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有核,不可?

◎陳郁屏

隨著福島核災與核四續建爭議延燒,台灣社會對核電的疑慮與反對聲浪逐漸升高,公民團體數年來訴求的「非核家園」獲得廣大迴響;然而,看似動人實則空泛的「我是人,我反核」口號,卻讓人擔心,台灣反核運動是否演變成一場浪漫主義式的信念之戰?

核能發電具有供電效能高而穩定、二氧化碳排放量低兩大優勢,前者使得替代能源的選擇受限,後者則受到《京都議定書》的國際制約,影響國家能源規劃與經濟發展至為深遠,其中的理想與現實、抉擇與代價,需經過審慎評估與意見溝通,對任何核電使用國都是極艱難的選擇與漫長道路。因此即使核廢料仍缺乏最終處置途徑、福島核災促使多數國家重新評估非核家園的可行性,各國政府的政策調整幅度與規劃期程卻有很大的歧異。

以長期發展核電的歐洲為例,英國政府自1995年以來實施穩定轉型策略,一方面維持既有核電廠運作,一方面發展包括風力、生化與太陽能,然而核電廠陸續除役所造成的供電短缺逐漸擴大,在2025年以前需汰換境內4成舊電廠的艱鉅挑戰,促使英政府日前核准核電廠興建,此舉受到眾多小型企業歡迎,卻也引來包括綠色和平組織等多個環保團體的強烈抨擊。

另一方面,德國總理梅克爾啟動「綠能革命」,除立即關閉8座核電廠反應爐,並設定明確的階段性轉型計畫,以達到2022年完全廢核的目標。然而,政府補貼企業發展再生能源,造成民生用電大幅上升,且再生綠能的發展與供電有限,被迫新建高碳排燃煤電廠應急。

能源轉型需要10數年持續推動與觀察,目前各項評估皆顯示,若德國綠能發展無法有效替代核能,其廢核政策將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以及鄰近國家發展販售核電的變相效應,德國目前所面臨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育的兩難,考驗政府危機處理、政策溝通,以及人民選擇的智慧,值得所有非核家園築夢者持續關心檢討。

台灣正處於能源政策調整的路口,政府與台電必須先破除本身的強勢立場,就各種能源的現況與長期規劃進行檢討,針對續核或廢核的能源政策進行效益與風險評估,包括政策轉型過程必經的產業與社會結構調整等,提出可受公評的能源政策計畫書,重建與國會、人民互信溝通的基礎。

在每一個攸關環境的保育行動中,總可以聽見一首歌悠然傳唱,那是吳志寧的〈全心全意愛你〉:「你只是大大的世界中小小一個島嶼,在你懷中大漢的我們,不曾忘記……我們全心全意的愛你,親像愛自己的母親,不是你的土地特別香,因為你的懷抱那麼溫暖。我們全心全意的愛你,親像愛自己的母親,並非你的物產特別豐富,因為你用艱苦的乳汁,養大的我們……。」

守護土地的道路上,我們已播下滿腔的憂心與熱忱,更請不要忘記用理性思考與謙卑反省來看顧與澆灌。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