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teh褪色ê台灣俗語話】闊嘴查甫食四方,闊水查某食田園

(請安裝Taigi Unicode字形,配合Firefox來讀)

李南衡

有人事先無作完善ê計畫,邊仔ê人看kah會替伊煩惱,問伊按呢敢會使得?伊應講:「時到時當,無米食番薯湯(Sî kàu sî tng, bô bí chia̍h han-chî thng.)」是講真正代誌發生才來拍算,那像時到無米、上無mā猶會當煮番薯湯來止飢。
台語講物件若有一字「番」字,咱tio̍h知影he m̄ 是正台灣土產ê,是ùi外國來ê,像講番仔火、番麥、番仔薑,「番」字攏讀作“hoan”,干單「番薯」tio̍h讀作“han”。古早台灣原住民ê主食之一是「芋仔」,荷蘭人、西班牙人殖民統治台灣才ùi爪哇、呂宋引進番薯來,明鄭時代mā ùi福建引進一寡。可能因為台灣像一條番薯、koh番薯會tàng佇任何環境生湠,真濟台灣人認同家己是「番薯仔」、講戰後才來台灣ê中國人是「芋仔」,認真想起來mā小可怪怪。

台灣平原無大,而且溪流短短,土質鹹,所以tio̍h開「埤」(人工水池)蓄水、開圳溝(人工溪流)來灌溉農田。佇日治時代猶未建設嘉南大圳進前,米糧無夠ê情況下,番薯是上好替代主食,因為無論偌呢bái ê土質都會tàng種番薯,而且番薯koh耐洘旱。日本殖民統治者發現番薯ê好處,積極改進番薯ê質kah量,1907年開始,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徵集島內各番薯品種以外,mā ùi中國、日本、美國、南洋引進各品種來台灣栽培改良。1922年至44年,干單農業試驗所一個嘉義分所,tio̍h育成32種;1900至37年,全台灣番薯種植面積ùi 3萬9000公頃擴大到13萬9000公頃,每公頃收穫量ùi 5200公斤增加到1萬3000公斤,全台灣年產量ùi 2億公斤增加到17億公斤。

戰後1954年種植面積24萬公頃才大大超過日治時代、1966年每公頃收穫量1萬4700公斤超過日治時代。今仔日,生產量上濟ê「台農57號」(黃皮黃肉)秋作每公頃會tàng收穫4萬3000公斤,產量第2名ê「台農66號」(紅皮紅肉)每公頃會tàng收穫3萬公斤。台灣番薯主要ê產地是中南部。頂個月,咱水林教會用貨運寄3大布袋番薯來送阮大直教會,才知影:雲林縣水林番薯上好食,產量mā是台灣第一。

現代生活無論做啥物攏需要精密ê計畫,連thit-thô mā無例外,舉一個例來講,Bat去海外自助旅遊ê朋友一定知影tio̍h愛有周到ê計畫,若存「時到時當,無米食番薯湯」ê心態,佇海外特別是寒天時仔,因為公共交通工具接無好勢、抑是旅館攏客滿,會真慘!另一方面,咱台灣人以番薯來作主食,1945年佔番薯總產量4成,到1950年代變2成半,到1965年才chhun 19% niā-niā,當今應該無夠一成。番薯大部分the̍h去作飼量飼豬抑是加工製粉。時到無米,敢一定有番薯thang食?敢食會慣勢?Chit句台灣俗語話有可能會愈來愈少人講。

李南衡《那teh褪色的台灣俗語話》(1-2冊 )已經出版,歡迎來交關,做伙進步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