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台灣的糧食危機

◎高有智

今年起,糧食政策出現重大變化,農委會宣示將要全面活化休耕地,預計3年內活化4萬5000公頃的農地,提高糧食自給率。事實上,台灣早就籠罩在糧食危機的風暴中,政府反應慢半拍,如今急起直追,也反映出糧食政策到了必要修改的地步。

台灣的耕地面積狹小,早年還能生產過餘糧食賣到海外,後來實施「以農養工」的政策,帶動工商業發展,雖然創造了所謂的「台灣奇蹟」,卻埋下離農與棄農的禍根。

因應WTO的衝擊,政府大規模實施休耕政策,更是加速台灣農業的瓦解。2004年時,全台的休耕農地竟比耕作地還多,學者大嘆:「休耕政策已經休過頭了!」目前全國約有20萬公頃的休耕地,其中以農業大鎮台南市、桃園縣和雲林縣的範圍最大。此外,休耕補助欠缺公平正義,歷年來發放休耕補助超過了1300億元,農委會調查領取補助名單,其中卻有高達58%不具農民身分,預算資源嚴重扭曲誤用。

台灣的糧食大都倚重外貿進口,糧食自給率嚴重偏低,近年來始終低於3成5,甚至低於同樣生產成本較高的日本與韓國,相較之下,歐洲的工業大國也沒有荒廢農業,德國的糧食自給率也有近9成,英國約7成,法國更是高達120%,台灣明顯落後,無法掌控糧食自主權,也是國家安全的隱憂。關心農業的學者授蔡培慧警告說:「我們的餐桌快被國外掌握!」

稻米的自給率雖有8、9成,但這只是假象,因為台灣的小麥、大豆、玉米等穀物幾乎仰賴進口,小麥自給率將近是零,飼料玉米全年需求量約有4、500萬噸,9成都仰賴進口,穀物的平均自給率只有2成4左右,除了米飯,穀物支撐了國人的熱量攝取,飼料玉米也是養豬的飼料來源,影響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 

在高油價的時代,不僅糧食作物的運輸成本增加,影響糧價波動,大量穀物也被轉成生質燃料,據統計,2007年有超過1億噸的糧食被轉做生質燃料,全球貿易穀物約減少一半。氣候變異又致使糧食生產不穩,加上新興人口大國飲食消費增多,國際糧價的不當炒作,未來全球糧價依舊不穩定,這對依賴糧食進口的台灣很不利,主要生產糧食國家一旦出現恐慌性糧食禁運,台灣勢必遭受波及,有錢也未必搶得到糧食,這就是台灣的糧食危機。

我和同事何榮幸在2005年寫了「休耕啟示錄」的系列報導,全面檢討休耕政策,當時就發現氾濫的休耕政策成了農業災難,農委會如今終於願意面對真相,活化休耕地只是提升糧食自給率的第一步,如何調整農業結構,提升農業認同,帶動整體農業,恐怕仍是一大挑戰。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