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歷史創傷的和解可能 從認識自己開始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屏東報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魯凱樹企業社-1的n次方工作室」合作在谷川部落辦理的「Kadadalranane路.手舞.足蹈」共作展,並配合展覽推出三場系列活動;第二場活動、「DJALAN 加拿大原住民族歷史創傷修復之路」講座於1月27日晚間登場。

講座邀請「Awakening 覺醒之路」團隊的Mulinung Tangiradan(慕里諾恩・達里拉旦)、Dongi Putal(魏瓊玉)擔任主講人,有類似的成長背景、長期關注原住民文化與身分認同議題的她們,暢談去年前往加拿大研究第一民族如何修復跨世代族群創傷的心路歷程。Djalan是排灣語的「在路上」,象徵持續認識自己的過程。

在講座開始前,Mulinung Tangiradan特別透過煙燻儀式(Sage),祝福與會者們在講座中所見、所聞、所言都是美好、真實的。接著她分享加拿大土地的創生故事,展現原住民有自己的文化觀,但加拿大政府於1831年到1996年透過文化清洗政策「寄宿學校」,強制原住民們接受「更文明」的世界觀;直到1990年代陸續有倖存者發聲,經過系列揭露與調查,2015年有相關報告公布,並成立真相和解委員會。

(攝影/林婉婷)

長達165年間、加拿大共創立130所寄宿學校,以讓原住民兒童接受更完整教育、有助於進入社會的名義,迫使兒童離開原生家庭,事實上卻遭受虐待和淪為廉價勞力。孩子們不得不剪去在文化裡帶有生命力意涵的長髮,無法使用族名、被標上編號,也無法使用熟悉的族語溝通;為領到更多政府補助金,學校還會超收兒童,惡劣環境讓兒童死於疾病、飢餓和寒冷。至少有6000人在校死亡,另還有大量失蹤者。

除了「寄宿學校」政策,1950至1980年代的「六零年代掏空」(Sixties Scoop),也是類似概念政策,因爲白人政權認為原住民沒有辦法好好教養孩子,於是立法強制兒童離開父母、寄養在白人家庭。

經過長期的文化侵略,原住民的健康、經濟、土地、信仰、文化、意識形態都被重創、改變,並造成跨世代創傷。包含就業、就學歧視,和遭受不公平對待或寄宿學校倖存的族人因壓力症候群而物質成癮;家長創傷影響家庭功能,因此沒有直接經歷過寄宿學校虐待的年輕世代間仍然有高自殺機率;某些地區的原住民女性遭到謀殺或大量失蹤被當地人視為常態。

(攝影/林婉婷)

Mulinung Tangiradan和Dongi Putal透過實地走訪進一步暸解加拿大原住民如何療癒歷史與族群創傷。提供相關健康照顧的社區機構會結合傳統治療,讓耆老帶領青年經驗、學習傳統生活,修復效果顯著;機構工作人員都必須接受「文化安全訓練」,避免再以刻板印象看待受創的族人。多倫多大學的原住民資源中心設立特別諮詢室;曾經為寄宿學校的建築改建為原住民相關事務大樓或紀念館。

其中,她們也拜訪甘露聯合教會(Kamloops United Church);聯合教會是首先承認寄宿學校為歷史錯誤並且道歉的教會。她們也訪問到一位年長的原住民信徒,對方表示不會因為當年教會參與、主導寄宿學校而不願到教會,因為那是當時社會對原住民的歧視導致,不是基督信仰本身導致,不能因為人的行為而棄絕真理。

(攝影/林婉婷)

社會資源以外,原住民也以傳統儀式療癒身心靈,其中較特別的有煙燻、療癒圈(Healing Circle)和汗蒸屋(Sweat Lounge)。療癒圈是在安全空間團體分享,拿到老鷹羽毛的人可以盡情傾訴,其他人要尊重、不可以插話,分享後可以將羽毛傳遞下去、拿到的人接續訴說;汗蒸屋是以樹枝搭帳棚,並在燒燙的石頭上澆藥草水,透過熱氣讓身體出汗,也像在母親的子宮裡,重新沉澱、與自己相處。

不過Mulinung Tangiradan也點出,除了上述,事實上唱歌、跳舞、製作傳統食物、走進自然等,都是加拿大原住民療癒自己的方式,「成為自己就是最好的療癒。」

而當代年輕人則透過音樂、影像、音樂會、論壇等創意和藝術方式來訴說心聲,雖然沒有親身經歷寄宿學校,但他們想要學習傳統族群文化的願望,也因為上一代的創傷而被剝奪。Mulinung Tangiradan認為這個處境與台灣原住民青年的處境相似,許多答案要持續「在路上」追尋。而「Kadadalranane路.手舞.足蹈」共作展策展人Peresang Sukinarhimi(貝若桑・甦給那笛米)則在回應時多次強調,面對族群創傷,要先透過認識自己來療癒、藉由療癒來修復,才有力量進一步走向「和解」。(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