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與主耶穌同坐桌3-1:聖經裡的聖餐意涵

世界聖餐紀念主日

桌上團契是一種價值革命,
我們經由聖餐建立一個期盼上帝國到來的桌上團契,
也將桌上團契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

◉王崇堯(台南神學院神研所教授)

基督宗教的聖餐禮儀源自耶穌被釘十字架前的逾越節晚宴,新約有四處經文記載主耶穌在逾越節與門徒共進晚餐(馬太福音26章26~30節;馬可福音14章22~26節;路加福音22章14~20節;哥林多前書11章23~26節),馬太與馬可的論述大致相同,路加與保羅的論述接近。在共觀福音書裡,門徒領受主耶穌最後晚餐的重點是期盼上帝國的到來;保羅書信則強調門徒藉著餅與杯記念主耶穌的死,傳續祂的福音,等祂再臨。

逾越節晚宴對偤太人來說,深具歷史與宗教涵意。一方面藉著飲食共享,族群從歷史回憶中深化作為偤太人的文化意涵;另一方面也藉著飲食共享來形塑信仰情境,述說上帝如何在偤太族群的苦難中施行拯救。由此,族群文化與族群信仰合流,文化即信仰,信仰即文化。進一步而言,逾越節晚餐有二個象徵涵義:一是顯而易見的飲食文化涵意(literal meaning);另一是隱含在飲食文化背後的生存涵意(latent meaning)。耶穌的傳道生涯不就常以生活中顯見的事物,闡釋人生隱含的重大哲理嗎?如野地百合、空中鳥兒、房子根基及節慶飲食等。因此,當耶穌將偤太人文化節慶裡的餅與酒,轉化為自身的肉與血的隱喻時,偤太人逾越節宴食裡,記念上帝從埃及奴役之地的救贖,轉向了象徵世人在「基督裡的宴食」得蒙整全(不是靈、肉分離)的救贖。

從偤太人的逾越節晚宴,轉化到今日基督宗教的聖餐禮儀,我們可從聖經的敘述,至少找出四個具有象徵意義的神學意涵。首先,基督宗教的聖餐禮儀源自「逾越節慶的晚宴」,其中「逾越節羔羊」(Pascal Lamb)象徵一件偉大的拯救事工,就是上帝將祂的子民從受壓迫的埃及拯救解放出來。而出埃及的拯救故事,便成了節慶中心,每一次歡度節慶,吃餅飲杯,重述出埃及故事,就是記念祂的拯救。在聖餐中,基督如「逾越節的羔羊」,祂的死成就了「新以色列」的應許,在聖餐中吃餅飲杯,象徵上帝拯救世人脫離所有壓迫與束縛。於是不同地區的基督徒社群,因著相同的信仰,在各自的聖餐禮儀中藉飲杯吃餅,述說自己族群的「出埃及故事」,及如何脫離其社會有形無形的壓迫。於是,聖餐與自己族群的奮鬥、脫離壓制的故事有了象徵性的關聯。

其次,「逾越節的羔羊」如同「獻祭的羔羊」(sacrificial lamb),成就了不義的人與義的上帝和解。按照舊約教導,「獻祭祭物」同時也是供祭司及百姓的食物,以此象徵共同食用獻祭食物的族群或信仰社團,願意經由共食祭物來有份、參與獻祭中「祭物被宰殺」所象徵的除罪與新生。由此,耶穌也在最後晚餐中,以獻祭說明祂的死,藉門徒共食象徵獻祭物──主耶穌身體的餅與酒,來有份於主耶穌的死,並從耶穌基督的十字架,重新了解作為基督徒「奉獻生命」的真正意涵。

再來,在聖經中的教導,聖餐除了隱涵逾越節宴食及獻祭宴食,也是一種「契約宴食」(covenant meal)。舊約中,當契約完成時,接著是宴席吃喝,參與訂立契約的人或團體會在其中相互「信仰告白」,表明忠誠及願照契約履行(創世記26章30~31節、31章53~54節;撒母耳記下3章20~21節)。上帝在西奈山與以色列民立約也是跟著宴席歡慶,人民經由吃喝來體驗上帝的富足。新約中,主耶穌與眾百姓所立的「新約」,也是以自己的身體來實證約的忠誠,並照約來履行上帝的救贖。這樣說來,契約宴食是指向一群共同信仰告白的「桌上團契」(table fellowship)。這群桌上團契不只藉著契約宴食形成共同信念的基督徒社群(教會),也藉契約宴食履行其對上帝承諾的共同使命。於是每次桌上團契所舉行的契約宴食,無不再次信仰告白,無不再次與上帝立約,無不再次承諾,實踐約定。

最後,聖餐也意謂「彌賽亞宴食」(Messianic meal),在傳述「出埃及故事」「奉獻生命」「信仰告白」的履行約定中,期待彌賽亞的完全到來。偤太人過逾越節慶時,不只記念上帝過去曾拯救他們出埃及,也期待彌賽亞於現今臨到,再度施行上帝的拯救。因此,偤太人在逾越節的宴席中,會留一個空位及一杯空杯,期盼彌賽亞臨在宴席,來實現上帝救贖的應許。

1947年,在死海地區康隆(Qumran,或譯昆蘭)所發現的廢墟及卷軸(Dead Sea Scrolls,稱為「死海卷軸」),被認為是耶穌時代愛色尼派的修院及經典。這個團體隱居曠野,自認是「新約」選民,迫切渴望彌賽亞來臨。因此,團員守貞、放棄所有財產,過著共產隱修生活。其中,除了入教接受洗禮外,也有共領「聖餐」(sacred banquet)。這個末世團體以麥餅及葡萄酒作為「聖餐」食物,在唸完經文頌歌後,領食「聖餐」,再繼續以經文頌歌。這個團體領受「聖餐」的意義,就在於等候「彌賽亞」來臨,這是迎接未來新時代的「終未宴食」(eschatological banquet)。

所以,當耶穌在逾越節的晚宴拿起杯子祝謝時,就象徵著彌賽亞已經到臨,這不只是應驗偤太人在逾越節晚宴所期待的彌賽亞已經來到,也說明早期愛色尼派團體所領受的聖餐,已有實質意義。彌賽亞已經與人民共同吃喝、共享宴席。在此,逾越節的「彌賽亞宴食」及愛色尼派的「聖餐宴食」,有了主耶穌臨在宴食中新的聖餐意涵。耶穌復活後,門徒們才重新體會這個期待上帝國臨到的桌上團契的真正涵意(使徒行傳2章42~46節、20章7節)。

耶穌與稅吏、罪人同桌(路加福音15章2節;馬太福音11章18~19節),其實就是一種「彌賽亞宴席」的福音象徵,是上帝國臨在的記號。路加在描述耶穌所說的「迷羊」「失錢」及「浪子」的比喻之前,特別藉著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和文士說出桌上團契的實質意涵:「這個人(耶穌)接待罪人(眾稅吏),又同他們吃飯。」

五餅二魚的事蹟,也陳述著桌上團契分享扶助的愛修精神,這也是今日教會同享聖餐的信仰精神所在。在「大筵席的比喻」中(路加福音14章15~24節),耶穌清楚地告訴我們,在上帝國的筵席中,弱勢團體(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及瘸腿的)是受歡迎的。的確,桌上團契是一種價值革命,經由聖餐,我們建立一個期盼上帝國到來的桌上團契,也將此桌上團契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層面,藉著福音與每一生活層面的關聯、藉著關懷弱勢者,耶穌所宣揚的上帝國真正能在我們中間開展。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與主耶穌同坐桌3-2:在不同台味裡,領受主的同在

【特別企畫】與主耶穌同坐桌3-3:小孩領受聖餐的意義


相片提供/林家鴻、林宜瑩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