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來 成保存本土文化關鍵

平埔族人集體改信 新觀念促階級流動 文字產生力量 改變台灣現代史

王政文(左)與陳慕真(右)受邀分享基督教與白話字的歷史淵源。(相片提供/台南新芽)

【陳逸凡台南報導】近年台灣本土文化受到重視,過去一百多年來本土語言的書寫、西式醫療、教育如何透過宣教師傳入台灣,也引起好奇與關注。台南新芽與台灣母語聯盟於11月11日下午舉辦「台語台灣史:上帝來台灣──基督教與白話字」座談,邀請東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政文、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陳慕真以台語專講,為聽眾揭開基督教與白話字神祕的面紗。

王政文以「府城、基督教和現代化」為題專講時表示,19世紀基督教在全世界熱心宣教,1859年天主教道明會在打狗(今高雄)、1865英國長老教會在南部、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北部開始宣教事工。當年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來台宣教時,英國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原建議在打狗宣教,因當地外國人較多、也有領事保護,但馬雅各認為府城(台南)人口較多,因此選擇此地作為宣教的起點。

王政文分析,外國宣教師一開始選擇漢人作為傳教對象,卻遭到極大反彈,平埔族反而發生「集體改信」的現象,無論北部噶瑪蘭、中部巴宰、南部西拉雅、馬卡道等,就族群而言,平埔族是台灣基督徒的主要結構,漢人基督徒則是以受雇於宣教師的廚師、幫傭為主。

不過王政文提醒,不同的平埔族群對於基督信仰其實有著不同的態度,不能一概而論。以西拉雅族為例,吉貝耍(今台南東山)就以傳統阿立祖信仰來對抗基督宗教,而木柵(今高雄內門內興村、木柵村)則改信基督教,用宗教信仰來成為與漢人的界線,並維繫復興西拉雅族群認同,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論及基督徒與現代化,王政文指出,當年處於社會邊緣底層的基督徒成為最早接觸「西方價值」「現代觀念」的一群人。舉例來說,日本人來台興辦西醫學校,因漢人崇尚漢醫就讀意願較低,基督徒因接受新觀念,前幾屆學員半數以上都是基督徒。而這種觀念上的差異也促成社會階級的流動。此外當年日治政府要求台灣牧師必須填寫履歷書建檔,清國時期亦有留下關於教會位置、外觀、格局配置圖等記載,如今都是研究基督教發展珍貴的史料。

陳慕真指出,事實上台語有很重要書寫系統,就是白話字,歌手張惠妹〈好膽你就來〉就曾把白話字放入音樂MV中。19世紀基督新教繼承16世紀宗教改革精神,透過將當地語言文字化,將聖經翻譯成本地語言,白話字就是長老教會在台灣使用的文字。

陳慕真以東南亞洲地圖解說1815年起白話字的傳播,並指出1885年創刊的《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是亞洲歷史最久的報紙,她現場朗讀過去報中刊載內容,呈現出當年關於語文教育、社會風俗、現代醫療、公共衛生等各種現代文明觀點。

陳慕真指出,教會內推動白話字作為信仰教育的文字系統,教會外則成為日本時代啟蒙的工具,留下許多散文、戲劇、小說、翻譯作品。包括1929年蔡培火成立白話字研究會、1932年霧峰一新會則設立社會部,舉辦巡迴講座、推廣羅馬字普及。其中林獻堂之妻楊水心以白話字撰寫的日記,現在亦收藏於中央研究院。

陳慕真認為,白話字書寫的意義在於讀、寫能力的建立,能夠掌握文字權、書寫權,透過文字產生力量。而在台灣現代發展史上,白話字使信徒脫離文盲痛苦,改變他們一生,改變後代子孫的命運。對當代來說,白話字也是台灣文學再定義的論述基礎,同時更是追尋台灣民族獨立的認同象徵。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