中隻字未提之處,反倒更值得注意!」「可能天主教的讓步最大!文件中在宣揚福音的『本質』之際,省略攸關聖禮的表述,可視為是天主教的重大讓步;這也表明天主教為了張開雙手迎接福音派教會,拋開其教會傳統中的重要部分。」 惠頓學院葛理翰中心的執行長亞禮森(Lon Allison)則說,該文件雖提到很多基督徒應有愛、公義與非暴力的宣教模式,但可惜未將福音的中心,也就是耶穌是人類救主之信息特別突顯出來,基督徒其實也需要以言語見證耶穌帶來救恩。&nbsp 三一福音道學院的宣教學教授奧圖(Craig Ott)指出,文件中4次提到宗教間的關係及持續與其他宗教對話的必要性,明顯偏向天主教及WCC的神學立場,認為基督教的上帝亦是其他宗教的神;然而,這個觀點是福音派教會斷然不能接受的。波士頓大學的羅伯特(Dana Robert)則說,該文件本身所使用的語言,從馬太福音中常見的大使命之主動修辭,回歸到約翰福音中較為耶穌中心的用語,她認為旨在呈顯耶穌是福音的完全見證。 儘管教會內的褒貶不一,這份文件的重要性在於讓全世界知道,基督徒願意持守敬重、愛心與透明的態度來宣揚福音,無意用暴力與強制的手段來迫人入教。(資料來源:CT, WEA, WCC)

財務短絀 嚴重弱化WCC功能

【特稿/鄭明敏】身為全球普世教會合一運動龍頭,普世教協(WCC)的實力與功能對21世紀普世運動有關鍵性影響,但過去20年來,眾普世組織紛紛面臨財務短絀困境,WCC也無法倖免。身為WCC一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可扮演更積極角色。 2008年,WCC前任總幹事寇比亞(Samuel Kobia)遭指控領導誠信嚴重瑕疵,其中涉及帳目不清的導火線,陸續引出諸多WCC財務控管的缺失,諸如:公款使用原則規範模糊、主管權限不明、缺乏有效監督機制等等。接踵而至的金融風暴更重創WCC,許多長期以來固定支持特殊事工的金主,紛紛因為自身財力受損,被迫大幅減少甚至取消捐款。 早期,WCC主要財源來自歐洲的主流國家教會,以德國為例,人民所繳納的教會稅,形成極可觀的資源。全盛時期,WCC有足夠財力在全球各地聘任數百名全職工作者,但隨著歐洲主流教會急速萎縮,WCC也被迫快速調整,各地特殊事工(Specialized Ministries)人員編制大幅限縮,日內瓦總部則以遇缺只能由現有人員轉任或兼任,不再遞補空缺等消極對策因應。 2010年,戴維德(Olav Fykse Tveit)就任總幹事後,重整行政架構,力圖以精簡機動的組織結構提升效率,其努力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人員緊縮仍對WCC整體運作造成巨大影響。對策之一是鼓勵會員教會推派優秀人選為WCC工作,並支援其人事經費,目前總部有3位韓籍工作者,包括今年出席PCT總會的亞洲幹事金東聖,皆由韓國教會支持。因此,PCT應積極考慮運用此一模式,來提升台灣的影響力與能見度。另外,教會共同行動聯盟(ACT Alliance)在去年成立,WCC正式把急難救助和重建發展的事工釋放出來,間接減輕人事需求的壓力。 近來,WCC的退休基金也面臨嚴峻挑戰,除因金融海嘯嚴重失血,更因人事緊縮產生正扣繳退休金的在職員工數低於已在領取月退俸的退休人員之怪象,瑞士法律嚴格保障退休者權益,若總幹事和基金董事會無法有效善處危機,恐成WCC的一顆未爆彈。 WCC的財務窘境也間接影響普世國際新聞(ENI)的存續,WCC是ENI的主要支持機構,但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極可能被迫犧牲全球唯一的獨立普世教會新聞媒體。 在開源方面,2008年,中央委員會議通過成立募款顧問小組(Fundraising Advisory Group),期待制定專業有效的募款策略,並推動執行。總幹事更積極鼓勵會員教會以承辦會議、提供人力資源、吸收參會旅費等「另類奉獻」協助WCC。目前也正為日內瓦普世中心(Ecumenical Center,屬WCC資產)重新訂定長期租借之收費標準,WCC長期以資源共享的理念,讓同為普世夥伴的世界信義宗聯會(LWF)、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及其他相關教會組織共同使用普世中心,只收取象徵性的費用,但該棟建物龐大的維護經費已非WCC所能獨力承擔。 過去10年,全球經濟版圖產生巨大變動,歐洲、北美的教會已喪失經濟優勢;相對的,亞洲、拉美洲等經濟成長快速地區的會員教會,包括PCT在內,應以負責的態度積極回應WCC的需求。 &nbsp

馬約翰牧師的請安信

基督耶穌的僕人馬約翰,寫信給住台灣眾聖徒,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神,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台灣是美麗寶島;從太魯閣到台東,凡有氣息的都在讚頌萬物的造物者;人們熱切的歡迎,溫暖出外人的心。台灣,彰顯出基督的生命。雖然回美國已經2年,但對台灣的掛念與疼愛不減。我很感謝上帝,在你們當中,看到你們在未信主者面前活出基督的樣式,你們的事工大大激勵我,使我徹底改變。我也很感激台灣人的愛心、熱情款待,以及在服事中的友誼。 我現在服事的教會,每週有5堂禮拜,所以常有機會講道,我也會和敬拜團一起安排多元禮拜。我們教會很重視宣教,常到海地、肯亞、墨西哥和美國山區等地,以主耶穌之名服事。每個月在主日敬拜前,年輕人會去幫忙供應早餐給無家可歸的街友。我也很榮幸能至當地3所大學協助,並為台灣碩士生開辦查經班。為了保持中文實力,我每晚睡前都會讀中文聖經。 提筆寫這封信給你們時,讓我想到使徒保羅。我要以保羅勉勵腓立比人的話來鼓勵台灣的弟兄姊妹:「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每逢為你們祈求的時候,常是歡喜的祈求。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小檔案&代禱事項 馬約翰牧師(John McCall)是美國長老教會牧師,1996∼2009年來台灣宣教,曾參與東排中會和比努悠瑪雅呢族群區會服事,之後赴台灣神學院任教,擔任靈性形成中心主任。在台期間常四處講道,拜訪教會超過400間。目前,他在北加州威斯敏斯特長老教會(Westminster Presbyterian Church)當主任牧師,該會信徒約2000名。馬牧師心繫台灣,常為台灣的福音事工代禱,求上帝加添信主人數;為台灣教會禱告,求上帝讓教會愛心與智慧兼具,服事有能力。他也請大家為其傳道同工、長老、服事團隊代禱,願他們在服事中有力量、愛心、智慧,把福音帶給社區和更多地方的人。也請為其關懷外籍朋友的事工代禱,特別是服事的學校有許多外籍學生。(編譯]富,而在紐約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已延燒全球。其中,佔領倫敦交易所的抗議行動,從10月15日開始已為期4週,一群反財團的示威者,在倫敦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前聚集抗議,警察本想阻止,但教會領袖表示無此必要。而這段期間,該教會牧師費雪(Giles Fraser)、戴爾(Fraser Dyer)及主教諾爾斯(Graeme Knowles),也為此先後請辭。 另外,對歐美債務危機一波接一波,梵蒂岡教廷正義與和平委員會10月24日也召開記者會,公布「全球公眾主權下的國際金融改革」報告,呼籲國際經濟活動中心必須建構在眾人的福祉上。梵蒂岡建議,應成立有道德的跨國中央銀行,伸張普世利益;同時建議對金融交易徵稅,以促進全球發展;對有助實體經濟的良性銀行,政府應予補助;要讓經濟再次運轉需要道德,並以人民為中心,期望看到一個以經濟、社會及精神方面為主的願景。 10月聚集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前的示威抗議者,主要訴求是全球金融市場體制,並反對財團圖利。示威者有些戴著面具,有些搖著旗幟在聖保羅教堂外紮營,並在教堂台階上表達他們對銀行及金融機構的不滿。面對示威者,教會除了歡迎他們一起參與主日崇拜,在其不影響遊客及教友的前提下,允許其繼續示威。 聖保羅教會法政牧師兼發言人費雪,率先消除緊張氣氛,表示樂見人民用和平方法來表達意見,他並要求警方離開,因為他覺得沒有維安的需要。其中1位曾擔任財務分析師的示威者說,費雪牧師的回應,迅速讓氣氛和緩下來,並化解警方與民眾可能爆發的衝突。另1位示威者則說:「聖保羅教堂歡迎我們,我們可在此談論金融機構、政府及財團如何壓榨平民百姓,並發表因應之道。」費雪也因支持抗議民眾,辭去教會職務,以示負責。教會方面,因抗議群眾過多受影響而關閉,高層原擬採法律行動驅散群眾,不過11月1日決定,對佔領教堂2個多禮拜的抗議者,撤銷法律行動。教會方面表示,希望一切和平解決,這也是自二戰以來教堂首次關起大門。 對於這波抗議運動,《今日基督教》反省指出,也許反對者希望看到一些銀行家被抓進監獄;但我們面對的政經架構是如此寬鬆,就算銀行家在投資市場損失上億,造成世界經濟動盪,卻也不構成犯罪。許多人都將矛頭指向經濟衰退,及美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然而,實際問題在於人心貪婪和錯誤抉擇。我們一起製造現今的社會問題,也需要一起面對。路加福音12章15節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是我們最大的提醒。 面對全球金融亂象,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總幹事尼歐米(Setri Nyomi)則強調,21世紀的教會應和正義之聲結盟;並說,加爾文反對所有源於金錢的社會壓迫,他若還在世,也會參與「佔領華爾街」運動。 全球對資本主義的抗議,除了美國紐約華爾街,還包括德國柏林、法國巴黎、奧地利維也納、義大利羅馬、日本東京及台灣台北。(資料來源:ENI, CT, CP, WCRC News, The Guardian)

美聖經學者考古研究 啤酒盛行於古以色列

&nbsp【吳銘恩編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天主教學校薩斐爾大學的聖經考古學家麥克‧賀曼(Michael Homan),他在知名的聖經考古評論(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2010年9/10月號期刊所發表的文章中表示,「除了可能是少數滴酒不沾的拿撒勒人跟他們的老媽媽以外,古代以色列人是大方飲用啤酒的,而且是豪飲!」 古代以色列人是否飲用啤酒?這問題為何難以釐清,主要是在古代以色列遺跡中,去挖掘並辨識何為生產啤酒的裝置並非易事;因釀造啤酒的過程與使用的工具──石臼、簸穀籃,與日常生活用來製餅的工具類似。 再者,百多年來聖經學者毫無根據的認為喝啤酒者是「粗魯的」、「古怪的」,就像有些基督徒無視史實地相信耶穌所喝的是無酵葡萄酒一般,造成古代以色列人熱愛啤酒的歷史遭到淹沒。 因此,身為考古學者的賀曼認為,&ampldquoshekhar&amprdquo,在聖經中被誤譯為「飲食」、「濃酒」、「酒」由來已久;根據語言學及考古學上的證據,應該譯為「啤酒」,以還原其真相。他表示,啤酒對古代以色列人而言,是飲食中的超級營養品,它能補充熱量、提供維生素,並且殺死污濁水質中的細菌;幾乎社會上所有的男女老少都飲用。古以色列的啤酒文化是被鼓勵、認可的,並且與宗教生活密不可分。(資料來源:ENI) &nbsp

非洲乾旱飢荒 人民處境慘

【吳銘恩編譯】近月來,位處「非洲之角」──非洲東北角肯亞境內的達達阿布(Dadaab)難民營,40萬飢荒災民的悲慘境遇,婦孺與死亡拔河的不忍影像,透過國際媒體的親眼目擊,深刻地震撼世人的悲憫神經,令人不禁質疑,我們是否處身21世紀? 鎮日狂風的沙漠難民營,比起廣闊的飢荒災區,還算是幸運者,因為難民營內擁有基本的食物、營養品與醫藥照顧;然而,那些沒有媒體深入報導的災區,飢荒的嚴重程度恐怕非常人所能想像!聯合國表示,今年「非洲之角」的乾旱是60年來僅見,截至8月初,聯合國已宣告索馬利亞的南部5個地區為飢荒重災區,並疾呼國際社會挹注24億美元;但是,目前到位的資金尚不及一半。 聯合國宣布飢荒的標準是:當3成孩童處於嚴重的營養不良,總人數2成找不到食物,每天死亡的成人人數達到每萬人中有2人,或每天死亡孩童人數達到每萬人中有4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表示,索馬利亞的南部3個省,幾乎有1/3的人口已陷入嚴重營養不良。非洲聯盟的FEWS機構對索馬利亞南部的調查評估是,高達38%的人口處於嚴重營養不良的災難狀態!大約有280萬人需要緊急的人道救援。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轄下的全球營養連線組織(Nutrition Cluster)分析表示:這種頻仍出現的飢荒「係肇因於多年的缺乏雨水、貧瘠的農作收成、不斷攀高的食糧售價、以及經年累月的索馬利亞內戰;因而導致肯亞與衣索匹亞的食糧短缺,以及索馬利亞的大飢荒。」 基督教國際救濟會(CWS)東非辦事處的珊米‧馬托說,「無庸置疑地,我們若要扭轉一再發生於非洲的飢荒,人道救援工作須『提升等級』;目前的危機是氣候變遷影響已降臨的充分證明!」馬托解釋道,食物救助不僅是拋送麵粉袋而已,也須敏銳於不同社群的偏好與文化差異而做有效率推動,避免陷入依賴的惡性循環;此外,支援災區重建、遷徙安置,亦可降低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 世界信義會聯盟(LWF)的總幹事馬丁‧楊格(Martin Junge),在肯亞訪視並參觀達達阿布難民營後說:「就乾旱發生至今的各界回應來說,目前各種條件並不利於信義會的事工推展。因此,需要堅持一套政治解決的方案。」楊格的觀察與省思,與西方社會的主流看法一致。英國知名的《經濟學人》雜誌,在分析索馬利亞大飢荒的原因後,非常無奈地結論說道:「經濟面的分析及飢荒的早期預警系統,早就斷言捐助者須提前行動;然而政治面的考量則建議延遲,直等一切都無法收拾為止!」(資料來源:ENI, Christian Post, CWS News,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