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差異 強化族群身分認同

總會原宣教育事工研討會 邀請中區會工作者、青年對談 建立宣教主體性

【Umav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民宣教委員會於7月18至19日在聖經學院舉行「原宣教育事工研討會議」,邀請原住民各中會、族群區會的總幹事、原住民大專中心工作者以及曾代表總會參與普世活動的原住民青年,參與人數約50人。本次研討會主題為「原住民,走出認同的朝聖之旅」,總會原宣教育幹事Sudu Tada表示,原住民族的宣教事工,核心思想之一是「認同」,包括對原住民身分、國家及基督徒身分的認同。

Sudu呼籲:「要讓原住民教會成為原住民教會!」期盼根基於對原住民的身分認同,發展出回應族人處境、為多元文化發聲而具原住民主體性的教會。他也期待,各中、族群區會能夠發展和主導具各族群特色的事工策略,總會原宣將盡力提供資源連結的平台。在兩天的研討會中,與會者們皆同意,培養為台灣與原住民發聲的普世人才、持續深化原住民身分認同、營造說母語的自信與環境,都是原住民教會要持續努力的事工。

研討會主要以工作坊的形式、針對不同主題進行討論。三場工作坊以「教育」「族群語言」以及「普世」三大面向進行事工探討,參與者分享該中會、族群區會的相關現行事工,並為當前的困境提出建議。由各中會、族群區會集思廣益,對現有制度提出建言,研擬具體的事工策略。而原宣教育小組、普世小組和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原住民小組的成員,也共同參與工作坊,第一手了解各中區會的事工需求。

教育工作坊由中布中會大山教會牧師Lian Tanapima主持,針對教會主日學教育的策略進行討論。族語工作坊由台灣族群推行委員會原住民小組委員Ripunu Palriwma(王明忠)牧師主持,從了解總會的族群母語策略開始,檢視教會如何支持族語復振。普世工作坊則由排灣中會牡林教會傳道師蔣記剛(Tjanubak Ljaljegean)主持,討論台灣原住民教會如何與國際間的南島民族教會連結。

總會原宣主委Fuyan Suda(張培理)以巴別塔事件指出上主的心意不是塑造單一語言霸權,而是多元。「信仰不是叫人來信耶穌就好,要有相應的行動。」他期盼藉著基督福音,鼓勵原住民族人認同上帝創造美好文化的心意。

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主委Avai Niahosa(陳清發)則於閉會禮拜中,引用路得對拿娥米的告白「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指出認同的力量可以使人超越族群或國籍的框架,勉勵原住民各中、族群區會以彼此認同的心互相鼓舞扶持。

Sudu說明原宣教育事工的異象,並介紹台灣普世論壇(TEF)、台灣國際宗教自由論壇(TIRFF)等在台灣舉辦的普世性論壇。他指出在當前環境下,族人的母語能力、身分認同以及宣教前景皆面臨挑戰,建立說母語的自信、培養原住民教會下一代的宣教人才,是當務之急。族人能夠抵抗殖民遺毒、尋求轉型正義,並對當前的中文主流文化有所反思,為下一代營造友善的母語環境。

最後的綜合回應時間中,太魯閣族傳道師高振洋分享自己如何在教會中學習族語的心路歷程。他肯定「說母語」是塑造身分認同的重要一環,但是當前許多年輕族人卻沒有說母語的環境。為此,他很感謝重視母語的長老教會,為他提供了學習母語的場域。他勉勵青年族人,要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分,並且擔負存續族群語言的使命,這也是一種信仰行動。

上帝創造多元文化  保存在地豐富語言

【特稿/Fuyan Suda】本次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教育事工研討會,內容不只是針對原住民教會的教育事工來討論,也包括了原宣的普世事工、母語事工的議題分享與研討,盼望藉著異象傳達和事工傳遞,以及分組的討論中,能夠研擬出原住民教會有關於教育、母語及普世事工的具體策略或方案。

有關上帝變亂語言的記載,巴別塔事件這段經文是我們熟悉的經文。對於原住民或是多元文化的台灣處境而言,巴別塔事件代表著多種語言、多元文化存在的正當性,因為上帝變亂了語言,或者是往前的第10章有關挪亞後代的論述,其中說到:「這些後代在各自的部落、國家居住,使用自己的語言。」

這些都代表著在上帝的創造和攝理中,世界的文化和語言是多元、豐富的,而不是獨尊一種語言或一種文化。可以說巴別塔事件是相當具有普世性、文化獨特性的,以及在地認同的一段記載。當然,這也呼應了本次研討會的主旨和內容。

當我們談到多元的文化及語言時,即會想到原住民在世界的潮流中,一直處於被殖民處境中。我們處在一個大一統的框架裡,我們被洗腦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是次等,是落後的種族。許多原住民前輩都曾經歷過這段歷史,但即使到了21世紀,那些顯著的殖民政策、國語化政策已經消失了,可是被殖民的遺毒仍然存在我們原住民族群的生命裡,強勢的殖民者心態也仍然存在於平地同胞的文化中。然而,巴別塔事件讓我們看到上帝的心意,是豐富、多元的,是各種不同的文化、各種語言遍滿世界的概念。而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就是要去實踐上帝的心意。

雖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直以保存母語文化的宣教策略為榮,尤其是在華語主流文化的現實處境裡,只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保有大量使用母語的環境。然而事實上,因為教會內各個族群交流、通婚、一同聚會,使得這樣的優勢,也逐漸在消失中。我想,這也就是研討會的目的之一,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教會處境裡,保存及持續使用我們的母語,並且能夠落實在信仰教育的策略中。

另一方面,當談到普世時,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講英文。的確,普世教會能夠交流,當然需要溝通工具,這也包括英語。但是,在語言之外,普世所代表的是不同文化處境下的上帝國宣教,我們藉著交流來認識和學習其他教會的宣教經驗,並且反省是否對於自我的文化有足夠深度的認識。甚至在總會原宣的事工分享與異象傳遞中,我們也會看到普世教會因為信仰責任,幫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反抗中國帝國主義威脅下的宣教及社會關懷。

各位同工,我們正在努力、致力實踐上帝在巴別塔事件中所傳達的世界觀,就是遍滿各種語言、文化的美麗世界。但,這也相對讓我們反省,是否真的對於自己的語言、文化有深刻的認同。因此,巴別塔事件正是在提醒我們台灣原住民,基督信仰是讓我們回復到起初上帝創造原住民的美好形像。(作者為總會原宣主委)

宣教不限縮教會內  回應社會訴諸公義

【Umav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宣教育幹事Sudu Tada牧師,以路加福音4章18~19節經文分享原宣教育事工的異象,指出宣教並不縮限於教會內的活動或獨尊基督教,而是「使教會成為盼望的記號」的精神。根據世界傳道會(CWM)等普世宣教組織所提出的整全宣教異象,長老教會也提出了整全宣教6大面向,其中「福音與文化」對應著具備多元族群文化的台灣處境,也是原宣教育事工持續耕耘的目標。

Sudu介紹道,目前原宣重點事工包含族群母語推行、原住民大專與青年事工以及普世事工。此外原宣也持續關注都市宣教議題,目前移居或往返都市的族人高達半數,教會深入關懷都市中的原住民族人,深化原住民身分認同,或是成為原鄉與都市族人之間的橋梁,為母語和族群文化的存續盡一份力,都是原住民教會要努力的方向。他也語重心長表示,學習母語最好的場域當然是在家庭裡,但由於歷史因素和大環境等影響,如今的年輕族人大多缺乏自然學習母語的環境,因此長輩或教會同工,要努力為年輕人營造說母語的友善環境,多給予鼓勵而非指責。

Sudu也指出,從前國外宣教師來到台灣,深入原住民部落服事、學習族語、翻譯聖經,才讓福音逐漸於原住民社群中落腳生根。因此在地教會與普世宣教,其實關係匪淺,目前原宣正在儲備國內外原住民普世青年人才,也期盼原住民各中區會持續培訓熟悉原住民族文化、擁有教會經驗與神學知識且具備語言交流能力的年輕人來貢獻普世宣教。

會中Sudu也介紹了台灣普世論壇(TEF)、台灣國際宗教自由論壇(TIRFF)等在台灣所舉辦的普世宗教與政治對話平台。他表示,因應環境變遷和時代需求,宣教始終不能自外於回應當代處境,並需要與國際對話。他盼望各地原住民中、族群區會持續關心台灣主權、轉型正義與原住民族土地正義等議題,以信仰的眼光回應社會,訴諸公義的行動。

深化兒少身分認同  漸建立宣教主體性

教育工作坊

【Umav專題報導】主日學教育如何深化原住民身分認同及原住民族宣教的主體性?本次研討會的教育工作坊,由中布中會大山教會牧師Lian Tanapima主持,總會原宣教育幹事Sudu Tada也列席參與,聆聽來自中區會事工現況報告,和對總會原宣事工的建言。參與者包括總會教育委員會原住民委員與原住民各中區會幹事。工作坊以兒少主日學教育事工為主軸,大致從師資、教材與教學方法三個方向著眼,也對總會教育事工現行的主日學教材提出使用心得和回饋。

總會教育委員會原住民委員Muyang Tadaw(胡永寶)長老,同時也是花蓮縣西林國小的校長,身為最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大力推薦總會出版的兒童主日學教材。他指出,該教材內容嚴謹完善,不僅有系統性的聖經教育,也包含台灣在地文化元素,他肯定,使用這套主日學教材,將讓兒少得到基礎的神學裝備,也藉此課程資源培訓宣教人才。

然而,Muyang也表示,總會主日學教材關於原住民族處境和文化的元素比例很少,原住民教會在使用上難有共鳴。因此建議,主日學教育工作者要培養文化敏感度,能夠在聖經信息詮釋和信仰見證上有所轉化,與原住民文化建立連結。這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整全宣教「福音與文化」中會面對的課題。「例如諺語『人在做,天在看』,對於族人而言可能是『人在做,祖靈在看』,對基督徒卻是『人在做,上帝在看』,這要怎麼辦呢?」因此他認為,原住民各教會要重視訓練具有族群文化意識的主日學師資,以強化在地認同。

總會教育委員會委員Ljegean Padavang(陳恩惠)牧師分享排灣中會主日學教材編輯經驗,她認為出版一套全新且貼切回應族群文化的信仰教材,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加上各中區會的資源狀態不一。因此她建議,可行方案是鼓勵各中區會可以補充總會主日學教材所缺乏的族群元素,另作延伸教材,例如以母語教學、以族群歷史背景分享信仰見證等。

東部排灣中會教育部長Kadaw Namoh(旮菿˙拿莫赫)牧師肯定總會主日學教材符合台灣宣教處境,並且很有系統性,建議各教會不要頻換教材或跳躍進度,而是照著進度走,建立扎實的聖經教育,將使會友和工作者都得到造就。旮菿也提醒,主日學教育不是只有針對兒童,青年、成人的主日學教育也同樣重要。

台北原住民大專中心工作者Alang Takisliniang也呼籲各教會要重視「青年」階段的培養,現今多數青年教育水準高,卻因為原鄉和都市之間生活移動頻繁,自我認同迷茫,因此Alang推薦《新使者雜誌》和《少年新眼光》等結合見證、時事和思辨的信仰刊物,作為輔導青年人的教材。他認為,教育者應當放手培養年輕人獨立思辯,才能進而引導他們找到真正的認同。

最後Sudu回應,總會原宣將致力協助各中區會事工的推廣和整合,期待各族群中區多元發展,提出具有族群主體性的教育事工。

拯救語言防止消失  教會成為傳承盼望

族群母語工作坊

【Tulbus Isinkaunan專題報導】族群母語工作坊針對日益衰微的母語,從教會、神學院,以及總會角度來分析母語衰微的原因,嘗試擬出幫助地方教會推動母語的行動方案。

魯凱中會牧師Ripunu Palriwma(王明忠)表示,母語流逝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在2000年聯合國為了促進世界關注母語的重要性,因而訂定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而2001年政府在九年一貫教育中將母語列為必修課程。同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跟上關注母語的潮流,成立了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並在2011年推動傳道師族語認證考試。雖然政府及長老教會努力推動族語事工,但母語的消逝速度還是非常快,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而Ripunu Palriwma也表示,在禮拜中使用母語來講道,會導致教會的青年人流失,跑到使用華語的地方做禮拜。所以,魯凱中會幾乎都沒有全母語的講道,都是魯凱語跟華語交替使用。對此,阿美中會Namoh Arang牧師表示,母語與華語的文法及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在講道中,兩種語言的轉換,會使講者的思緒混淆,導致聽眾不懂講者在說什麼。

針對神學生及傳道人不會母語的問題,布農中會牧師Tahai Palalavi表示,傳道人必須了解母語的傳承是傳道人的使命,而學習母語最重要的是態度,只要有心想學,所有語言上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另外,台中原住民大專中心主任Kacaw Satu牧師說,每次提到教會推動母語的議題,不應該總是陷入福音與文化哪個重要的選擇題,傳道人也要問問自己,為什麼只能用華語傳講福音,不能用原住民的母語呢?身為傳道人,傳講信息的對象包含聽懂母語的中老年人。

太魯閣中會傳道師Lowking Unaw提到,雖從小生長在部落,但沒有說母語的環境。家人不講母語,祖父母早已去世,學校的同學雖是同族,卻也不講母語。他提到,教會雖然有教導母語,但是教材都取自聖經,跟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毫無關聯,學習起來比較困難。

在討論的最後,族群母語小組也針對總會、神學院,以及各中會、族群區會擬出可行的母語推動策略:
1.總會:建立族語宣教策略方案並提供給各中區會,且督促各中區會執行,並定期做評估。例:傳道師族語訓練、主日學及青少年的聖經族語教材等。

2.中/區會:以師徒制的方式來教導母語能力需加強的牧者,透過一對一的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益。另外,也期盼教會能透過週報族語化,以及每月一次的族語日,讓教會信徒學母語以外,也可以喚醒信徒們的族群意識。

3.神學院:族語老師必須經過遴選,並於每學期末做教學評估。另外,在報考神學院道學碩士時,報考資格其中也應包含通過母語認證中級檢定,讓學生在報考神學院時,就知道母語的重要性,而不是到牧會時才開始學習母語。

培育人才連結國際  活絡原民普世宣教

普世工作坊

【Vavauni Ljaljegean專題報導】本次參與普世工作訪討論的不僅有在地原住民牧者,也有原住民青年普世人才參與討論,以利事工討論包含不同年齡層和多元的聲音。

本次議題聚焦各族群中區會裡的普世事工推行、各中區會與總會普世事工的互動和連結,以及台灣原住民教會跟太平洋地區的教會和其他普世教會組織間的發展性。期盼透過這次討論,使原宣接下來的普世事工有具體且可行的方法。

會議一開始,主持人邀請參與的同工分享個人的普世經驗。總會原宣主委Fuyan Suda牧師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說:「參與普世教會活動,不僅僅是跟普世教會交流,我們也要回過頭來看看,有沒有透過交流來認識自己。」除了出國參與普世交流外,排灣中會總幹事Ljegean Tudawlimaw(樂歌安‧督達里茂)牧師也分享過去在中會婦女事工部和接待印度米佐蘭姆(Mizoram)大會婦女的經驗:「透過在中會和地方教會的服事,參與每一年的世界公禱日,以及接待經驗,讓我覺得那就是普世。」

分享個人經驗後,各位同工也針對「中會普世事工的推動」,以及「中會與總會普世事工的聯繫」進行討論。從討論過程中,每一位同工深感要積極地建立總會和各中會「原住民普世人才資料庫」,以利未來總會和中會普世人力資源使用。

除此之外,與會的原住民青年普世同工也對原住民普世青年人才培育提出一些困境,排灣中會青年Kaleskes Tjagaraus(珴歌思.塔卡勞斯)說:「很多青年不知道有普世活動。另外,其實很多青年不能出去,是因為他們所在的原鄉教會沒有能力負擔參與的費用。有些人想去,但是沒有辦法,加上語文能力的關係,往往不敢挑戰。」

為了不讓討論流於形式,工作坊小組在第二天會議建議原宣建立「原住民普世事工小組」。小組的功能,是要達到活絡長老教會原住民教會與南島民族,及世界原住民教會的交流與合作使命,並拓展新關係,另外,也要與普世機構及台灣在太平洋的6個邦交國密切合作。小組設立四項任務目的,並訂短期、中期、長期的計畫來輔助總會,彰顯原住民的主體性。

首先,建置人力資料庫,請原宣發公文至各教會,請各教會提供資料的建檔。其次,發布普世原住民消息,蒐集普世教會相關資料,激發各教會對普世的了解。第三,培育原住民普世人才,激發青年對普世教會的關心及學習,加強議題反省與論述能力,以防落入精英制度,使普世事工普及化。最後,派遣成員至各中區會宣導,鼓勵與支持中會、族群區會與地方教會層級的普世交流活動,傳遞各教會宣教異象。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