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啟蒙百年後

國立台灣文學館近日為慶祝成立20週年,發起「鎮館之寶」票選活動,候選名單裡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時序橫跨清國、日本、民國,內容從古典、啟蒙到現代主義思潮都囊括其中。經學者專家及民眾共同參與投票後,由蔡培火的《十項管見》脫穎而出。

此書乃是由蔡培火在1923年開始撰寫、1925年出版,並由新樓書房經銷的全台灣第一本社論集,全書以台語白話字撰文,透過十個主題論及台灣地理人文與展望等諸面向,無論是歌頌台灣景致、探討語言文字的重要性或性別意識及生命的意義,都具有跨時代的價值,展現以台灣作為文化主體的雄心。

蔡培火又是何人?他留學日本時受洗成為基督徒,旅日時擔任台灣意識啟蒙刊物《台灣青年》的編輯,他在文章中提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主張,更成為日後台灣人主體意識覺醒極為重要的精神指標。返台後的蔡培火,仍持續投入文化運動,全力追尋他想像中的新台灣。

相較於蔡培火正面的評論擘劃社會理想面貌,大約在同一個時期稍晚,社會運動家黃旺成分析台灣總督後藤新平「治台三策」時,則辛辣刺激許多。他梳理出台灣人特性乃是「怕死、要錢、愛面子」,因此日本殖民政府分別以「高壓恐嚇、小利誘惑、虛名攏絡」進行治理。

如今看來,無論是蔡培火觀察實況,積極探討未來該走的路徑,或黃旺成敢於指出現況醜態加以針砭,都是促成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隨著台灣總統大選的逼近,各種政黨間的競合,無論是分裂相爭或穩步前行,都提供選民重新審視的機會,選擇出帶領台灣走向下一步的執政者。

相距台灣啟蒙時代,匆匆已過百年。從抵抗殖民、白色恐怖、民主轉型到外敵來犯,每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必須面對的挑戰,先賢前輩已立下不朽典範。唯有誠實面對自己,才能看清真相;心懷盼望,才能找到方向。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