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空間上海觀察

◎唐峰正

日前參加於上海舉辦的友善城市與建築新知座談會,雖然距離上次到上海參訪只有1年的時間,這次參訪仍然可以明顯觀察到上海的快速改變,這次座談會中有機會與當地的殘疾人團體代表相互交流、彼此了解,從上海目前對殘疾人所提供的教育狀況與環境,到古蹟建築的閒置空間規劃成文創園區的發想與執行,處處可以看見上海城市力求改變、創造,成為友善城市的行動力。

在公共建設與服務上,從機場設備、空間與動線規劃到人員的服務,台北松山機場略勝上海虹橋機場。離開機場後的交通,據當地的殘疾人團體代表表示,低底盤公車的比例仍占少數,而且所謂的低底盤公車因為沒有渡板的設備,加上對於操作上的不熟悉,以至於使用意願比例不高。校園內的無障礙廁所也是堆滿雜物無法使用,這類的問題在台灣校園內的無障礙廁所也有同樣的現象。

在上海可以感受到創新與改變的氛圍,但是人文素養提升速度與環境的落差仍相當的大。雖然如此,上海城市間充斥著一股往前衝的動力,無論是在校園裡的座談會,參與者的用心提問、講座發表者的用心準備與慷慨分享,無論是老師與學生,對於知識求知進步的認真態度令人印象深刻。回到台灣的環境,一樣是在校園裡演講,但是卻感受不到如上海學生熱切求問精神的1/10。在閒置環境的規劃上,也任由空間閒置成為廢墟危樓,令人不勝唏噓&hellip&hellip。

綜合以上的觀察,這幾年,中國對於殘疾人的權益有開始重視的趨勢,無論中國或台灣,都開始針對人口老化的問題做出不同的建設與應變措施。中國擁有土地資源豐富可以充分建設的同時,如何產出友善的設計與規劃,乃是需要回歸到人文與通用設計的教育做起,才能夠規劃出友善合宜的環境建設。對於台灣環境的限制性,雖無法大鳴大放的建設施工,但是如何從舊有的環境中找到替代創新的解決方案,則是目前台灣最需要面臨的問題。如何將台灣與中國的通用設計能量整合,共同創造更多友善的城市與居住空間,則是未來仍須努力的目標。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